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彥簡介
魯彥(1901~1944),浙江鎮(zhèn)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魯彥、返我。20世紀20年代初,他曾在北京大學旁聽魯迅的“中國小說史”課程,大受啟發(fā),于是,他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時便用筆名“魯彥”,以表達他對魯迅的仰慕之情。他是我國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鄉(xiāng)土小說家、翻譯家。
魯彥少年時期曾受過高小教育。1920年,他參加由著名人士李大釗、蔡元培等創(chuàng)辦的工讀互助團,從上海到北京大學旁聽。1923年夏,他先后到湖南長沙平民大學、周南女學和第一師范任教。同年,他在11月號的《東方雜志》發(fā)表處女作《秋夜》。1927年,他任湖北武漢《民國日報》副刊編輯。
1928年春,魯彥到南京國民政府國際宣傳部任世界語翻譯。1930年,他到福建廈門任《民鐘日報》副刊編輯。此后,他輾轉在福建、上海、陜西等地的中學任教,在極不安定的生活中迎來了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豐收期。
1941年,魯彥參加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組織工作。這一時期,他最主要的貢獻是主編大型文學刊物《文藝雜志》,而該雜志為抗戰(zhàn)后期大后方最有影響力的文學期刊之一。1944年,他于貧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魯彥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上以細膩、樸素、自然為主。他往往用細膩的文筆描繪生活的場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動,主旨在樸素的故事敘述中自然地流瀉,語言清新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魯彥代表作《黃金》標志著他鄉(xiāng)土寫實小說走向成熟。說的是陳四橋的如史伯伯本是一個小康人家,生活安定,受人敬重,只因兒子年終不曾匯款來,他就遭到鄉(xiāng)鄰的偷竊、猜忌、鄙視和捉弄,令人不寒而栗。“黃金”的作祟,造成了世態(tài)的炎涼,小說揭露了在金錢驅使下人與人之間那種勢利、冷酷的關系。
此外,魯彥的《許是不至于吧》,通過土財主對自家財產憂慮的描寫,剖析了自私自利的灰暗心理?!稑蛏稀返囊列率迨莻€經營小本買賣的生意人,但在洋機器和大商家的競爭和擠壓下卻走上了虧本、破產的命運。
同時,魯彥小說也表達了對底層人民的關切。如在《李媽》中,描寫了老實本分的農婦變?yōu)榻器锏纳虾R棠锏睦顙?;在《屋頂下》,描寫了因對經濟擔憂而與媳婦發(fā)生激烈矛盾的本德婆婆;在《陳老奶》中,描寫了背負重任卻百折不回的陳老奶;在《鄉(xiāng)下》中,描寫了被惡勢力欺壓的青年勞動者阿毛。
魯彥還創(chuàng)作了《柚子》《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頂下》《驢子和騾子》《嬰兒日記》《雀鼠集》《鄉(xiāng)土》《河邊》《旅人的心》《野火》(又名《憤怒的鄉(xiāng)村》)《傷兵醫(yī)院》《隨蹤瑣記》《橋上》《惠澤公公》《我們的喇叭》等一系列作品。
魯彥的創(chuàng)作大多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國江南小鎮(zhèn)為背景,描摹了浙東農村的人情世態(tài)、民風習俗,顯示了樸實細密的寫實風尚。在作品中,他采用浪漫、象征等不同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探索,逐漸成為當時鄉(xiāng)土寫實派的一位重要作家。
魯彥鄉(xiāng)土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卓著,他“對于浙東濱海鄉(xiāng)土風情的熟稔,對于其中饒有文學意味與現實意義的內容的開掘,以及他扎實、淳樸的寫實手法”,使他成為當時鄉(xiāng)土小說作家的代表,在文壇享有很高聲譽。
著名作家茅盾評價他是“人生派”作家,“在描寫手腕方面,自然和樸素,是作者卓特的面目”。
著名作家魯迅評價他是“一代鄉(xiāng)土文學作家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