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鄉(xiāng)關(guān)
西府年俗
“西府”是古鳳翔府的別稱,現(xiàn)在泛指寶雞及其周邊部分地區(qū)。西府是秦腔發(fā)源地,其方言保留有很多古老的發(fā)音,是最接近于周禮之雅言、國語的語言。西府的年畫、剪紙、草編、泥塑、社火臉譜等民間藝術(shù)相當(dāng)瑰麗,單是西府過年前后的民俗,就有說頭。
臘八燜飯
“臘八臘八,凍掉下巴?!薄芭D八”這一天處在數(shù)九寒天,冷才正常。早晨,家家戶戶都要按照習(xí)俗煮上一鍋“臘八粥”或“臘八燜飯”。關(guān)中不產(chǎn)大米。集體所有制時,旮旮旯旯的地邊種一些耐旱的谷子、糜子,打一些小米、黃米,用來熬成稠稠的臘八粥,吃起來油洛洛的。包產(chǎn)到戶后,就不見種谷子、糜子的了。一個是種的人家少,麻雀糟蹋得厲害;再一個,谷子、糜子得人用連枷打,費事得很,而且產(chǎn)量沒法與玉米比。大米是外地人拉到門口,人們用小麥、玉米換的,金貴,也吃不慣。不管怎么說,摻有紅小豆、花蠶豆、黃豆、白豆、花生、紅棗、核桃仁的,不論是小米的,還是大米的、玉米糝子的,不稀不稠的臘八燜飯,在三九寒冬,熱熱乎乎的一碗,“呼呼嘟嘟”地下肚,人舒坦得沒法說。小孩愛吃甜的,那就先盛出一碗加一勺白糖;大人再滴油加鹽,加蘿卜絲、菠菜絲、蔥花,花花綠綠的,看著就香,更甭說吃了。
臘八燜飯不光家中大人、娃娃要吃,還要給牲口喂一些,在門上、墻上、樹上抹一些,都享用享用,圖個吉利;最后還要留一碗,在臘月二十三祭灶時喂給灶王爺,讓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
“過了‘臘八’,天長一杈把。過了年,天長一椽?!薄芭D八”后,白天慢慢變長,最寒冷的日子就要過去了,熱熱鬧鬧的大節(jié)“年”也要來了?!芭D八”后年集就算開了。人們因為吃撐了,大概是故意吃“憋”的,糊涂了腦子。不管是哪一種,臘八飯“憋”糊涂了人們。平時儉儉省省、抖抖索索、一個錢掰開當(dāng)兩個花的人也逢集趕集、見啥買啥:添置幾件衣服,買一把粉條,割一塊肉,揭對聯(lián)、請神仙,一樣也不能少。準(zhǔn)備過年!
祭灶送神
在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經(jīng)是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墩撜Z》中就有“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
在西府灶王爺?shù)漠嬒裰?,灶王爺官名叫“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最是嚴肅:頭戴紫冠,身著黑紅相間的長袍,拱手坐在宮殿中,表情肅穆,旁邊有兩個小廝伺候,腳下雞鳴狗吠。在年集上請灶王爺是有講究的。攤主一般要問買家的大門朝向,比畫著,要使貼好的灶王爺像腳下的雞往內(nèi)刨、狗往大門外吠;如果反了,寓意來年家里不安穩(wěn),會出是非。有講究的人家專門在廚房建造一個神龕,普通人家貼在鍋灶上方的山墻上,釘一個木板做成祭盤,天天頓頓讓灶王爺享受人間煙火。
臘月二十三祭灶又叫作“送灶神”,就是送灶神上天。據(jù)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一旦哪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因此,祭灶是個大事。祭灶主食用灶干糧。灶干糧比鍋盔小而薄,菜盤子大小。供給灶王爺?shù)脑罡杉Z一般是十二個,來年有閏月是十三個。
趕天黑,灶干糧烙好就開始祭灶。在灶王爺像前供放干糧、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爺升天的坐騎備的料。從灶龕上輕輕地、完完整整地揭下灶神后,一般人家用“臘八”留下來的那一碗“臘八粥”或者面糊糊象征性地抹在灶王爺?shù)淖焐?,使他不能亂說話;富裕些、更講究的人家,把蜜或融化了的糖涂抹在灶王爺?shù)淖焐希俺粤巳思业淖於獭?,灶王爺也就不好意思在玉帝那里說主人家的壞話了——灶王爺受到的特殊招待,就像人間自律的倫理道德。接著是跪拜,對著灶王爺祈禱:“灶君(爺)灶君你走好,帶上干糧和元寶(焚燒的紙錢),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边@是人們在心里期望,灶王爺上天后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給凡間的人帶來幸福,保佑來年家里事事順心。
最后,把灶王爺像和這些供品一并在灶前地上燒化。只有灶干糧不能全部燒了,象征性地掐幾粒給灶王爺享用,絕大多數(shù)當(dāng)然是人吃,但不能吃完,得留下一個,等到除夕夜吃團圓飯時全家人分而食之。敬重神靈,愛惜食器,不糟蹋糧食,這些禁忌是祭灶習(xí)俗,也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腦海,成了一種樸素的自然、自覺的行為。
第二天,把這些灰燼就近撒進河里、水井里,讓灶神去“言好事”。
關(guān)于祭灶還有一種說法。傳說灶神上天時要帶一種動物幫他在玉帝前陳述民情,于是主人就把與人親近的貓和狗叫到跟前,試問:“你們一天能吃多少?”貓如實回答,說它一天就吃一飯鏟沿沿。狗知道人的心思,回答時夸大言辭,說它一天能吃七馬勺八澇池。于是,主人讓灶王爺帶狗上了天,以便為人間要到更多的糧食?,F(xiàn)在,灶王爺腳下也就多了一只狗,而不是貓。這是一個說法,也多少能看出人們窮久了、餓怕了的心理。
七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請回來,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降吉祥。灶王爺在人間一年只有六七天的假期,還是去“述職”,最是敬業(yè)。
掃舍蒸饃
祭灶之后,掃舍,趕集,蒸饃,洗涮,事情一件挨著一件,一直要忙活到臘月三十。掃舍就是將屋里屋外徹底清掃一遍。將房子里能抱出去的東西全部搬到院子里,閣樓上屋檐下角角落落打掃一遍,不留任何死角??簧舷聣|的麥草、被褥、床單換的換洗的洗;墻角的老鼠洞炕上的煙縫該補的補該泥的泥。過去屋里屋外的墻是泥的,還要去專門有干凈白土的地方挖上幾疙瘩,用水和成稀稀的泥糊糊把整個墻抹一遍,叫“抿墻”。抿墻一來能抹掉墻上的灰塵,二來也會使房里房外亮堂,算個大工程。早先是手拿一塊爛布蘸著冰涼的泥糊糊;后來用裝上桿子的毛刷子蘸上泥刷一刷墻,這不叫“抿墻”叫“刷墻”了;再后來就是新式粉刷的白石灰墻,掃舍時就只掃一掃灰塵,輕松省事多了。
正月十五之前鍋灶上不能炕干鍋,不能烙饃,再說招待親戚正規(guī)些也是熱騰騰的、軟軟的白面蒸饃,這些得在年前準(zhǔn)備好。蒸下的年饃除了待客,一家人要吃到正月十五。待客的白面饃做得都小,只有娃娃們的拳頭大,兩個可能才一兩。年饃還要做一些鳥鳥葉葉、石榴桃子瓜果、十二生肖等花樣,盡顯女人的手藝才能。人多親戚多的人家,蒸饃就得一整天。
蒸饃時灶王爺上天言事去了,無神護佑,不待見外人。有經(jīng)驗的主婦一般要關(guān)上大門,特別要留意腦后留有“氣死毛”的娃娃、沒了男人的這等“不吉利”的人,不能讓他們進屋,以免沖撞灶王爺。饃上了籠屜,鍋沿邊、籠屜不嚴實的地方要用濕布抹嚴,籠屜上蓋上鍋蓋,壓上瓷盆,以防走氣。鍋蓋上放一碗涼水,用切菜刀從鍋灶眼里抄一些爐灰橫放碗上,刀口朝外?;\屜剛上鍋蓋嚴實了,用刀向灶火里撂一把鹽,嘣一嘣。大人娃娃此時不能高言大語、亂喊亂叫,不然,招來邪氣煞氣,饃饃很容易蒸壞。蒸壞的饃不像好饃饃又白又暄,輕一些的一兩處輕輕地塌下去,好似有人用一指頭按了一下,或者用食指拇指捏了兩下;嚴重些的半個或整個饃都是一個黑青的面疙瘩。壞饃不好看、不好吃、吃不成,浪費了糧食不說,主要是不吉利。
一鍋一籠有一兩個壞饃正常,這是因為做好的饃受了涼,或者是籠屜上鍋了但旺火沒趕上;要是多了,按舊理說那就真正是因為灶王爺不在,有人言語沖撞了先人、神仙、惡煞,饃饃被他們先抓取享用過了,黑青的指印就是證據(jù)。
除夕請神
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是除夕,這天要準(zhǔn)備初一的飯菜、請神、上墳、敬神,忙乎一天。
初一不動刀,三十得準(zhǔn)備初一早上拉臊子面的料,切好中午吃的菜。臊子面底菜要做夠初五前待客的和自家吃的,主菜是胡蘿卜、洋芋,要洗、叉、切一大盆,夠一個人忙乎大半天。還要煵臊子,煮肉,釀米,馇涼粉,吊肉凍子,壓好方便近幾天吃的機器面。這是前半天的事,而后半天一件大事是請神。
請神就是貼門神,是除夕的一件大事。大門門扇上左秦瓊右敬德,門框上是大紅對聯(lián),門楣窗檐上是用五色紙剪或刻的大大小小的“福祿壽”“招財進寶”。大門外樹上是“出門見喜”“抬頭見喜”,院墻上是“滿院春光”,牛棚里、豬圈上是“槽頭興旺”“六畜興旺”,灶房里是“五味生香”,床前是“身體安康”,柜子上是“招財進寶”“黃金萬兩”(四個字,字套字、筆畫套筆畫書寫成一個字,能顯出寫字人的書法功底,也有文化韻味),糧倉麥包上是“年年有余”“谷糧滿倉”,等等。貼神最費時,有神、有對聯(lián)、有五色紙旗,一般人家都有土地爺、灶王爺、天王爺。土地爺在門外,一白胡子老仙和和氣氣笑瞇瞇的,對聯(lián)是:“門外一老仙,出門保平安;土中生白玉,地內(nèi)產(chǎn)黃金?!痹钔鯛斢性铨悾笪W脑钔鯛斚裼凶o臉紙、五色旗遮著,以免油煙熏燎,對聯(lián)是:“上天言好事,下凡(宮、界)降吉祥?!痹豪锷綁μ炀锕┑氖前啄樚焱鯛敚瑢β?lián)是:“太平原有象,造物本無私?!绷硗猓€有井王爺,對聯(lián)是:“清泉養(yǎng)萬家,福水供百口;善泉供百口,福水養(yǎng)千家?!笨垂芗Z食祭灶的是倉神爺,對聯(lián)是:“年年取不盡,月月用有余?!备5搲酆显谝黄鹗秦斏駹?,對聯(lián)是:“夕為唐宰相,今乃福祿神?!辈垲^弼馬溫是馬王爺、牛王爺,對聯(lián)是:“保六畜興旺,佑四季平安”。
如果家里三年內(nèi)有人過世了,門窗上就不能貼這些紅紅綠綠的對聯(lián)彩旗。第一年什么都不貼,第二年、第三年大門可以貼白紙黑字、紫紙黑字的對聯(lián),別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守孝人家。
貼完神,屋里屋外打掃干凈,一掛鞭炮,就是過年了。至初二早晨,房里不能動笤帚掃把,不能打碎碗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任何東西只能拿進不能拿出,給別人借東西就更不行了……風(fēng)俗講究上說,動了掃把會把福氣財氣掃出家門,炕上鍋灶上打掃了會招來螞蟻和其他蟲子,向外拿出東西、借給別人東西等于把財散出去了,打碎東西會破財。既然有這個講究,誰家還愿意破財散福找不自在呢?傳統(tǒng)提醒人,哪怕是過年也不要太露富、太張狂,要內(nèi)斂些。
請了神,男人們要到祖墳給祖先燒紙。還有善男信女去村上廟里上香祈求平安財運,更有信男講究“上頭香”,就是搶著在零點交子時那一刻,第一個把香插在廟里的香爐里,求得來年事事第一的彩頭。
除夕中午一般是肉湯泡饃,油汪汪的肉湯里加上粉條、豆腐、紅白蘿卜、綠菠菜葉,少不了蒜苗、蔥花。一年難得吃上兩頓肉,這頓是頂飽吃。平日里冬天是兩頓飯,但除夕夜的團圓飯少不了。簡單些的,拌個涼粉涼肉、豆芽粉條,分著吃完祭灶剩下的那個代表團圓的灶干糧,坐坐聊聊就散了。有些門子(家族)講究,提前說好了,每家拾掇一兩個菜,和人一起,集中到輩分及威望最高、年齡最長的人家,要聚一聚。人們拉拉閑話,好喝兩口酒的來兩盅,喜好打牌的掀個牛九來個十點半,輸輸贏贏也就是塊兒八毛。一年叔伯弟兄們聚在一起的機會不多,這樣玩耍半夜,也順了熬夜、守夜的講究:誰睡得遲,來年誰就沒瞌睡,精神一年;誰能熬得住,來年誰不得紅眼病。
初一臊子面
正月初一早上,天還黑黑的,大人們就先起床,稍作洗漱,趕緊進廚房做臊子面。娃娃們惦記著新衣服、壓衣兜的年歲錢,也不忘大人的教訓(xùn)“初一早起得早,一年四季身體好”,所以,都不會起得遲。早早地跟著老人燒香點燭、祭神放炮。每個神像龕前三根香、一根紅蠟燭,孩子們哈著雙手,瑟瑟地插好香,滴幾滴燃著的蠟油立好蠟燭,放了鞭炮,臊子面也就好了。
初一早上的臊子面,或者說整個正月的臊子面都很簡單。前面大鍋開水燒著,后鍋的溫水擦洗完案板、鍋灶,前鍋的水就開了,舀兩馬勺夠一家人喝的到后鍋,調(diào)臊子湯。調(diào)湯的料全都是現(xiàn)成的,半勺臊子,一勺辣子,兩勺底菜,一把鹽,一股子醋,一把蒜苗、蔥花,臊子湯就好了,在鍋里燙燙地滾著。一把前一天壓好、切好的面漂到前鍋,剛開,點一勺涼水,撈出一筷頭到碗里,澆上后鍋的臊子湯,就是正宗的一碗臊子面。面薄、筋、光,湯煎、稀、汪,吃到口里酸、辣、香,百吃不厭。
正月里吃臊子面先要潑灑祭神,遵循天、神為大的傳統(tǒng)。每頓飯第一口湯要奠給灶王爺,第一碗面要端到土地爺、天神爺、倉神爺、井王爺、馬王爺?shù)燃依锼械纳裣袂包c幾滴,嘴里要念:“他老人家,你先吃!”奠飯念叨時,年齡大的婆婆嬸嬸臉上還算嚴肅,保留著對神靈的一絲敬畏,要是被大人硬派著潑灑飯湯祭神的娃娃們,則滿臉是害羞與不自在,心里納悶:“這一張紙怎么也要吃頭一碗飯呢?”一圈潑灑下來,這第一碗面也酥了,加些熱湯,往往端給牙口不好、喜歡吃酥軟飯食的老人:“他老人家,你先吃!”
吃過臊子面,孩子和大人都穿戴整齊新衣服、新鞋、新襪子、新帽子,出門串門,敲鑼打鼓,歡歡喜喜、閑閑散散過年!
初五“打五窮”
初五早晨送神。幾掛鞭炮接在一起,從后院放到大門外,還要在室內(nèi)、井里放,震動一下,又叫“打五窮”?!拔甯F”也叫“五鬼”,指“智窮、學(xué)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種窮鬼,曾見于韓愈的《送窮文》:“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饑我寒我,興訛造訕……蠅營狗茍,驅(qū)去復(fù)還……”屋里院里從里到外清掃一遍,沒多少垃圾,柴柴棍棍瓜子皮皮還是有,一起掃到大門外,點一堆小火燒掉,意思是把“五窮”都趕跑燒絕。
初五又叫“破五”。為了讓“破五”不破,再說連著四五天頓頓臊子面也吃膩了,初五早飯便是一頓玉米面攪團,要的就是這個“黏”。初五這天一般也不出門,不走親戚。
十二鼠娶親
鼠,生命力極強,與人類生活處處相伴。典籍《周易》八卦說“艮為鼠”,《詩經(jīng)》有“碩鼠”,《莊子》里有“偃鼠飲河”,《荀子》里有“鼯鼠五技而窮”,《墨子》里有“鼸鼠藏而羝羊視”,《左傳》有“抑君如鼠”,《史記》里李斯“從荀卿學(xué)帝王之術(shù)”是從“鼠現(xiàn)象”受到啟發(fā)的,《水滸傳》一百單八將有個“白日鼠”白勝,《七俠五義》中的大五義皆以“鼠”為外號,《酒泉寶卷》里有“小老鼠告狀”卷,《圣經(jīng)》有“五個金老鼠”,民間“十二生肖”以鼠為首,還有個惹人心疼惹人憐的米老鼠……大畫家齊白石老人也畫有《豐年多鼠圖》,畫中題言:“老鼠愿人富,為己心非良。蠟燭有好心,常照吉人壽命長?!币馑际牵S收的年景并不只有人來享受,如果家里連老鼠都不愿意光顧了,那一定是人貧窮到極點了。還有人說老鼠前爪四足、后爪五足有單有雙,所處的子時在前夜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一辰跨兩天,是個陰陽體??傊?,人們眼里少不了鼠,人對鼠的感情有敬有畏,也有憐有恨,說不清道不明。
民間老鼠是“倉神”。臘月三十要在麥包、糧倉上邊貼倉神敬倉神。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也有人說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早晨有“藏剪刀”的講究。前一晚就把平時用的剪刀用紅繩或紅綢捆包起來,藏到抽屜里、褥子底下,十二這天大人孩子都不能用。寓意是,只要十二一天聽不到剪刀的“咔嚓”聲,家里一年就聽不到老鼠嗑東西的“咔嚓咔嚓”聲。美好的心愿是對“倉神”的敬畏。
十二晚上要“搖老鼠”。天黑點燈了,人們在女人用的鏡匣或者量糧食的升子里裝幾個核桃,大人帶著孩子,擎著燈,拿著木棍,到樓上糧倉、放糧食的房子里,還有坑洞里、老鼠洞里、磚縫里、木柜底下、牲畜棚、柴房、茅房……邊走邊搖邊敲打,驚動著,嘴里念叨著:“敲敲敲、搖搖搖,十窩老鼠九窩空。嘁哩哩、嘩啦啦,老鼠下了一窩瞎(壞的意思)娃娃。十個出來九個瞎,留下一個貓兒抓?!薄按T鼠碩鼠,無食我黍”,是千年的期盼。
正月十三是老鼠娶了媳婦的“上頭”的日子,一樣忌用剪刀。
納禮送燈籠
初一不出門。初二開始,初五之前,晚輩給長輩、小的給大的先拜年,叫“納禮”。納的禮得是雙份。過去沒副食品,帶的就是自己家里蒸的拳頭大小又圓又白的麥面饃饃,至少六個,多的可以八個十個十二個,都是雙數(shù),算一份禮。一斤手工掛面,兩把包在一起也算一份禮。后來面食做的指頭節(jié)大小、油炸后蘸上糖或芝麻的小果豆豆一斤一包,八個點心一包,橘子、蘋果等水果罐頭一瓶,一樣算一份禮。再后來就是煙酒,各種成品包裝的禮品,四份八份由人,但都是雙數(shù)。主家也不能讓“納禮”的人空回,帶的是六個饃會給你一個,六個以上給你回兩個。帶的禮品總不能拆開,于是主家就備有專門蒸的比雞蛋大不了多少的“回盤”饃饃,不管你帶來多少禮,都回六個。不回不行,如果忘了,讓“納禮”的人空手空袋子回去就算失禮,人家會有想法:“是不是娘家嫂子嫌我?guī)У亩Y薄了,還是舅爺爺嫌親戚太老暗示以后就不用走動了?”由此姑嫂生隙,老親不再,常聽常有。
初二舅家,初三大姨家,“納禮”一家挨著一家,誰家也不能少。要是親戚太多、太老,像舅爺爺姑奶奶的以后不想走動了,就不去“納禮”,都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納禮”的人吃兩頓,一進門就吃臊子面,叫“喝湯”;中午飯才炒菜蒸饃,是正餐。有一句俗語,人見人起得早,講一句:“你起(來)得這么早,是趕著‘喝湯’去么?”
初五后,長輩給晚輩、大的給小的回禮叫“送燈籠”。初五開集了,集上、村口十字路上就有人賣用紙糊的各種燈籠:竹篾骨架,外面糊上染了色的紅花紙?!凹t火罐”就像過去暖手的火罐一樣,上口大下口小,用折成麥稈細的正反棱子大紅紙糊制,通體大紅,樣式簡單而不失大方,看著心里亮堂?!盎ò死狻笔且?guī)規(guī)正正的八棱形狀,上下一樣大,收成圓口,每一棱上糊著不同的花色紙,老舊、規(guī)整,老親戚走動時用得多。公雞、金魚、西瓜形狀的燈籠是硬紙板做的頭尾,通體用紅紙一正一反折成,可以合成扁平的一張紙板樣,挑的時候直接拉開,把兩端上面帶的鐵絲小鉤子一扣,就成個球形,娃娃小、合著屬相的人家送得多。兔子燈籠用印花白紙糊成兔子形狀,放在巴掌大的一塊木板上,木板下面是用木棍截的四個核桃大的輪子,可以放在地上拉著走。做兔子燈籠費工,自然貴些,但它暗示著送到的人家娃娃小、走不穩(wěn),挑不成燈籠,只能磕磕絆絆地拉著。蓮花燈籠上沿插著金色、紫色、粉紅紙做的耳朵大小的蓮花花瓣,六瓣八瓣,大紅的裙腰,下擺是綠紙剪成一尺長一指寬一圓圈的飄帶,大紅大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要送的人家年前有姑娘結(jié)了婚,還沒有娃娃。這是娘家送的蓮燈,送連(蓮)送子、連連(蓮蓮)生子的意思明明白白。蓮燈與送子菩薩有關(guān)。
“打燈籠,找舅舅,舅舅躲在門后頭?!币粋€掃帚竹棍挑個燈籠綁兩支蠟燭,是外爺、老舅“燈籠客”送給外孫、外甥的最好禮品。舅舅家給外甥送燈籠是必需的,一般在孩子年齡稍大,十幾歲以后,才不會再送燈籠,但是回一份禮的習(xí)俗不變。燈籠在舅舅家與外甥家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孩子們常常為誰舅舅家送的燈籠好看而爭個耳紅脖子粗,舅舅大姨多,收到的燈籠當(dāng)然多。天黑了挑燈籠賽燈籠,蠟燭栽不牢靠倒了,燒著一個燈籠,可以回家再換一個;燈籠少的就要小心多了。家里晾衣服毛巾的鐵絲上,掛一排排各式各樣的燈籠,孩子們睡覺前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睡得安穩(wěn)踏實。
十五晚跳火
十五晚放煙火。農(nóng)村人家,天剛擦黑,家家都在門前叉著立起幾捆玉米稈,下面放幾抱麥草。天剛黑下來,月亮還未升起,家家敬神、放炮、點火?;鹬饋恚右话邀},潑幾勺油,“噼里啪啦”,火焰冒得老高?;鹕晕⑿∠聛恚藗儽汩_始“跳火”,讓火“燎百病”。老話說,跳過火堆的人一年不染病。對跳火最熱心的當(dāng)數(shù)年輕人、孩子們?;鹧孢€有一人多高,他們從遠遠的地方起跑,到火堆跟前猛然起步,如同獅子鉆火圈一般從熊熊大火中間穿過去。有些膽小的孩子跑到火堆跟前時心里稍微一怯,怵了就跳不過去,只得重來。三番五次地跳,跳熄自己家的火堆,還要攆著跳別人家的火堆。有的燎掉眉毛,有的燎了頭發(fā),更有甚者兩個人從兩個方向?qū)χ?,躲不及跌倒在火堆里,嘻嘻哈哈也就過去了。因為火是麥草玉米稈的軟火,溫度不高,不會有多大問題。最多就是人布衫上灰土沾得多了,料子衣服上的洞又大了,頭碰了疙瘩,燒著了頭發(fā)。興奮地叫喊,勇敢地沖刺,孩子們把跳火當(dāng)成了考驗?zāi)懥?、鍛煉勇氣的機會。
孩子們跳完,火更小了,便挨著大人了。大人只是象征性地在火上跨過,尚不能奔跑的幼兒也要抱著在火上方燎燎,有病的成年人尚躺在炕上的、七老八十走不動的也要掙彈著出來,火上跳不過去走過去,走不過去在火邊蹺蹺腿也行,就是個意思,燎燎晦氣。有些婦女還抱出被褥、皮襖、布衫在火上一揚,燎一燎。她們一邊燎衣物,一邊拍打抖掉虱子蟣子抖掉塵土,嘴里還念叨“燎、燎、燎,燎百病,燎干凈,燎得四季不害病”。有些調(diào)皮的小孩故意往火堆里扔小鞭炮,“啪啪”聽響動?;鹦撬臑R,大人也不嗔怪,用鐵锨把火堆挑一挑揚一揚,和著燃放的煙花,只把天空染得更加絢麗。
十六游百病
正月十六有“游百病”“走百病”“洗百病”的習(xí)俗,這是一種消災(zāi)祈健康的活動。單說“洗百病”,一個正月,東家走、西家串,吃了肉片拉了臊子面,胸前早就光得能當(dāng)鏡子照了。趁著這個習(xí)俗,里里外外脫下來洗洗,從上到下洗頭洗腳洗全身,一下少去兩三斤,人會輕松不少。有一些臥床不起的老人,兒女也會為他們盡心擦洗,期盼洗去父母身上的病魔。這是樸素衛(wèi)生觀與傳統(tǒng)孝道觀念融合的一個習(xí)俗。
“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少生病?!逼綍r見不上半點葷腥,正月這幾天不論是自己家還是親戚家都少不了肉片,胃里攢下了不少食火,游一游能幫助消化?!坝巍本褪且脙蓷l腿走,步行,這樣才能“游掉”百病。這一天,即便是那些平時不太愛游逛、喜好清靜的老人,只要能走動的就不會待在家里,穿暖和,拄上拐杖,到廟會上、到集鎮(zhèn)上、到田地里轉(zhuǎn)轉(zhuǎn)走走,不急不躁游一游。人經(jīng)過十六這一游,把病全部遺在了路上,遺在野外,百病全消;沒病沒災(zāi)的會好上加好,更加健康。
村上老廟是“游百病”的人的聚集地,老奶奶們、善男信女們更是每游必到。彩旗飄飄,香煙渺渺,燒香的、拜佛的、求神的、還愿的,摩肩接踵,最熱鬧。燒完香,磕完頭,還了愿,老奶奶們坐在廟里的蒲草里、門外的板凳上東家長西家短大兒孝小媳婦瞎(壞)地亂諞幾句,解了前一年的心慌。老頭們蹴在墻根下,曬著日頭,瞇縫著眼抽一鍋旱煙,鼻梁上架著圓圓的石頭墨鏡,眉目上滿是陶醉自足。
過了正月十六,年就算徹底過完了,上學(xué)的、下地的、打工搞副業(yè)的,大人娃娃該干啥就要干啥。懶婆娘卻愁了起來,你聽,有人唱:“懶婆娘,你不哭,過了正月二十三,還有個二月二,還有個三月三,到時你還能歇一天?!?/p>
驢上料的二月二
農(nóng)歷二月二是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西府老家的講究多、規(guī)矩大,其中,二月二吃豆子少不了。
離二月二還有三五天,就有小娃娃在路上喊:“二月二,驢上料。三月三,驢揭鞍?!薄岸露?zhí)ь^,家家戶戶炒黃豆?!薄袄哮幚哮幰涣锪?,我給你娃炒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把你憋死我不管。”關(guān)中西府人說話后音重,每句結(jié)尾的字用去聲多,娃娃們對著互相喊叫,“驢”“你娃”“憋死”之類的字眼咬得更重。你一句,我一句,你的聲大,我比你跳得高。有沒有罵人的意思在里面暫且不說,但免不了由此常常像斗雞一樣弄得面似關(guān)公,怒目圓睜,面相面,頭擠頭,以至于推推搡搡。過了一陣,又會“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
和著娃娃們的喊叫,巷街里就傳來了打玉米花的“嘭、嘭、嘭”的爆響,這爆響聲娃娃們愛聽,反過來更刺激了他們的喊叫聲。一個炮彈一樣的鑄鐵爆花機,一個炭火爐子,一個背簍,一只手拉小風(fēng)箱,爆花人小小的生意便開張了。這生意,一年就一次,十來天,爆一鍋一毛兩毛掙不了多少錢,圖的是個熱鬧。爆的花中玉米花最多,因為玉米家家有;個別人家還爆豌豆、黃豆。爆出來吃起來酥脆,不像炒的崩牙。渭北高原不產(chǎn)大米,爆米的也少,但大米爆出來膨松,吃起來適口。好甜食的放幾粒糖精,爆出來的花甜,娃娃愛吃,但大人們不讓多放,嫌吃多了對長身體不好,再說放糖精的吃了嘴里發(fā)苦,沒有單純不放什么的有后味。爆花機一響,家家都要爆,娃娃少的爆個一鍋兩鍋;娃娃多的,今天爆了說不定當(dāng)天就吃光了明天還要爆;家里沒有黃豆、大米的,纏著大人偷著換著也要爆一鍋。離二月二越來越近時,爆花就要排隊了,洋瓷碗挨著搪瓷缽缽,玉米隔著大米、黃豆,人多時也許會排到十多名去。大人怕耽擱時間,孩子最樂意邊等邊看:“吧嗒吧嗒”拉幾下風(fēng)箱,捂著耳朵等著爆花機對著背簍“嘭”的一聲,熱氣還沒散,沖上前去偷抓一兩把別人家的米花、黃豆,互相比的是膽量,看的是狡黠的笑臉。膽小人碎的往往只能撿拾人家從背簍往自家簸箕里倒時撒在外面的;碰上親近些的大人,賞你一把算是幸運,感恩戴德至極。等著自家的,聽著間或“嘭”的一聲,簡直又是過年!
那一年,我還沒上學(xué),也擠在撿拾別人遺撒在地上爆米花的行列里?!班亍钡囊宦曔^后,有什么打在了脖子上,我原以為是粒蹦出來的爆米花,手一摸,發(fā)現(xiàn)手上竟然帶血。母親匆匆趕來,背起我去大隊醫(yī)療站包扎敷藥。她一路數(shù)落,一路安慰,“石頭蛋”一樣的我累得身高不足一米五的母親一路歇了三四次。她“吭哧吭哧”的呼氣聲讓趴在背上的我聽得格外清楚,三十多年來一直在我耳邊響著。傷無大礙,但脖子上圍著遮掩傷口的母親的花圍巾,讓我成了伙伴們的笑料。
二月二早晨做飯時,各家各戶還要在鍋里爆炒一些玉米、黃豆、麥子之類的,“噼噼啪啪”一下。大人說,要的就是這響聲,誰家的響聲大,誰家來年的日子就紅火。后來也知道了這里面還有玉帝龍王“金豆開花”的傳說。除了爆花,一般家里還要用面食炒一些“琪豆”:面里加一些雞蛋、芝麻、花生、茴香等佐料,切成指頭蛋大小的疙瘩,在鍋里炕得焦黃焦黃,就是琪豆。在那個連方便面、泡泡糖都沒見過的年月,琪豆就是大人娃娃最好的零食。
二月二,要吃好吃的、齊全的各式豆子,還得去那些前一年剛?cè)⒘诵孪眿D的家里。按風(fēng)俗規(guī)矩,新媳婦的娘家要在結(jié)婚第一個二月二前給女兒“送豆子”。這些豆子就不是簡簡單單的爆米花了,當(dāng)?shù)啬芩蚜_到的五谷雜糧,能爆能炒的都得有,要啥有啥。單是琪豆,就得女方家張羅一炕婦女做一天。琪豆有十二生肖五禽六獸,蟲蟲鳥鳥瓜果花卉,大大小小,樣式紛繁,不僅要爆、炒、炕,還要蒸、炸、煮、煎。紅的是花,綠的是葉,還要上色,竭盡全能地體現(xiàn)女方家人的心靈手巧、富裕興旺。兩大竹籠子“豆子”送到婆家,能干、體面。婆家再將這些饋贈親戚朋友三鄰五舍,大方,紅火。娃娃們?nèi)ビ懸?,人家也樂意給,圖的是個人氣旺。婆家周圍一片“嗑嗑啪啪”的豆子聲、贊嘆聲,響亮,喜氣,也暗暗期望著早生貴子、添丁添福。
二月二前后那幾天,學(xué)生娃在路上、學(xué)校都吃著、比著各式各樣的爆米花和豆子。要是剛好誰家有人出嫁、有人娶媳婦,那人就成了紅人。今天早晨給你一把豆子,明天下午給他一把爆花,別人贊一聲,驕傲自豪的神態(tài)溢于言表,好像娶了媳婦的是自己。別人只怪自家沒人娶媳婦,只羨人家的豆子品種全、花式多、天天有。上課時,清脆的崩豆聲,“嗞嗞叭叭”的咀嚼聲在教室里東一下西一下。運氣好沒有被講臺上的老師發(fā)現(xiàn),便伸出舌頭做個鬼臉以示慶祝;被發(fā)現(xiàn)了問題也不大,大不了被瞪一眼罵幾句。消停不了三五分鐘,教室里還會原樣。一年一次難得的零食美食節(jié),大人的嘴都閑不住,牛槽里都得撒幾把豆子,更甭說娃娃了!
每年有個二月二,二月二總是讓人想起一些什么,是爆米花、炒豆子,也許還有那“嘭嘭”聲、無所顧忌的稚嫩的喊叫聲?!岸露?,驢上料;三月三,驢揭鞍?!薄袄哮幚哮幰涣锪铮医o你娃炒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把你憋死我不管?!?/p>
春分會,會春風(fēng)
天地雷財,菩薩王母,后稷倉頡,周公諸葛,關(guān)公文曲……人要戰(zhàn)天斗地,要風(fēng)調(diào)雨順,要福祿壽喜,就要向神祈求。于是蓋房塑像,供奉大大小小各類神仙,信徒頂禮膜拜,就有了廟會。西府地區(qū)有城隍爺會、藥王會、圣母會、炎母會、娘娘會、老爺會、太白爺會、官老爺會等,廟會最多。另外,有逢年的會,逢節(jié)氣的會,為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具物資交流趕在麥?zhǔn)涨暗柠溚鯐?,以放炮而命名的“炮會”,等等。還有一種,就是村莊上沒什么叫得出名的神仙,但為了方便親戚朋友聚會,就立個“會”,周圍三村五舍都知道。這樣的“會”是一種習(xí)俗,一年四季都有。
“會”和“集”還不一樣?!凹笔敲扛粢欢ㄈ掌冢ㄈ绶陠稳辗觌p日逢三、六、九,逢五、十)一般在鄉(xiāng)鎮(zhèn)所在地固定地點舉行的。而每個村子不論大小,幾乎都有一兩個“會”,好像是生日?!皶钡娜兆邮枪潭ǖ?,村里年年都要“過會”。“會”的當(dāng)天叫“正會”,正會當(dāng)天要招待親戚。正會前三天開演唱戲,不論是早先三五個人的牛皮燈影、木偶戲,還是后來的真人大戲,一般前后要熱鬧三五天。
“會”在一年里有兩個時間段最集中:一個是正月,人閑,都要會親訪友,有納禮的,有送燈籠的,十五前“會”最集中。一個是農(nóng)歷的六七月。這個時候麥子收完、曬干、上樓了,秋苗也安(種)上、苗定、肥上了,人就閑下來了,再加之天熱,熱得死牛,于是就走親訪友,拉拉家常。到了親戚朋友家里以后,相互問問今年夏糧收成咋樣,一畝地能打多少斤啦,秋物莊稼長得如何啊,等等,分享一下豐收的快樂。夏秋的這種“會”不像“過年”“中秋”“重陽”等節(jié)日,有著尊長、上下輩分間走動的區(qū)別,而是誰家有會趕誰家,是平等的。那些平素間不走動的遠親,在會上唱大戲的戲臺下碰見了,也可以來主人家里轉(zhuǎn)轉(zhuǎn),一碗臊子面就把疏遠的關(guān)系拉近了許多,說不定順便還能說個媳婦、看個女婿啥的。所以,這個古會叫“忙畢(罷)會”“女婿會”。有能人給這種古會編了順口溜,形象有意思:“看光景即速到場,為買些東東西西,設(shè)立三天大會;這熱鬧不純是戲,還借它吹吹打打,驚醒二月閑人?!?/p>
春分會
春分會是我們鎮(zhèn)上的大會,也是周圍十里八鄉(xiāng)乃至全縣數(shù)得上的大會,因“春分”這個節(jié)氣而命名,正會當(dāng)然在節(jié)氣“春分”這天。咬不清分和風(fēng),也分不清鄉(xiāng)和鎮(zhèn),春分會上要唱的就是真人大戲,不像一般鄉(xiāng)村會只耍木偶?猴、燈影干咂。懵懵懂懂聽大人說鎮(zhèn)比村大,有沒有錢,這才是根子上的。春分節(jié)氣前后往往多雨水,“會”的時間扯得長,十天半月是常事。由于下雨,常常中午唱了下午下雨又歇了,唱一天歇兩天,預(yù)交了十本八本的戲,持續(xù)十天半月,臨了劇團因為趕別的地方的正會要走,該唱的戲沒唱完,劇團和鎮(zhèn)上打當(dāng)當(dāng)?shù)氖乱灿羞^。只不過聽說都是公家人、公家事,沒多大計較,大不了明年天氣好了再多唱幾本戲,不是啥大事。
“跟了春風(fēng),一年輕省”,頭頂淋著毛毛雨,腳下踩著爛泥,大伙都去趕春分?!按悍帧蹦翘欤瑤缀跞?zhèn)中小學(xué)生會放半天假。早上去了學(xué)校,不上早操早讀,連上三節(jié)課就放假趕會,人人喜笑顏開:少上半天課不說,說不準(zhǔn)大人還會多賞三五毛香香嘴呢。跟上大人,或者大的帶小的,都趕春分會。路邊田地里大片的冬麥已起身拔節(jié),半腿高了,個個頂著往上躥,麥節(jié)顯眼,片片蔥綠;油菜有一腿高,人進地里蹲下會埋了身,一個一個開始分支,個個頭上頂著半開的花蕾,飽滿地孕育著。地頭旮旯的菜地里,蒜苗已經(jīng)懷上蒜薹,結(jié)下蒜頭。這時的蒜苗一菜三味,有本身的蒜苗鮮味,也有蒜薹的脆口、蒜頭的辣勁。菠菜也不再是平鋪賴在地里的樣子,早已拔節(jié)長穗,沒有冬季經(jīng)了霜的甘甜、招人愛。學(xué)生娃一路上打打鬧鬧,你推我搡,搞不好滾進了路邊的麥地,壓斷了幾支苗又害人少收了幾把糧食,弄得身上一片綠一片泥,還像驢一樣連撕帶咬左翻右翻打幾個驢滾,圖的是個舒坦。
到了會場,大戲看不懂,會上各色的吃貨最是吸引眼球。油洛洛黃蔥蔥嘎嘣脆的麻花,咬一口,里外都是油;酸辣筋道的面皮,酸得倒牙,辣得“嘻吼嘻吼”鼻涕眼淚一把,心里卻想再來一碟,更別說配上勁嘟嘟的蔥花豬血。要是實在辣得不行,那就來一截甜得掉牙的甘蔗;最好是煽一碗雞蛋醪糟,甜甜糯糯,還熱乎暖人;要不,來一碗煎豆花也行。豆花甜香,幾粒黃豆榨菜粒咸香、有咂摸……這實際都只是心里想得美,每次趕會都不會讓你盡心滿意的。反正怎么算,大人給的趕會的錢往往都不夠花,吃一碗釀皮,喝一碗豆花,就沒有剩錢了。只能在賣麻花、甘蔗的攤子前,干眼巴巴地悄悄咽口水。
也有不在乎吃喝、不在嘴上“挖抓”的人,他們鐘情于另一種精神享受,就是看一場大棚歌舞或者馬戲。歌舞馬戲熱鬧,但就是要門票,不容易看上。歌舞大棚里,有走鋼絲、變活人、舞圈耍棒、侏儒唱歌,有畫得花里胡哨看不清年齡美丑的女人,露著肚臍眼跳舞,花樣繁多。擠擠圍欄縫縫,運氣好圍欄綁得不結(jié)實,就能溜進去瞄幾眼節(jié)目;運氣不好的,剛趴在圍欄邊,還沒看清里面人的屁股或者臉,自己的屁股脊背先挨了清場人的吊死腳和掃帚棍,只好在罵聲中趕緊逃竄自認倒霉。
歌舞大棚和馬戲團的人也會良心大發(fā),在快結(jié)束、剩一兩個節(jié)目的時候放下圍欄彩布,讓外面轉(zhuǎn)悠的人跑進去瞄兩眼,過過癮。人家這是勾引你,為的是給自己的歌舞做廣告、拉人氣。馬戲團節(jié)目少,也便宜些。吃的喝的往往一時半會兒就過去了,愛表演好說叨的娃娃,常常會從嘴邊省下買吃喝的三五毛錢看一場狼鉆火圈、狗算算術(shù)、鸚鵡學(xué)舌、人騎老虎、狗熊山羊走鋼絲啥的。第二天的上學(xué)放學(xué)路上,課前課間,他們往往就成了紅人,給沒看的人添油加醋地描述人家的狗有多聰明,人有多大膽,也算風(fēng)光一回。
有一年春分會上,來了幾個耍摩托雜技的年輕人。三間房大、一房后背高的鋼籠里,幾個人以那么快的速度騎著摩托,還互相碰不上。他們由慢到快,一圈圈繞著繞著,就上到籠頂沿了,還不掉下來,十分驚險刺激??吹娜四笕а篱e鼓勁,驚呼喊叫聲穿過圍擋上的彩條布,高高地飄在天空。
胖娃父親是工人,家里條件好,從他嘴邊一會兒變紅一會兒變白老是不干不凈就知道,他把會上的釀皮、豆花、蜂蜜粽子、水沙包子、麻花等各個小吃吃了個遍。吃的喝的往往一會兒就過去了,愛表演好說叨的常常省下大人給的吃食錢去看馬戲,瘦猴就是這類人。他面狹臉干人柴,真正就是猴子托生,上課老師提問一問三不知,但跟完“會”第二天上學(xué)放學(xué)路上、課前課間的紅人往往就是他。他把黑狗說成灰狼,把山羊當(dāng)作綿羊,但沒看的人多,大多不知道實情,由他嘴角唾沫星子亂濺亂諞胡說耍風(fēng)光。好耍嘴皮的學(xué)習(xí)不踏實但心眼活,經(jīng)濟大潮里他們最先飛黃騰達,像瘦猴,后來搖身變成市里坐轎車開公司的侯總了。
會場上熱鬧,戲臺上當(dāng)然不消停?!膀T著馬坐著轎仍是步行;拿著刀執(zhí)著槍只殺不死”,臺下兩面各一個大喇叭,鉆耳的是臺上影影綽綽的支支吾吾??炊畱蛐枰暝聛戆荆瑧蚺_下、爛泥坑里,熱衷看戲的多是老漢們。他們頭頂草帽,臉掛茶色石頭鏡,家在近處的拎個板凳,家遠些的,隨便在房角掂塊瓦、拾半截磚頭墊在屁股下,也能看半天戲。人得看心思在什么地方,心思在舞臺上、千百年前,哪怕下面墊的是釘耙,他也會感覺是棉花包。年輕人心思不在臺上,大多也看不懂戲,在場上到處亂轉(zhuǎn)悠,眼珠滴溜溜亂瞄的,往往是臺子下花花綠綠的姑娘們。
“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春分”前后天氣剛轉(zhuǎn)暖,是植樹的好時節(jié)。會上有專門賣各種樹苗的地方。門前要栽的泡桐、鉆天楊,院里要盤的葡萄,門外要栽的石榴樹,在會上都能找見。另外,會上還有專門的地方交易騾馬牲口,賣椽賣檁賣葦子,賣布賣鞋賣衣服……春分會,實際是農(nóng)村的物資交流大會。
“雨霽風(fēng)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贝悍謺瑫猴L(fēng),二月里來是春風(fēng)!
城隍爺廟會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睆R會是祭祀神靈、安頓人靈魂的會。
有城就有城隍爺,也就有城隍爺廟會。我們鳳翔縣城隍爺廟會在三月二十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念佛的外婆決定去縣城城隍爺廟替有病的母親祈求許愿。外婆還鼓動上小學(xué)四年級的我,熬了好幾個晚上,用黃白紙折了幾百個金銀元寶錁錁,印了兩刀一千張“引路西方”專門敬神的往生紙。三寸金蓮小腳外婆和我,當(dāng)時是坐班車還是走著去三十里外的縣城都模糊得記不清了,只記得兩件事:
一是城隍爺廟外的殘疾人特別多。他們有缺手缺腳缺胳膊的,有沒有雙腿的半截人,有盲人,有火燒得看不出人樣的,有老的有少的,各種各樣的殘疾人聚路兩邊排成很長很長兩行。有人路過,他們就哭喪著喊叫:“求求爺,求求婆,求姑奶奶行行好?!边@些人絕大多數(shù)在路兩邊或坐或跪,只有一些小孩稍微纏繞著要錢要吃的。趕會多、有經(jīng)驗的外婆早早就換了幾把一分兩分的零錢。我們婆孫快快地走,快快地散錢,后來連我們自己中午要吃的幾個饃饃也全部掰碎散給他們了,才走到路那頭的城隍廟門口。
二是城隍廟燒紙的火旺而燎人。城隍廟側(cè)面專門有個地方是供人燒紙許愿還愿的。母親是我的母親,我再小也要親手燒紙,替母親祈求、許愿,這才會靈驗。也許是我人小皮嫩,也許是我不會燒紙,紙錢的火焰總燎得人臉辣疼辣疼的,頭發(fā)眉毛被火燎著了幾次,跪不住站起來,又被外婆喝呼著嫌我心不誠。心不誠紙就白燒了,母親的病就永遠好不了。我想起烈火中的邱少云,也就忍了。我們帶的紙錢元寶實在太多了,燒了半天又半天,等著全部燒完了,我的臉已似著了火!
縣食品店門口在賣自己加工的面包,批發(fā)價八分錢一個,黃蔥蔥又酥又甜又暄。我們燒了紙錢許了愿,吃了面包才往回走。天剛黑,人們還在收拾院門,我們就到家了。從小到大,不論是給母親許愿燒紙還是趕會,城隍爺廟會我就趕了這一個。
“炮會”是彪角村的炮會。鎮(zhèn)叫“彪角鎮(zhèn)”,彪角鎮(zhèn)所在地那個村叫“彪角村”。從記事起,年年正月十一晚上,彪角村都會放炮,放炮地點就在鎮(zhèn)上趕集的廣場上。一個隊一小塊地方一根桿子,每掛炮都得用架子車拉來,滿滿一架子車擺在那兒準(zhǔn)備著。炮全部是指頭粗的大炮,不是常見的鞭炮,隔一兩米左右還夾一兩個娃娃胳膊粗的大炮,最后三五個是大人胳膊粗的更大的炮,炸了就會有相當(dāng)于雷管的響動。炮太重,火捻子連著已經(jīng)不能將炮掛起來,自不負舉,得把炮繞在指頭粗的拴牛犁地的尺繩子上,再掛上電線桿子或者房梁做的“炮桿”。記不清是把炮綁在炮桿上然后再立起桿子,還是立起桿子再想辦法上炮了,反正趕天黑,十一個生產(chǎn)隊就是十一桿炮,就都掛上桿了。天黑透了,男男女女都從四鄰八鄉(xiāng)聚集過來,廣場上人山人海。大喇叭里一陣啰唆之后就開炮了。一隊完了是二隊,二隊完了是三隊……一家放完另外一家放。二隊的比一隊的響,三隊比四隊的緊。廣場上滿是火藥味,炮聲震耳欲聾,十里外都能聽得見。持續(xù)一個多小時的炮聲,使得看炮的人雙手捂耳朵捂得胳膊發(fā)酸,也有懂些科學(xué)的人大張開嘴保持口腔里外空氣平衡,說是能防止震壞耳膜,但他忘了嘴里會吸進多少麻辣腥土的火藥,會多吃進多少炮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