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序言
郭超人
在20世紀30年代的第一個冬天,當漫漫的長夜籠罩著整個神州大地的時刻,從江西瑞金的崇山峻嶺間發(fā)出了一條震驚世界的特大新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國民黨反動武裝的重重包圍中成立了。這宛如漆黑的夜空中突然升起了一道耀眼的朝霞,它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星火”正在變成“燎原”的烈焰,中國革命即將跨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發(fā)布這條歷史性新聞的是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同時誕生的紅色中華通訊社,即今天的新華社。從此,新華社作為黨中央直接領導的新聞機構,便成為中國革命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曲折的歷史進程中屢經坎坷,飽受考驗,為人民作出了應有貢獻,也作出了巨大犧牲。
68年來,新華社的許多記者、編輯、行政管理和通訊技術人員與千千萬萬革命者一樣,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在血跡斑斑的監(jiān)牢里,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們的同行,也與千千萬萬革命者一樣,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志的遺體,又繼續(xù)戰(zhàn)斗了。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華社這支隊伍的歷史縮影。本書所記述的,就是新華社歷史上為人民獻出生命的部分同志的事跡。
列在本書第一位的是紅中社第一任負責人周以栗。他早在1924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革命,他教過書,搞過農民運動,還參加過武裝起義,在白色恐怖下從事過地下工作,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監(jiān)牢里遭受過嚴刑拷打而堅貞不屈,出獄后又參加紅軍部隊。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布成立時,擔任主席的毛澤東便指定周以栗組建了紅中社。紅中社利用從敵人手中繳獲的無線電臺,堅持每天向全國發(fā)布新聞,同時抄收外部的重要信息編印《參考消息》供領導人參閱,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積極發(fā)揮新聞工作的耳目喉舌作用。三年以后,在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前夕,周以栗在轉移途中遭受敵人襲擊,在寡不敵眾的激戰(zhàn)中流盡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這是新華社為中國革命戰(zhàn)爭英勇捐軀的第一位烈士。
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新華社的記者和其他工作人員作為八路軍、新四軍隊伍中的一個部分,活躍在抗敵斗爭的第一線,用自己的血肉創(chuàng)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yè)績。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經理部秘書主任黃君玨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1942年6月,她在日本侵略軍對我太行山區(qū)大肆進行“掃蕩”中,與戰(zhàn)友們一道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擊。在彈盡援緩的情況下,她毅然沖出山洞縱身跳下懸?guī)r而壯烈犧牲,年僅30歲。在解放戰(zhàn)爭年代,新華社女記者葉邦瑾不幸在一次戰(zhàn)役中被國民黨反動派俘獲。她在敵人長時間的酷刑下保持著革命者的凜然正氣,最后竟被殘暴的劊子手剖胸挖心而死,為新中國的誕生堅持斗爭到最后一息。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新華社記者與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一道跨出國門,在朝鮮的三千里江山上揮灑著自己的血汗,他們中的郭普民、高健飛、劉鳴、周斯杰等同志的遺體至今還長眠在異國的山野,成為中朝人民偉大友誼的象征。1955年,新華社記者沈建圖在赴萬隆參加亞非會議報道的途中,因乘坐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遭國民黨特務爆炸而魂斷云天,這是在和平年代的采訪中流血犧牲的第一位成績卓著的新華社記者。在此之后,時間過去了44年,人們萬萬沒有想到,新華社的一位優(yōu)秀駐外記者又為黨和人民的新聞工作在異國他鄉(xiāng)獻出了寶貴生命。這就是今年5月8日,在美國的罪惡炸彈襲擊下不幸犧牲的邵云環(huán)烈士。
從周以栗到葉邦瑾,從沈建圖到邵云環(huán),無論在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在六十多年歲月里,已有150多位新華社記者和工作人員為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yè)英勇捐軀,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在中國現(xiàn)代新聞史上鑄成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其實,無產階級的新聞事業(yè)從登上歷史舞臺以來就是整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馬克思創(chuàng)辦《新萊茵報》到毛澤東主編《湘江評論》,無論中外,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總是從新聞輿論工作入手開始自己的革命生涯,他們在整個革命征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正確的新聞輿論工作來傳播真理,喚起民眾。因此,在革命的歷史長河中,新聞工作就是革命工作,新聞記者就是革命戰(zhàn)士。無產階級的敵人對此也毫不含糊,他們不管你拿的是槍桿子還是筆桿子,只要是共產黨人,是革命者,就“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革命戰(zhàn)士從不把新聞工作當作一種單純的職業(yè),更不是一種謀求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手段,而是為人民、為民族求解放的神圣革命途徑,因而為革命的新聞工作甘愿獻出自己的生命。我想,這就是《血染的豐碑》這本書給予我們的最為重要的啟示,也是我國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最可寶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精神財富。
現(xiàn)在,我們正處于一個和平建設的社會主義新時期。盡管當今的世界并不太平,邵云環(huán)等三位烈士的壯烈犧牲表明,今天的新聞工作仍然充滿了艱辛和危險,黨的新聞工作者是為了宣傳真理、堅持正義,還必須準備付出血的代價。但是,世界總的趨勢在走向緩和,除了少數(shù)發(fā)生戰(zhàn)亂的地方以外,當前對新聞工作者更大的考驗,是在和平環(huán)境下如何體現(xiàn)我們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無比忠誠,如何在自己的新聞實踐中堅持無產階級黨性原則。這一要求不僅不比為黨和人民犧牲生命容易,有時甚至會更艱巨和更復雜。這是因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我們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我們既要向世界開放,大膽引進西方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又面臨著西方敵對勢力的“分化”和“西化”圖謀——從政治上的顛覆到文化、藝術上的滲透。在國內,我們既要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推進社會生產力的強大優(yōu)勢,又要防止市場經濟法則對社會生活的消極影響。黨的新聞工作者在反映極其復雜的客觀世界時,不僅要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政治立場,更要有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特別是運用鄧小平理論觀察當代世界風云變幻的能力。如果說,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單憑樸素的階級感情和階級仇恨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革命戰(zhàn)士的話,那么在今天,在新聞戰(zhàn)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僅靠這一點更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像江澤民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
要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核心問題是世界觀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今天的新聞工作者與歷史上那些為革命捐軀的烈士們面對的是同樣的考驗。烈士們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他們充盈天地之間的豪邁的英雄氣概,更重要的是他們?yōu)槿嗣袷聵I(yè)鞠躬盡瘁的無產階級世界觀。我想,烈士們樹立的歷史豐碑,不僅由于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浸染而輝煌燦爛,更由于他們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永世長存。
1999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