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情
我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北京居住,是北京的風水養(yǎng)育了我的祖輩。因此,多年來我也一直為北京的風貌不斷失落而心焦。
不過,我以前從沒有仔仔細細地問過自己,究竟愛北京的哪些,以及為什么愛。只是覺得自己從感情上愛得很深很深,似乎這已經(jīng)夠了,不必多想。近來無事,將我素所仰慕的張中行先生集中有關回憶北京的文字通讀一遍,再三品味,不禁感到這些文章對我從內(nèi)心到視角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沖擊。這是以前零碎讀張先生關于舊北京往事的文章時所沒有的。這種感覺就像于冷雨幽窗之下重溫已逝風景,讓幾十年前的沉沉夜色一下流入心底。雖說江山?jīng)]有自古不變的道理,萬物只有在變中求生存,但每一想到、看到京城現(xiàn)狀,心里總有些許的惆悵。這種惆悵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對老北京風情人物市井宮苑充滿無限眷戀以及隨之而來的融于血液深入骨髓的摯愛;而另一方面,對我所熟悉的所生所養(yǎng)的家鄉(xiāng)風景正在不斷消逝而感到無奈以及由此而生的四顧茫茫無人共語的失落。所以,當我讀罷張先生的著作便不禁自問,除了北京是我的家鄉(xiāng)而自然生出的鄉(xiāng)情外,我對北京的依戀到底有哪些?依著張先生文中的軌跡,梳理自己的脈絡,過去的朦朧似乎變得清晰,大致說有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中國老一代學者的敬仰以及對他們特立獨行的個性的崇拜。張先生文中記述了數(shù)十位北大老學長的音容笑貌,生動異常,活潑有趣,可謂栩栩如生,讀后常使人忍俊不禁又敬佩不已。然而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問題,為什么近幾十年就很少出現(xiàn)這樣極具個性極有個人魅力的學者教授?我所供職的大學的領導就曾認為,教授必須具有個性和個人魅力,然而縱目四望,卻未見有何魅力者。北京的風水未變,土壤未變,為何那引領風騷的人們卻未能重振前輩風采?當然,板子不能全打在今人身上,可前人的文采風流俱往矣,確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只有在張先生的宏文中,才能一睹前輩學者清邁高絕的身影,聆聽振聾發(fā)聵的議論。
其次,由名山勝水引起的對歷史的沉思。北京似乎處處是名勝,每一處名勝都可讓人神思飛馳。張先生在文中對昔日所游覽的地方做描繪時,看似運筆很輕,而其中的意很重。北京作為幾代帝都,歷史的颶風總先從這里刮起,最后席卷天下。然而,風平浪息之后,朝廷換了,帝王換了,王侯將相煥然一新,唯有山河不變。正如孟浩然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北京的每一處名勝,都可以使人觸摸到滄桑,感受到風云,進入無限而又永恒的歷史時空,這就是北京的魅力所在。
再次,由閭里街巷引發(fā)的市井風情。自古生活分兩種,一是富民,一是平民。富民雖然闊綽,卻相對封閉;平民雖儉樸,卻最大眾。北京的平民生活,最大的特點就是節(jié)奏舒緩步履悠閑知足常樂安土重遷。所以,在北京人的眼里,悠悠的藍天,漫漫的大地,長長的歲月,昭示北京人就該這樣不緊不忙細水長流地度過悠閑的日子。尤其那含意深遠的四合院,聚攏著一家又一家一代又一代子子孫孫;那院中的花草樹木,接著地氣通著天氣的房舍樓臺,昭示著人和自然相處得那么和諧。張先生的筆下,市井像一個飄忽的夢,一片沖淡的云,帶給人無限惆悵無比甜美的回憶。
最后,是北京平民的個性。北京最大的特點就是好湊個熱鬧愛發(fā)個議論關心國家大事也好管個閑事。這些年,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北京人越來越受到批評,南方人評價北京人只用一個字“懶”。天子腳下的北京人當“爺”當慣了,一時適應不了快速多變的生活節(jié)奏,將自己放到了有些尷尬的位置。但北京人有個最突出最傳統(tǒng)的美德,人們卻不曾注意,這就是古道熱腸。用什么具體的事或人來形容古道熱腸?我來引一段張先生的記述,他在《洪洞會館》中記下了一位他的鄉(xiāng)親,世五大哥。這位世五大哥是個極平凡的人,靠賣早點為生,文化不高一生潦倒,然而豪爽、正直、愛談。他過世后,張先生還沒理由地來到那人去房空的院落看看。為什么呢?張先生于文中說:“同院人看見我,更親熱,我知道,這定是推想我必感到失落了什么,很悲痛。失落了什么呢?朋友?不夠。老弟兄?還不夠。應該說,到我已經(jīng)走上某一條路的時候,還把我看作少不更事時時需要他照護的人?!边@就是北京人遺存的古風。
當我寫完這篇文字,抬頭望了望窗外,眼下正是最美麗的北京的秋天。天空高朗而遙遠,明凈而燦爛,放射出纖塵不染的蔚藍。它,遼闊如大地,雄沉似大海。這如同海洋、大地的天空顯得如此莊嚴而浩瀚,每每令我心潮澎湃,騰起勇敢正視人生的使命感,引起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無窮盡的崇拜。
我愛北京秋日的藍天,我愛北京的過去和未來,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永遠是我心中的至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