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詩律

中國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與鑒賞(第2版) 作者:曾曉鷹


第一章 詩律

第一節(jié) 格律詩概述

本章講的詩律,指的是格律詩的格律。

一、格律詩的概念

格律詩是指唐代及以后文人創(chuàng)作的嚴格講究平仄、粘對、對仗、押韻的詩歌體裁,又叫“今體詩”“近體詩”。

這是與古體詩相對應的一種詩歌體裁。古體詩是指唐代以前、唐代及唐代以后的文人所創(chuàng)作的那種不講究格律(平仄、對仗、押韻等),也沒有字數(shù)句數(shù)限制的詩歌體裁。在唐代人眼中,從《詩經(jīng)》產(chǎn)生之時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都算“古代”,因此唐代以前(主要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創(chuàng)作的五、七言詩歌以及唐代、唐代以后的文人模仿唐代以前文人(主要是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寫法創(chuàng)作出來的不講究格律的詩歌就被稱為古體詩。它包括古詩和古風詩兩大類。

在初學者中存在一個比較普遍的誤區(qū):認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詩”,將這三者等同起來。實際上,“古體詩”是種概念,“古詩”“古風詩”則是“古體詩”中的兩大類別,是屬概念,三者非并列關系,更非同一關系。

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便是“近體詩”。也就是本教材所講的“律詩”或“格律詩”。

二、格律詩的產(chǎn)生

從理論上說,格律詩是在漢語出現(xiàn)“四聲”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從時間上說,格律詩產(chǎn)生于初唐時期。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一說為西漢時期傳入),到魏晉南北朝開始繁榮起來。受到和尚念經(jīng)時聲調(diào)抑揚頓挫的啟發(fā),魏晉南北朝的一些文人開始研究起漢語的聲調(diào),從而推動了南北朝時期音韻學的發(fā)展。到了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周颙(yōng)著有《四聲切韻》,首先提出了“四聲說”,認為漢語有四種聲調(diào):平、上、去、入。以后,梁代吳興人沈約又著了《四聲譜》,倡導以四聲制韻,“五字之中,韻韻悉異;兩句之中,角徵不同,不可增減”(沈約《宋書論》)。他和當時的一些文人將這種理論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力求詩歌在韻律上參差交錯、抑揚頓挫,從而形成了講究平仄對仗的“永明體”詩歌。永明體詩歌“煉句工穩(wěn),音韻諧婉流利,風格圓美流轉(zhuǎn),篇幅趨向短小,這些都對近體詩的形成有重大影響”。后經(jīng)初唐詩人的努力,“永明體”詩歌在平仄、粘對、對仗等方面都逐漸趨于完善,最后形成了在平仄、粘對、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的格律詩。

三、格律詩的分類

按照句數(shù)、字數(shù)的多少,可將格律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兩類,而律詩和絕句又可進一步分為五律、七律和五絕、七絕四類。

五字一句、一共八句四十字的格律詩叫五律;七字一句、一共八句五十六字的格律詩叫七律;五字一句、一共四句二十字的格律詩叫五絕;七字一句、一共四句二十八字的格律詩叫七絕。

絕句實際上又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類。使用了律句,符合律詩在平仄、粘對、押韻等方面規(guī)定的絕句叫律絕;沒有使用律句,在平仄、粘對、押韻等方面不符合律詩格律的絕句叫古絕。不管是律絕還是古絕,古人一律將其統(tǒng)稱為“絕句”。

此外,還有一種長律詩,即五字或七字一句、句數(shù)在八句以上的格律詩,又稱為排律。排律以五言居多,在標題上一般要標明押韻的數(shù)目,以表明有別于古風,如杜甫的《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元稹的《春六十韻》、白居易的《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等。

四、格律詩的特征

格律詩有五個特征:①講究字數(shù)、句數(shù);②講究使用律句;③講究平仄的粘對;④講究押韻;⑤講究對仗。有關內(nèi)容和要求我們下面會詳細涉及。凡不符合這五個特征的,就不能叫律詩。其中,第二、第三個特征最為重要。一首詩歌,如果只符合上述第一個特征,是七字或五字一句,共八句或四句,但不符合律詩的律句、粘對規(guī)律,就不能叫律詩;即使符合律詩的律句、粘對規(guī)律,但中間兩聯(lián)沒有對仗,仍不能叫律詩。反過來,即使符合字數(shù)、句數(shù)及對仗要求,但不符合律句、粘對規(guī)律,也不能叫律詩。必須五個特征都符合了,才能叫做律詩,否則只能叫“古風”或“古風式律詩”。有些不懂律詩的人,認為只要寫了一首七言八句或五言八句的詩,就可以冠以“七律”或“五律”之名,這是錯誤的。

現(xiàn)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大體上符合上述五個特征,就可以叫律詩了。其中,特別是使用律句和粘對,不必要求得那么嚴格,不要以“詞”害意。這種觀點只能說有一定的道理,某些不合規(guī)定的現(xiàn)象可以在少數(shù)情況下出現(xiàn)。例如某個詞,在這個地方只能用這個詞,沒有或者不能用其他詞語來代替,而這個詞又不符合此處的平仄規(guī)定,那么就可以不以“詞”害意,將就使用這個詞。這種情況,多出現(xiàn)在表示人名地名的專用名詞上,個別動詞形容詞也有。但這種情況只能是極少數(shù)例外情況,一首律詩中若出現(xiàn)了兩處或更多處這樣的情況,就不能叫律詩了。

五、格律詩的句式

格律詩可分為律詩與絕句兩大類。對它們的句式,下面分別予以敘述。

(一)律詩

上面講過,五言或七言一句、一共八句的格律詩稱為律詩,五言的叫五律,七言的叫七律。律詩中,每兩句為一聯(lián)(“句”在律詩中有兩種不同的含義:有時一行稱為一句,有時是打句號處稱為一句,一般是兩行一句。這里為前一種含義),每一聯(lián)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稱。五律、七律一共有四聯(lián)。一、二句為第一聯(lián),稱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第二聯(lián),稱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第三聯(lián),稱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第四聯(lián),稱為“尾聯(lián)”。每一聯(lián)內(nèi)部的上下兩句,也有特定的名稱。上句稱為“出句”,下句稱為“對句”。如:

山居秋瞑(五律)

唐·王維

(出句)空山新雨后,(首聯(lián))

(對句)天氣晚來秋。

(出句)明月松間照,(頷聯(lián))

(對句)清泉石上流。

(出句)竹喧歸浣女,(頸聯(lián))

(對句)蓮動下漁舟。

(出句)隨意春芳歇,(尾聯(lián))

(對句)王孫自可留。

登高(七律)

唐·杜甫

(出句)風急天高猿嘯哀,(首聯(lián))

(對句)渚清沙白鳥飛回。

(出句)無邊落木蕭蕭下,(頷聯(lián))

(對句)不盡長江滾滾來。

(出句)萬里悲秋常做客,(頸聯(lián))

(對句)百年多病獨登臺。

(出句)艱難苦恨繁霜鬢,(尾聯(lián))

(對句)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外,五律、七律要求中間兩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尾兩聯(lián)則不要求對仗。

(二)絕句

五字或七字一句、一共四句的格律詩稱為絕句。對于“絕句”名稱的來源,呂進在《現(xiàn)代詩體論·五七言古近體詩體大備及分化整合》中這樣敘述道:

這種體裁的小詩(指五言四句體小詩。筆者注)形成氣候,卻是在南北朝時期,特別是在南朝樂府之中。這種詩體恰好符合新體詩篇趨短的走向,所以為當時的詩人所采用,最終形成五言絕句。北朝民歌也以五言四句體為多,但從內(nèi)容題材到藝術風格、表現(xiàn)手法與南歌有顯著差別。五言四句體詩的大量產(chǎn)生,引起了南北朝文人的興趣,文人聚會,就常用這種體裁來進行聯(lián)句。所謂聯(lián)句,與后世文人唱和大體近似。一人先做了四句,別的人如果繼續(xù)作,便成“聯(lián)句”;假如無人續(xù)作,便成了“斷句”,或稱“絕句”。最初,絕句只是五言四句體的專名,后來其外延擴展到七言四句體,成為兼名。

這頗能說明“絕句”一詞的來龍去脈。

絕句又分為律體絕句(簡稱為“律絕”)和古體絕句(簡稱為“古絕”)兩類。

1.律絕

律絕是指符合律詩格律規(guī)定的絕句。由于它只是截取了律詩的一半,因此又稱為“截句”。它對押韻、平仄、對仗等的要求與律詩是一樣的。

律絕的構(gòu)成主要有四種形式:

(1)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聯(lián)構(gòu)成,四句都不是對仗句。如:

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首聯(lián))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尾聯(lián))

輕舟已過萬重山。

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首聯(lián))

春來發(fā)幾枝。

勸君多采擷,(尾聯(lián))

此物最相思。

判定是首、尾聯(lián)的依據(jù)是四句都不對仗。

(2)截取律詩的前半截(首、頷兩聯(lián)),后兩句是對仗句。如:

宮詞

唐·顧況

玉樓天半起笙歌,(首聯(lián))

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頷聯(lián))

水晶簾卷近秋河。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首聯(lián))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頷聯(lián))江清月近人。

判定是首、頷兩聯(lián)的依據(jù)是前兩句不對仗,后兩句對仗。

(3)截取律詩的中間(頷、頸兩聯(lián)),四句都是對仗句。如:

征人怨

唐·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頷聯(lián))

朝朝馬策與刀寒。

三春白雪歸青冢,(頸聯(lián))

萬里黃河繞黑煙。

登鸛雀樓

唐·王之煥

白日依山盡,(頷聯(lián))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頸聯(lián))

更上一層樓。

判定是頷、頸兩聯(lián)的依據(jù)是四句都是對仗句。

(4)截取律詩的后半截(頸、尾兩聯(lián)),前兩句是對仗句。如: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頸聯(lián))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尾聯(lián))

飛入尋常百姓家。

八陣圖?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頸聯(lián))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尾聯(lián))

遺恨失吞吳。

判定是頸、尾兩聯(lián)的依據(jù)是前兩句對仗,后兩句不對仗。

2.古絕

古絕是指不符合律詩平仄規(guī)律的絕句。如(“-”代表平聲,“∣”代表仄聲,后同):

憫農(nóng)·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成萬顆子?!O-∣。

四海無閑田,∣∣——-,

農(nóng)夫猶餓死?!O∣。

三絕句之一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

惟殘一人出駱谷?!O-∣∣∣。

自說二女嚙臂時,∣∣∣∣∣∣-,

回頭卻向秦云哭?!O∣——∣。

這兩首詩從形式上看是絕句,但從平仄上看不符合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要求下聯(lián)出句的第二字與上聯(lián)對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這兩首詩下聯(lián)出句的第二字與上聯(lián)對句第二字的平仄均不相同,如《憫農(nóng)》的“成”與“?!?、《三絕句之一》的“殘”與“說”都是“平”對“仄”。此外,律詩一般要求押平聲韻,這兩首詩的韻腳(第二句最后一字)“子”“谷”押的都是仄聲韻。因此,它們屬于古絕,不屬于律絕。

由此可知,律絕與古絕的區(qū)別主要在:①是否使用了律句。②是否押了平聲韻。③是否“粘”“對”了。(“律句”“平聲韻”“粘對”等概念下面都將會詳細敘述)

古人對古絕與律絕的界限并不十分講究,一律稱之為“絕句”。對此,我們認為還是有所區(qū)分為好,將符合格律的絕句稱為律絕,將不符合格律的絕句統(tǒng)稱為古絕。

六、關于格律詩分類中幾個問題的討論(此節(jié)為研討內(nèi)容,初學

者可忽略)

(一)律絕與古絕

正如前面所說,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是在唐代完善起來的。在唐代初期,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還未完全建立,這時文人寫的律詩,還未完全擺脫古體詩的影響,因此,在詩歌中常有一些不完全符合格律規(guī)定的詩歌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又主要體現(xiàn)在絕句中,如:

塞下曲(李益)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jié)。

送廖參謀東游(岑參)

繁花落盡辭君去,綠草垂楊引君路。東道諸侯皆故人,留戀必是多情處。

送別(郎士元)

穆陵關上秋風起,安陸城邊遠行子。薄暮寒蟬三兩聲,回望故鄉(xiāng)千萬里。

送崔九(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上例中,首先有不完全符合律詩粘對的規(guī)律,聯(lián)的內(nèi)部有失對現(xiàn)象。如: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jié)。(“琰”上聲,“武”也是上聲,失對)

東道諸侯皆故人,留戀必是多情處。(“道”去聲,“戀”也是去聲,失對)薄暮寒蟬三兩聲,回望故鄉(xiāng)千萬里。(“暮”去聲,“望”也是去聲,失對)其次,沒有完全使用律句,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如:《塞下曲》中的一二句不是律句,《送廖參謀東游》中的第四句也不是律句。這些詩歌都是以絕句形式出現(xiàn)的,雖也有一定的律句,但在平仄、粘對、押韻等方面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它們既像律詩又不完全符合律詩的要求,可以說是格律詩的變體。這就引出了我們這一節(jié)的話題:律絕和古絕。

所謂律絕,是指在平仄、粘對、押韻、對仗、拗救等方面都完全符合律詩格律規(guī)定的絕句,如(平仄符號中打圈者表示可平可仄,帶點字為入聲;拗救處用文字注明):

回鄉(xiāng)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拗?救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八陣圖(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

問劉十九(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所謂古絕,是指在平仄、粘對、押韻、對仗、拗救等方面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律詩格律規(guī)定的絕句。如:

塞下曲(李益)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jié).。

————-∣-,-∣-∣——∣。∣∣-∣∣——,-∣——-∣∣。

(不是律句。)

送廖參謀東游(岑參)

繁花落盡辭君去,綠草垂楊引君路。東道諸侯皆故人,留戀必是多情處。

——∣∣——∣,∣∣——∣-∣。-∣——∣∣-,-∣∣∣——∣。

(第四句失對,且不是律句。)

送別(郎士元)

穆陵關上秋風起,安陸城邊遠行子。薄暮寒蟬三兩聲,回望故鄉(xiāng)千萬里。

∣——∣——∣,-∣——∣-∣。-∣——-∣-,-∣∣——∣∣。

(第四句失對,且不是律句。)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

(一二句失對,三四句失對。)

送崔九(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

(二四句不是律句。)

以上這幾首絕句在平仄、粘對、押韻等方面均未遵守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因此不能算格律詩,只能歸入古絕。由此可見,古絕不屬于格律詩。

然而,正如前面所說,古人不分律絕和古絕,像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子,古人一律將它們稱為絕句,這樣就混淆了格律詩與非格律詩的界限。后人為了區(qū)分,便將入律的絕句和不入律的絕句分別稱為律絕和古絕。完全符合格律、押平聲韻(或仄聲韻)的絕句叫律絕;基本符合格律或不符合格律、押仄聲韻的絕句叫古絕。

產(chǎn)生古絕的原因,大概是受古體詩的影響。古體詩主要是指南北朝時期以及初唐那種不講格律的詩歌。由于那時漢語的四聲理論剛被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格律詩還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各種格律要求還不完善、不嚴密。因此,這時的文人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有很多既符合格律又不完全符合格律,在押韻上就體現(xiàn)為平聲韻、仄聲韻可以通押。而這一時期的詩歌又以五言為主,因此,這種押仄聲韻的現(xiàn)象便主要體現(xiàn)在后面的五言絕句甚至七言絕句上了。

(二)古風式律詩

同絕句一樣,在七言或五言一句、一共八句的初唐或初唐以后的詩歌里,就有完全符合格律的格律詩、完全不符合格律的古風詩,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詩歌。第三種情況的詩歌又分為兩類:①基本不符合格律,但詩中使用了一些律句的詩歌,一般稱為入律的古風詩;②基本符合格律但不完全符合格律的詩歌,一般稱為古風式律詩。

嚴格地說,入律的古風詩是指在字數(shù)、句數(shù)、粘對、押韻、對仗等方面都不符合格律規(guī)定,但受律詩的影響,在詩中使用了少數(shù)律句的詩歌。如:

壽星寒院碧軒(蘇軾)

清風肅肅搖窗扉,——————-,(非律句)

窗前修竹一尺圍?!O∣∣-。(失對,非律句)

紛紛蒼雪落夏簟,——-∣∣∣-,(非律句)

冉冉綠霧沾人衣。∣∣∣∣——-。(三平調(diào),非律句)

日高山蟬抱葉響,∣∣——∣∣∣,(律句)

人靜翠羽穿林飛。∣∣∣∣——-。(失對,非律句)

道人絕粒對寒碧,∣-∣∣∣-∣,(失粘,勉強可算律句)

為問鶴骨何緣肥?∣∣∣∣——-。(非律句)

這首詩,押的是平聲韻,四、七兩句可說用了律句,其他都不是律句,失粘失對較多,有三平調(diào),第一句更是用了七個平聲。古風詩的因素占了大多數(shù),因此最多只能叫做入律的古風詩。

古風式律詩是指在字數(shù)、句數(shù)、律句、粘對、押韻、對仗等方面都基本符合格律規(guī)定,但有少數(shù)不是律句,也有失粘、失對、押仄韻、頷頸兩聯(lián)不完全對仗等現(xiàn)象的詩歌。如:

傷田家(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律句)

五月糶新谷。∣∣∣-∣。(律句,失對,押仄聲韻)

醫(yī)得眼前瘡,-∣∣——,(律句,失粘)

剜卻心頭肉。∣∣——∣。(律句)

我愿君王心,∣∣——-,(非律句,三平調(diào))

化作光明燭。∣∣——∣。(律句,失對)

不照綺羅筵,∣∣——-,(非律句,三平調(diào))

只照逃亡屋。∣∣——∣。(律句,失對)

這首詩,基本上使用的是律句,在粘對、對仗等方面也基本符合格律規(guī)定,但押的是仄聲韻,有失粘、失對之處,有三平調(diào),頸聯(lián)不對仗,又不完全符合律詩的格律要求??傮w來看,律詩的因素占了多數(shù),因此屬于“古風式律詩”。

由于入律的古風詩和古風式律詩的界限不好劃分,因此,人們便將只要是七言或五言一句、一共八句,不完全符合格律規(guī)定的詩歌(不管是入律的古風詩還是古風式律詩),都籠統(tǒng)地歸入古風式律詩。

“古風式律詩”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使用的多數(shù)是律句,少數(shù)是非律句。二是有失粘或失對現(xiàn)象。三是經(jīng)常押仄聲韻。在這三個特征中,第一個特征是“古風式律詩”最主要的本質(zhì)特征,是“古風式律詩”與入律的古風詩、完全不講平仄的古風詩之間的根本區(qū)別。第二個特征則是古風式律詩與律詩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最后一個特征雖然也是“古風式律詩”的特征,但不是本質(zhì)特征,因為符合格律規(guī)定的律詩中也有少數(shù)押仄韻的。

根據(jù)這三個特征(特別是第一個特征),對那些同樣是七字或五字一句、共八句的詩歌,我們便可以區(qū)分它們是律詩、古風式律詩還是入律的古風詩了。如:

崔氏東山草堂

杜甫

愛汝玉山草堂靜,∣∣∣-∣-∣,(有拗救現(xiàn)象的律句)

高秋爽氣相鮮新?!O∣——-。(非律句,三平調(diào))

有時自發(fā)鐘磬響,∣∣∣——∣∣,(律句,失粘)

落日更見漁樵人。∣∣∣∣——-。(非律句,失對)

盤剝白鴉谷口粟,——∣-∣∣∣,(非律句,失粘)

飯煮青泥坊底芹。∣∣——-∣-。(律句)

何為西莊王給事,-∣——-∣∣,(律句)

柴門空閑鎖松筠?!O——。(非律句)

這首詩律句與非律句各占一半,詩中有“三平調(diào)”,有失粘、失對現(xiàn)象。在對仗上,頷聯(lián)不對仗,頸聯(lián)對仗。古風詩的因素占了多數(shù),應該屬于入律的古風詩。

王力先生在分析《壽星寒院碧軒》和《崔氏東山草堂》兩詩時說道,前一首“除了字數(shù)、韻腳、對仗像律詩以外,若論平仄,這簡直就是一篇古風”。后一首“跟‘搖窗扉’一樣,‘沾人衣’‘穿林飛’‘何緣肥’都是三平調(diào),更顯得是古風的格調(diào)”。

但大多數(shù)講律詩的人,包括王力先生在內(nèi),都把這兩首詩歸入“古風式律詩”。這正如本小節(jié)開頭所說:“一般來說,人們將只要是七言或五言一句、一共八句的詩歌(不管是入律的古風詩還是古風式律詩),都籠統(tǒng)地歸入古風式律詩。”

對此,在學術上允許爭論,在教學上則不必強求。把類似的詩看成古風詩也罷,看成入律的古風詩也罷,甚至古風式律詩也罷,只要不看成律詩就行。

“古風式律詩”比嚴格意義上的格律詩要出現(xiàn)得早,它主要是指南北朝文人及唐初文人所創(chuàng)作的早期格律詩。正如前面所說,這時期詩歌的格律由于正處于草創(chuàng)時期,尚不成熟,不如唐代律詩那樣完善、嚴密,多有失粘失對、押仄聲韻、使用拗句等現(xiàn)象,但又基本符合律詩在平仄、押韻、對仗等方面的要求,于是形成了“古風式律詩”。可以說“古風式律詩”就是“前格律詩”。從不規(guī)范到規(guī)范,這在一種新詩體形成過程中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到唐代中期以后,文人創(chuàng)作律詩時,就比較講究格律了。因此,唐中期及以后的文人,就很少有人創(chuàng)作古風式律詩了。因此,古風式律詩主要出現(xiàn)在初唐以及再往前一點的南北朝時期。

入律的古風詩和古風式律詩,是南北朝到初唐時期從古風詩過渡到律詩這一發(fā)展階段的產(chǎn)物。它們還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律詩,只是程度不同地具備律詩的因素。因此,我們認為,不管是入律的古風詩還是古風式律詩,只要有不合格律的現(xiàn)象存在,就不能叫律詩,應該通通歸入古風詩的范疇。

一般來說,古風式律詩是創(chuàng)作律詩時應該盡量避免的。但在古人的實際創(chuàng)作中,為了做到不以詞害意,有時也不得不寫出一些“古風式律詩”來。例如:

黃鶴樓(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前四句基本不符合平仄規(guī)律,雖然每句的第二字也“粘”“對”了,但基本上沒使用律句;第二聯(lián)也不對仗,屬于古風詩的寫法;后四句基本符合平仄規(guī)律,屬于律詩的寫法。嚴格地說,這首詩不能算是律詩,只能算是古風式律詩。但由于十分有名,《唐詩三百首》將它收入“七言律詩”中。南宋詩論作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價道:“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笨梢姽湃耸菍⑺斪髀稍姷牡浞秮砜吹摹N覀冋J為,如果硬要算作律詩,也只能算作特例,而它的這種寫法則是不宜效法的。正如現(xiàn)代人喻守真在其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編著出版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分析這首詩時所說:“此詩頷聯(lián)竟完全是古詩句法,上句連用六仄,下句連用五平,律句既不能入古,古詩那便可入律。古人興到筆隨,偶弄狡獪,竟傳誦千古,究竟不可為法。我們作律詩,倘夾入古詩句法,就難免給人譏評了。”

此外,在格律詩興起以后,也有一些人認為格律詩的格律太嚴;或為了追求古意,也故意創(chuàng)作一些“入律的古風詩”或“古風式律詩”。如前面所舉杜甫的《崔氏東山草堂》、蘇軾的《壽星寒院碧軒》就是這樣的例子。二人均是寫作格律詩的高手,寫出這種十分不符合格律的七言詩,顯然是有意所為。

總之,在創(chuàng)作律詩時,除了少數(shù)不得已的情況,應該盡量避免創(chuàng)作古風式律詩。一個寫作律詩的人,如果古風式律詩寫多了,往往就會被認為寫作不規(guī)范、不懂格律。如果一首五言或七言詩中有了好句,不愿改或不能改,而這句的平仄又不符合格律要求,就干脆將整首詩歌寫成古風或古風式律詩,冠以“古風”的名稱,而不一定要寫成律詩,更不要勉強冠以律詩的頭銜,以免引起誤解。

(三)排律

一般的律詩都是八句一首,但有的律詩在八句以上。這種超過八句的律詩就叫排律。它是五律和七律的延伸,又叫“長律”。如杜甫的《清明》:

朝來新火起新煙,——-∣∣——,

湖色春光盡可穿。?∣——∣∣-。

繡羽銜花他自得,∣∣——-∣∣,

紅顏騎竹我無緣。——∣∣∣——。

胡童結(jié)束還難有,——∣∣——∣,

楚女腰肢亦可憐。∣∣——∣∣-。

不見定王城舊處,∣∣——∣∣,

長懷賈傅井依然。——∣∣∣——。

虛露周舉為寒食,?∣-∣∣——,(失粘)

實籍君平賣卜錢。∣——∣∣-。

鐘鼎山林各天性,?∣——∣-∣,

救拗

濁醪粗飯任吾年。-?∣∣——。

此詩共十二句,除第九句失粘外,其余都用的是律句;押的是平聲韻;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各聯(lián)都對仗。它完全符合律詩的格律要求,因此是排律。

排律至少十句,多則幾十句,乃至一百句以上。韻數(shù)(押韻之處)通常是整數(shù),即十韻、二十韻、五十韻、一百韻等。

排律在標題上常常標明其韻數(shù),以示和古風的區(qū)別。如《敬贈鄭諫議十韻》(杜甫)、《寄李十二白十二韻》(杜甫)、《夔府抒懷四十韻》(杜甫)、《春十六韻》(元?。ⅰ洞鷷娨话夙嵓奈⒅罚ò拙右祝┑?。

排律不論多長,都必須遵守律詩的規(guī)則:

(1)必須符合律詩的粘對規(guī)則,否則只能算古風,不能算排律。

(2)必須講究對仗。排律不管有多少韻,除首尾兩聯(lián)可以不用對仗外,其余中間各聯(lián)都必須對仗。

(3)必須要用平聲韻,而且要一韻到底,中途不得換韻。

律詩本來就難寫,而排律是律詩的延長,律詩所有的格律它都必須遵守,因而它比一般的五言、七言律詩更難創(chuàng)作。因此,寫作排律的人歷來不多。

思考與練習

1.簡述格律詩的特征。

2.簡述格律詩與古風詩、古風式律詩的區(qū)別。

3.下面幾首絕句屬于律絕還是古絕?為什么?

(1)《八陣圖》(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2)《塞下曲·其二》(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追,大雪滿弓刀。

(3)《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4)《憫農(nóng)·其二》(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5)《回鄉(xiāng)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6)《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7)《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8)《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第二節(jié) 格律詩的平仄

所謂“格律”就是格式和規(guī)律,即寫作律詩的規(guī)則、規(guī)律。律詩的格律主要包括平仄、押韻、對仗三個方面的規(guī)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平仄上的格律規(guī)定。不掌握平仄的有關知識,就無法掌握格律詩的格律。

一、平仄的概念

平仄是針對漢語聲調(diào)的分類而言的。平,指平聲,即讀起來調(diào)值變化不大,沒有明顯的曲折、高低變化的聲調(diào)。仄,指仄聲,即讀起來調(diào)值變化較大,有著明顯的曲折、高低變化的聲調(diào)。

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diào):平、上、去、入。其中,“平”屬于平聲,“上、去、入”屬于仄聲。古人曾用“平聲平調(diào)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的歌訣形象地描繪古四聲的發(fā)音,但這只能說是對古四聲發(fā)音的一個大概的描寫。

古代漢語的這四個聲調(diào)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中,平聲分化成了陰平、陽平兩個聲調(diào),上聲、去聲沒有改變,入聲卻消失了。因此,現(xiàn)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diào):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其中,陰平、陽平屬于平聲,上聲、去聲屬于仄聲。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則分別融入了現(xiàn)代漢語的陰、陽、上、去四個聲調(diào)中。

漢語的這四個聲調(diào)在詩歌中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交錯組合起來,就能使詩歌的韻律富有變化、起伏分明,讀起來具有節(jié)奏感,朗朗上口,能夠起到抑揚頓挫的聽覺效果。南朝的沈約等人發(fā)現(xiàn)了漢語的這一特征,于是將之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隨后逐漸形成了節(jié)奏整齊、對仗工整、富有音樂性,深受人們歡迎的格律詩。

二、律詩平仄的基本句式

律詩平仄的規(guī)律一般是一句之內(nèi)平仄兩兩相對,即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合起來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們用符號“-”代表平聲,“∣”代表仄聲。上述句式便描寫為“——∣∣——∣”。

七律的平仄有四種基本句式:

甲:——∣∣——∣,稱為“平起仄收式”。

乙:∣∣——∣∣-,稱為“仄起平收式”。

丙:∣∣——-∣∣,稱為“仄起仄收式”。

?。骸O∣∣——,稱為“平起平收式”。

五律的平仄句式,只需將上面四種基本句式中前面的兩字去掉。分別為:

甲:(——)∣∣——∣,稱為“仄起仄收式”。

乙:(∣∣)——∣∣-,稱為“平起平收式”。

丙:(∣∣)——-∣∣,稱為“平起仄收式”。

?。海ā┄O∣∣——,稱為“仄起平收式”。

需要說明的是:其他講律詩格律的著作或教材基本都以五律的基本句式為準,這是傳統(tǒng)的講法。而本書在講律句時,一般以七言律句為主。我們認為,七律比五律多了兩字,其基本句式比五律的完整,只要將七律句式的前兩字去掉,便是五律的標準句式了。因此,記住了七律的平仄規(guī)律,五律的平仄規(guī)律自然也就記住了。

以上基本句式稱為“律句”。律句是格律詩在句式上與其他古體詩相區(qū)別的基本特征之一。學習詩律,必須首先牢牢記住這四種基本句式,甚至要做到倒背如流。因為各種律詩的平仄格式,都是由這四種基本句式排列組合而成的。

王力先生在他的《詩詞格律·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中還專門提到,律詩還有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即∣∣——∣-∣(五言是“——∣-∣”)。他說:“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它和常規(guī)的詩句一樣常見?!?sup>在下面的腳注中他又進一步解釋道:“唐人的試帖詩也容許有這種平仄格式,可見它是正規(guī)的格式?!?sup>然而,這種格式實際上是一種拗救格式,即仄起仄收式“∣∣——-∣∣”六拗五救的拗救格式(在下面的“拗救”規(guī)律中將會提到),只是在唐人的律詩中出現(xiàn)得較多罷了。因此,我們這里不把它作為律詩的基本句式來講。

三、律詩平仄的基本規(guī)律

掌握了上述律詩平仄的基本句式后,還必須進一步掌握律詩平仄的基本規(guī)律,這樣才能做到基本正確地推出任何一首律詩的平仄關系。掌握了律詩平仄的基本規(guī)律,也就能自己創(chuàng)作格律詩了。

1.使用律句的規(guī)律

所謂“律句”,是指符合格律詩平仄格律的詩句。律詩中的每一句都要在平仄上兩兩交錯,即“——”與“∣∣”互相交錯,組成“——∣∣——∣、∣∣——∣∣-、∣∣——-∣∣、——∣∣∣——”四種基本句式。這四種基本句式在律詩中被稱為“律句”。凡平仄不符合這四種句式的句子就不能叫律句,而叫做“拗句”。對初學者而言,任何一首七言或五言律詩都必須使用律句,如果沒有使用律句,就叫“出律”,因而也就不能叫律詩。

2.粘、對規(guī)律

粘,是指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的平仄關系,即后一聯(lián)出句的第二字必須與前一聯(lián)對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通俗地說就是:下一聯(lián)第一句的第二字與上一聯(lián)第二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一致。例如,前一聯(lián)對句的平仄是——∣∣——∣,后一聯(lián)出句的平仄就應是——∣∣∣——;前一聯(lián)對句的平仄是∣∣——∣∣-,后一聯(lián)出句的平仄就應是∣∣——-∣∣。我們以第二字為標準,是因為律詩中的任何一句,第二字的平仄都不能改變,必須平或必須仄,不存在可平可仄的情況,也不存在拗救之處。第二字的平仄一致了,其他字的平仄也就基本一致了;第二字的平仄相對了,其他字的平仄也就基本相對了。

對,是指一聯(lián)之中出句與對句的平仄關系,即一聯(lián)之中,出句和對句第二字的平仄關系應該相反的規(guī)律。例如,出句的第二字是“-”,對句的第二字就必須是“∣”。例如,出句是“——∣∣——∣”,對句就必須是“∣∣——∣∣-”;出句是“∣∣——-∣∣”,對句就必須是“——∣∣∣——”。

3.首聯(lián)對句最后一個字必須押平聲韻的規(guī)律

律詩第二句的最后一個字必須是平聲,這是由律詩必須押平聲韻的規(guī)定決定的。例如:第一句是“——∣∣——∣”,第二句就必須是“∣∣——∣∣-”;第一句是“∣∣——∣∣-”,第二句就必須是“——∣∣∣——”;第一句是“——∣∣∣——”,第二句就必須是“∣∣——∣∣-”;第一句是“∣∣——-∣∣”,第二句就必須是“——∣∣∣——”。

4.相同句式不能連用的規(guī)律

指兩句平仄相同的句式不能緊連在一起使用的規(guī)律。如:第一句是“——∣∣——∣”,根據(jù)對和押平聲韻的規(guī)律,第二句就是“∣∣——∣∣-”。根據(jù)粘的規(guī)律,第三句本應該也是“∣∣——∣∣-”,但這樣一來,就不符合這個規(guī)律了,于是,第三句應改為“∣∣——-∣∣”。如此類推下去,便能推出整首律詩的平仄格式了。

5.偶句最后一字都是平聲的規(guī)律

這個規(guī)律實際上是根據(jù)上述四個規(guī)律將一首律詩八句的平仄關系推出來得到的結(jié)果。如果一首律詩的第一句是“——∣∣——∣”,根據(jù)上面四個規(guī)律,這首律詩的平仄關系便是:

——∣∣——∣,∣∣——∣∣-。∣∣——-∣∣,——∣∣∣——。

——∣∣——∣,∣∣——∣∣-。∣∣——-∣∣,——∣∣∣——。

如果第一句是“∣∣——∣∣-”,根據(jù)前面四個規(guī)律,這首律詩的平仄關系便是:

∣∣——∣∣-,——∣∣∣——?!O∣——∣,∣∣——∣∣-。

∣∣——-∣∣,——∣∣∣——?!O∣——∣,∣∣——∣∣-。

推出來的結(jié)果,偶句(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個字都是平聲。如果出現(xiàn)了仄聲,則說明這首律詩在平仄上出現(xiàn)了錯誤。因此,這條規(guī)律可以作為檢驗自己平仄關系是否推得正確的標準。

四、律詩平仄的基本格式

以上五個規(guī)律(特別是前四個)是律詩平仄方面最基本的規(guī)律。掌握了前四個基本規(guī)律,我們便能推出律詩平仄的四種基本格式。如:

平起仄收式:(首句)——∣∣——∣,

(對)∣∣——∣∣-。(押平聲韻)

(粘)∣∣——-∣∣,

(對)——∣∣∣——。

(粘)——∣∣——∣,

(對)∣∣——∣∣-。

(粘)∣∣——-∣∣,

(對)——∣∣∣——。

仄起平收式:(首句)∣∣——∣∣-,

(對)——∣∣∣——。(押平聲韻)

(粘)——∣∣——∣,

(對)∣∣——∣∣-。

(粘)∣∣——-∣∣,

(對)——∣∣∣——。

(粘)——∣∣——∣,

(對)∣∣——∣∣-。

仄起仄收式:(首句)∣∣——-∣∣,

(對)——∣∣∣——。(押平聲韻)

(粘)——∣∣——∣,

(對)∣∣——∣∣-。

(粘)∣∣——-∣∣,

(對)——∣∣∣——。

(粘)——∣∣——∣,

(對)∣∣——∣∣-。

平起仄收式:(首句)——∣∣∣——,

(對)∣∣——∣∣-。(押平聲韻)

(粘)∣∣——-∣∣,

(對)——∣∣∣——。

(粘)——∣∣——∣,

(對)∣∣——∣∣-。

(粘)∣∣——-∣∣,

(對)——∣∣∣——。

最后,用第五個規(guī)律來進行檢驗,我們可以看到,在上面四種基本格式中,凡是偶句的最后一字都是平聲,據(jù)此可以證明推出的律詩平仄或?qū)懙穆稍娖截脐P系是否正確了。如果偶句最后一字出現(xiàn)了仄聲,則說明你推出的律詩平仄或你寫的律詩出現(xiàn)了不符合平仄格律的錯誤。

學會通過掌握以上五個規(guī)律推出一首律詩的平仄關系,是掌握律詩格律的第一個階段,需要通過反復地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然而,在實際運用中,僅掌握以上四個基本規(guī)律是不夠的。還有一些特殊規(guī)律,如果不掌握,在推導古人律詩中的平仄關系時,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詩不符合上述平仄規(guī)律。因此,還必須掌握以下兩個規(guī)律。

五、關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guī)律

上面我們講了律詩平仄的基本規(guī)律,但這些規(guī)律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其中的粘對規(guī)律,在實際的律詩格律中,有的地方是可平可仄的,這就為律詩的創(chuàng)作在平仄的運用上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間。那么,什么地方可平可仄呢?這就關系到律詩“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guī)律。

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就一句律詩內(nèi)部的平仄規(guī)律而言的。在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中,第一、三、五個字的聲調(diào)是可平可仄的。這就是“不論”;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規(guī)定則是死的,是必須平或必須仄,不能改變的。這就是“分明”。此口訣大體上說明了一句律詩中的平仄規(guī)律。然而,在實際運用中,有的句子第一、三、五字的聲調(diào)“不能不論”,是必須平或必須仄的,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一些在律詩平仄關系中不允許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致使律詩在平仄上失去平衡,破壞了律詩的韻律美。

在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中,哪些句子的一、三、五字不能不論呢?規(guī)律是:

(1)在乙式句(仄起平收式:∣∣——∣∣-)中,第三個字必須是平聲。如果是仄聲,全句的平仄就成了“∣∣∣-∣∣-”。這樣,除了韻腳之外,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全句的平仄關系就會嚴重失去平衡,從而破壞了律詩的音律美。這種現(xiàn)象,在律詩創(chuàng)作中稱為“犯孤平”。“犯孤平”在律詩中是絕對不允許出現(xiàn)的。

(2)在丁式句(平起平收式:——∣∣∣——)中,第五個字必須是仄聲。如果是平聲,最后三個字的聲韻就成了“平平平”。這樣,全句的平仄就成了“——∣∣——-”,這種現(xiàn)象稱為“三平調(diào)”(又叫“三平尾”)?!叭秸{(diào)”是古風詩經(jīng)常使用的句式,基本上可看成古風詩在平仄上的特征。但是在律詩中,這是平仄上的大忌,也是絕對不允許出現(xiàn)的。

(3)除了這兩處外,在甲式句(——∣∣——∣)中,第五個字是否屬于可平可仄之處,在古人的律詩中沒有定論。因為在這個句式中,第五字如果用了仄聲,被稱為“小拗”現(xiàn)象。對“小拗”現(xiàn)象,古詩人是將它當作拗句處理的,即在對句中改變了另一字的平仄來相救。然而,也有不少詩人沒把它當作拗句處理,沒有在對句中改變另一字的平仄來相救。因此有“小拗”可救可不救之說,王力先生也認為“可救可不救”(下面“拗救規(guī)律”中會涉及)。根據(jù)從寬的原則,我們這里將它看作可平可仄之處。

因此,除了上述乙式句、丁式句兩處,其他地方的“一、三、五”字都可平可仄。綜合起來,我們就可以得出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中,哪些地方可平可仄、哪些地方必平必仄的規(guī)律。為了便于學習,我們把這個規(guī)律編成了一個口訣,以幫助大家記憶:

平起仄收(甲式句)一、三、五,仄起平收(乙式句)一、五。仄起仄收(丙式句)一、三、五,平起平收(丁式句)一、三。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jù)這個口訣,仄起仄收式的句子就容易出現(xiàn)“三仄尾”現(xiàn)象。對于“三仄尾”,有的人認為和“三平調(diào)”一樣,是詩家的大忌,有的人則認為不屬于格律詩的大忌,是允許出現(xiàn)的。

記住了這個口訣,我們就可得出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中的可平可仄之處了(打“〇”者為可平可仄之處):

平起仄收式:?-∣?-∣,

∣——∣-。

∣?-?∣∣,

?-∣∣——。

?-∣?-∣,

∣——∣-。

∣?-?∣∣,

?-∣∣——。

仄起平收式:∣——∣-,

?-∣∣——。

?-∣?-∣,

∣——∣-。

∣?-?∣∣,

?-∣∣——。

?-∣?-∣,

∣——∣-。

仄起仄收式:∣?-?∣∣,

?-∣∣——。

?-∣?-∣,

∣——∣-。

∣?-?∣∣,

?-∣∣——。

?-∣?-∣,

平起仄收式:?-∣∣——,

∣——∣-。

∣?-?∣∣,

?-∣∣——。

?-∣?-∣,

∣——∣-。

∣?-?∣∣,

-∣∣——。

∣——∣-。

這是律詩最完整的四種基本格式,任何一首律詩的平仄,都跳不出這四種格式。

根據(jù)平仄的上述基本規(guī)律及“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規(guī)律推出一首律詩的平仄并用圓圈將可平可仄的地方標出來,這是掌握律詩平仄格律的第二個階段,同樣需要通過反復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六、關于“拗救”的規(guī)律

“拗”是指在平仄關系上不符合上述四種律句的現(xiàn)象,即律句中的“二、四、六”字或不能不論的“一、三、五”字的平仄被改變了的現(xiàn)象。上面說過,律詩中“二、四、六”字以及“一、三、五”字中不能不論之處的平仄是不能改變的,如果改變了,就不符合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從而破壞了律詩在平仄關系上的平衡。這種情況就叫做“拗”,有這種情況的句子就稱為“拗句”。一首律詩,如果出現(xiàn)了拗句,就必須在相應的地方改變另一個字的平仄來補救,使整首律詩的平仄關系重新達到平衡。這種情況就叫做“救”。例如:甲式句“——∣∣——∣”,第六字必須是平聲,這是不能改變的;如果第六字用了仄聲,就不符合平仄規(guī)律,使得上下兩句的平仄關系出現(xiàn)了不平衡的現(xiàn)象,從而形成了拗句。這時,就必須把對句(∣∣——∣∣-)的第五個字改成平聲來相救,即“∣∣——-∣-”。這樣,兩句詩的平仄關系又平衡了,這就是“拗救”。

在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中,哪些地方允許出現(xiàn)拗句?“拗”了以后,又應在哪些地方進行補救呢?其規(guī)律是:

(1)甲式句(——∣∣——∣)中,第六字(五言第四字)必須是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就形成了拗句,應在對句中將第五個字(五言第三字)改為平聲來相救,即“——∣∣-∣∣,∣∣——-∣-”,這種情況叫“對句相救”。

拗救

如: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唐·杜牧《潤州》)

——∣∣-∣∣,∣∣——-∣-。

拗救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

拗?救

(2)在甲句式中,第五個字如果用了仄聲(“——∣∣∣-∣”),被稱為“小拗”現(xiàn)象。對“小拗”現(xiàn)象,可看作拗句,也可不看作拗句,故可相救也可不相救。如果看作拗句,進行相救時,其規(guī)律同樣是在對句中將第五個字(五言第三字)改為平聲來相救(這樣,對句的第五字實際上便救了兩處);如果不看作拗句,把它看作可平可仄之處(“平起仄收一三五”),就不用改動對句第五字的平仄了。在唐律詩中,有的就將它看作拗句,進行了補救;有的則不將它看作拗句,沒有進行補救。下面分別就是唐律詩中救與不救的例子:

救的例子: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

拗救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唐·杜甫《天末懷李白》)

?∣∣-∣,——-∣-

拗?救

不救的例子:

前臺花發(fā)后.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唐·白居易《寄韜光禪師》)

——∣∣∣-∣,∣∣——∣∣-

拗(未救)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唐·李白《送友人》)

∣∣∣-∣,——∣∣-

拗(未救)

王力的《詩詞格律》第三節(jié)律詩的平仄“(六)拗救”一節(jié)中也說道:“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由于這種情況的第五字(五言第三字)是可平可仄之處,出現(xiàn)仄聲也可救可不救,因此,我們不把它當作拗句看待。

要注意的是:現(xiàn)在網(wǎng)上的一些格律檢測工具(如詩詞吾愛網(wǎng))依然將這第五字視為必平之處,如用了仄聲,就會判你出律。我們在使用檢測工具來檢測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時,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以忽略不計。

(3)乙式句(∣∣——∣∣-)中,第三字(五言第一字)如果用了仄聲,那么全句除了最后一字,就只剩下了一個平聲(“∣∣∣-∣∣-”)。這就犯了“孤平”,形成了拗句,因而必須相救。救的方法是在本句將第五字(五言第三字)改成平聲來相救,即將“∣∣∣-∣∣-”改為“∣∣∣——∣-”。這種情況叫“本句自救”。

拗救

如: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

拗?救

在此例中,如果將“兒童相見不相識”的“不”也看作拗句,則其屬于上面所說的甲式句第五字可“拗”可不“拗”的現(xiàn)象;如果看成拗句,將對句的第五字改為平聲來相救。因此,此例中的“何”字就同時救了兩處“拗”句,屬于一字救“兩拗”的情況。由于我們不視其為拗句,故例中未在“不”下標明“拗”字。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

拗救

此例出句中的“五”與上例的“不”情況相同。

(4)丙式句(∣∣——-∣∣)中,第六字(五言第四字)必須是仄聲,如果用了平聲(∣∣————∣),就形成了拗句,應在本句將第五字(五言第三字)改為仄聲來相救,即將“∣∣————∣”改為“∣∣——∣-∣”。這也是“本句自救”。

救拗

如:今日因君試回..首,淡煙喬木隔綿舟。(唐·羅隱《綿竹回寄蔡氏昆仲》)

?∣——∣-∣-?∣∣——。

救拗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救拗

綜上所述,在律詩中允許出現(xiàn)“拗”的地方有三處:甲式句(平起仄收式)

的第六字(第五字可平可仄,不算“拗”);乙式句的第三字;丙式句的第六字。丁式句沒有可以“拗”的地方。出現(xiàn)了“拗”句,就必須相救,“救”的方式有對句相救、本句自救兩種。有人認為還有粘句相救、隔句相救、多句相救等形式。這些實際上都可用對句相救、本句自救兩種方式來解釋,因此這里不再贅述。

為了便于掌握,我們同樣將上述拗救規(guī)律編成了口訣,以幫助大家記憶:

平起仄收六字拗,對句五字改平救。仄起平收三字拗,本句五字改平救。仄起仄收六字拗,本句五字改仄救。平起平收無拗句,拗救規(guī)律要牢記。

只要記住了這個口訣,律詩的拗救規(guī)律便完全掌握了。

掌握了以上拗救規(guī)律,就能完整、準確地推出任何一首律詩的平仄關系,并可自己創(chuàng)作符合格律的律詩了。

下邊再舉一些古代律詩中的拗救例句以供參考:

(1)平起仄收式(對句相救?!捌狡鹭剖樟洲?,對句五字改平救?!逼哐允橇洲謱湮遄志?,五言是四字拗對句三字救):

七言: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唐·杜牧《潤州》)

拗?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拗?救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何人期.不來。(宋·陳師道《絕句四首》)

拗?救

五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拗救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唐·杜甫《孤雁》)

拗救

(2)仄起平收式(本句自救?!柏破鹌绞杖洲?,本句五字改平救”。七言是三字拗本句五字救,五言是一字拗本句三字救):

七言: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拗救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唐·崔國輔《王昭君》)

拗?救

五言: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拗?救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同上)

拗救

(3)仄起仄收式(本句自救。“仄起仄收六字拗,本句五字改仄救”。七言是六字拗本句五字救,五言是四字拗本句三字救):

七言:今日因君試回..首,淡煙喬木隔綿州。(唐·羅隱《綿竹回寄蔡氏昆仲》)

拗?救

墓前靡靡春草深,唯有行人看碑..路。(唐·耿湋《路旁墓》)

拗?救

五言: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拗救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拗?救

七、怎樣推出一首律詩的平仄關系

能否正確推出一首律詩的平仄關系,是檢驗我們是否真正掌握了律詩平仄格律的最好方法。推出平仄關系,也是寫作律詩的人應具備的一個基本功。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并掌握推出一首律詩平仄關系的方法。

(1)先根據(jù)第二字與最后一字的平仄來推出首聯(lián)出句(第一句)的平仄關系。因為這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是定死的,故以它們?yōu)闇?。如杜甫的《登高》第一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急:入聲字,仄聲;“哀”,陰平,平聲?!凹?、哀”,仄平。因此,第一句的平仄為“仄起平收式”,即“∣∣——∣∣-”。

(2)再根據(jù)前述律詩平仄規(guī)律中的前四個規(guī)律(使用律句的規(guī)律、押平聲韻的規(guī)律、粘對規(guī)律、不能相連的規(guī)律)推出下面七句詩的平仄關系。如:

渚清沙白鳥飛回?!O∣∣——。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