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二

金詞風貌研究 作者:于東新 著


序二

查洪德

于東新是劉崇德先生的弟子,跟隨劉先生讀博,做金詞研究,創(chuàng)獲頗多。他畢業(yè)后回到內蒙古民族大學,已經(jīng)是那里的教授、學科帶頭人了。后來他申請要到南開大學做博士后研究。我當時覺得,他已經(jīng)是教授了,不一定要做博士后,學術的交流和討論,用什么方式都可以。但他態(tài)度很堅決,于是就進站了。他從內蒙古民族大學來,第一次談話時,我自然想起年輕時讀內蒙古民族大學周雙利先生的書,讀周先生的《薩都剌研究》,我問起周先生的情況,請他替我問候。出乎意料又覺得太巧的是,他說:“周先生是我岳父?!蔽矣谑谴鬄楦袊@,感嘆這世界確實不大,又覺得東新治學,有周先生指導,肯定路子正。他也肯定會和周先生一樣,潛心扎實,不計功利。這些在后來進一步的接觸中,都證實了。他常常向我描述周先生的真誠、厚道、善良。而這些,他都從周先生那里得來了。他又很仰慕劉崇德先生,劉先生那種平和中蘊真見,平凡中含博大的風范,對他影響很大。他勤思考、求真知,不顯揚、不外露的性格特點,顯然與劉先生的影響有關。古人言“君子所以進德修業(yè)”,此便是學。

博士后期間,東新繼續(xù)金詞的研究。前人論詞之發(fā)展,或說:“詞興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被蛘f:“詞興于唐,成于南唐,大昌于兩宋,否于元,剝于明?!被蛘f:“詞肇于唐,成于五代,盛于宋,衰于元?!苯鹪~似乎都不在視野中。其實也不完全如此。元好問之遺山詞,就為歷代評者推崇,著名詞人和詞論家張炎就以為遺山詞“風流蘊藉處,不減周秦”(《詞源》)。清人陳廷焯說:“元遺山詞,為金人之冠。疏中有密,極風騷之趣,窮高邁之致,自不在玉田下?!保ā对~壇叢話》)近人況周頤說:“遺山之詞,亦渾雅,亦博大;有骨干,有氣象。以比坡公,得其厚矣,而雄不逮焉者,豪而后能雄。遺山所處不能豪,尤不忍豪?!保ā掇ワL詞話》)吳梅則說:“裕之樂府,深得稼軒三昧。……余謂遺山竟是東坡后身,其高處酷似之,非稼軒所可及也?!z山所作,輒多故國之思?!保ā对~學通論》)遺山詞外,金詞吳蔡體,也為詞史研究者所熟知。金初宇文虛中與吳激席間為流落為歌妓的宋宗室女做詞的故事,也廣為流傳。但對整個金詞的研究,一直到二十世紀90年代以后才興起,我的老朋友趙維江這方面的研究為學界所稱道。但金詞之為金詞,其獨特風貌是什么?從哪些方面入手去把握其獨特風貌?這些問題還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東新不避艱難,毅然要對這一問題做一整體探討,寫成《金詞風貌研究》。他認為,金詞承北宋詞又不同于北宋詞,與南宋詞分途發(fā)展,也不同于元詞。金詞之為金詞,其獨特風格的形成,與多民族的相互影響,與北方地域文化特點,與詞人的身份相關。從這些方面切入,去把握和認識金詞的特點,其論證是令人信服的。其書分上下兩編,分別從縱橫兩個維度具體考察和描述金源詞的風格風貌。上編分四個階段考察金源詞不同時期的風格,在金源詞總體風格之下考察不同時期的風格特征,以及形成這些風格的時代和社會原因,其考察深入且客觀;與此同時,還討論了全真道士詞,為了實現(xiàn)宣教布道的意圖,道士們對詞體的改造值得玩味。下編具體考察女真皇族詞、一代文宗元好問詞、渤海詞、契丹貴族詞人詞,具體展示了不同詞人群的創(chuàng)作和風貌。其考察是深入的,描述是客觀的。應該說,這是金詞研究的一項重要收獲。東新是做老實學問的,文獻功夫扎實,但并不乏才情。我樂見此書的出版,這無疑是對金詞研究,或者擴大些說,是對金代文學研究的推進。

金代文學從上世紀末逐漸受研究者關注,取得了一批高水準的成果,我的朋友張晶、胡傳志的成就為學界矚目。但近幾年勢頭漸不如前。此時東新此著出版,更有提振聲勢的作用。愿金代文學研究領域有更多潛心的學者,有更多這樣實實在在的著作出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