葉劍英生平簡介
葉劍英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他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一位杰出領袖。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以及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建立了豐功偉績,深受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的愛戴與崇敬。
葉劍英,名宜偉,字滄白,1897年4月28日出生于廣東省梅縣雁洋堡下虎形村。父親葉鉆祥,曾考中清代武秀才,一生以小商為業(yè),為人耿直豪爽,樂于助人。母親陳秀云,是一個勤勞賢惠的農村婦女。盡管家境貧寒,父母還是設法送葉劍英入學讀書。
少年的葉劍英熱愛勞動,放學回家常和伙伴們一起上山拾柴、割草。葉劍英五歲入私塾,十一歲入三堡學堂讀書。他學習用功,才學出眾,作文經常被老師拿去“貼堂”。時值辛亥革命前夜,葉劍英開始接觸孫中山革命學說,并受進步青年教師的影響,逐漸產生對反動統治階級的不滿情緒,曾帶頭剪去頭上長辮,還參加了打潮勇的義舉。
1912年1月,葉劍英從三堡學堂畢業(yè),考入梅縣務本中學。第二年,因反對省辦中學和官派校長爆發(fā)學潮,他和部分老師毅然離開學校,參加創(chuàng)建梅縣私立東山中學。由于他學習成績優(yōu)異,社會活動能力強,連續(xù)兩屆被選為學生自治會會長。
1916年春,葉劍英隨父遠涉重洋。翌年夏回國,進入云南陸軍講武學校學習。他勤奮刻苦,敏而好學,關心時事,注重學習孫文學說。1921年12月,葉劍英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此后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
1922年2月初,孫中山出師北伐,葉劍英被任命為海軍陸戰(zhàn)隊營長,護衛(wèi)孫中山東下廣州。6月,軍閥陳炯明叛變圍攻廣州總統府和孫中山在觀音山的住所粵秀樓。在孫中山蒙難50多天的日子里,葉劍英冒著生命危險,忠貞不渝地保衛(wèi)孫中山安全,直至孫中山離開廣州。
1924年初,受廖仲愷先生邀請,葉劍英參加創(chuàng)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被任命為教授部副主任,并兼任教官。由于他學識深厚,勤奮工作,成為當時學校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5月,孫中山改編粵軍,葉劍英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此后,葉劍英時常奔走于軍校和第二師之間,工作十分忙碌。
1925年,葉劍英參加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他英勇善戰(zhàn),指揮果斷,顯露了出眾的軍事才能。在第一次東征軍攻占梅縣后,葉劍英奉命兼任梅縣縣長。在梅縣執(zhí)政期間,葉劍英常深入社會底層,體察民情,革除官府弊端,被稱為“革命縣長”。
1926年7月,葉劍英參加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11月受命組建第一軍新編第二師并任第二師代師長。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葉劍英毅然發(fā)出“通電全國反蔣”電文。此后,他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7月,在白色恐怖中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wèi)公開背叛革命,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起義前,他“堅定機敏地策應南昌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并毛遂自薦兼任教導團團長,使這支革命武裝成為此后暴發(fā)的廣州起義的主要力量。12月11日,他與張?zhí)?、葉挺等領導了廣州起義,任紅軍副總指揮。這次起義,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zhàn)爭和創(chuàng)造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
1928年冬,葉劍英奉中共中央之命,赴蘇聯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特別班學習,系統學習馬列主義基本原理,通過參加政治運動而成長、成熟。
經過兩年多的留學生活,葉劍英從莫斯科秘密回到上海,于1931年初又轉道香港,進入中央蘇區(qū),任中革軍委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在朱德的支持下,葉劍英積極加強司令部機關建設,為紅軍參謀建設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高度贊揚。紅軍中都尊敬地稱他為“葉參座”。
1932年10月寧都會議后,葉劍英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不久,葉劍英又兼任東南戰(zhàn)區(qū)總指揮兼政治委員,負責統一指揮閩西、贛南的作戰(zhàn)行動。他克服各種困難,挑起辦校和作戰(zhàn)兩副重擔,一方面指揮東南戰(zhàn)區(qū)的紅軍和地方武裝,另一方面領導學校的教育訓練工作。
1933年5月,為反擊蔣介石發(fā)動的第五次“圍剿”,葉劍英奉命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作戰(zhàn),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兼第一方面軍參謀長,后擔任建寧警備區(qū)司令員。1934年4月,葉劍英調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福建軍區(qū)司令員。這一時期,他大部分時間在前線進行反“圍剿”作戰(zhàn),同時照顧前方供應和保障后方安全。期間,因受當時“左”傾錯誤影響,他被降職為軍委四局局長。葉劍英后來回憶降職事件時說:“那時李德打擊我,把我參謀長撤了,我當時考慮到,革命事業(yè)還很長,我做什么工作都是革命,不能斤斤計較?!睘榇?,毛澤東、周恩來夸獎他是能上能下的好干部。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qū)開始長征,葉劍英任軍委第一野戰(zhàn)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主持總司令部的日常工作。12月上旬,在西延、龍勝山區(qū)行軍時遇到敵機空襲,葉劍英被彈片擊中腿部。每次談到負傷留在身上的彈片,他就風趣地說:“留著它作紀念,可以使自己不忘過去?!?2月13日紅軍整編,葉劍英任中革軍委副司令員兼縱隊司令部一局局長,負責組織行軍作戰(zhàn)。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的重大歷史轉折中,葉劍英堅決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后協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做了大量軍事工作。3月,葉劍英接任紅三軍團參謀長,協助彭德懷指揮作戰(zhàn)。
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勝利會師。7月,葉劍英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8月,黨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開會,決定部隊分左、右兩路軍北上甘南。此后,張國燾拒絕執(zhí)行黨中央的北上方針,進行分裂黨的活動并企圖危害黨中央。在這重大歷史關頭,葉劍英堅決維護黨內的團結,機智勇敢地同張國燾的陰謀活動做斗爭,為黨中央和紅軍勝利北上立了大功。毛澤東后來曾多次稱贊葉劍英在這一關鍵時刻“救了黨,救了紅軍”。
11月,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后,宣布恢復紅軍第一方面軍番號,葉劍英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協助毛澤東、彭德懷取得了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的勝利,為建立西北大本營奠定了基礎。
1936年2月,紅一方面軍東渡黃河,葉劍英奉命指揮中路軍作戰(zhàn),鉗制敵主力,有力地支援了左、右兩路軍的軍事行動。7月,為加強對黨的統一戰(zhàn)線工作的領導,毛澤東致電周恩來,要葉劍英到安塞指導工作。隨后,黨中央委派他進行聯合東北軍抗日工作。在他的領導下,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使延安地區(qū)的東北軍、十七路軍與紅軍停止了敵對行動,使原來的“敵軍”變成了“友好的鄰居”,為西北地區(qū)抗日救國統一戰(zhàn)線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9月,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指示,葉劍英密赴西安,積極聯絡各方面愛國力量。西安事變后,葉劍英協助周恩來堅決執(zhí)行黨中央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正確方針,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從而形成國共兩黨再次合作、一致抗日的局面。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8月,葉劍英與周恩來、朱德赴南京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國防會議。隨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中國工農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葉劍英任八路軍參謀長。接著成立南京八路軍辦事處,八路軍總部委派葉劍英為駐南京代表。此后,他以合法身份在國民黨統治區(qū)工作。
12月13日南京淪陷,南京八路軍辦事處轉移至武漢。在武漢期間,他利用一切機會宣傳、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當時國民黨《抗戰(zhàn)》雜志曾評述:“葉劍英很忙。他沉著練達,態(tài)度和藹,誰都看不出他是運籌帷幄、勇敢善戰(zhàn)的人民解放的斗士?!?/p>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葉劍英同周恩來以及八路軍辦事處轉至長沙,隨后參與創(chuàng)辦國民黨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任副教育長,講授抗日游擊戰(zhàn)戰(zhàn)略戰(zhàn)術,宣傳持久戰(zhàn)思想。周恩來在給中央報告中高度肯定葉劍英的工作成績:“中央軍最重要,但最難接近,最難工作。”“南岳訓練班較珞珈山(訓練班)更有成績。這幾乎是我們接近中央軍官最好的機會?!?/p>
1940年3月,葉劍英出席蔣介石在重慶召開的全國參謀長會議,會上做了《作戰(zhàn)與磨擦問題》的長篇發(fā)言。他在發(fā)言中,用大量事實宣傳我軍抗日業(yè)績,駁斥國民黨頑固派的種種污蔑。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把葉劍英的講稿交與會同志傳閱,并在封面上寫道:“一九四〇年三月初葉劍英同志在全國參謀會議上的報告(此報告博得了大多數的同情)?!?/p>
1941年2月,葉劍英結束了長達4年的國統區(qū)統戰(zhàn)工作返回延安,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謀長,仍兼十八集團軍參謀長。他審時度勢,精心運籌,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對日作戰(zhàn)行動。
1943年夏,國民黨發(fā)動了第三次反共高潮。當時,八路軍主力部隊大都深入敵后對日作戰(zhàn),只有少數部隊留在陜甘寧邊區(qū)。葉劍英考慮再三,向黨中央提出以智取勝的政治作戰(zhàn)方案,迫使國民黨頑固派導演的一幕反共丑劇草草收場。
1944年6月,葉劍英負責接待中外記者參觀團。根據中共中央提出“宣傳出去,爭取過來”八字要求,葉劍英事先做了周密安排,并組織參觀團參觀訪問延安,走訪抗日前線,最后使參觀團記者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國民黨兵很多,抗擊敵人很少;共產黨兵很少,抗擊敵人很多。
1945年4月,葉劍英以大后方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zhàn)爭勝利結束。12月,葉劍英隨周恩來到重慶進行停戰(zhàn)談判。1946年1月13日,葉劍英作為軍事調處執(zhí)行部中共代表從重慶飛赴北平,負責調處國共軍事沖突和監(jiān)督雙方執(zhí)行停戰(zhàn)協議。在軍調處工作的約400天時間里,他率領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政府和美國代表進行了艱巨復雜的談判,從全局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
1947年3月,國民黨集中兵力進攻陜北解放區(qū)。此后,中共中央撤離延安,葉劍英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員會書記,負責統籌中央后方工作。在整個后委工作期間,他正確貫徹中央土改政策,積極協助中央領導全國范圍的解放戰(zhàn)爭,做了大量工作。楊尚昆曾回憶道:“毛澤東在陜北之所以能夠料事如神、指揮若定,中央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p>
1948年3月,葉劍英率中央機關到達西柏坡。根據解放戰(zhàn)爭的形勢和戰(zhàn)爭進程,葉劍英奉命創(chuàng)辦華北軍政大學,任校長兼政治委員。他主持制定正確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和建立教員隊伍,發(fā)揚教學民主,按照實戰(zhàn)需要訓練干部,為部隊和地方輸送了大批軍政人才。
1948年12月中旬,平津戰(zhàn)役剛剛發(fā)起不久,中共中央決定建立中共北平市和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由彭真任市委書記,葉劍英任軍管會主任兼市長,準備接管北平。1949年初,葉劍英和聶榮臻、彭真一起,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此后,他領導了北平市的接管工作,并致力于北平的市政建設,為首都的建設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949年8月,中共中央任命葉劍英為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0月初,葉劍英和陳賡指揮廣東戰(zhàn)役,14日解放廣州。1949年底至1953年,他先后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南軍區(qū)司令員、中南軍區(qū)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理書記等職務。其間,他領導了華南地區(qū)的剿匪斗爭、經濟建設、民主改革以及廣州的市政建設等各項重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他還曾兼任華南墾殖局局長,親自領導開拓了我國橡膠和熱帶作物的生產事業(yè)。
1953年10月,他奉命回中共中央軍委工作。此后,他全力投入到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事業(yè)之中,1954年11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jiān)察部部長。
1955年4月,葉劍英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jiān)部代部長,開始主持全軍軍事訓練工作。9月,葉劍英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同年11月,他主持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擔任演習總導演。
1956年9月,葉劍英出席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
在領導全軍軍事訓練的同時,葉劍英深深感到我軍軍事科學理論研究很不適應現代戰(zhàn)爭形勢的需要。經他建議,1958年3月開始創(chuàng)辦軍事科學院,任院長兼政治委員。他強調指出,我們研究軍事科學,就是要解決對戰(zhàn)爭規(guī)律和戰(zhàn)爭指導規(guī)律的全面系統的認識,認真總結我軍的歷史經驗,并提出軍事科學院的工作方針、任務、工作步驟等問題。
1959年9月,葉劍英出席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當選為軍委常委。1960年初,軍委批準成立軍事訓練和軍事學術研究委員會,葉劍英任主任。至此,葉劍英在領導全軍軍事學術研究同時,又繼續(xù)領導全軍院校和部隊的軍事訓練工作,為把我軍建設成強大的現代化、正規(guī)化革命軍隊,為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軍事思想,做出了多方面建樹。
1960年1月3日,葉劍英主持召開全軍訓練會議,提出了“訓練工作上有四個內容(政治、文化、戰(zhàn)術、技術),四個對象(學校、部隊、機關干部、軍外)”,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全軍軍事訓練的任務和方針。他還針對軍事訓練中存在的共同問題,提出軍隊訓練“四個結合”的總要求:紅、專、健結合,技術訓練與戰(zhàn)術訓練結合,訓練與科學研究結合,院校訓練和部隊訓練結合。
1963年秋,葉劍英從總參謀部軍訓部《軍訓簡報》上,看到南京軍區(qū)推廣郭興福教學方法的報道,立即引起他的關注。12月27日,葉劍英正式向軍委寫報告,建議在全軍推廣郭興福教學法。毛澤東仔細看了報告,當看到“把兵練得一個個都像小老虎一樣”時,還特意在下面畫了一條杠,說:“這一條我最感興趣?!敝?,群眾性練兵熱潮迅速地在全軍開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果。
1966年1月,葉劍英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5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并主持軍委日常工作。8月,在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葉劍英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斗爭。1966年10月之后,他多次在多種場合表示,堅決反對搞亂軍隊。
1967年1月,葉劍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做了關于穩(wěn)定軍隊的專題發(fā)言。會后,他拿著全國軍分區(qū)以上軍事單位受沖擊的統計表,當面斥責江青:“內憂必然引起外患”,“穩(wěn)定軍隊是黨和國家根本利益!”1月20日,他在軍委碰頭會上,義正詞嚴,拍案斥責江青、康生、陳伯達等人打倒老干部和反黨亂軍的罪行。經過激烈斗爭,他主持制定的中央軍委“八條命令”,經毛澤東批準頒布執(zhí)行,為穩(wěn)定當時局勢起了重要作用。2月14日,葉劍英在政治局碰頭會上,憤怒質問康生、陳伯達、張春橋等人:“你們把黨搞亂了,把政府搞亂了,把工廠、農村搞亂了!你們還嫌不夠,還一定要把軍隊搞亂!這樣搞,你們想干什么?”林彪、江青等人把葉劍英和其他老同志對“文化大革命”的抵制,誣陷為“二月逆流”,從而遭受打擊迫害,實際上被解除了在黨中央和軍隊中的領導職務。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經毛澤東、周恩來等提議,葉劍英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6月至10月,葉劍英等受毛澤東、周恩來委托,全面深入地分析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為打開對外工作新局面,提出了戰(zhàn)略性的意見和建議。同年10月,他被林彪以所謂戰(zhàn)備疏散為名“流放”湖南等地,受盡磨難。在300天“流放”日子里,葉劍英雖身處逆境,但仍胸懷開闊,泰然處之,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斗志和樂觀精神。他每天堅持讀馬列、毛澤東著作和古典文學,學習外語,堅持鍛煉身體,關心國事且為民憂心。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此后,葉劍英以軍委副主席身份,重新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對穩(wěn)定當時全國和軍隊局勢起了重要作用。
1971年7月,葉劍英受毛澤東、周恩來委托,主持接待秘密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1972年參加接待先后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和日本總理大臣田中角榮,1973年又協助周恩來接待再次來訪的基辛格。同年8月,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葉劍英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
1974年1月,南越當局派兵突然向我西沙群島發(fā)起進攻。葉劍英根據毛澤東、周恩來指示,排除“四人幫”的干擾,同鄧小平等中央軍委領導同志一起,親自指揮這次重大的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收回了被侵占島嶼。
1975年1月,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葉劍英被任命為國防部部長。六七月間,葉劍英和鄧小平一起,主持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軍委擴大會議。會后,他主持對全軍二十幾個大單位領導班子進行調整配備,為后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穩(wěn)定軍隊與全國形勢,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
1976年2月,在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中,葉劍英再次被中止了領導工作。這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相繼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進行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10月,在黨和國家面臨危險的緊急時刻,葉劍英和黨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一道,根據政治局多數同志意見,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在危難中挽救了黨和國家命運。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葉劍英高瞻遠矚,排除阻力,堅請鄧小平、陳云等久經考驗的老一輩革命家出來擔任黨和國家的領導工作,主張明確肯定“天安門事件”為革命運動,盡快平反一切冤假錯案。
1977年3月,葉劍英再次主持軍委日常工作。8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葉劍英代表中共中央做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8月19日,在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上,葉劍英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1978年3月,葉劍英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此后,他先后會見了許多來訪的外國國家和政府首腦、議會代表團、軍隊領導人以及知名人士,努力增進和發(fā)展了我國同這些國家的友好關系。
12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葉劍英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一起,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
1979年1月,葉劍英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指出“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并提出在海峽兩岸“發(fā)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和“雙方盡快實現通航通郵”的方針。
1980年9月,葉劍英擔任憲法修改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制定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他還領導制定了《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試行)》等22項法律,為健全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做了大量工作。
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發(fā)表著名的《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談話,進一步提出實現祖國統一的九項具體政策,建議舉行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
1982年9月,葉劍英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必須有一大批年富力強的同志走上中央和各級領導崗位,強調中央委員會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的領導原則。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1983年2月25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任期將滿的時候,葉劍英寫信給全國人大常委會,請求不再提名他為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不再將他列為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候選人。3月5日,人大常委會復信同意他的要求,熱情地贊揚了他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充滿艱難險阻的革命斗爭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贊揚他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和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yè)做出的卓越貢獻。6月,在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他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0月,參與主持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這一年,出版了《葉劍英詩詞選集》。
他在晚年還多次與王震等老戰(zhàn)友一起,到全國各地視察,關心和支持一線同志工作。1984年春,葉劍英由于年事已高,身體有病,在家中治療和休息。
1985年9月,黨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全國代表會議。會議之前,舉行了十二屆四中全會。葉劍英同其他63位老同志致函全會,請求不再擔任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全會同意了他們的請求。自此,葉劍英退出了他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所有領導崗位,再次以自己的模范行動,為促進中央領導機構成員的新老交替做出了表率。十二屆四中全會給葉劍英寫了致敬信,對他幾十年革命斗爭的光輝經歷,做了高度概括和評價,稱贊他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久經考驗的忠誠戰(zhàn)士,是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是我們黨、軍隊和國家德高望重的杰出領導人”。信中說:“我們深信,您對黨和國家做出的重大歷史貢獻,將為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所永遠銘記。您為中國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的獻身精神,您在復雜的革命斗爭轉折關頭表現出來的非凡的革命膽略,您好學深思、勤奮工作、照顧大局、團結同志的高尚品格,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p>
1986年10月22日,葉劍英在北京逝世,終年九十歲。
葉劍英的一生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新時期四個歷史階段。他追求真理,服從真理,堅持真理,隨著歷史的潮流不斷前進。在對敵斗爭、黨內斗爭和各種嚴峻考驗面前,他置個人得失于度外,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原則,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
他有膽有識,深謀遠慮,縝密周到,實事求是。在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做出正確的決斷,顯示了堅強的黨性、非凡的機智、偉大的革命氣魄和高超的斗爭藝術。
他具有無產階級政治家的風范,顧全大局,團結同志,豁達大度,寬厚待人。他謙虛謹慎,有很好的民主作風和自我批評精神。
他好學深思,鍥而不舍,具有廣博的知識和才能。他還是一位詩人。他重視現代科學,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
他的一生是偉大光輝的一生。“矢志共產宏圖業(yè),為花欣作落泥紅”的詩句,是他不懈奮斗的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他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質,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