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嘯天說詩二:江畔何人初見月 作者:周嘯天 著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p>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這首詩作于孟浩然在京城長安應試的秋天。年代當在開元十五年(727)至開元十七年(729)間。一作崔國輔詩,非是。在封建時代,知識分子靠科舉謀求出路,而這一條路又不一定都走得通,一些貧寒士子面對艱難處境,常常流露出窮愁潦倒的心態(tài),這首詩就是表現這種心情的。

“一丘常欲臥”四句,寫自己求仕不成,想要息隱山林,但是又沒有經濟條件來建置家園,真是進退維谷,左右兩難?!耙磺稹敝干搅痔飯@,此指歸隱山林。“三徑”指隱者居處。《三輔決錄》載:西漢末年王莽專權,兗州刺史蔣詡告病辭官,隱居鄉(xiāng)里,在院中開三條小路,荊棘塞門,不出?!稌x書·陶潛傳》載陶淵明為生活所迫而求仕,說:“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后“三徑”遂為詩中常用詞?!氨蓖痢敝盖刂?,即政治中心長安?!皷|林”即東林寺,乃晉代刺史桓伊為高僧慧遠所建佛寺,在廬山之東面。此借指遠上人所居寺廟。

“黃金燃桂盡”二句,比喻長安生活品價高,自己處境困窘,從政的愿望難以實現。《戰(zhàn)國策·楚策》載:“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闭撛姴荒苊撾x思想而談藝術,明人李夢陽批評“黃金燃桂盡”一語傷氣,但生活如此,能不傷氣嗎?“日夕涼風至”二句,寫聞蟬興悲,出現了黃昏、秋風、鳴蟬,一派蕭瑟景象,流露出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末句中秋蟬的悲咽,正是詩人凄切婉轉的哀鳴,透露出無限的悲涼。詩中也表現出對遠上人的深切思念,情意真摯。

這首詩直抒胸臆,“非不經思,只是吐出”(劉辰翁)。在孟浩然詩集中,實屬平平之作,思想和藝術,都沒有特別高明之處,也就是中駟吧,卻被蘅塘退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和《古文觀止》也選進了一些非經典之作一樣,是考慮到適合初學者,接受起來比較容易,在裁詞、用事和謀篇上,有章可循,學者稍加努力,自個兒也辦得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