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學時代
予未入耶路大學時,經(jīng)濟問題既未解決,果何恃以求學乎?雖美國通例,學生之貧乏者,不難工作以得學費。然此亦言之非艱行之惟艱,身履其境,實有種種困難,而舍此更無良策。計予友在美國人中可恃以謀緩急者,惟勃朗及海門二君。勃朗即攜予赴美者,海門則予在孟松學校時,嘗受其教育者也。予既無術(shù)自解此厄,乃乞二人援手。彼等謂予:“孟松學校定制,固有學額資送大學,蓋為勤學寒士而設(shè)。汝誠有意于此,不妨姑試之。第此權(quán)操諸校董,且愿受其資助者,須先具志愿書,畢業(yè)后愿充教士以傳道,乃克享此利益?!庇杪勓运蛔允?,不待思索,已知無補額希望,故亦決意不向該校請求。數(shù)日后,諸校董忽召予往面議資遣入學事。是殆勃朗與海門二君,未悟予意,已預(yù)為予先容矣。校董之言正與勃朗、海門同,謂畢業(yè)后歸國傳道則可,第具一志愿書存查耳。
此在校董一方面,固對予極抱熱誠。而予之對于此等條件,則不輕諾。予雖貧,自由所固有。他日竟學,無論何業(yè),將擇其最有益于中國者為之??v政府不錄用,不必遂大有為,要亦不難造一新時勢,以竟吾素志。若限于一業(yè),則范圍甚狹,有用之身,必致無用。且傳道固佳,未必即為造福中國獨一無二之事業(yè)。以吾國幅員若是其遼闊,人茍具真正之宗教精神,何往而不利。然中國國民信仰果何如者?在信力薄弱之人,其然諾將如春冰之遇旭日,不久消滅,誰能禁之?況志愿書一經(jīng)簽字,即動受拘束,將來雖有良好機會,可為中國謀福利者,亦必形格勢禁,坐視失之乎?余既有此意,以為始基宜慎,則對于校董諸人之盛意,寧抱歉衷,不得不婉辭謝之。嗣海門悉予意,深表同情。蓋人類有應(yīng)盡之天職,決不能以食貧故,遽變宗旨也。
人生際會,往往非所逆料。當予卻孟松校董資助時,為一八五〇年之夏,勃朗方至南部探視其姊,順道訪喬治亞省薩伐那婦女會(TheLadies Association in Savannah, Ga.)之會員。談次偶及予事,遂將得好消息以歸。尤幸者,勃朗之歸,適逢其會。設(shè)更晚者,則予或更作他圖,不知成如何結(jié)果矣。渠對于予之意見,亦深以為然,因語余薩伐那婦女會會員,已允資助。此豈前此夢想所及者?遂束裝東行,赴紐海文,徑趨耶路大學投考,居然不在孫山之外。蓋予于入大學之預(yù)備,僅治拉丁文十五月,希拉文十二月,算術(shù)十閱月。于此短促之歲月中,復因孟松左近地方新造鐵路,筑路之際學校不得不暫時停輟,而予之學業(yè)遂亦因以間斷。同學之友,學程皆優(yōu)于余。竟得入彀,事后追思,不知其所以然。余之入耶路大學,雖尚無不及格之學科,然在教室受課,輒覺預(yù)備工夫?qū)崬槲醋悖怨蕚湫卫щy。蓋一方面須籌畫經(jīng)費,使無缺乏之虞;一方面又須致力所業(yè),以冀不落人后也。尚憶在第一年級時,讀書恒至夜半,日間亦無馀晷為游戲運動。坐是體魄日就羸弱,曾因精力不支,請假赴東溫若休息一星期,乃能繼續(xù)求學焉。
至第二年級,有一事尤足困予,則微積學是也。予素視算術(shù)為畏途,于微積分尤甚。所習學科中,惟此一門,總覺有所捍格。雖日日習之,亦無絲毫裨益,每試常不及格。以如是成績,頗懼受降級之懲戒,或被斥退。后竟得越過此難關(guān),則賴有英文為助。美國大學制,每級分數(shù)班,每班有主任教員,專司此班中學生功課之分數(shù)。學生欲自知其分數(shù)多寡者,可問主任教員。予班之主任教員,曰白洛及(Blodget),乃教拉丁文〔原文為希臘文〕者。予在二年級時,自愧分數(shù)過少,至不敢向教員探詢,私意或且降級。幸英文論說頗優(yōu),第二第三兩學期連獲首獎,故平均分數(shù),猶得以有馀補不足。自經(jīng)兩次獲獎,校中師生異常器重,即校外人亦以青眼相向。然余未敢略存自滿心,以予四學年中平均分數(shù)之少,捫心慚汗。若因人之譽己而趾高氣揚,抑自欺之甚矣。
第二學年之末及第三學年,學費漸充裕。以校中有二三年級學生約二十人,結(jié)為一會,共屋而居,另倩一人為之司飲膳。予竭力經(jīng)營,獲充是職。晨則為之購辦蔬肴,飯則為之供應(yīng)左右。后此二年中予之膳費,蓋皆取給于此。雖所獲無多,不無小補。薩伐那婦女會既助予以常年經(jīng)費,阿立芬公司亦有特捐相助。此外予更得一職:為兄弟會管理書籍。兄弟會者,校中兩辯駁會之一也。會有一小藏書樓,予以會員之資格,得與是選,博微資焉。
第四學年,兄弟會中仍舉予為司書人,每歲酬予美金三十元。予既得此數(shù)項進款,客囊乃覺稍裕,不復以舉債為生。若例以小村落中之牧師,每年薪俸所入,亦不過二三百金。彼且以贍養(yǎng)八口之家而無缺乏,則予以個人而有此,又有婦女會贈予以襪履等物,更不必自耗囊金。于此猶云不足,則亦過矣。
予于一八五四年畢業(yè)。同班中畢業(yè)者,共九十八人。以中國人而畢業(yè)于美國第一等之大學校,實自予始。以故美國人對予感情至佳。時校中中國學生,絕無僅有,易于令人注目。又因予嘗任兄弟會藏書樓中司書之職二年,故相識之人尤多。同校前后三級中之學生,稔予者幾過半。故余熟悉美國情形,而于學界中交游尤廣。予在校時,名譽頗佳。于今思之,亦無甚關(guān)系。浮云過眼,不過博得一時虛榮耳。
予當修業(yè)期內(nèi),中國之腐敗情形,時觸予懷,迨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輒為之怏怏不樂,轉(zhuǎn)愿不受此良教育之為愈。蓋既受教育,則予心中之理想既高,而道德之范圍亦廣,遂覺此身負荷極重。若在毫無知識時代,轉(zhuǎn)不之覺也。更念中國國民,身受無限痛苦,無限壓制。此痛苦與壓制,在彼未受教育之人,亦轉(zhuǎn)毫無感覺,初不知其為痛苦與壓制也。故予嘗謂知識益高者,痛苦亦多,而快樂益少。反之,愈無知識,則痛苦愈少,而快樂乃愈多??鞓放c知識,殆天然成一反比例乎!
雖然,持此觀念以論人生之苦樂,則其所見亦甚卑,惟怯懦者為之耳。此其人必不足以成偉大之事業(yè),而趨于高尚之境域也。在予個人而論,尤不應(yīng)存此悲觀。何也?予既遠涉重洋,身受文明之教育,且以辛勤刻苦,幸遂予求學之志,雖未能事事如愿以償,然律以普通教育之資格,予固大可自命為已受教育之人矣。既自命為已受教育之人,則當日夕圖維,以冀生平所學,得以見諸實用。此種觀念,予無時不耿耿于心。蓋當?shù)谒膶W年中尚未畢業(yè)時,已預(yù)計將來應(yīng)行之事,規(guī)畫大略于胸中矣。予意以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shù),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予后來之事業(yè),蓋皆以此為標準,專心致志以為之。溯自一八五四年予畢業(yè)之時,以至一八七二年中國有第一批留學生之派遣,則此志愿之成熟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