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扯淡的論文

此生偏愛野狐禪 作者:趙焰


扯淡的論文

近來網上很干凈,庸俗難成,只好找點有趣味的東西讀——新一期的《科學》雜志有一篇論文:在種植水稻的南部,人們更為相互依賴,而北方小麥種植區(qū)人們則更加個人主義。研究認為,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中國南方離婚率低于北方,而北方發(fā)明專利數(shù)多于南方。

該研究由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共同完成。為了驗證大米理論(rice theory)的適用性,研究者選取了來自6個不同省份(北京、福建、廣東、云南、四川和遼寧)的1162名漢族人作為被試者,分別考察他們的思維方式、如何看待自己和朋友的關系、忠誠度等方面,最后得出了以上結論。該研究還認為,之所以水稻和小麥種植區(qū)的文化有如此差異,是因為兩者的灌溉和勞作方式要求不同:水稻需要持續(xù)水源,要求人們相互合作建立完善灌溉系統(tǒng),各片田地要互相協(xié)調;小麥的種植就簡單多了,農民大多數(shù)只能靠降水灌溉,也較少互相協(xié)調和合作。

該研究最后得出結論,來自水稻種植區(qū)的人想法整體性更強,他們在思維方式上更傾向于關聯(lián)性而非分析性。研究者還考察了位于水稻、小麥交界線上的5個省份(四川、重慶、湖北、安徽和江蘇)內部水稻種植區(qū)與小麥種植區(qū)居民的思維差異,得到的結論一致。在描述自己和周圍人的關系圖時,水稻種植地的人眼中的自己更小,情況和日本人相似;小麥種植區(qū)的人畫出的自己則更為“膨脹”,接近歐洲人。此外,來自水稻種植省份的被試者更可能對朋友表現(xiàn)出忠誠,家族關系更為緊密。

在文中,研究者還將大米理論和另外兩種可能解釋文化差異的理論進行對比,它們分別是現(xiàn)代化假說(modernization hypothesis)和病原體流行理論(path-ogen prevalence theory)?,F(xiàn)代化假說認為社會越富裕、文明化程度越高、越資本化,人就會越獨立、越會分析性思考;病原體流行理論認為,傳染病高發(fā)的地區(qū),人與人之間打交道變得危險,當?shù)匚幕瘯聧u化和偏集體主義。

這兩種理論在解釋文化差異上都有缺陷。該文章表示,按照現(xiàn)代化假說,經濟越發(fā)達的地方離婚率應該越高、創(chuàng)新性越強,但這和調查的這幾個省的離婚率、發(fā)明專利數(shù)均不符合。而病原體流行理論則根本無法預測離婚率與專利數(shù)。此外,現(xiàn)代化假說也無法解釋:日、韓為何現(xiàn)代化程度高,卻更傾向集體主義?!按竺桌碚摽梢越忉屵@一點”,研究者表示,因為日韓都是水稻文化。研究者搜集了中國1996年、2000年和2010年的離婚率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種植水稻地區(qū)的離婚率比種植小麥地區(qū)的離婚率更低,“水稻文化注重避免沖突、保持關系,這可能讓人們不太愿意離婚”。

《科學》雜志的這一篇論文在發(fā)表后引起了不同的聲音,很多人在看過這份研究結果后質疑,這樣用一兩個因素解釋宏大社會差異的方式,是不是把多元社會平面化了?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生華銳表示,“今天的‘稻米文化’南方人很可能在一兩代以前還是北方居民,所受的還是‘小麥文化’的影響”。現(xiàn)代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文化的快速流變和人口的大規(guī)模遷移,文章作者從古代的生產方式中去尋找現(xiàn)代的南北差異由來,“有緣木求魚之感”。華銳說,作者雖然證明種植作物的不同和地域心理差異之間的關聯(lián)性,但兩者是否有因果聯(lián)系,還值得商榷。

華銳還表示,從歷史學的角度,用生產方式的差異來解釋社會發(fā)展軌跡的不同,很早以前就有,比如西方歷史學家魏特夫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東方國家的治水需要帶來了專制主義?!斑@受到了學界無盡的批判,這些說法之所以不太受歡迎,就是因為它們太簡單化?!比A銳認為,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特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并不是每個因素都能量化、代入數(shù)學模型分析的,“用一兩個因素來解釋宏大的社會差異,是不是把多元的人文社會平面化了,這很值得思考”。

華銳所說的“專制制度來自治水”的觀點,最早并不是出自魏特夫,而是來自李約瑟。曾寫作《中國科技史》的李約瑟的觀點是:中國位處大陸,沒有內海,農業(yè)靠季風調節(jié),農業(yè)為集體式的,是水利式的。中國為了控制雨水和灌溉,必須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國家,以及一個很大的官僚體系來從事這個工作。換言之,中國的官僚系統(tǒng)和控制雨水、水利、水運都有極密切的關系。這一個觀點,乍一看,讓人新鮮無比,再細一想,便覺得似是而非,不是那么回事。

與以上方式相同的還有一些事情。最近有新聞說一個34歲的女博士花了好幾年,潛心研究八角茴香(簡稱八角)與鹵雞肉之間的關系,專門寫成了一篇8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fā)性風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論文的中心內容是分析八角茴香這一種調料對鹵雞肉風味的影響,陳述加入八角的鹵雞肉和沒有加入八角的鹵雞肉之間的區(qū)別,通過對比了解風味在鹵煮過程中有什么影響、風味是如何形成的,從而搞清楚鹵煮的溫度、火力、加熱時間對風味的影響,達到可控和穩(wěn)定,使之在工業(yè)化生產時不失風味。女博士說,這一研究只是非常基礎的研究,后面還會繼續(xù)研究別的香料對肉類的影響。有記者詢問女博士,這篇論文用了多少雞肉才完成這課題的實驗?女博士認真地說,做實驗沒用整雞,用的是雞大腿,數(shù)量很大,用了多少自己也記不清了。而選擇八角,是因為它是生活中常用的調料,經濟實惠?!盀楸WC實驗結果,我們固定選用了廣西產的八角,雞大腿則由河南一家企業(yè)固定提供?!迸┦空f,做實驗時先將雞腿鹵煮,在固定的小區(qū)域取樣,再通過電子儀器來檢測產生風味的物質含量變化情況?!胞u煮后的雞腿是可以吃的,但我們很少吃。”加入八角和沒有加入八角,三言兩語講不清,一篇文章也不行,得寫上8萬字才行,看來這當中的學問夠深的。不過文章論文說明白了嗎?我看是很難說明白,有時候很簡單的事情,如果拉起架勢搞得很復雜,反而越說越不明白。

與類似論文一樣扯淡的還有項目。曾看到一則“中國科學家正在尋找貪官大腦共性”的消息,稱:中國科學家正在研究貪官大腦的神經機制,探討是否可以利用藥物或治療方法來抑制腐敗傾向。內容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李紓領導的一個團隊在《行為神經科學前沿》上發(fā)表報告,稱當“人們寧可犧牲道德準則去追求財富”時,大腦左側額下回稍上方的一小塊區(qū)域起了“關鍵作用”。試驗發(fā)現(xiàn):受賄金額越多,受賄行為對大腦的刺激就越大。研究人員為28名志愿者設計了一個游戲,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大腦。每位參與者會獲得一筆資金,金額從8元逐漸增至3000元。向參與者提供資金時,研究人員會詢問他們是否愿與他人分享這筆金錢。若是接受,參與者會得到其中一定比例的金錢;若是拒絕,則所有人均得不到任何金錢。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無論金錢多寡,向志愿者提供金錢都會刺激他們腦部的“愉悅”區(qū)域:右側前額葉皮層及雙側腦島。志愿者決定接受一定比例的金錢時,他們左側額下回的激活程度強于其他區(qū)域。資金越多,激活程度就越強。李紓表示,研究結果或可進一步闡明腐敗為何發(fā)生。

亂七八糟的課題真多??!都是內行糊外行。有些東西,只要仔細聽起來,還真像模像樣是那么回事。若以常識來判斷,這哪里是論文啊,明顯就是扯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