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今昔談
溜 冰
偶然看到電視節(jié)目中,播放冬季奧運會上溜冰比賽,不禁想起北京溜冰的事來。長江流域,由南京以南,冬天也很冷,也結一點冰,但很難結成堅冰,結兩三天就化了,不能冰封河面,所以不能溜冰。北京則不然,一上凍,河面就冰封了,冰封河面有一寸厚,上面就可走人;有一尺厚,走大車都不要緊,健兒溜冰,那真不在話下了。
三十年代在北京做過學生的人,大概都有一點溜冰或看溜冰的經驗。那時一到冬天,北京大約有三四個冰場,一個在中南海新華門內往東湖面上;一個在北海漪瀾堂、道寧齋前;一個在北海北岸五龍亭前。有的年代里,在北海雙虹榭前也開冰場。開冰場都是北京棚鋪的生意,一上凍,早就同各公園聯(lián)絡好了,到時候用杉篙、蘆席在冰上圍一個大圈,拉線吊上電燈,就是冰場。每天晚上溜冰結束之后,把冰上冰刀劃的冰屑掃干凈,用橡皮管子接上自來水灑一層水,夜間一凍,明天又是精光溜滑,冰面像鏡子一樣了。北海幾家冰場,都在茶座前面,本來冬天公園游人少,茶座生意冷清,一開冰場,漪瀾堂、道寧齋、五龍亭、雙虹榭幾家字號,照樣可賣茶、賣點心,生意就更熱鬧了。中南海新華門里面那家,因平時那里無茶座、飯館,屆時棚鋪不但要在冰上圍冰場,還要在岸邊搭茶棚,賣茶、賣熱點心,如包子、湯面、炒面等,生意十分好。到中南海溜冰比北海有一個好處,就是省一張門票,只到冰場買票及付存衣帽和鞋的錢就行了。那時中南海名義上是公園,但里面有不少機關和住家,學生可以隨便跑進去。
當年冬天常舉行化裝溜冰。記得在五龍亭舉行時,常有一個六七十歲白胡子飄灑的老者也來參加,表演的全是中國式的溜冰,十分精彩,比如他冰上拿一個朝天登,或金雞獨立能一立老半天,這在一般洋學生是沒有這樣的功夫的。這個老頭兒,溜冰時穿一身黑緞子的中式緊身棉襖褲,飄灑著一大把白胡子,十分神氣。從他褲腿上纏著綁腿帶的古老打扮,看上去似乎像京戲《洗浮山》中賀天保的打扮,豈不知這正是清代末年帶點“匪式”的摩登裝束。講究黑洋縐夾襖夾褲,黑緞子棉襖棉褲,謂之夜行衣,這并不是安分人的打扮。時代久遠,人只看到這古老的樣子,而不知他當年的情況了。據(jù)說他當年曾表演給西太后那拉氏看,同唱戲的王瑤卿、譚鑫培一樣,是個“老供奉”呢。當年宮廷中也是講究溜冰的,不過那是中國式的古老的溜冰,當另文介紹,這里只回憶三十年代的冰場。溜冰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大中學校的學生。說也奇怪,那么冷的天氣,不少女同學也都穿著棉袍、藍布大褂溜冰,小腿上只是一層薄薄的襪子,有的甚至是絲襪子,而居然不冷。男同學穿棉袍子、藍布大褂溜冰的則更多了。穿長袍子溜冰,現(xiàn)在的人恐怕想也很難想象了。
記得在小口袋胡同上中學時,不少同學都是冰鞋放在書包里,一下學就往冰場上跑。不過我不會溜冰,第一我從小體育技能差,很小的時候,一次向同學借了冰鞋,穿上一踏上冰就摔了個大馬趴,差一點把眼睛摔瞎,因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再看見冰就害怕,沒有勇氣再試了。第二那時買雙冰鞋價錢很貴,家中日月艱難,哪有閑錢買這玩藝呢?因而少年一過,對此也再無興趣,很少想到了。
宮中冰嬉
古詩云:“燕山飛雪大如掌?!北本╇m然不像東北哈爾濱、牡丹江那樣寒冷,但是朔風一吹,河封之后,也有兩個多月的堅冰期,所以滑冰從清代就很盛行。那時溜冰自然和現(xiàn)代不同。清代宮廷中的滑冰游戲,是作為技藝,表演給封建皇上看的。那是由八旗兵表演,兼有講求武事的意義的。道光《養(yǎng)正書屋全集》中收有兩首觀冰嬉的詩,其中有一首道:
太液開冬景,風光入望清。
推恩繩祖武,敕政廑皇情。
竹爆如雷殷,池水若砥平。
八旗分整暇,千隊競縱橫。
瞥睹奔騰急,欣看組練成。
彩球連命中,羽笴疊相鳴。
臨閱因時舉,趨隨沐澤榮。
帝誠通帝謂,瑞雪即飛瓊。
詩是非常蹩腳,可以說不成其為詩,“帝謂”不知所云,無書可校,存疑。其中列隊奔騰、八旗陣容可以想見是士兵演習,“彩球”、“羽笴”,可知有奪彩球、射箭等項目,記得較清楚,因而作為史料卻是難得的。據(jù)《金鰲退食筆記》等有關記載,宮中冰嬉是,每年十二月,擇日在三海冰上設御座?;实蹃砜幢遥皇恰皳尩取?,在離御座二三里外,樹大旗,皇上坐冰床,又名拖床,鳴一炮,大旗下亦鳴炮;大旗下列隊士兵,著冰鞋,急馳而來,滑到御床前;御前侍衛(wèi)一一拉住,以分頭等、二等行賞。二是“搶球”,分左右隊,一衣黃,一衣紅,御前侍衛(wèi)以一皮球猛踢出去,至場中,左右分搶,搶著后再拋出去。另一隊躍起遙接。接下來還有轉龍射球、射天球、射地球等表演。最早八旗兵都有冰鞋表演,道光之后,只命內務府三旗預備了。從記載可見,那時宮中溜冰,似乎也像軍事演習一樣,是列隊進行的。另外還扔彩球,很有些像現(xiàn)在的打冰球,可惜后來這種中國式的溜冰冰球之戲失傳了。
除去溜冰、冰球表演外,還有冰上特技表演。據(jù)同、光間陳康祺《郎潛紀聞》記云:
禁中冬月打滑撻,先汲水澆成冰山,高三四丈,瑩滑無比,使勇健者著帶毛豬皮履,其滑更甚,從頂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撲者為勝。
這有些類似現(xiàn)代的高臺滑雪。那時的冰鞋也是中國式的。據(jù)《燕京歲時記》記云:“冰鞋以鐵為之,中有單條縛于鞋上,身起則行,不能暫止?!辈贿^這些后來都為舶來品所代替了。還記得好萊塢拍攝的宋雅海妮的溜冰影片《鳳舞銀冰》,當年在平安電影院放映時,真可以說是風靡一時,女溜冰健兒們都學著宋雅海妮的舞姿,在各個冰場上一條腿翹起來,不停地打旋子,大大地出過風頭,當然也有不少人大大地摔過跤。
北京北海等處的冰場,一般也只是溜溜冰,沒有其他花樣,一九四五年抗戰(zhàn)勝利之后,有一南小街棚鋪的掌柜的,很會動腦筋,在王府井南口東長安街路邊空地上,租塊地皮,搭了大席棚,裝了電唱機、彩色電燈,開音樂舞蹈冰場,做了兩個冬天好生意。當然,現(xiàn)在溜冰都有音樂和燈光,這些已不足為奇了,可在當時這還是很新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