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諸弟(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全2冊) 作者:唐浩明


致諸弟(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四位老弟足下:

二月有折差到京,余因眼蒙,故未寫信。三月初三接到正月二十四所發(fā)家信,無事不詳悉,忻喜之至。此次眼尚微紅,不敢多作字,故未另稟堂上。一切詳此書中,煩弟等代稟告焉。

去年所寄銀,余有分饋親族之意。厥后屢次信問,總未詳明示悉。頃奉父親示諭,云皆已周到,酌量減半。然以余所聞,亦有過于半者,亦有不及一半者。下次信來,務求九弟開一單告我為幸。

受恬之錢,既專使去取,余又有京信去,想必可以取回,則可以還江岷山、東海之項矣。岷山、東海之銀,本有利息,余擬送他高麗參共半斤,掛屏、對聯(lián)各一付,或者可少減利錢,待公車歸時帶回。父親手諭要寄銀百兩回家,亦待公車帶回。有此一項,則可以還率五之錢矣。

率五想已到家,渠是好體面之人,不必時時責備他,惟以體面待他,渠亦自然學好。蘭姊買田,可喜之至。惟與人同居,小事要看松些,不可在在討人惱。

歐陽牧云要與我重訂婚姻,我非不愿,但渠與其妹是同胞所生。兄妹之子女,猶然骨肉也。古者婚姻之道,所以厚別也,故同姓不婚。中表為婚,此俗禮之大失。譬如嫁女而號泣,奠禮而三獻,喪事而用樂,此皆俗禮之失,我輩不可不力辨之。四弟以此義告牧云,吾徐當作信復告也。

羅蕓皋于二月十八日到京,路上備嘗辛苦,為從來進京者所未有,于二十七日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補行復試。湖南補復試者四人。余在園送考,四人皆平安,感余之情。今年新科復試,正場取一等三十七人,二三等人數(shù)甚多。四等十三人,罰停會試二科。補復者一等十人,二三等共百六十人。四等五人,亦罰停二科。立法之初,無革職者,可謂寬大。湘鄉(xiāng)共到十人。鄧鐵松因病不能進場。渠吐血是老病,或者可保無虞。

蕓皋所帶小菜、布匹、茶葉俱已收到,但不知付物甚多,何以并無家信?四弟去年所寄詩已圈批寄還,不知收到否?汪覺庵師壽文,大約在八月前付到。五十已納征禮成,可賀可賀。朱家氣象甚好,但勸其少學官款,我家亦然。

嘯山接到咨文,上有祖母已沒字樣,甚為哀痛,歸思極迫。余再三勸解,場后即來余寓同住。我家共住三人。郭二于二月初八到京,復試二等第八。上下合家皆清吉。余耳仍鳴,無他恙。內(nèi)人及子女皆平安。樹堂榜后要南歸,將來擇師尚未定。

六弟信中言功課在廉讓之間,此語殊不可解。所需書籍,惟《子史精華》家中現(xiàn)有,準托公車帶歸?!稘h魏百三家》,京城甚貴,余已托人在揚州買,尚未接到。《稗?!芳啊督椏芗o略》亦貴,且寄此書與人,則必幫人車價。因此書尚非吾弟所宜急務者,故不買寄。元明名古文尚無選本。近來邵蕙西已選元文,渠勸我選明文,我因無暇尚未選。古文選本,惟姚姬傳先生所選本最好。吾近來圈過一遍,可于公車帶回。六弟用墨筆加圈一遍可也。

九弟詩大進,讀之為之距躍三百,即和四章寄回。樹堂、筠仙、意誠三君,皆各有和章。詩之為道,各人門徑不同,難執(zhí)一己之成見以概論。吾前教四弟學袁簡齋,以四弟筆情與袁相近也。今觀九弟筆情,則與元遺山相近。吾教諸弟學詩無別法,但須看一家之專集,不可讀選本,以汩沒性靈。至要至要。吾于五七古學杜、韓,五七律學杜,此二家無一字不細看。外此則古詩學蘇、黃,律詩學義山,此三家亦無一字不看。五家之外,則用功淺矣。我之門徑如此,諸弟或從我行,或別尋門徑,隨人性之所近而為之可耳。

余近來事極繁,然無日不看書。今年已批韓詩一部,正月十八批畢?,F(xiàn)在批《史記》已三分之二,大約四月可批完。諸弟所看書望詳示。鄰里有事,亦望示知。

國藩手草

評點

詩之門徑

曾氏與諸弟辯論饋贈戚族銀兩事,此封信中已見著落,即家中最后是“酌量減半”,即拿出二百兩銀子來送人。從曾氏以后的家書中可知,在他再三催促下,家中才將分送名單寄到北京??磥碓霞胰耸遣淮笄樵皋k此事的,只是礙于贈銀人的面子,略微敷衍了一下而已。

信中談了兒女的婚事。歐陽夫人的哥哥牧云欲與妹家親上加親,曾氏不同意,理由是血緣太近。由此他指出俗禮中有三不妥處:一、表親再結(jié)婚姻;二、嫁女本是喜事卻要號哭;三、治喪本應悲泣,卻使用鼓樂,反而顯得熱鬧喜悅。反對中表為婚,很有科學根據(jù)。嫁女不應哭,也表現(xiàn)了曾氏的開明,而一味指責治喪用鼓樂,卻不見得理由十分充足。歿于天年,壽終正寢,這是白喜事,動用鼓樂,亦不為失宜;即便是大不幸,生者亦不必過于悲慟,鼓樂之事可減殺傷冷氣氛,用用也未嘗不可。

曾氏告訴諸弟,京城買書貴,已托人去揚州買。由此可知當時揚州的書業(yè)發(fā)達,勝過京師。揚州為鹽商聚集之地,有錢人多,附庸風雅的人也就多了。此事再一次證明文化事業(yè)必須附麗于經(jīng)濟基礎(chǔ)的道理。

沅甫的寄詩,引發(fā)了曾氏的詩興,一是奉和四章寄回,二是談自己學詩的門徑。曾氏之詩,五古七古學杜甫、韓愈,古詩學蘇軾、黃庭堅,律詩則學李商隱;至于方式,則是這五人的詩“無一字不細看”。這幾年來,曾氏在翰苑作了不少詩文,引來京師文壇的矚目。他的聲名也由此而起。這種聲名又由京師傳到湖南,致令“省城之聞望日隆”(曾氏致諸弟信中語)。曾氏日后的官運亨通與人脈盛旺,實仰仗于此。曾氏自己對詩文寫作亦頗自負。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給諸弟的長信中說:“惟古文各體詩,自覺有進境,將來此事當有成就,恨當世無韓愈、王安石一流人與我相質(zhì)證耳?!睂⒆约号c韓、王并列,直覺舉世無對手可言,曾氏的自負真有點“狂妄”的味道。這里體現(xiàn)了曾氏性格的另一面:自負好強,目無余子。它與謙抑退讓、好學精進等一道組成曾氏豐富而真實的性格。

他的這種自視,同樣表現(xiàn)在和沅甫的詩中,讓我們抄出其中的第三首來做個證明:“杜韓不作蘇黃逝,今我說詩將附誰?手似五丁開石壁,心如六合一游絲。神斤事業(yè)無凡賞,春草池塘有夢思。何日聯(lián)床對燈火,為君爛舞醉仙僛?!?/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