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育的蘇醒

審美力 作者:吳冠中 著


美育的蘇醒

美術,美術,對美與術的相互關系之探索,耗盡了畫家的年華。

兒童在生活中感受到形象之美,于是涂鴉,其術也幼稚,其美也鮮明。但進了美術院校,接受了如何準確描繪物象外貌的技術訓練,奴役于形似、酷肖,顧不上美感了,對美感日益麻木。我看,從原始人的繪畫形式到文藝復興技法之日臻完備,至近代最終以抒發(fā)感情為核心的數(shù)千年繪畫發(fā)展史,似乎就濃縮在從兒童到巨匠的藝術成長過程中。

但技途往往使人誤入歧途。

學習如何表達對象之形貌,其法有限,而如何表達對象之美感,其道無窮,因關系著作者的審美觀之發(fā)展。

“技”往往受制于工具之異,因工具之異而派生的不同之技,反過來影響藝之變異。油彩和墨彩在劃分西洋畫和中國畫中曾起了標志作用,像一盤棋局中的楚河漢界。藝術不同于下棋,在工具和手法上宜廢棄楚河漢界,須不擇手段,擇一切手段,唯求效果。

林風眠在東、西方繪畫的跋涉中,認識到藝術本質之異同,于是他創(chuàng)辦的國立杭州藝專只設繪畫系,不分西洋畫系和中國畫系,兼容并蓄,學生必須雙向學習,先通而后專。今日幾乎所有的美術院校都分油畫和國畫系,國畫系中更分人物、山水、花鳥等科,本意當是培養(yǎng)專家。在一個院校的四年學習中培養(yǎng)專家,正如想在一個狹小的庭院中種植蒼松巨柏,連扎根的土壤也沒有。

我終生從事美術教學,時時面臨著政治、題材、感情真?zhèn)?、形式法則、藝術規(guī)律、誤人子弟等等問題的困擾,此中滋味,頗如魯迅所說的腹背受敵,只能橫站。我在《美術》1979年第5期發(fā)表《繪畫的形式美》提出:“……而如何認識、理解對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構成其美感的形式因素,應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美術院校學生的主食!”其時當然遭到各式各樣的批判。二十年后的今天,見到中國美術學院“綜合繪畫工作室”畢業(yè)班教學成績展覽,令我十分鼓舞。教學中著力于“美”的啟示,“美”的構成因素之剖析,從黑白、彩色、材質等不同角度去探索,殊途同歸,使學習者直接地把握造型規(guī)律,明悟繪畫之“技”只為了服役于“藝”這一本質問題。這樣教學的核心著意于“眼”,有別于斤斤于“手”,眼是手之師。

來源于生活,是這一實驗教學成果有別于西方藝術的自我面目,教師在教學中起了主導作用?!懊馈贝嬖谟谧匀恢?,又被自然的蕪雜所掩隱,教師向學生揭示“美”,好比媽媽已將生硬的食物咀嚼過,以便孩子更易消化吸收。當孩子的胃更健壯了,他自己能消化生硬的食物了,我提出過“美術自助餐”的觀點,即學院里應開設傳統(tǒng)及西方的各種課程,由學生選修(學分制),學生各人各系,因材施教,因材自教,希望這將不止于設想。

今天見到中國美術學院首先實驗了綜合繪畫教學,令我懷念我們最初在杭州藝專繪畫系的學習歷程。我以“美育的蘇醒”為題寫這篇短文,以銘感、紀念林風眠老師的教學思想體系,且深信,星星之火必將燎原。我似乎已見到美術教學的更璀璨的前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