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萬象又更新

燕京鄉(xiāng)土記(全二冊) 作者:鄧云鄉(xiāng) 著


萬象又更新

除 夕

歲時之事,先要由歲首說起;而歲首之事,則先應由除夕說起。豈不聞昔時聯(lián)語乎?一曰:“一元初復始,萬象又更新?!倍唬骸耙灰孤?lián)雙歲,五更分二年?!睆褪?、聯(lián)雙,均連除夕計算在內。因而開宗明義第一章,也先要從除夕說起。

舊歷除夕在江南俗稱“大年夜”,前一天晚間稱“小年夜”,在北京俗稱“年三十晚上”,似乎沒有小年夜叫法。即使是小月(北京叫“小盡”),臘月只有二十九天,也照樣叫“三十晚上”,不會叫“二十九晚上”,這早已成了“除夕”的代名詞了。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所謂“一夜聯(lián)雙歲,五更分二年”,一夜之間,就變成兩年了,前半夜生下的小孩屬“猴”,后半夜生下的就屬“雞”了。中國人向有“守歲”的習慣。北京人于除夕守歲之夜,又是最喧闐的時候,這一夜有幾種特殊的聲音,家家戶戶都傳出,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一部別致的樂章,可以名之曰“三十晚上協(xié)奏曲”吧。

其一是爆竹聲?!堆嗑q時記》云:“及亥子之際,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边@說的是接神的鞭炮聲?!昂プ又H”,是夜里十時到十二時之間,其實用不了這樣晚,天一擦黑,東一聲、西一響的早就放起來了。最先是孩子們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著香火放著玩了,孩子放的,一般是“小百響”上拆下來的小炮,大的麻雷子、雙響、二踢腳等,那可以算作巨型爆竹的,孩子們是不敢放的?!都t樓夢》第五十四回寫放爆竹,黛玉“不禁噼啪之聲”,而湘云則不怕。寶釵笑道:“他專愛自己放大炮仗,還怕這個呢?!闭f明放大炮仗是要有膽子的。年幼的不敢拿在手中放,把爆竹豎在臺階上,拿著根線香,一只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白頭人也還記得吧?待到午夜,“噼啪”之聲,漸繁漸密,震耳欲聾,這象征千家萬戶迎神接“祖”之時到了。一年便到了這個抓也抓不住的最后時刻了。

二是剁餃子餡的聲音和切菜的聲音?!毒┒硷L俗志》云:“婦女治酒食,其刀砧之聲,遠近相聞,門戶不閉,雞犬相安?!焙⒆觽冊谠鹤永锞o張地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大年初一的“煮餑餑”卻總是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餃子有凈肉餡,有豬肉白菜餡,有羊肉蘿卜餡,也還有不少初一吃素的,要包香油、豆腐干、干菠菜餡,因而刀砧之聲,也就徹夜不停了。說到刀砧聲,想起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舊社會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一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熟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著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是我很小時聽母親講的故事。至今我還深深記憶著。若能把它寫成個小說該多好呢?常常這樣想著。

三是結賬的算盤聲。舊式買賣,要在年三十作出決算,開出“清單”,因此三十晚上又是大小買賣最緊張的結賬時刻,這時如到大街上走一轉,在一路上所有鋪子傳出的“噼噼啪啪”算盤聲和報賬聲,抑揚頓挫,徹夜不停,直到五更接神為止?!抖奸T雜詠》“節(jié)令門”除夕詩云:“爆竹千聲歲之終,持燈討賬各西東。五更漏盡衣裳換,賀喜拈香倩侍童?!逼渲杏戀~一句,未寫算盤聲,卻已聽到算盤響了。此亦不寫之寫也。

這三種聲音再夾雜著大量說笑聲(當然也有嘆息聲、哭泣聲)構成了當年北京的“三十晚上協(xié)奏曲”。

吉 語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孩子們張羅熬年最起勁,但睡著得卻最早,往往和衣而臥,一覺醒來,揉揉眼睛,又是一年了。記得蔡繩格《一歲貨聲》中有一條很有趣的記載,其記賣“荸薺果”的注解道:“聞早年必于除夕晚間,先賣此果,僅賣初間數(shù)日,然后待夏初才賣,謂之先熟果,蓋取‘必齊’之義。”

這在北京叫作“口彩”,荸薺諧“必齊”的音。前人詩云:“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比藗冊谀耆砩鲜歉铀寄钸h人的。遠人歸來,一家團聚,必定齊全,歡慶元旦,所以在“大年下的”(北京口頭語),一定要多說兩句吉慶話,討個口彩,這不是迷信,這是善良的人們良好的祝愿。從語言學角度來講,人類語言,應該越進化,越豐富,變換手法越多,越風趣,越含蓄,越美。有些話,有些詞語,直說不受聽,便換一種說法。如說,“你吃舌頭嗎?”人人口中都有舌頭,把舌頭吃掉,那如何做人呢?因而北京人創(chuàng)造出“口條”的詞匯,“您吃口條嗎?”江南人又創(chuàng)造出“門槍”的說法,“耐阿要吃門槍?”這樣便中聽多了。吉慶話也是這樣的創(chuàng)造。

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一尾活鯉魚是少不了的,不但“吉慶有余”,而且“年年有余”,還要“鯉魚跳龍門”;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光,今年還吃去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最好用大米、小米混合起來燒,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飯堆在盆中,弄得很圓,像個大饅頭,上面干果、柿餅、桂圓一定要放幾只,叫作“事事如意”;花生、栗子一定要放幾枚,紅棗一定要放幾只,叫作“早生利子”。這盆飯看上去圓圓的極豐滿,色彩也很美麗,有黃、有白、有紅,花團錦簇,人們還要打扮它,在上面插上紅絨花,剪上紅壽字,等等,總而言之,是取個吉利。

北京過年雖然不像江南那樣重視吃年糕,但家家戶戶也要買一些,叫作“年年高”。過去有人拿一疊木板印的財神像,在除夕晚上挨家挨戶去送,一到大門口,就叫嚷:“送財神爺來啦!”借以乞討幾個錢,這時家主千萬不能說“不要”,要說:“勞您駕,快接進來!”細想想,人們有時自己騙自己,是很滑稽的,但這種小迷信,如果不當作迷信看,無傷大雅,卻還帶有一點生活的情趣。

大正月里,處處要說吉慶話討口彩,忌諱說不好聽的話。比如打碎一個碗,不能說“打碎了”,更不能說“砸了”,而要說“歲歲平安”。小孩跌了一跤,也要說句吉慶話,叫作“跌跌碰碰,沒災沒病”。我只能舉很少的例子,因為這都是老北京“媽媽大全”上的話,我沒讀過?!兜劬q時紀勝》記正月禁忌云:“元日不食米飯,惟用蒸食米糕湯點,謂一年平順,無口角之擾?!巳仗鞖馇缑?,出入通順,謂一年人口平安?!边€有不少,不多引了。這是乾隆初年的風俗。

老一輩的讀書人,也要討個吉慶,用紅紙寫個小條兒,年初一貼在書桌前面,叫作“元日書紅”,都是四字句、四句押韻的吉慶話。如“元日開筆,筆端清妍。文思泉涌,吉慶綿綿”。寫時一定要恭楷,這又叫“元旦開筆”,祝愿今年高中。這是封建科舉時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中了以后,做了大官,這個元日書紅,還是要寫的?;蚪小霸赵嚬P”,孫寶瑄《忘山廬日記》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正月初一記云:

晨起拜天,試筆作歲歲平安四字,時檐瓦間猶留隔年之雪未銷,案頭梅花漸放,對之頗欲詠吟,然自昔元旦從無出色句,不過吉祥頌禱而已。

從日記可以想見其情景。近五十年前,親見一位舉人出身的舅父,年年大年初一恭恭敬敬地寫元日書紅的帖子,寫好后,親自認認真真地貼在書桌前,其虔誠的態(tài)度,決不下于一個虔誠的釋子合掌禮佛,或一個虔誠的天主徒,跪在圣母瑪利亞像前劃十字懺悔,但這不是宗教,是什么呢?大概是在傳統(tǒng)的古老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一點癡心吧。

初五開市

現(xiàn)在春節(jié)放三天假,加個星期天,再調一天,前后差不多也是五天。這還有點老習慣。北京舊時過大年,一般最少要過五天,由初一算起,到初五為止,才算過了年,俗名“破五”。在這五天內,商店停市,戲館子封箱不唱戲,各衙門封印不辦公,統(tǒng)統(tǒng)要等到初六,最少初五才開市大吉。在這幾天中,東四、西單、前門大街、大柵欄、廊房頭條等繁華熱鬧的去處,大大小小的買賣,一律上著板,用大紅紙、梅紅紙寫了貼在門上:“初五開市。”《燕京歲時記》云:

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各宦室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嫁女子亦于是日歸寧。春日融和,春泥滑,香車繡image,塞巷填衢。而阛阓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

把新嫁女子歸寧和商店開市并列,寫在一起,喜氣洋洋。但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就在這喜氣洋洋、歡樂的新年新月里,在商店漸次開張貿易的時刻,年年總有一些人要愁容滿面,這就是各商號中被辭退出店的伙友。在生意蕭條的年月,這些人多些;在生意繁榮的年月,這些人少些,但多少總是有一些的。

舊式商業(yè)的會計年度是以舊歷計算的,人事變動也是按舊歷計算的。如果一家買賣年初五、初六開不出市來,那就等于告訴人這家字號“關門大吉”了。臘月底各家字號把賬結好,開出總清單送給東家。是賺啦,還是賠啦,賺多少,賠多少。大掌柜、二掌柜以及大小伙計,把錢分好,用紅包送到各人手中。多少不等,人人有份。三十晚上吃敬神酒,初一給東家拜年,初二祭財神等等,這些都是歡樂的事,而最最緊張的是年初四或年初五晚上開市之前那頓酒席了,這是一頓使人提心吊膽的“便宴”。這頓便宴行話叫“說官話”,俗名“吃滾蛋包子”。這頓晚宴比較豐盛,有菜有酒,酒后照例是吃包子。上席時,東家、掌柜、大小伙友各就座位,小伙計依次把酒斟滿,當家的舉杯祝賀,然后吃上幾口酒菜之后,便要開腔了。如果生意好,便當眾宣布人事照舊,大家便可開懷暢飲;如果生意不好,借此機會要辭退人。按,老年規(guī)矩,辭退人也十分注意禮貌,在席上當家的嘆完“苦經(jīng)”之后,等到包子端上來,便親自夾一只包子放在某人碗中,此人一切便明白了。飯后自己就收拾行李帶著辛酸和熱淚告辭走了?!俺詽L蛋包子”即由此得名。

北京舊時商業(yè),各種買賣的掌柜、伙友等,真正北京人極少,最多的是山西人和山東人。山西是晉中晉南人,如文水、介休、太谷、平陽等縣,山東是膠東一帶,蓬萊、萊陽、益都、文登等縣。大行道如糧店、錢莊、綢布、藥材、飯莊、干果等,少數(shù)行業(yè)是河北人,如煤廠、浴室,都是京南河間一帶的人。一般十三四歲跟上親戚同鄉(xiāng)到北京學徒,山東人叫“小力把”,山西人叫“娃子”,勤勤懇懇,吃不少苦頭,熬到滿師,當上伙計,一年年地升上去,頗不容易。在經(jīng)濟穩(wěn)定時期,生意過得去,一般不輕易辭退人。大量辭退人,首先是經(jīng)濟困難,買賣難做,賠累過甚,不得不收縮,甚至關張。如遇戰(zhàn)爭等那就更不用說了。但有時因伙計犯一點小錯誤,如違犯店規(guī),或經(jīng)濟上手續(xù)不清,或因同事間傾軋,在東家前被人說了壞話等等,總之當時舊商業(yè)的人事是沒保障的,年初五在各家鋪子中都是一個既歡樂而又擔心的日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