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鹽城呂內堡

我在德國這些年 作者:林中洋


鹽城呂內堡

呂內堡(Lüneburg)是德國北部下薩克森州的一個不大的城市,人口七萬多,離漢堡只有三刻鐘的車程。因為在二戰(zhàn)中逃過了被轟炸的命運,內城里保持住了過去的模樣。走在呂內堡圓石鋪就的窄街窄巷內,會有時空倒錯的感覺。那些曾經精心修建、在歲月的滄桑中逐漸開始東倒西歪的建筑,向人們展示著這個城市的繁榮與衰退,散發(fā)著一種難以描述的浪漫與蒼涼混合的氣息,好像一首古老的歌曲。

這個城市的盛衰都是因為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人們就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鹽礦。鹽在古代可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它不僅可以用來調味和腌制食物,人們還認為它可以避邪。所以,鹽被稱作白色的金子。鹽業(yè)的興起為呂內堡帶來了財富與繁榮。中世紀的時候,歐洲人每年齋戒的次數(shù)比現(xiàn)在的人要多,對清規(guī)戒律的遵守也更嚴格;在齋戒期中,鯡魚是主要食物之一,人們對此的需求量很大。從十二世紀初到十六世紀中,波羅的海和挪威海域可以捕到大量的鯡魚,在當時丹麥的朔能,每年都舉辦一次大型的鯡魚交易會,成千上萬桶鯡魚從這里被運往歐洲大陸各個國家,而鹽,正是保證這些魚能夠經得住長距離運輸、長時間保質保鮮的重要原料。作為離波羅的海最近的一個鹽場,交易會所需的鹽幾乎都來自呂內堡。呂內堡也因此成為富甲一方的漢莎城市之一。

為了展示自己的財富,呂內堡的商人們建了很多在當時看來很夸張的房屋建筑。這些房子的山墻向街,修飾精美,頂部是三角形或是階梯式地逐漸往上遞減。這些山墻往往高出其房屋本身的高度,為了保證它們的穩(wěn)固性,有的房屋還從后面的房頂上支起架子,支撐那面象征著房子主人臉面的山墻,從側面看,這墻像是舞臺上的道具。類似的房屋設計也可以在其他富有的漢莎城市中見到,這種山墻被稱為“Blendfassade”,意為“耀人眼的外墻”,其目的就是為了向路人炫耀自己的富有。

可惜好景不長。從1560年起,波羅的海一帶忽然捕不到鯡魚了,盛極一時的朔能交易會也隨之沒落,加上德國許多城市開始從法國進口鹽,使得呂內堡的鹽業(yè)從此一落千丈。隨著漢莎同盟的解體,呂內堡很快就窮下來了,窮得沒有錢造新房子,所以,城里的大部分建筑一直到今天都保持著十六世紀時的樣子。盡管鹽業(yè)受了重創(chuàng),但呂內堡從未停止過產鹽,特別是1830年之后,挖礦的設備改進很快,高效率的開采使得位于鹽礦之上的陸面開始逐漸下沉,不少建筑因此東倒西歪,有一座教堂因為歪得太厲害而不得不被拆毀。二戰(zhàn)之后,很多房屋年久失修,搖搖欲墜,有人提議把內城里的老房子全部鏟平,蓋上現(xiàn)代的新房子。這項提議在市民們的無數(shù)次抗議之下被擱淺了。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城里的歷史建筑得到了系統(tǒng)的整修和加固,這些房子從外邊看和幾百年前一樣,里面卻有符合現(xiàn)代人生活與工作要求的各種設施。

我喜歡在呂內堡的小街小巷里走,那里總是蕩漾著一股歲月的醇香,我還喜歡看人家的窗戶,古時候的房屋為了保暖,窗戶是雙層的,兩層窗戶之間是寬寬的窗臺,人們把窗臺擦拭得干干凈凈,擺上鮮花植物或是燭臺,輕風過處,紗簾微拂,那情景仿若穿越時空的生活的河流,好像那么遙遠,卻又如此貼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