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
祈禱
從烏魯木齊往吐魯番,汽車以每小時八十公里的速度在戈壁灘上飛馳,車輪好像不著地。戈壁很大,很平,表層覆蓋一層黑白相間、黃豆大的沙礫,鋪得非常均勻。戈壁上沒有生命。沒有動物,沒有鳥,不長草,連“梭梭”都不見一叢,非?;臎觯环N難以想象的荒涼,好像這是另外一個星球。
到吐魯番了。景象變了。有樹,有街道房屋,有店鋪,有人。吐魯番沒有雨,也沒有風,空氣悶悶的。我們都有點恍惚。在戈壁上飛馳時,我們沒有想到戈壁盡頭是這樣一塊綠洲——我們這才體會到什么是“綠洲”。我們像做夢。是吐魯番像夢,還是剛才馳過的戈壁像夢?
從吐魯番返回烏魯木齊,太陽已經(jīng)偏西。戈壁依然是那樣一望無際,一樣荒涼——使人產(chǎn)生神秘感的荒涼。從汽車里遠遠看見兩個維吾爾族人在祈禱。他們都穿了長過膝蓋的黑白相間的條紋的長袍——“裙袢”。一個瘦高,一個稍矮。他們在西逝的陽光里肅立著,微微低了頭,一動不動。雖然隔著很遠,但仍可以感覺到他們的虔誠。
這兩個在戈壁灘上西逝的陽光中站立著祈禱的穆斯林使我深受感動。
雹子
我到壩上沽源馬鈴薯研究站去畫一套《中國馬鈴薯圖譜》。
有一天,有一個干部從正藍旗騎馬到“站”里來辦事,馬拴在“拴馬樁”上。這是一匹黑馬,很神駿。我忽然想試試騎騎馬。我已經(jīng)二十年沒有騎馬了。起初有點膽怯,但是這匹馬走得很穩(wěn),地又很平,于是我就放膽撒開韁繩讓馬飛奔起來。壩上的地真是大地,一眼望不到邊,長著干凈得水洗過一樣整齊的“堿草”,種著大片大片的莜麥。要問壩上的地塊有多大?有一個農(nóng)民告訴我:有一個漢子牽了一頭母牛去犁地,犁了一壟,回來時母牛帶回了一個牛犢子,已經(jīng)三歲了!在這樣平坦的大地上馳馬,真是痛快。
變天了!黑云四合,速度很快,頃刻之間已到頭頂。黑云絞扭著,翻騰著,擴散著,噴射著,雷鳴電閃,很可怕。不斷變化著的濃云,好像具有一種超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威力,讓人感到這是天神在發(fā)怒。這是雹子云。我早就聽說過壩上的雹子很厲害,能有雞蛋大,曾經(jīng)砸死過牛,也砸死過人。
我趕緊扯動韁繩,夾緊了馬肚子,飛奔著趕回馬鈴薯研究站。剛才還是明晃晃的太陽,霎時變得天昏地暗,幾乎不辨五指。在黑沉沉的大地上飛馳,覺得我的馬和我自己都很小。
雪湖
下了兩天雪,運河封了凍,輪船不能開,我們決定“起旱”——從陸上步行。我們四個人,我——一個放寒假回家的中學生,那三個是跑生意的買賣人。到了邵伯,他們建議“下湖”,從高郵湖上斜插到高郵。他們是老江湖,從湖上起旱已經(jīng)不止一次,路很熟,遠遠的湖邊的影影綽綽的村子,他們都能指認得出來。對我卻是一種新鮮的經(jīng)驗。雪還在下,雖然不大,但是湖面潔白如玉,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
“高郵到邵伯,六十六”,斜插走湖面,也就是四五十里,今天下晚到高郵,沒有問題。因此那三位跑生意的買賣人并不著急趕路。他們走一截,就停下來等等我。見我還不上來,他們就在結(jié)了冰、落了雪的湖面上坐下來吃牛肉干,喝酒。
我穿了棉衣棉褲,戴了一種護耳的氈帽——這種氈帽叫作“鍋腔子”,還有個不好聽的名字,叫“狗套頭”。走了一程,哈氣蒸到“狗套頭”的帽檐,結(jié)冰。
我筋力還好,沒有成了三位買賣人的累贅(他們對于“學生子”是很照顧的)。
看見琵琶閘了,縣城已經(jīng)不遠。
琵琶閘外的河堤上,無人家,無店鋪,只有一個小飯店。
我走進小飯店。小飯店只有一張桌子。墻上貼了一副寫在“梅紅紙”上的小對聯(lián),八個大字:
家常便飯
隨意小酌
一九九四年八月
注釋
原載《大地》一九九四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