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元代的兩都巡幸制度

元代上京紀行詩研究 作者:劉宏英 著


第二節(jié) 元代的兩都巡幸制度

兩都巡幸制度確立后,皇帝一行每年都巡幸上都,這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巡幸的日期

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前往上都多在2月動身,間或推遲到3月。由上都返回大都的時間,多在9月,有時提前到8月或推遲到10月。元成宗鐵穆耳基本遵循世祖的巡幸時間,只有一次拖延到4月。元武宗海山的巡幸時間是在3~9月。以后的皇帝,習慣于草原生活,就把巡幸時間確定在3月到9月,如英宗碩德八剌和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漢化程度較深,習慣于中原漢地生活、對草原寒冷氣候不太適應的皇帝,都盡量縮短在上都的巡幸時間,往往在4月或5月從大都出發(fā),8月就回到了大都,如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文宗圖帖睦爾和順帝妥歡帖睦爾。

皇帝一行巡幸上都,路上所用時間單程為20~25天,有時26天,甚至是27天、28天。來回時間加起來,每年皇帝巡幸在路上的時間將近兩個月。

巡幸的路程

據元人周伯琦記載,由大都前往上都,共有四條道路,即驛路、西路、黑谷東路和古北口東路。其中驛路是一般官員和商人等來往兩都間的主要通道,全長800余里。設有11處驛站,從南到北依次為:昌平、榆林、洪贊、鵰窩、龍門、赤城、獨石口、牛群頭、明安、李陵臺、桓州。東路有兩條道,一條為古北口東路,自大都東北行,出古北口,經宜興州、東涼亭至上都,全長870余里,專供軍隊和監(jiān)察官員行走,是一條“禁路”。另一條為黑谷東路,此道從大都西北行,出居庸關后繼續(xù)北上,經過縉山(今北京市延慶縣),至龍門與西路分開,轉北行,出黑谷,翻山越嶺,進入草原,在牛群頭與驛路會合。此道為皇帝赴上都所走的專線,是一條“輦路”,全長750余里,設有18處“納缽”:大口、黃堠店、皂角、龍虎臺(即新店)、棒槌店、官山、車坊、黑谷、色澤嶺、程子頭、頡家營、沙嶺、失八兒禿、鄭谷店、泥河兒、雙廟兒、六十里店、南坡店。西路從大都西北行,經宣德、宣平,出野狐嶺,過撫州,轉東北行至灤河上游。此道全長1095里,蒙古國時期,為驛路正路,設有多處驛站。中統(tǒng)三年驛路改線,這條道就變成了一條運輸道路,驛站大量減少。但皇帝從上都回大都要經過此道,途中主要經過以下地點:南坡店、六十里店、雙廟兒、泥河兒、鄭谷店、蓋里泊(又譯為界里泊、蓋利泊)、遮里哈剌、苦水河兒、回回柴、忽察禿、興和路、野狐嶺、得勝口、沙嶺、宣德府、雞鳴山、豐樂、阻車、統(tǒng)墓店、懷來縣、媯河、龍虎臺、皂角、黃堠店、大口。

主要扈從人員

皇帝每年都巡幸上都,出行時帶著家族成員,還有朝廷的文武官員及軍隊,甚至帶教師和學生,來這里教書育人。少時幾千人,多時上萬人,巡幸隊伍中,皇帝坐“象輦”,其他人騎馬。

后妃、太子和蒙古宗王,每年都要隨從皇帝北上避暑。此外,朝廷各個重要部門的主要官員,也要分次扈從。首先,三個中央主要官府的主要官員,每年皆隨行??偣苋珖盏闹袝?,每年只留平章政事等數人居守大都,中書令等官員全部跟隨皇帝北上巡幸。負責全國軍政的樞密院,往往留守副使或僉院等院官,其他主要官員均隨行。掌管監(jiān)察的御史臺,往往留中丞、侍御史數人在大都,其余人皆扈從北上。其次,大宗正府札魯忽赤(斷事官)、宣政使、大司農、宣徽使等也跟隨皇帝北上辦公。此外,集賢院、翰林國史院、蒙古國史院、太常禮儀院、典瑞院、太史院、太醫(yī)院、將作院等機構的正職官員,也都隨行北上。因為皇帝在上都需要“考德問業(yè)”,也由于貴族子弟在上都需要繼續(xù)學習,所以負責文化教育的官員和名師碩儒也要跟從?!爸琳?,皇帝肇開宣文閣,以稽古右文,乃設授經郎二員,以教世戚勛臣之子孫,……而考德問業(yè)者,皆入侍帷幄,出備警蹕,以故大駕歲清暑上京,必從授經郎二員在扈從列?!?sup>后來甚至在上都特設國子監(jiān)等教育機構。當時的宗教領袖也要隨皇帝到上都,在那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

迎送儀式

元代皇帝每年兩都巡幸,來往都有固定的儀式。

前往上都的儀式大致是這樣的:

1.起駕前做佛事

蒙古統(tǒng)治者對各種宗教和宗教中的派系,原則上都采取保護態(tài)度。但在各種宗教中,最受重視的是佛教,尤其是喇嘛教。巡幸這樣的大事,每年都有佛教人士參與,在出行前,佛教領袖要做佛事?!段鼋蛑据嬝q紀》中詳細記載了佛事的過程:“是月(注:四月)八日,帝師剌麻堂下暨白塔、青塔、黑塔,兩城僧寺俱為浴佛會,宮中佛殿亦嚴祀云。初一日,各衙門大小官員于中書省誓蒞。二日,降御香入太廟。三日,省官與祭官入廟行祭祀禮、太常禮儀院司之。初四日,蒸餅行塞北岳菩薩盛會,用花茲大羊,無主廟,有案,輪流馬會首。”

2.大宴百官

據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一《萬歲山》記載:“萬歲山在大內西北太液池之陽,金人名瓊花島。中統(tǒng)三年修繕之。其山皆以玲瓏石疊壘,峰巒隱映,松檜隆郁,秀若天成。……山上有廣寒殿七間。仁智殿在山半,為屋三間。山前白玉石橋,長二百尺,直儀天殿后。殿在太液池中之圓坻上,十一楹,正對萬歲山。山之東為靈囿,奇獸珍禽在焉。車駕歲巡上都,先宴百官于此?!?sup>

3.吉日起駕

每年皇帝北巡前,都要預先擇定吉日為起駕時間?!段鼋蛑据嬝q紀》中載:“太史院涓吉日,大駕幸灤京,遵成憲也?!?sup>

4.大口導送

出大都后,皇帝經歷的第一“納缽”為大口。大口距健德門20里,皇帝一行春秋往還,百官都在這里迎送。《析津志輯佚·屬縣》中載:“大口,大駕時巡,千官導送至此,其迎駕如之?!?sup>關于大口導送,元人的詩歌中也有描述,張翥《大駕時巡千官導送至大口》詩云:“萬乘巡行遠,三靈佑護多。旌旄隨大纛,鼓鐸雜鳴駝。麗日浮黃傘,微風送玉珂。臣心如草色,不斷到灤河?!?sup>

5.龍虎臺奏行程記

龍虎臺即新店(辛店)納缽,為出京后第三納缽。在昌平縣西北,距居庸關25里,距京城僅百里。該地“高平寬敞,有踞虎蟠龍之勢”。由這里前行,就要進入山路。在這里,大臣向皇帝奏報巡幸的日程安排,“大臣奏罷行程記,萬歲聲傳龍虎臺”

6.夜過居庸關

由南口過居庸關至北口,長40余里,都在山峽中穿行?!段鼋蛑据嬝倏h》記載:“居庸關,在西北四十里?!佑乖谥倍汲侵保袛喽鵀殛P,南北三十里,……每歲圣駕行幸上都,并由此途,率以夜度關,蹕止行人。到籠燭夾馳道而趨,南龍虎臺,北棒槌店,皆有次舍,國言謂之納缽關?!?sup>居庸關山道30里,皇帝帶領的龐大隊伍來回都在夜間點燭過關。每到這個時候,山道中便燈火通明,形成一條巨大的長龍,情景蔚為壯觀。

7.沙嶺迎駕

沙嶺位于今沽源縣境豐元店附近,過了這里就進入草原地帶。當巡幸隊伍來到沙嶺時,上都的官員趕到此地來迎接皇帝,在納缽處舉行宮廷小宴,為皇帝接風洗塵。周伯琦《沙嶺二首》序言中載:“是日,上都守土官遠迎至此,內廷小宴?!?sup>

8.抵達上都

上都是此行的終點站。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詩曰:“又是宮車入御天,麗姝歌舞太平年。侍臣稱賀天顏喜,壽酒諸王次第傳?!痹姾笞宰⒃唬骸扒Ч僦劣扉T,俱下馬徒行,獨至尊騎馬直入,前有教坊舞女引導,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樣,至玉階乃止,內門曰御天之門?!?sup>可見,當皇帝隊伍浩浩蕩蕩來到時,隨行官員都在御天門前下馬步行,只有皇帝可以騎馬直入。前邊還有教坊舞女引導,且歌且舞,舞出一個“天下太平”的字樣,一直到玉階停止。隨即皇帝受百官諸王朝賀,接著舉行盛大的酒宴,皇帝的路上巡幸至此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接下來,皇帝等隨行人員便開始了為期半年左右的上都生活。

從上都返回大都,也有一套固定程序,主要有以下儀式:

1.上都南返

從上都返回大都,也像從大都出發(fā)一樣,先要選擇良辰吉日。據楊允孚《灤京雜詠》載:“內宴重開馬湩澆,嚴程有旨出丹霄。羽林衛(wèi)士桓桓集,太仆龍車款款調。”詩后自注:“馬湩,馬奶子也。毎年八月開馬奶子宴,始奏起程,太仆寺,掌馬者?!?sup>由此可知,從上都返回大都時,先要開馬奶子宴,在宴會上發(fā)布啟程圣旨。這時,羽林衛(wèi)士整裝待發(fā),太仆寺掌馬者也準備好返程交通工具待發(fā)。宴罷,皇帝一行便開始踏上返回大都的歸程。

2.南坡計歸程

南坡是從上都返回的第一個納缽,據上都30余里。上都留守官一直歡送皇帝一行至此。楊允孚《灤京雜詠》:“南坡暖翠按南屏,云散風輕弄午晴。寄語行人停去馬,六龍飛上計歸程?!?sup>在這里,隨行大臣要奏明返途行程。

3.大都官員迎駕

大都留守官員迎駕主要在三處:懷來、龍虎臺和大口?;实垡恍械竭_懷來納缽時,大都官員就開始迎接了。在這里,他們準備好牲酒、果核,迎候大駕,慶祝北還。巡幸隊伍繼續(xù)南還,依然夜過居庸關。到了龍虎臺,大都城已近在眼前,都城宮苑歷歷在目。這時,千官,甚至是百姓等很多人歡呼騰踴,等候在這里。等到皇上、三宮、儲君到了大口,“獨守衛(wèi)軍指揮、留守怯薛、百辟于此拜駕,若翰苑泊僧道鄉(xiāng)老,各從本教禮祝獻,恭迎大駕入城”。

4.入大都城

皇帝在大口納缽過夜,第二天清早與太子和正后由厚載門入宮城。其他皇后嬪妃等宮車次第入城,于鳳池坊南,從西面入西宮。從早晨一直到晚上,車駕都在不停地入城。晚上還要點上大紅燈籠,“是日,都城添大小衙門、官人、娘子以至于隨從、諸色人等,數十萬眾。牛、馬、驢、騾、駝、象等畜,又稱可謂天朝之盛。上位下馬后,茶飯次第,一如國制,三宮亦同,各有投下。宰相數日后,涓吉日入省視朝政,設大茶飯,然后銓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