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英雄人

辛棄疾詞選 作者:王兆鵬 撰


一、英雄人

辛棄疾為人最突出的特點,是具有英雄氣質(zhì)。他不止一次地自稱為英雄、自詡為英雄。他狂放的時候,感“嘆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黃英紅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黃金印,座中擁、紅粉嬌容”(《金菊對芙蓉》)。失意的時候,想“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水龍吟》)。老了,自傷“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滿江紅》),“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水調(diào)歌頭》)。

辛棄疾天生一副英雄模樣,身材肥胖魁梧,壯健如虎,紅頰青眼,目光有棱,眼睛一瞪,就光芒直射,威嚴冷峻。摯友陳亮題贊他的畫像時,說他“眼光有稜,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辛稼軒畫像贊》)。詞友劉過寫詩贊揚辛棄疾,說“精神此老健如虎,紅頰白須雙眼青”(《呈稼軒》)。

辛棄疾究竟算不算英雄?我們先看古人心目中英雄的標準。三國時代劉劭《人物志》卷八《英雄》是這樣定義英雄的: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于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蚵斆髡?,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濟其所長也。若聰能謀始,而明不見機,乃可以坐論而不可以處事。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慮變。若力能過人,而勇不能行,可以為力人,未可以為先登。力能過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斷事,可以為先登,未足以為將帥。必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后可以為英。張良是也。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乃可以為雄。韓信是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草中精秀出眾的叫英,獸中特別超群的叫雄。所以人們把文武出眾的人與之類比,將智慧超群的稱為英,膽力過人的稱為雄。英有聰明智慧,但如果沒有雄的膽量,他的理想就沒法實現(xiàn)。雄有膽略武力,但如果沒有英的智慧,也難以成就事業(yè)。所以,英以他的智慧做出戰(zhàn)略部署、并能把握戰(zhàn)略機遇,還需要雄的膽量來付諸行動。雄有過人的力量來服眾,超常的勇氣排除困難,但需要英的智慧來成就事業(yè)。英和雄各濟所長,才能成就偉業(yè)。如果只有遠見謀略,而不善于把握戰(zhàn)機,這種人只能坐而論道,而不能實戰(zhàn)。有遠見謀略,又能把握戰(zhàn)略機遇,但如果沒有勇氣付出行動,這種人只能守常規(guī)而不能隨機應變,不能解決突發(fā)的危機。如果力量過人,但沒有勇氣行動,只能做力士,而不能沖鋒陷陣。力量過人,勇于沖鋒陷陣,但如果智慧不足以臨機斷事,這種人可以為先鋒,而難以做將帥。稱得上是英的人,一定是有遠見謀略,善于掌控戰(zhàn)機,而且有膽量做出決斷,并能付諸行動。張良就是這樣的人。稱得上是雄的,必定是武力過人,勇敢無畏,有行動力,而且臨事機智果斷。韓信就是典范。

綜合來看,英雄的特點是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勇能行之,氣力過人,智足斷事。辛棄疾就是這樣的英雄。且看他青壯年時代的幾件壯舉:

1. 年少從軍

人們都知道,二十二歲時,辛棄疾曾聚眾二千,起兵抗金,后投奔耿京部下,為掌書記。他在《美芹十論》中說:“辛巳歲,金亮南下。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嘗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辛巳歲,即紹興三十一年(1161)。我們要追問的是,他為什么要起兵抗金,起兵的動機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率兩千人投奔耿京部下,而不是只身前往?或者說他為什么要隸屬于耿京部下,而不是自立山頭,獨立抗戰(zhàn)?為什么偏偏是在紹興三十一年辛巳(1161)起兵,而不是在此前或此后起兵?

辛棄疾起兵是為民族大義,而不是做綠林好漢。辛棄疾的家鄉(xiāng)在濟南,他自幼生長在金人占領區(qū),飽受民族壓迫與欺凌。《美芹十論·觀釁篇》說:當時胡人“分朋植黨,仇滅中華。民有不平,訟之于官,則胡人勝,而華民則飲氣以茹屈;田疇相鄰,胡人則強而奪之;孳畜相雜,胡人則盜而有之”。所以,他從小就立志要為民族報仇雪恥,所謂“虜人憑陵中夏,臣子思酬國恥,普天率土,此心未嘗一日忘”(《美芹十論》)。

他起兵抗戰(zhàn)的動機是雪洗國恥,收復中原。既然起兵抗戰(zhàn)是為收復中原,如果孤軍奮戰(zhàn),自不可能成功,必須壯大力量,團結義士,共圖大業(yè)。對此,他在《美芹十論》中說得很明白:“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共籍兵二十五萬?!毙翖壖膊蛔粤⑸筋^單干,而要投奔耿京的隊伍,目的是共“圖恢復”大計。

辛棄疾率眾兩千投奔耿京,而不是只身前往,這體現(xiàn)出辛棄疾的“聰能謀始”。試想,當時辛棄疾年方二十出頭,一個毛頭小伙,如果只身前往,短期內(nèi)必然難以獲得耿京的信任重用。帶上兩千人的隊伍投奔,陡然間就壯大了耿京隊伍的實力,耿京自然會對辛棄疾刮目相看,而委以重任。

且看耿京是如何逐步壯大的。據(jù)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九記載:濟南人耿京怨恨金人的橫征暴斂,民不聊生,才揭竿而起。先是結集李鐵槍等六人入東山,逐漸發(fā)展到數(shù)十人,攻取萊蕪、泰安后,隊伍擴展到百余人。萊州賈瑞帶領數(shù)十人歸耿京,耿京大喜。耿京聽從賈瑞的建議,將百余名部下分為諸軍,各令招人,不久,就招募到了數(shù)十萬人。辛棄疾帶領兩千人歸隸耿京,耿京自然是大喜過望。率眾兩千入伙,等于是“投名狀”,有了這個資本,辛棄疾在耿京的隊伍中就能迅速受到重視,得到重用,才有可能“與圖恢復”,實現(xiàn)他遠大的戰(zhàn)略意圖。所以,辛棄疾率眾兩千投奔耿京,是深思熟慮的戰(zhàn)略考量,是他實現(xiàn)“恢復”大業(yè)的第一步。

辛棄疾之所以在紹興三十一年冬天起兵,而不是在這之前或之后,是因為其時金主完顏亮率領百萬大軍南下侵宋,北方兵力空虛。加之完顏亮南侵前,向中原民眾預征五年的租稅,致使民怨沸騰,民不聊生,中原豪杰,如河北大名的王友直、山東濟南的耿京、太行山的陳俊,倡義集眾,并起反抗。辛棄疾敏銳地抓住這個難得的戰(zhàn)略機遇,趁機而起,聚兵反抗。辛棄疾曾說“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美芹十論》),所謂“投釁而起”,就是尋找機會起兵反抗。

辛棄疾在《美芹十論·觀釁》中曾分析過北方民眾適時群起反金的原因:深受民族壓迫的中原之民,此前不敢貿(mào)然起兵抗金,主要是習慣了茍且偷安,又懼怕金人的誅殺之威。之所以到紹興三十一年辛巳紛紛揭竿而起,是因為“怨已深,痛已巨,而怒已盈”。只可惜當時南宋朝廷沒有抓住這難得的機遇。如果南宋朝廷當年能把握這個機遇,與北方義兵相互聲援,南北呼應,或者可一舉而定中原。很顯然,辛棄疾在紹興三十一年起兵,正是看到了中原的人心對金人已怨恨至極,此時舉義旗,聚義兵,容易得到民眾的響應。趁金兵主力南下時舉兵,金朝也無力顧及,義兵容易立足生存,也容易發(fā)展壯大。辛棄疾的“明能見機”,“勇能行之”,于斯可見。

2. 追殺義端

辛棄疾任耿京的掌書記后,遇到一突發(fā)事件,差點丟掉性命,但他以雷霆手段處置,轉危為安?!端问贰ば翖壖矀鳌酚涊d這件事的原委是:辛棄疾歸耿京之后,曾勸說一位義兵頭領義端和尚帶領千余人歸順耿京部下。不想這義端為人不義,行為不端,是個投機分子。參與耿京的隊伍不久,他就盜竊辛棄疾掌管的軍印潛逃。耿京大怒,要殺辛棄疾。辛棄疾說:“請給我三天期限,抓不到義端,再來就死不遲?!毙翖壖擦隙x端是叛逃至金兵軍營,把掌握的軍事情報獻給金帥,以博取個人利益。果然不出所料,辛棄疾很快就追上了義端,義端見辛棄疾追來,求饒說:“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辛棄疾毫不手軟,果斷地斬其首級,奪回軍印。耿京自此更加信任辛棄疾。

辛棄疾能料定義端是叛投金軍,表明辛棄疾判斷力強,料事如神。義端逃跑之后,他能追上義端并活捉生擒,表明辛棄疾“氣力過人”且“勇能行之”。義端喜談兵,又能聚眾千余人,自非等閑之輩。而他見辛棄疾追來就恐懼不已,說辛棄疾的前身是犀牛,足見辛棄疾力大無比,他毫不留情地殺死叛徒義端,足見他行事果敢。

3. 決策南向

辛棄疾任耿京掌書記數(shù)月之后,就向耿京獻策,把隊伍拉到南宋,圖謀發(fā)展。這就是《宋史·辛棄疾傳》里說的“勸京決策南向”?!睹狼凼摗防镆舱f:“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于朝?!彼^“決策南向”,“納款于朝”,是說要帶領二十萬五兵馬,投誠南宋王朝。

為什么辛棄疾要勸耿京“決策南向”?他是基于怎樣的戰(zhàn)略考量?

原來,紹興三十一年冬天完顏亮南侵渡淮不久,就被部下殺死。金兵主力部隊全部撤回北方,這對義軍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更為嚴峻的,金世宗繼位后,對北方義軍采取了攻心瓦解的策略,下令“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放罪”赦免抗金義軍。于是北方義軍人心渙散,大多解甲歸田,不少義軍隊伍隨即土崩瓦解。如王友直部,原有眾數(shù)十萬,自從金世宗下達歸農(nóng)為民的赦令后,只剩下三十多人。因無法生存,王友直只好率三十多名部下南奔投誠南宋。

王友直部隊瓦解之后,耿京部隊自然是獨木難支。如果不及時另尋出路,也很快會像王友直部隊一樣潰散,或被金兵消滅。所以,辛棄疾勸耿京“決策南向”,而耿京也言聽計從,采納了辛棄疾的建議。一個二十三歲的少年,敏銳地察覺到部隊的生存危機,為二十五萬的軍隊尋找出路,辛棄疾的“聰能謀始,明能見機”,再一次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4. 生擒叛將

耿京聽從辛棄疾南下投誠的計策后,即委派賈瑞和辛棄疾等十一人前往南宋接洽。賈瑞、辛棄疾一行從山東東平出發(fā),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正月到達楚州(今江蘇淮陰),在淮南轉運副使楊抗的安排下,前往建康(今南京)。正月十八日,宋高宗趙構巡幸至建康,聞辛棄疾一行南來,大喜,隨即召見,并分別授予官職,耿京部下有二百多人被授官。賈瑞、辛棄疾一行接受任命之后,即返回山東。樞密院委派使臣吳革、李彪二人攜帶官誥文書隨賈瑞、辛棄疾等一同前往,準備到山東當面宣布朝廷的任命。到達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后,京東招討使李寶又派部將王世隆率十數(shù)名騎兵護送賈瑞、辛棄疾一行。

就在辛棄疾等人準備離開海州前往山東時,原來的部下馬全福前來報訊,說耿京被叛將張安國殺害,義兵隊伍已經(jīng)潰散,張安國率部投降了金人。辛棄疾聞訊大驚,立機立斷,與王世隆及馬全福等相約潛回山東,生擒張安國。將張安國活捉生擒之后,送往臨安正法。史載:


紹興三十二年,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節(jié)度掌書記,并以節(jié)使印告召京。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乃約統(tǒng)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于市。仍授前官。(《宋史·辛棄疾傳》

赤手領五十騎,縛取于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食。(洪邁《稼軒記》

挾安國馬上,還朝以正典刑。(《朱子語類》卷一三三

即帳中縛之,獻于臨安斬之。(陳涇《通鑒續(xù)編》卷十七


這幾條記載,詳略雖然不同,但我們從中可以得到如下幾點信息:一、辛棄疾率領的是五十騎兵,而金兵營中有五萬之眾,敵我力量懸殊一千倍;二、辛棄疾是在金兵營帳中活捉生擒張安國的;三、辛棄疾是將張安國綁縛于馬上,晝夜不停,越過淮河,將張安國送至臨安問斬。

這在常人看來,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作戰(zhàn)任務,辛棄疾卻完成了。這充分體現(xiàn)出辛棄疾超常的智慧、超常的膽略和超常的勇力。

辛棄疾是怎樣以少勝多,從五萬之眾中生擒叛將的?驚心動魄的具體過程已無法復原,但我們可以從辛棄疾一貫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推測個大概。辛棄疾的《美芹十論》,有《察情》《觀釁》兩篇。觀釁,就是洞察敵人的失誤、過失、軟肋、薄弱環(huán)節(jié),伺機擊之。“察情”,就是掌握敵人的動向,了解對手的情報。辛棄疾在《察情》中說:“兩敵相持,無以得其情則疑,疑故易駭,駭而應之必不能詳。有以得其情則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聽彼之自擾,則權常在我。而敵實受其弊矣。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務為必勝,而能謀為不可勝,蓋不可勝者,乃所以徐圖必勝之功也。”辛棄疾強調(diào),兩軍對壘,必須了解對手,不了解對手就會懷疑,懷疑就會恐懼,在恐懼之中應戰(zhàn),肯定考慮不周詳。能充分了解對手,心情就安定,安定就不會被表象所迷惑,不迷惑就能掌握主動權。古代善用兵的,并非能每戰(zhàn)必勝,而是能做到不被敵人戰(zhàn)勝,立于不敗之地,不被敵人戰(zhàn)勝,就可以尋找破敵之機,最終獲得勝利。

辛棄疾非常重視情報的搜集,常常派間諜前往敵占區(qū)搜集情報。他曾對友人程珌說:“棄疾之遣諜也,必鉤之以旁證,使不得而欺。如已至幽燕矣,又令至中山,至濟南。中山之為州也,或背水,或負山,官寺帑廩,位置之方,左右之所歸,當悉數(shù)之。其往濟南也亦然。又曰北方之地,皆棄疾少年所經(jīng)行者,彼皆不得而欺也?!保?span >《洺水集》卷二《丙子輪對札子》)辛棄疾在《美芹十論》和《九議》中也一再強調(diào):“知敵之情而為之處者,綽綽乎其有余矣?!薄笆掠胁倏v在我,而謀之已審,則一舉而可以遂成?!薄肮テ洳粋?,出其不意,是謂至計。”可想而知,辛棄疾到山東后,絕對不會是大張旗鼓地強攻進入金人營地活捉張安國,必定是先派人去偵察敵情,了解金兵防守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松懈時機,對金兵的活動規(guī)律和地形地貌了然于心后,再制定出萬無一失的突擊方案,然后一舉而成。

我們要問,辛棄疾為什么要冒著生命危險活捉生擒張安國,而不是像擒殺義端那樣就地殺掉?暗殺張安國比生擒張安國要容易得多。他為什么要大費周章地把張安國送回臨安正法?他是出于什么樣的戰(zhàn)略考慮?

辛棄疾回歸南宋,是想擔當大任,成就恢復大業(yè)。而要擔當大任,就要有政治資本進入仕途,要表現(xiàn)出超常的才干、智慧、膽略為上峰所知。說服耿京把二十五萬軍隊拉到南宋,原本是回歸南宋的重要資本和投名狀,隨著耿京被殺,義軍解體,這個投名狀立即化為烏有。《美芹十論》說:“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于朝。不幸變生肘腋,事乃大謬?!彼^“事乃大謬”,不僅是說原本想帶回南宋獻給朝廷的二十五萬兵馬已然潰散,自己個人的“事”業(yè)前途也將遭受重創(chuàng)!他必須策劃新的方案,重新設計投名狀。辛棄疾一直重視戰(zhàn)略規(guī)劃,他的《美芹十論》開篇就說:“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余;事既至而計,則應之常不足?!眹覍用媸沁@樣,個人層面也是這樣。在事情未發(fā)生之前,就做好規(guī)劃安排,一旦事情發(fā)生,就可以綽有余裕地應對。事情發(fā)生后再考慮處置的方案,應對總會有疏漏不足。八百多年前,辛棄疾就有這樣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意識,實在是非常的超前,他超越的不止一個時代。

耿京被殺,原來承諾帶回南宋的二十五萬軍隊全部瓦解之后,辛棄疾回南宋朝廷后怎樣解釋?誰能相信他所說的二十五萬軍隊是真實的?辛棄疾想到,如果把叛徒張安國活捉到南宋,既能做“人證”,也能在南宋君臣面前展現(xiàn)他非凡的智慧、非凡的膽略和非凡的勇氣。于是,他經(jīng)過精心策劃,精心部署,活捉生擒了張安國,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壯舉!洪邁是這樣描述辛棄疾活捉張安國事件的社會影響的:“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用是簡深知。”(《稼軒記》)孝宗皇帝聞知辛棄疾的壯舉,感嘆不已,贊賞有加,從此深加信任器重??梢哉f,活捉張安國,為辛棄疾打響了回歸南宋的聲名,打拼出了未來仕途的政治資本,達到了辛棄疾展示自我的預期目的。

5. 預言金亡

辛棄疾是有遠見卓識的戰(zhàn)略家。33歲時(1172)就預言金朝六十年后必亡,金亡而中國之憂更大,后來果然應驗。金亡之后,南宋連半壁江山也逐漸不保,最終為元蒙所覆滅。辛棄疾的預言,宋末周密《浩然齋意抄》有記載:“乾道壬辰,辛幼安告君相曰:‘仇虜六十年必亡,虜亡而中國之憂方大!’紹定足驗矣。惜乎斯人之不用于亂世也。”乾道壬辰,即乾道八年(1172)。六十年后的宋理宗紹定五年壬辰(1232),金都城汴京被元兵攻陷,金哀宗逃離汴京,太后、皇后、皇妃、公主等降元。周密所謂“紹定足驗”,即指此事。雖然金朝的末代皇帝到1234年才在蔡州自縊身亡,但1232年金朝實際上已亡國。辛棄疾預言金朝六十年后必亡,真是神機妙算,準確得很。

辛棄疾預言金亡而中國之憂更大,指的是北方蒙古對南宋的潛在威脅,可當時南宋朝廷渾然不覺。別說是辛棄疾在世時,就是金朝滅亡前夕,南宋朝廷也沒有意識到元蒙威脅的逼近。且看金哀宗亡國前夕、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時派人去南宋借糧,行前對使者說的一段話:“(南宋)今乘我疲敝,據(jù)我壽州,誘我鄧州,又攻我唐州,彼為謀亦淺矣。大元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卿其以此曉之。”使者到南宋,宋廷不僅沒有答應金哀宗的請求,而且落井下石,與元兵聯(lián)手,最終攻下金哀宗所在的蔡州,而導致金朝徹底滅亡。六十年前辛棄疾已預料到的元兵威脅,六十年之后南宋朝廷當局仍未覺察,實在讓人嘆息!

辛棄疾的預言,是有歷史和現(xiàn)實依據(jù)的戰(zhàn)略分析與政治預判。他在《美芹十論》的《審勢》篇和《觀釁》篇對金朝必然亡國有過細致的分析:“金國今用事之人,雜以契丹、中原、江南之士,上下猜防,議論齟齬,非如前日尼雅滿、烏珠輩之葉,且骨肉間僭弒成風。如聞偽許王以庶長出守于汴,私收民心,而嫡少嘗暴之于父。此豈能終以無事者哉!我有三不足慮,彼有三無能為,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謀人!臣抑聞古之善覘人國者,如良醫(yī)之切脈,知其受病之處,而逆其必殞之期。初不為肥瘠而易其智。官渡之師,袁紹未遽弱也,曹操見之,以為終且自斃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咸陽之都,會稽之游,秦尚自強也,高祖見之,以為‘當如是’矣,項籍見之,以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蓋國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為酷。虜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又況今日中原之民,非昔日中原之民。曩者民習于治而不知兵。不意之禍如蜂蠆作于懷袖。知者不暇,謀勇者不及怒。自亂離以來,心安于斬伐,而力閑于攻守,敵人雖暴,有王師為之援,民心堅矣。馮婦雖攘臂,其為士笑之。孟子曰:‘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家嘀^:今之中原離合之釁已開,敵人不動則已,誠動焉,是特為陛下驅民而已。惟靜以待之,彼不亡何待!”辛棄疾從人心向背與皇位繼承權爭奪不定兩個方面來分析判斷金朝必然滅亡。金朝內(nèi)部民怨深重而不可疏解,皇位繼承的嫡庶不定也埋下永久的禍根。這兩重矛盾如果不斷激化,加之外部勢力的攻擊,金朝非亡不可。辛棄疾如良醫(yī)切脈,切中金朝的脈理,故能料定其六十年后必亡。

嘉泰四年(1204)正月,辛棄疾入朝面見宋寧宗皇帝時又明確提出金朝必亂必亡,請朝廷早為之預備。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八載:“會辛殿撰棄疾除紹興府,過闕入見,言金必亂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務為倉猝可以應變之計?!薄端问贰ろn侂胄傳》也記載:“會辛棄疾入見,言敵國必亂必亡,愿屬元老大臣,預為應變計?!?/p>

辛棄疾作為卓越的戰(zhàn)略家,不僅成功預言金朝必亡,而且也預言過南宋開禧北伐必敗。程珌《丙子輪對札子二》載:“甲子之夏,辛棄疾嘗為臣言:‘中國之人,不戰(zhàn)自潰者,蓋自李顯忠符離之役始……’蓋方是時,朝廷有其意而未有其事也。明年乙丑,棄疾免歸。又明年丙寅始出師,一出涂地不可收拾。百年教養(yǎng)之兵一日而潰,百年葺治之器一日而散,百年公私之蓋藏一日而空,百年中原之人心一日而失。鄧友龍敗,朝廷以丘崈代之,臣從丘崈至于淮甸,目擊橫潰,為之推尋其由,無一而非棄疾預言于二年之先者?!奔翁┧哪昙鬃樱?204),南宋朝廷在韓侂胄的主導下準備北伐,辛棄疾時知鎮(zhèn)江府,為之做開戰(zhàn)的準備,多次派遣間諜至金,偵察金人兵騎之數(shù),屯戍之地,將帥的姓名,帑廩的位置等,并擬招募沿邊士丁以應敵。后來深度了解了韓侂胄的所作所為后,辛棄疾又深為失望,預言北伐必然失敗,曾為程珌分析過北伐必然失敗的原因和地點。兩年后,即開禧二年丙寅(1206)五月,南宋下詔伐金,出師即敗,結果完全如辛棄疾所預言。辛棄疾的遠見謀略,足以稱“神”!

6. 平定茶商之亂

辛棄疾不僅神機妙算,還善于實戰(zhàn),能打硬仗。淳熙二年(1175)平定茶商賴文政之亂,就充分展現(xiàn)出他過人的指揮才能和作戰(zhàn)方略。

南宋的茶商之亂,時有發(fā)生,一般規(guī)模比較小,時間比較短,很快就被平息。只有賴文政之亂,延續(xù)時間長,影響地域廣。南宋之所以頻繁發(fā)生茶商之亂,根源在于南宋的“榷茶”制度。南宋延續(xù)北宋茶葉專賣制度,商人要賣茶葉,必須向官府購買“茶引”,即茶葉特許經(jīng)營憑證。商人憑“茶引”,到茶園、茶戶購買額定數(shù)量的茶葉,然后去販賣。南宋的“茶引”,不是購買一次就可以獲得長期的售賣權,而是一道道地購買,買一道茶引,只能售賣額定數(shù)量的茶葉。據(jù)淳熙年間左司郎中李椿奏疏所言,茶商每賣一百二十斤茶葉,支付的稅費高達四五十貫,這還不包括官吏的違法克扣等隱性支出。連李椿都感嘆茶引費實在太高。由于茶引的價格昂貴,自愿購買的很少,于是茶商就私下販賣。官府嚴查禁止,茶販就結伙抱團武裝對抗。官府查禁極嚴,茶販無利可圖,難以生存,就變?yōu)楸I匪,從事?lián)尳俚冗`法活動。為了爭奪地盤,他們有時互相火拼仇殺,有時肆無忌憚地搶劫居民,有時搶奪客人買下的茶貨,有時強掠婦女,以致民不奠居。過去有人認為,茶商之亂是農(nóng)民起義,完全是誤解。那些叛亂之徒,根本不是農(nóng)民,而是以失業(yè)的茶商為主體,加上刺配逃軍、惡少無賴之徒等等。以前學界把茶商叛亂者稱為“茶商軍”,也是誤解。南宋的茶商軍,其實是專門應對茶商叛亂的官軍?!端问贰む嵡逯畟鳌酚涊d:“湖北茶商,群聚暴橫。清之白總領何炳曰:‘此輩精悍,宜籍為兵,緩急可用?!较抡倌贾睿呎咴萍?,號曰‘茶商軍’。后多賴其用?!币馑己芮宄簳r任江西總領所準備差遣的鄭清之,見湖北茶商常常群聚暴亂,于是向總領何炳建議,組建專門的軍隊來應付精悍的茶商團伙。何炳言聽計從,立馬下令召募士兵,響應者云集,于是將這支軍隊稱為“茶商軍”。魏了翁《直煥章閣淮西安撫趙君墓志銘》也提到“置制使留茶商、忠效一軍補兵籍”之事,意思是置制使留下茶商軍、忠效軍以補兵籍。由此可見,茶商軍是兵籍之外的預備軍隊。

以賴文政為首的湖北茶商之亂,始于淳熙二年(1175)四月,先在湖北、湖南交界的常德、益陽一帶為盜,不久,就向湖南、江西進攻。朝廷調(diào)派宋金前線的正規(guī)軍——鄂州軍前往鎮(zhèn)壓,居然無濟于事。賴文政的隊伍,只有四百來人,而鄂州軍有三千人,“最號精銳有紀律者”,雙方交手的結果是“一勝一負”,官軍沒打敗茶商,自身卻“十百為群,逃竄而歸”(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三八《論軍士紀律》)。六月,賴文政等攻入江西吉州永新縣,占禾山險要之地為據(jù)點。江西安撫使汪大猷派副總管賈和仲率數(shù)路之兵前往討捕,因為不熟悉地形,反而被茶商武裝打得落花流水。賈和仲又用招安之策,茶商詐降,虛立旗幟為疑兵,由小路遁去,過了兩天才被發(fā)現(xiàn)(樓鑰《攻媿集》卷八十八《汪公行狀》)。

朝廷先后調(diào)換三任提刑(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安廳廳長)、動用上萬兵力圍剿,也沒能控制局勢。據(jù)權兵部侍郎周必大說:當時參加圍剿的有“江鄂之師,益以贛、吉將兵,又會合諸邑土軍弓手,幾至萬人,猶未有勝之之策”(《文忠集》卷一三七《論任官理財訓兵三事》)。彭龜年也說:“茶寇方盛時,江鄂大軍、諸路禁軍、土軍、弓手、百姓保甲,動以萬計。”(《止堂集》卷十一《上漕司論州縣應副軍糧支除書》)江鄂大軍、諸路禁軍、地方土軍等多兵種聯(lián)合作戰(zhàn),也沒打垮這支茶商武裝。

宋孝宗見事態(tài)難以控制,由宰相葉衡推薦,委派倉部郎中辛棄疾任江西提刑,“節(jié)制諸軍,討捕茶寇”(《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紀》)。辛棄疾于六月十二日受命,七月初離開臨安,趕赴江西提刑司治所贛州,專力督捕茶商武裝。

辛棄疾到達贛州后,經(jīng)過縝密偵察,了解戰(zhàn)況后,實施了三大戰(zhàn)略戰(zhàn)術。

第一步,重兵轉困。茶商武裝利用山深險阻,打游擊戰(zhàn)。辛棄疾吸取正規(guī)軍背負鎧甲不利于山中作戰(zhàn)的教訓,用正規(guī)軍扼守要道,而用弓兵土軍及大量民兵將茶商武裝圍困山中,以消耗斷絕其給養(yǎng),迫使出山。果然,茶商武裝無法在吉州山中久呆,被迫向嶺南逃竄。

第二步,多路伏擊。茶商武裝向南竄入廣東、江西交界處后,被廣東提刑林光朝率領的精銳之師摧鋒軍迎頭痛擊,其勢始衰,只好折回江西。八月底,賴文政等從安福逃到萍鄉(xiāng),辛棄疾派鄂州軍統(tǒng)制解彥祥率部圍剿,茶商武裝死傷甚多,又折回逃至安福高峰寺,辛棄疾又派遣土豪彭道到高峰寺合力搜捕。從此,茶商武裝大勢已去,遂逃至贛州興國縣作最后掙扎。

第三步,招安誘降。賴文政等逃到興國后,只剩百余人茍延殘喘,隨時準備投降。辛棄疾就派興國縣尉黃倬前往招安,茶商武裝全部投降,歷時半年的茶商賴文政之亂,在閏九月,終于被辛棄疾平息。據(jù)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記載,投降之前,賴文政先帶幾名首領來見辛棄疾,“約日束兵。既退,謂其徒曰:‘辛提刑瞻視不常,必將殺我?!辈枭涛溲b投降后,辛棄疾果然殺了賴文政。

邊防作戰(zhàn)的三千正規(guī)軍打不敗茶商四百人,后來又加上諸路禁軍、土兵上萬人,依然不能阻扼其氣焰??梢娰囄恼_實是足智多謀、難以對付的高手。而辛棄疾坐鎮(zhèn)指揮后,迅速扭轉局勢,不到三個月就平定叛亂。這次成功平叛,再次彰顯辛棄疾聰能謀始,明能見機,智足斷事,膽能決之,勇能行之的英雄氣質(zhì)。

7. 建立飛虎軍

淳熙七年八月(1180),辛棄疾在長沙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時創(chuàng)建飛虎軍一事,也能見出他的膽略、勇氣和智慧。

辛棄疾鑒于湖南控帶兩廣的特殊地理位置,又盜患嚴重,武備空虛,于是向朝廷提出,依廣東摧鋒軍、湖北神勁軍、福建左翼軍之例,別創(chuàng)一軍,號稱飛虎軍。獲得朝廷許可之后,辛棄疾雷厲風行,在長沙馬殷營壘故址建立兵營,招步軍兩千人,馬軍五百人,并在廣西買馬五百匹,戰(zhàn)馬鐵甲皆備。

辛棄疾建飛虎軍,并非一帆風順。先是組建期間,樞密院就有人反對,數(shù)次阻撓,而辛棄疾不為所動,加速進行。后來因花費巨大,動以萬計,辛棄疾親自協(xié)調(diào)斡旋,“事皆立辦”(《宋史》本傳)??沙杏钟腥藦椲佬翖壖簿蹟棵褙?,以至于降下御前金字牌,勒令即日停建。辛棄疾受而藏之,不動聲色,繼續(xù)督責監(jiān)辦者,令一月之內(nèi)建成飛虎營柵,違者軍法從事。最終如期落成。軍營建成后,辛棄疾向朝廷陳述始末,并繪圖繳進,孝宗皇帝才釋然。由此可見辛棄疾臨事果斷,有膽有識,決策力、行動力超強。

兩日內(nèi)置瓦二十萬,更見辛棄疾的超群智慧,如同諸葛亮草船借箭般的傳奇。飛虎軍營寨將成,適逢秋雨連月,負責施工者向辛棄疾報告,造瓦不易。辛棄疾問需瓦多少?回答說二十萬。辛棄疾說不用擔心,不日可辦。僚屬不信。他隨即命令廂官除官舍、神祠外,號召每戶居民取溝瓦二片,結果不到兩天,二十萬片瓦就全部備齊。僚屬為之嘆服不已。這是《宋史·辛棄疾傳》記載的故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所載情節(jié)略有不同:屬吏報告辛棄疾“唯瓦難辦”,辛棄疾即“命于市上每家以錢一百賃檐前瓦二十片,限兩月,以瓦收錢。于是瓦不可勝用”。一說是每家取瓦二片,一說是用一百錢向每家住戶買瓦二十片,傳聞雖有差異,但都體現(xiàn)出辛棄疾隨機應變的智慧和解決困難的能力。羅大經(jīng)對此評論說:“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智者何?隨機應變,足以弭患濟事者是也?!?/p>

飛虎軍建成之后,辛棄疾又加強訓練,使之“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宋史》本傳)。后來任湖南安撫使的朱熹也說:“飛虎軍,元系帥臣辛棄疾創(chuàng)置,所費財力以巨萬計,選募既精,器械亦備,經(jīng)營葺理,用力至多。數(shù)年以來,盜賊不起,蠻徭帖息,一路賴之以安?!保?span >《晦庵集》卷二一《乞撥飛虎軍隸湖南安撫司札子》)飛虎軍的意義和作用,越到后來越顯著。辛棄疾作為飛虎軍的創(chuàng)始人,功不可沒。

由上述諸事可以看出,辛棄疾不僅有張良那樣的智慧謀略,又有韓信一般的勇氣膽力。依劉劭《英雄論》的標準,辛棄疾可謂是兼張良之英、韓信之雄的真英雄、大英雄。

辛棄疾同代人早就持有這樣的看法,把他譽為張良、諸葛亮。劉宰在《賀辛待制棄疾知鎮(zhèn)江》中就贊美辛棄疾是“卷懷蓋世之氣,如圯下子房,劑量濟時之策,若隆中諸葛”。子房,即張良。黃榦致書辛棄疾,稱其“果毅之姿,剛大之氣,真一世之雄也”(《與辛稼軒侍郎書》)。衛(wèi)涇在辛棄疾除知紹興府兼兩浙東路安撫使制詞中以寧宗皇帝的口吻,稱揚辛棄疾是“謀猷經(jīng)遠,智略無前”(《后樂集》卷一)。劉宰《上安撫辛待制》又說辛棄疾“命世大才,濟時遠略,挺特中流之砥柱”,“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乾旋坤轉,虎嘯風生”。可以說。辛棄疾的英雄氣質(zhì)、宏大志向、遠見卓識、謀略智慧,為當時的君臣所共知,并得到廣泛的認可。

只可惜辛棄疾生不逢時,不能像岳飛那樣建立蓋世功勛。洪邁在《稼軒記》中曾感嘆:“使遭事會之來,挈中原還職方氏,彼周公瑾、安石事業(yè),侯蓋饒為之?!币馑际侨绻袡C會,辛棄疾完全可以收復中原,建立周瑜、謝安那樣的勛業(yè)。宋末劉克莊《辛稼軒集序》也說:“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壯之時,行其說而盡其才,縱未封狼居胥,豈遂置中原于度外哉!”然而辛棄疾終其一生,沒有等到大顯身手的機會,一輩子只牛刀小試了幾回。時代注定了辛棄疾只能是一個悲劇英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