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行走的天空 作者:肖飛 著


自序

作為從事旅游工作近二十年的旅游人,我喜愛行走,行走可以讓人心胸開闊,讓人煩惱盡失,更可以在行走過程中看到無數(shù)的風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之所以將讀書和行走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不是只要走路就會增長知識,而是通過行走學會看,學會思,讀懂社會這本大書。在行走的過程中,你不必慮于他人的感受,不必懼于上司的眼色,不必囿于世俗的偏見,可以天馬行空地想自己所想,獲得屬于自己的人生感受。

一位新西蘭年輕朋友和他的德國戀人去黃山旅游,黃山很險,我問他是乘纜車上山的嗎?他說不是,他們要體驗黃山的險怪。失去了行走,幸福的感覺會失去很多。我們經(jīng)??吹酵鈬吮持心倚凶咚姆?,他們認為上蒼賜給自己雙腿就是為了行走,而不僅僅是為了好看,為了平衡。南非“刀鋒戰(zhàn)士”奧斯卡·皮斯托瑞斯天生沒有腓骨,十一個月大時就被截去膝蓋以下部位,裝上刀鋒形狀的高科技碳纖維假肢,但他卻參加在倫敦舉辦的正常男子運動員400米和4×400米接力跑兩項比賽,實現(xiàn)參加健全人奧運會的夢想。他明知跑不過正常人,但卻可以充分地享受跑的快樂,而跑是走的一種高級形式。令人震驚的是,在2013年2月14日情人節(jié)當天,他竟在家中槍殺(后來推定為誤殺)自己的女友瑞瓦。在比勒陀利亞舉行的聽證會上,經(jīng)過辯論和聆訊,法官戴斯蒙德·內(nèi)爾做出了批準皮斯托瑞斯保釋請求的決定。也許正是因為他舉世無雙的行走使他逃過了法律的制裁。

幸福在路上,磨難也在路上。藏民一輩子的勞作就是為了一生中能有一次去拉薩的朝圣。一次,在去日喀則的路上,我看見兩位藏民從很遠的青海去拉薩朝圣,他們風餐露宿,無論雨雪,亦走亦拜,晚上住在路邊搭起的帳篷里,餓了就隨便吃點,何時才能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他們不知道,他們只要是在路上,就有信念,就有希望。兩天后,我們從日喀則車返,在路上又見到他們,他們只是走了很短的一段路程,他們依然在行走,不,是拜走。這是行走的力量?!缎腋B飞稀犯柚谐溃骸鞍焉畹拿篮醚b進行囊/聽那車水馬龍/看這人來人往/我的心隨著鴿子快樂飛翔/懷揣一個心愿把夢向往?!蔽以陔娨暽峡催^王石的演講,當他得知自己的腰椎間有一個血管瘤,必須減少行動,最好是坐輪椅,否則可能隨時癱瘓,他沒有消沉,而是下定決心,無論如何要在癱瘓之前去一趟珠穆朗瑪峰。在登山中,缺氧,山險,體力不支,多少次就要倒下,他甚至想到自己可能會死在登山的途中,但意志戰(zhàn)勝了這一切,他最終登上了山頂,因此也獲得新生,并從中獲得深刻的人生感悟,他說,這是他生命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一個朋友和我分享了他的行走故事。他去貴州一個大山里旅游,那兒并沒有已經(jīng)開發(fā)好的景點,只是充滿著大山的原始美和不曾有絲毫異化的民俗,他喜歡這種最為純正的旅游。那兒很窮,但卻看到了最好的風景。整個山村因為他的到來而如同過年一般,村民用他們的笑臉誠摯地迎接他,晚上專門為他舉辦了篝火晚會,并盛情邀請他留宿,他在那兒享受到貴賓般的接待。每年他都要進行這樣的行走,這是一種接地氣的行走,邊走邊看,感悟人生。

一位游客去到一個山頂看風景,在下山的路上見到一位老者氣喘吁吁地艱難登攀。這時,老人問,到山頂還有多遠,年輕人說,還有很遠,他勸老人不要上去,山頂?shù)娘L景一點也不好看,說否則會后悔的。老人沒有聽取他的建議,繼續(xù)著自己的登攀。老人的想法很簡單,不能因為你說不好看我就放棄,好看與否要由自己親身經(jīng)歷才能知道,而不是別人的評價。正如一個人生命快要結(jié)束時,彌留之際對別人說,其實人來到世間就是受苦受累,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們不能因為聽了這個人的感嘆而心灰意冷,了卻自己的人生。只有走完了屬于自己的人生路程,看完屬于自己的風景,我們才可以作出自己的評價,因為生命正在于過程,而不在結(jié)果。因此,為了獲得屬于自己的那份感受,我們必須行走,而不是人云亦云,失去自我。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從北大到臺大——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一書中說道:“比孔子晚生九十年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追尋著他自己所崇拜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足跡,出發(fā)上路,不斷地走,從埃及走到巴比倫,走到古波斯,一直走到印度。他把父親的遺產(chǎn)用完了,回到古希臘,被控告揮霍財產(chǎn)。在法庭上,他朗讀了一路上寫成的《宇宙大系統(tǒng)》,征服了法官和聽眾,不僅打贏了官司,還獲得了高額獎賞。這個官司給歐洲后來的學者帶來了巨大的啟發(fā),代代相繼出行,一直到法國的思想家盧梭等人。他們在旅途中寫下了大量的著作,完成了他們的思考。他們甚至認為,自己在不行走時就不能思考。”余秋雨說這段話時是在證明孔子14年行走的偉大。余秋雨先生一直也是在行走中思考的踐行者,他很強調(diào)這種行走在大地上的生命狀態(tài)。這是大家的行走和思考,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從屬于自己的行走中獲得獨立的思考。無奈的是,現(xiàn)在要么是更多孤立的行走,或是沒有任何行走的空洞思考充斥著我們這個日益浮躁的社會。

在多年的行走經(jīng)歷中,我看到了無數(shù)的風景,這些風景在我心的底片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像。我雖不能像“驢友”般地閑云野鶴,但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間里讓思想放飛,并力求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這種記錄不是照相般的全盤攝錄,而是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雖顯鄙陋,卻是心聲,這大約就是所謂的行萬里路正如同讀萬卷書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