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敲鐘人(代譯序)
張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1812-1870),俄國作家、政論家、哲學家、革命活動家。1812年出身于莫斯科一個官僚貴族家庭。由于是私生子的緣故,所以他不能繼承父姓,但他父親很愛他,給他取赫爾岑為姓,德語意為“心”,并使其受到良好教育。在具有進步思想的家庭教師啟蒙教育下,赫爾岑從小就萌發(fā)了向往自由、憎恨專制制度的進步思想。少年時代深受十二月黨人起義影響,曾與摯友奧加廖夫在莫斯科麻雀山上發(fā)誓,要為俄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而獻身。1833年赫爾岑以優(yōu)異成績從莫斯科大學畢業(yè),并獲碩士學位。但沙皇政府卻以“對社會極為危險的自由主義者”的罪名逮捕了他,旋即把他流放到許多地方。流放生活使他親眼目睹沙皇官僚機構的腐敗和農奴制度的殘酷,堅定了他反對封建專制和農奴制的革命立場。
1842年赫爾岑回到莫斯科,以筆做武器,投身思想斗爭的戰(zhàn)場。從那時到1847年,他發(fā)表了一系列著作,內容涉及哲學研究、歷史研究和自然科學研究。在此期間發(fā)表的主要著作有《科學中華而不實作風》和《自然科學研究通信》等。赫爾岑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無限存在的。意識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維的規(guī)律是被意識到的存在的規(guī)律。他通過哲學著作宣傳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宣揚“社會革命的必要性”。這些著作的發(fā)表很快使得赫爾岑和當時在彼得堡的別林斯基齊名,成為俄國進步思想界的領袖。列寧稱贊赫爾岑的哲學思想“竟能達到最偉大的思想家的水平”。
1847年3月,赫爾岑攜家來到孕育革命風暴的法國。10月,他趕到爆發(fā)民族獨立運動的意大利。當他在羅馬聽到法國1848年二月革命的消息后,備受鼓舞,又日夜兼程趕回巴黎,但卻成為一段腥風血雨歷史的見證人。他的革命活動招致反動勢力的進一步迫害。法國政府搜捕他,沙皇政府不允許他回國。1849年他來到日內瓦,全家加入瑞士國籍。1852年他僑居倫敦,創(chuàng)辦《北極星》《鐘聲》等革命刊物??锿ㄟ^各種渠道傳入俄國,對俄國的革命運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期間,他還寫成回憶錄《往事與隨想》,這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家庭的戲劇》——赫爾岑著名回憶錄《往事與隨想》中的一部分——所講述的故事,也是在此期間發(fā)起開端的。
赫爾岑既是那個時代先進的俄國知識分子,更是那個時代的革命家。世界各地所發(fā)生的每一場革命運動都牽動著他的神經。巴黎“六月起義”的殘酷現(xiàn)實給了他異常沉重的打擊?!坝X醒的意大利”和“革命的法蘭西”,在他的心目中是可以寄托希望的地方,這種希望昔日在他的祖國、沙皇的絞刑架上破滅,今天又為巴黎全城的斷壁殘垣所掩埋。然而,對于曾經遭到沙皇當局監(jiān)禁、流放和驅逐的赫爾岑而言,真正的苦難才剛剛開始。
“六月及其以后的日子是很可怕的,它們是我一生的轉折點”,赫爾岑嗣后曾這樣寫道。法國革命的悲慘結局,似乎隱隱預示著他生命中陰暗歲月的來臨。當月,一個不速之客闖進了他的生活,寄居在赫爾岑家里,用花言巧語騙取了赫爾岑妻子娜達麗的同情,逐漸引起了赫爾岑的警惕。兩年里,赫爾岑夫婦的平靜生活被這位名叫黑爾威格的有著一副反復無常小人嘴臉的德國詩人徹底打破,兩人陷入了感情危機,甚至直到黑爾威格離去以后,無恥的誹謗和謠言仍然纏繞著這個家庭。1851年,夫妻的感情裂痕逐漸彌合,正當赫爾岑滿懷憧憬地開始新生活之際,他的母親和長子竟突然在一場撞船事故中罹難,同時娜達麗也一病不起。悲痛欲絕的赫爾岑到殯葬所去認領遺體,卻始終沒能找到自己的親人。
顛沛流離的生活中,赫爾岑還必須擔負起維持家庭生活的重任。即使是漂泊無主,他也時刻沒有忘記自己在異國他鄉(xiāng)還不能不是俄羅斯精神的代表。當內心的悲傷和外來的凌辱一齊向他兜頭傾瀉而下時,赫爾岑并未被壓垮,而是堅強地挺立了下來。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甚至無法想象的痛苦,赫爾岑默默陪伴在妻子娜達麗的病榻前,直至她在鮮花叢中安詳離世。他在《往事與隨想》中沉痛地說道:雖然他毫不懷疑自己對妻子有無限的熱愛,但不能不承認自己也參與了殺死妻子的罪行!
一個以革命為職志的人格高尚的偉大的文學家,卻偏偏命途多舛地與黑爾威格這樣明目張膽的小人相遇,真令人不能不慨然興嘆:天憎英才。真所謂惡人先告狀,他竟然在赫爾岑迭遭不幸之際落井下石,來信提出決斗,語氣之刻毒令赫爾岑的朋友們忍無可忍。但是,赫爾岑以他俄國革命家的尊嚴傲然拒絕了對方的挑釁:“……多少人帶著自豪而莊嚴的面容,忍受了生活中的種種災難,監(jiān)獄和貧窮,犧牲和勞苦,宗教裁判所和我不知道的一切,最后卻由于一個不務正業(yè)或卑鄙無恥的小人的狂妄挑釁,死于非命?!保ā锻屡c隨想》)
《彼岸書》又譯為《來自彼岸》,收錄了赫爾岑寫于1847-1850年革命前后的文章,是赫爾岑在1848年法國大革命前后精神探索的敘事。他在《彼岸書》中自稱這本書是他所從事斗爭的“紀念碑”。的確,對于了解赫爾岑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思想軌跡而言,《彼岸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長期以來,國內缺乏《彼岸書》的全譯本,這對赫爾岑研究是十分不利的。據(jù)考證,國內最早提到赫爾岑《彼岸書》的,是金一。金一(1874-1947),原名松岑,清末著名進步知識分子。曾在其1904年編譯的《自由血》一書中,首次涉及赫爾岑的作品。其中提到一篇文章《暴風后》,稱該文寫于法國二月革命失敗之際,此時的赫爾岑正處于深深的絕望當中。金一這里提到的《暴風后》正是赫爾岑《彼岸書》中的第二章?!斑@是《彼岸書》首次出現(xiàn)在中國讀者的視野中,雖然只是寥寥數(shù)筆,但是對于《彼岸書》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而言,實有開創(chuàng)之功?!保ㄐ禅P林:《赫爾岑的〈彼岸書〉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
《彼岸書》出版時署名為伊斯坎德爾著。1850年出版德文版。俄文版出版于1855年。經作者審訂的第二版1858年出版于倫敦。書中文章曾于1949年秋在蘇黎世發(fā)表。后根據(jù)與出版商坎佩簽訂的合同于1850年春將全部印數(shù)運往漢堡,在漢堡加印封面和扉頁?!侗税稌返倪@一版是匿名出版的,而且和嗣后各版不同的是,全書分為兩卷?!独子曛蟆非昂蟾鳛橐痪?。1849年夏,赫爾岑起意把自己文集的德文版單獨出版單行本。赫爾岑親自用德語直接從原文口譯,由文學家費·卡帕聽寫并記錄,譯出了德文本。赫爾岑在1849年9月27日給莫斯科友人的信中說他的譯文大獲成功。但是《彼岸書》的法文版和德文第二版卻終究未能面世。而收入該書中的各篇文章,卻散見于各類法文、德文甚至意大利文的雜志和刊物上?!侗税稌范砦陌娉醢娉霭嬗?855年的倫敦,作者署名為伊斯坎德爾。書中所收文章略有增刪。此書1858年于倫敦再版。1861年在莫斯科地下石印版《彼岸書》,是對1858年倫敦版的再版。1955年,蘇聯(lián)科學院出版社所出版的版本,就是對1861年莫斯科版本的再版。我們的譯本所根據(jù)的是蘇聯(lián)科學院出版社1955年版。
繼金一之后,再次提到赫爾岑《彼岸書》的是郁達夫和鄭振鐸。郁達夫1923年8月26日在《創(chuàng)造周報》第十六號發(fā)表了《赫爾岑》。同年,鄭振鐸在《小說月報》第14卷第7-9號登出了《俄國文學史略》,也有對赫爾岑的專門論述,他們同金一一樣,都指出《彼岸書》是赫爾岑親眼目睹了歐洲1848年革命失敗,無產階級被屠殺期間寫的,“傷心失望之余的赫爾岑,只把他的一腔熱淚,灑向簡端,我們讀到他的《異岸之聲》,誰能不為他所感動?這是對西歐文化絕望的判決,這也是大政治家借了詩人的美文所發(fā)的預言”。(郁達夫)“深刻的失望占據(jù)了赫爾岑的心上,一切被革命所引起的熱情及希望幾乎蒸散凈盡。可怕的反動蔓延于歐洲……赫爾岑于是對西歐文明也失了望。他表示他的這個意思在他的《從海外》。”(鄭振鐸)。
1870年1月21日,赫爾岑病逝于巴黎。不久,他的骨灰被運到尼斯,安葬在妻子的墓前。
從中國文學“知人論事”的立場看,赫爾岑是一個值得我們花大力氣予以研究的大師。他不僅是一位名標史冊的大文學家,有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小說作品和回憶錄傳世,而且,他還是走在那個時代最前列的大思想家,是俄國語境下后來影響了列寧的“村社社會主義”的倡導者。對他在思想史上的功績,列寧曾經給過很高的贊譽。他的《往事與隨想》影響了中國一代作家,甚至對巴金有過深刻的啟發(fā)。作為第一代貴族革命家、俄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赫爾岑更以其人格的偉大而著稱,他屬于那種為了理想勇往直前,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時代英雄,為一代又一代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從黑格爾那里繼承來的辯證法思維,受到了列寧等人的高度贊揚。在把文學當作哲學和社會思想講壇的19世紀俄國文學中,赫爾岑無疑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光輝的名字。在我們心目中,赫爾岑是一個永遠的敲鐘人——他終其一生都在為俄國敲響警鐘,為沙皇專制政權敲響喪鐘,是專制農奴制不同戴天的死敵。他的著名小說《誰之罪?》不啻于時代的最強音,成為籠罩俄國19世紀前三分之一文學文化的最核心的重大問題,這個時代的俄國文化就是在這一問題的標志下進行的。在活躍于19世紀中期的斯拉夫派和西歐派的論戰(zhàn)中,赫爾岑對于思想文化領域里包括自己在內的兩派的評價,實事求是,符合實際,成為歷史的定論。赫爾岑那種勇于為真理而獻身,雖歷經磨難而百折不撓的精神,使其成為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在“告別革命”的時代,緬懷這位曾經的革命家,這位敢于以一己之力與一個政權抗衡的巨人,想必會給予我們無窮的啟示。
磨難是尊嚴的試金石,渺小和偉大、卑瑣與崇高、虛偽和真誠,在它的面前平等地接受檢驗。秉持著心中的一份信念,赫爾岑踩著血與淚的足跡摸索前行,留給后人一個光輝的背影。1868年,56歲的赫爾岑在瑞士蘇黎世追憶往事,平靜地寫下這樣的話:
“只有堅強的人才承認自己的錯,只有堅強的人才謙虛,只有堅強的人才寬恕——而且的確只有堅強的人才大笑,不過他的笑聲常常近似眼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