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的詩韻書香
徐志摩詩碑
從倫敦去劍橋的路上,導游李德先生深情地說:“昨晚,我手抄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請一位志愿者朗誦?!避噧纫粫r無人響應,我自告奮勇地走上前,當一回“志愿者”,不看文稿,從容不迫地將這首詩背誦了一遍,博得一片掌聲。我對旅友說,徐志摩是我崇拜的偶像。當年,他從倫敦回國,臨行時,滿懷眷戀地向康橋告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他把康橋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向它做過最后的回眸,才匆匆踏上歸途。詩句寫得何等從容,何等瀟灑。在劍橋求學的莘莘學子,幾乎沒有不知道這首詩的。今天重游康橋,無限感慨,剛才朗讀他的作品,借此表達自己的感受。
李德先生聽了,幽默地說,徐志摩是“再別康橋”,你是“重游康橋”。他特地送我一枚蓋有郵戳的“首日封”郵票,作為紀念。
康橋是劍橋的別名,距倫敦市中心56公里。它和牛津、哈佛并稱世界上三座“大學城”。劍橋大學創(chuàng)建于1209年,它不是那種獨門獨院的大學,而由大大小小的31所學院組成,這些學院散落在風景秀麗的劍河兩岸,彼此獨立,相互競爭。它沒有校門,沒有圍墻,只有在辦公大樓上方,才能看到學校的標志。如果要進某個學院參觀,游客必須另外付費。每天清晨,你總能見到學生們騎著自行車匆匆趕路,也能見到本地居民閑適輕松地生活著。大學融入了城市的各個角落,整個城市也就是一座大學。
劍橋不大,人口不過10萬,街市比不上倫敦繁華,但它那古樸的風格、優(yōu)美的景色以及濃郁的學術氣息,吸引了遠道而來的客人。特別是彎彎曲曲的劍河,在學院之間蜿蜒穿過,為這座充滿書香氣息的小城增添了幾分柔情。
李德先生首先帶我們坐船游覽。他說,到了劍橋,主要就看大學、劍河和河上形形色色的橋。坐上平底小船,欣賞大學城兩岸風光,是劍橋旅游的特色項目。早在1702年就已興起的這項傳統(tǒng)活動,在當?shù)亟凶鳌皳胃荨?。徐志摩在詩里也曾這樣描寫:“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劍河
劍河二丈多寬,河水清澈而平靜,河面上游船來往穿梭。兩岸是碧綠的草地和古老的建筑,垂柳在陽光下閃爍,鮮花在春風中綻放。此時,我的腦海中又躍出徐志摩的詩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有一種走進畫卷的感覺。
我們的導游知識淵博,把各種掌故娓娓道來,往往引人入勝。每經(jīng)過一座橋,他就給我們講述一段故事。
克萊爾橋是劍河上最古老的橋,至今已有370多年歷史。這座三孔石橋的兩邊欄桿上各有對稱的7個石球,當?shù)厝朔Q之為“地球儀”。李德先生指著左邊護欄第二個球說,這個球被切掉了八分之一。原來是雕刻師完工后,因為拿不到工錢,一怒之下,故意破壞,留下殘缺,以泄私憤。走近端詳,果真殘缺。但故事是真是假,無從考證。相傳“數(shù)學橋”是牛頓根據(jù)“力學原理”鑲嵌而成的橋梁,整座橋不用一枚釘子,顯得高貴典雅。每逢雨天,木橋散發(fā)出濃郁的檀木香味。單孔平跨的“國王橋”,精巧別致,連接著校舍和后院,給人以清幽神秘之感覺?!案叱睒颉痹煨推嫣?,橋高坡陡。
劍橋學子
確實,每一座凌空而架的橋,風格各異,它們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深藏著那些塵封的往事。
劍橋的自然風光固然迷人,但它的人文景觀更令人傾心。在這座大學城里徜徉,我聽到許多熟悉的名字,看到許多偉人的畫像,深深體會到培根“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內涵。
劍橋有31所學院、近60個學科,劍河兩岸洋溢著濃濃的書香,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三一學院、國王學院和圣約翰學院。
三一學院是亨利八世于1540年創(chuàng)辦的,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經(jīng)濟實力和辦學規(guī)模,在劍橋大學現(xiàn)有的學院中均名列前茅。大門入口處有亨利八世的雕像,令人不解的是,威嚴的國王左手托著一個帶有十字架的金色圓球,右手卻舉著一根椅子腿。李德先生介紹,原先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權的金色手杖,雕像竣工不久,不知是哪位調皮的學生,悄悄地爬上去,把手杖抽出來,用現(xiàn)在的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我笑著問:“既然如此,為何不更換?”李先生回答:“英國人的風格就是順其自然,何況這傳說符合他們幽默的性格?!?/p>
無獨有偶,三一學院阮恩圖書館的屋頂上,有四座雕刻的人像,分別象征著神學、法學、物理學和數(shù)學。據(jù)說,1770年,這所學院的院長戴著傳統(tǒng)的假發(fā),有一些學生攀上屋頂,給四座雕像也戴上假發(fā),一直到現(xiàn)在都在。
三一學院里的牛頓蘋果樹
三一學院的草坪上有一棵蘋果樹,相傳牛頓在樹下讀書時,看到蘋果落地,從而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繼而又創(chuàng)立了微積分學,奠定了力學的基礎,被譽為“歷來最偉大的天才”。
據(jù)介紹,三一學院曾培養(yǎng)出5位英國首相、2位英國國王,還有許多世界著名的政治家都從這里畢業(yè),走向政壇,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布托……從1901年至今,三一學院已擁有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yī)學等領域在內的63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是其他任何大學望塵莫及的。科學家牛頓、哲學家羅素、散文家培根、詩人拜倫、小說家薩克利……都是三一學院的驕子。在學院的食堂里,正中掛著亨利八世的巨幅畫像,兩側依次懸掛著“三一”名人油畫像,他們?yōu)椤叭弧壁A得了榮譽,“三一”也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勛。
圣約翰學院與三一學院僅一墻之隔,是劍橋最古老、最大的學院之一,建筑群十分壯觀,還包括5個庭院。這是1511年由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遺贈而建立的。學院有兩座橫跨劍河的橋最為著名,一座是廚房橋,另一座就是嘆息橋。后者由白色石材砌成,因一些學生失意或失戀時在此嘆息流淚,然后跳河自盡而得名,現(xiàn)已封閉成廊橋。橋上有哥特式的尖頂,十分別致,學生們戲謔地稱它為“結婚蛋糕”。
圣約翰學院的嘆息橋
國王學院由亨利六世于1441年創(chuàng)辦,最初只有1名院長和70名學生,是專門為亨利六世創(chuàng)建的伊頓公學畢業(yè)生而建立的學院,不收其他學生。為了顯示國王的雄厚財力,學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偉壯觀的風格,最著名的當屬國王學院禮拜堂。這座垂直的哥特式建筑已成為整個劍橋的標志和榮耀,它那精美的雕刻、高聳的塔尖和拱形的屋頂令人贊嘆不已。25扇彩色的玻璃窗繪制著《圣經(jīng)》故事,是中世紀遺留下來的藝術精品。學院左側灰白色的大廈是舉行畢業(yè)典禮的地方,每年要舉辦7次,給那些學業(yè)有成的學子戴上“博士帽”,這是他們人生中輝煌的時刻,通常還邀請學生的父母及親朋好友參加慶典。
圣凱瑟琳學院是亞歷山大·凱瑟琳于1473年創(chuàng)建的。她曾被判處死刑,要被釘死在一個輪子形狀的十字架上。然而,當她的身體碰到那只十字架時,輪子卻奇跡般地斷裂了。因此,輪子便成了凱瑟琳的吉祥物。這就是學院大門上那個金黃色輪子圖案的由來。
聆聽著李德先生敘述每座學院顯赫的歷史和傳奇的人物,置身于古老的建筑和迷人的風景里,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由得得對這座大學城充滿向往,對劍橋人那種生生不息、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意志,感到由衷的欽佩和敬重。
能夠到劍橋大學深造的人是十分榮幸的。如果能在劍橋31所院校中歷史最悠久的三一學院或國王學院住上一兩年,更是一種資格,一種榮耀。因此,劍橋歷來是全世界學子向往的地方。雖然,我輩此生與劍橋無緣,但是,能夠到這座知識與花園之城走一趟,體味它的詩韻書香,心靈深處也激起陣陣漣漪。臨別時,我不經(jīng)意間看到靜靜躺在草叢里的石碑,上面刻有徐志摩《再別康橋》的詩句,不由得輕吟起來: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國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