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詞韻
【原文】
一出用一韻到底,半字不容出入,此為定格。舊曲韻雜出入無常者,因其法制未備,原無成格可守,不足怪也。既有《中原音韻》一書,則猶畛域①畫定,寸步不容越矣。常見文人制曲,一折之中,定有一二出韻之字,非曰明知故犯,以偶得好句不在韻中,而又不肯割愛,故勉強入之,以快一時之目者也。
杭有才人沈孚中者,所制《綰春園》、《息宰河》二劇,不施浮采,純用白描,大是元人后勁。予初閱時,不忍釋卷,及考其聲韻,則一無定軌,不惟偶犯數(shù)字,竟以寒山、桓歡二韻,合為一處用之,又有以支思、齊微、魚模三韻并用者,甚至以真文、庚青、侵尋三韻,不論開口閉口,同作一韻用者。長于用才而短于擇術(shù),致使佳調(diào)不傳,殊可痛惜!夫作詩填詞同一理也。未有沈休文詩韻以前,大同小異之韻,或可葉入詩中。既有此書,即三百篇之風(fēng)人復(fù)作,亦當(dāng)俯就范圍。
李白詩仙,杜甫詩圣,其才豈出沈約下,未聞以才思縱橫而躍出韻外,況其他乎?設(shè)有一詩于此,言言中的,字字驚人,而以一東二冬并葉,或三江七陽互施,吾知司選政者,必加擯黜,豈有以才高句美而破格收之者乎?詞家繩墨,只在《譜》、《韻》二書,合譜合韻,方可言才,不則八斗難克升合,五車不敵片紙,雖多雖富,亦奚以為?
【注釋】
①畛域:指兩物之間的界限。
【譯文】
一出戲要整出都用一個韻,半個字也不容許有出入,這是規(guī)定好的格式。以前的曲子用韻繁雜,出入無常,因為它的規(guī)則沒有齊備,原本沒有現(xiàn)成的格式可以遵守,不足為怪。既然有了《中原音韻》這本書,就像畫定好了詞曲的范圍,一點都不能逾越。經(jīng)常見到文人創(chuàng)作曲詞,同一折中,必定有一兩個字用韻錯誤。并非明知故犯,因為偶然得到好句卻不押韻,又不肯割愛,所以就勉強加上,以圖一時之快。

明代藝人表演場景
杭州有個才子叫沈孚中,創(chuàng)作了《綰春園》、《息宰河》兩出戲,不用浮華詞采,只用白描,大有元代人的風(fēng)力。我第一次閱讀時愛不釋手,等到考究其聲韻,卻沒有一點規(guī)律,不僅偶爾會用錯字,居然還將“寒山”、“桓歡”兩韻合用在一處。有的還將“支思”、“齊微”、“魚模”三韻并用,甚至將“真文”、“庚青”、“侵尋”三韻,不管開口閉口,就當(dāng)作同韻使用。此人擅長施展才華卻缺乏技巧,導(dǎo)致好曲不能流傳,多么令人痛惜!作詩和寫曲詞道理相同,沈休文的《詩韻》沒出現(xiàn)以前,大同小異的音韻,或許能夠?qū)戇M同一首詩。既然有了這本書,即使是《詩經(jīng)》作者重新創(chuàng)作,也應(yīng)當(dāng)遵循規(guī)范。
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他們的才華不在沈約之下,也沒聽說因為自己才思縱橫而跳出韻律之外的,更何況其他人?假設(shè)有一首詩在這里,句句說到點子上,字字讓人驚嘆,但用一東、二冬共同押韻,或者用三江、七陽兩韻相互使用,我知道考官必定要將其刷掉,難道會因為他們才氣高、詩句美而破格錄取嗎?戲曲作者要遵循的,只在《譜》、《韻》這兩本書。符合曲譜和音韻,才可以去談才華,否則即使才高八斗也抵不了一升、學(xué)富五車也敵不過一張紙,雖然多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