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我爸爸和我媽媽
吳霜
我的媽媽是那種人,做一切事情都只為了一個目的,為了這個目的可以放棄許許多多必須拋棄的東西,哪怕這些東西是非常寶貴非常不舍的,而我說的那個目的就是她要成為一個頂尖藝術(shù)家的理想。
而我爸爸是那種人,他很平和很謙讓,并不抓尖搶上,他可以容讓許多事情,但這卻沒有影響他是一個大師級的作家,這主要來源于他的頭腦,他的睿智的頭腦和豁達的本性。
或許從文化檔次上說,我爸爸是高于我媽媽的。這一點我媽媽心里最清楚,她自認為永遠都比不上自己的丈夫,所以她對爸爸是敬佩的、崇拜的,也是追隨的。
但我爸爸不那樣想,他從心里欣賞我的媽媽,佩服我的媽媽。他認為我的媽媽是一個最美麗的女子,不單外表還有內(nèi)里,她是天下第一。
多少年來,有不少和我父母熟悉的人們在心里未必覺得我爸爸和媽媽的婚姻是那么的適合。并且他們可能從一開始就會覺得這段婚姻有可能會半途而終,就像許多同類的婚姻那樣。在我爸爸和媽媽來說,恐怕他們兩人之間最不夠般配的地方就是文化背景。我爸爸家里是幾代書香,而我媽媽的父母則是城市貧民。
但是幾十年過去了,許多人認為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沒有發(fā)生,兩個南轅北轍的人殊途同歸,在人們的一路祝福聲中穩(wěn)步前行,最終走向生命終點,在天堂匯合,實現(xiàn)永恒。
其實人們的懷疑是有足夠原因的。
一般說,像我媽媽這種站在舞臺當中的“紅角兒”,會有兩個極端的特質(zhì)。一方面,她是獨撐一方的人尖子,整個劇團甚至整個劇種沒有了她就會垮掉,但是同時,她缺乏文化素質(zhì),是個“白丁”。因為她出自寒門,整個家庭背景就缺乏文化素質(zhì),從小學(xué)藝登臺但沒有讀書上學(xué),所以她說自己是個“瘸腿兒”,其中甘苦,媽媽自己心里最清楚。像這樣的媽媽,在她自己最風光最輝煌的時期嫁給了身為大作家的爸爸,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有缺憾的婚姻,是否長久不得而知。
這就是父母二人的功力了。我媽媽當初主動地要求嫁給我爸爸,這是個許多人都知道的故事。我媽媽的初衷就是“想嫁個文化人”。我媽媽的妹妹、我的二姨告訴過我:“你媽媽年輕時候就總跟我們說,她不會嫁給演員,她要嫁個導(dǎo)演或者作家?!惫蝗缢f,她嫁給了作家也嫁給了導(dǎo)演,那就是我爸爸。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我媽媽年僅二十幾歲,想想如今,有哪個二十幾歲的女子會有如此清醒的頭腦和認知?嫁人嫁人,非富即貴,嫁個有錢的嫁個有勢的,人之常情。但是嫁個有文化的,則極其少見。所以我說我媽媽是個絕頂聰慧的人,她要嫁一個有文化的人,根本的目的就應(yīng)該是一個了:用丈夫的文化彌補自己的缺乏文化,進而包裝自己的舞臺藝術(shù),從而由一個天才的藝人演變成一個名載史冊的藝術(shù)家!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子,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初期,出身貧寒,沒有讀過多少書,民間戲曲舞臺上初顯風頭的小小角色,能有如此長遠的視角,如此的認知,如此的眼光,我的媽媽,簡直空前絕后!
而我的爸爸,并不是那種沒有見過漂亮女人的男人,他可不是個書呆子。上世紀40年代,二十幾歲的爸爸就已經(jīng)名滿全國了,他是才子、神童的代名詞。因為他十九歲就寫了抗日題材的話劇《鳳凰城》,連演幾百場不衰。他二十四歲時寫的更加奠定他大師之名的話劇《風雪夜歸人》永遠都是中國的十大名劇之一。年輕成大名,使他的身后永遠都會有一群一群的漂亮女人追隨。他和我媽媽的相遇,當然是一種偶然,而除了這種偶然,還有一個必然的因素,那就是時代,時代促成了這種機緣。
沒有新中國新政府的成立,我想我爸爸和我媽媽幾乎沒有相遇相知的可能,因為我爸爸不會從香港回到北京參加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他也不會經(jīng)常光顧當時魚龍混雜的下等地帶天橋去看評劇。而那階段,正是我媽媽的成名劇《劉巧兒》在天橋等地上演,演得如火如荼。
眾所周知,介紹我爸爸和我媽媽認識的人是老舍先生。他是個典型老北京,也是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從海外回到故鄉(xiāng),他最喜歡逛的是京味風俗濃重的地方,那種地方首當其沖就是天橋。老舍先是在天橋發(fā)現(xiàn)了我媽媽,而后他向同是作家的我爸爸介紹了這件事,后來我爸爸也和一干朋友興致勃勃地去了天橋看戲。當時就對戲臺上的我媽媽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要為一本雜志寫一下那個紅遍京城舞臺的評劇女演員新鳳霞,對我媽媽進行了平生第一次的采訪。
我爸爸一定是發(fā)現(xiàn)我媽媽和他過去認識的那類漂亮女人不同。那些女人一般都有些文化,都識字,都有些“小資”?!靶≠Y”的意思就是性格獨立,就是比較自主,就是喜歡時尚,說些前衛(wèi)語言,有時會跟男人叫叫板。而我媽媽不是那樣的女人,我媽媽在臺上是一個獨當一面的充滿藝術(shù)特質(zhì)的天才,不過到了臺下她卻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中國女人,她崇拜文化,崇拜有文化的男人,她自甘示弱,自愧不如,她對我爸爸是絕對的仰視。在我爸爸眼里,這就是我媽媽最動人的地方,她是那么大的演員,當時的北京城里可能再沒有一個演員的風頭和名氣可以望其項背。但是在我爸爸面前,她的那種出自全身心的尊重與信任卻是前所未有。她請我爸爸給她的戲提意見的要求絕不是說說而已的表面文章,她對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shù)家的渴望是最真實最迫切的。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幾個月以后,那是1951年,我爸爸和我媽媽結(jié)婚了。再后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在我爸爸的幫助下,我媽媽真的從一個民間藝人成長為一個藝術(shù)大家。將近五十年的婚姻,這期間,他們的生活中有歡樂也有艱辛,有成功也有失意,有順利也有過災(zāi)難。但是他們情感篤定,攜手前行,直到生命的盡頭。許多人預(yù)料他們的分手從來也沒有發(fā)生過,甚至從來都沒有被懷疑過。一是由于他們之間的從一開始就建立起來的崇拜和信任,基礎(chǔ)極其牢靠;二是因為我媽媽的典型性,正是因為她的那種來自泥土來自民間的樸實和忠貞意識,讓她在我爸爸1957年被打成大右派時無論如何也不愿意離婚,成就了我們家庭的圓滿,讓我們幾個孩子從沒有失去過爸爸。也正因為如此,我的媽媽在她的榮膺藝術(shù)家聲譽的同時,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名聲:一個堅貞不屈的妻子。
我的媽媽甚至因為在各個歷史時期堅定不移地站在我爸爸一邊而心力交瘁將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她在五十歲的時候患病以致半身不遂長達二十多年。我爸爸陪在她的身邊,鼓勵她繼續(xù)一個藝術(shù)家的步履,而我媽媽又一次證明了她的與眾不同,她從一個舞臺上的演員轉(zhuǎn)換成了一個作家!她出過好幾十本書,這和她在舞臺上的表現(xiàn)一樣,是個奇跡。
我爸爸和我媽媽的故事有很多,而那些故事總是會引起人們的好奇。有關(guān)他們的書一本接一本總是在出版。我有時會想,一個才子與一個美女的故事,這個永恒的愛情主題是不是永遠都不會令人乏味?
我是爸爸和媽媽的女兒,我知道每一個好故事總是層層剝繭,每一層都出人意料才會好看。其實我爸爸和媽媽的故事還有許多的內(nèi)容有待發(fā)掘,也許關(guān)于他們之間的傳說和議論,還會不停地繼續(xù)下去,關(guān)于他們的書還會不停地出版下去……
2012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