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整訓改裝

李鴻章傳 作者:王偉 著


整訓改裝

6000多人的淮軍順利抵滬后,李鴻章命其向駐扎在上海的洋槍隊學習先進的西洋槍炮和陣法。他從外國購買洋槍40000多支,用先進的裝備武裝淮軍。

同時,身為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利用其在官場上的影響力,開始大規(guī)模地擴軍。

因為當時,李鴻章雖為江蘇巡撫,但政令卻難出上海。上海只是一座孤島,江蘇南部大部分地區(qū)都還是太平天國的勢力范圍。

太平軍伺機攻取上海的決心不死,讓李鴻章深感焦慮。如果僅憑原有的13個營6000多人的隊伍,淮軍根本無法與太平軍抗衡。至于更遠的保住上海,收復蘇州、常州等地的計劃,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所以,擴軍備戰(zhàn)的事情刻不容緩。

李鴻章是個敢想敢做的人。于是,在1862~1864年的兩年時間內,李鴻章就把淮軍從原來的6000多人迅速擴充到了6萬人,人數(shù)增長到了原來的10倍之多。

李鴻章擴充淮軍,主要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效仿當初湘軍的做法,讓淮軍各營將帥再回原籍募勇。

1862年夏,李鴻章委派張樹生、吳長慶回安徽招募“樹”字一營、“銘”字兩營、“鼎”字兩營、“慶”字兩營、“開”字兩營,共計九營。

但是此舉一出,嫉賢妒能的人很多,從中不斷使壞、阻撓。外界也有不同的聲音,給李鴻章平添了許多煩惱。

李鴻章為此也向曾國藩發(fā)牢騷:“新募各營,其有成軍啟程稟報到轅者,求同行沿途營卡放行,張樹生等五營,李世忠來咨,疑為奸細,竟有留難之意。忌嫉多端,千里募軍,殊為擔心。”

甚至,曾國藩也從上游截流,命令張樹生、吳長慶所募的九營軍隊前去駐守無錫、廬江等地,將其置于無用之地。

所以,淮軍從中得到了失敗的經驗教訓,此后再無此舉。

第二,收編太平軍降眾。這是后來淮軍擴充的主要途徑。

因收編太平軍降眾,一方面有利于擴大淮軍;另一方面,又能從內部瓦解太平軍,可謂是一箭雙雕、以毒攻毒的上好計策。這對太平天國太平軍幾乎造成了致命打擊。

李鴻章充分發(fā)揮了皖籍太平軍叛將程學啟的帶頭作用。

李鴻章對程學啟很器重,他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稱贊程學啟為“滬軍第一驍將”,說程學啟是自己的左膀右臂,說“此公用兵方略為十余年來罕有之將”。

程學啟遇到了他事業(yè)上的伯樂,自然不辱使命,心向往之,于是回到安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積極鼓動太平軍將士叛變,前來上海投靠到淮軍陣營。

這一招,收效顯著。太平軍將士叛變投靠過來的人,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大大擴充了淮軍規(guī)模。這其中,就包括后來成為太平軍勁敵的吳建瀛的“建”字營、錢壽昌的“昌”字營、駱國忠的“忠”字營等。

李鴻章后來寫信給湘軍部將曾國荃,說起歸化太平降將,擴充淮軍的事情,字里行間,不無炫耀之色:“敝鄉(xiāng)人陷在忠黨(李秀成部)最多,來歸者相望于路……”

第三,收編地主團練。

李鴻章收編的兩淮團練,除乘坐由上海士紳租來的巨輪跟隨大部隊前往上海的銘、鼎、樹、慶各營外,還有隨后由陸路繞道江北,輾轉歧路,抵達上海的親兵營、“盛”字營和“傳”字營。

因洋船不能盡載而滯留安慶的部分淮軍,以及新近招募的1000多人,最終由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率領,由陸路,繞道淮陽里下河,出海門抵達了上海。

李鴻章對其招募的這些“叫花子軍”非常得意。獨特的稱號,非但沒有讓他反感,李鴻章倒從里面琢磨出了些許成就和自豪之感。

淮軍初到上海,被人嘲笑土里土氣,對此李鴻章態(tài)度堅決地給予了回擊:“我的淮軍土是土了點,但是他們英勇無畏,信心十足,能打的同時也能抗打,足以經受住最嚴酷的考驗,耐得住最惡劣的環(huán)境。對戰(zhàn)士們來說,軍事過硬,能打勝仗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你說我們奇裝異服,你說我們像乞丐,你說我們土,土就土吧。你說你的,我們做我們自己的。”

李鴻章廣招賢才,他看重的不是出身、素養(yǎng)、知識和學歷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相比于曾國藩的湘軍,淮軍人員大都是沒讀過幾天書的魯莽漢子,潑皮無賴,出身都不怎么好。他看重的只是這些人身上無畏的精神、不屈的靈魂,以及對圍剿太平軍這件事情始終抱有的堅定的信念和濃厚的熱情。他把自己的影響力,灌注于這支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有限的隊伍里,對這些出身不好的將士,放心委以重任。如此,將士們往往能團結一心,心悅誠服,服從于李鴻章的管理。

李鴻章整頓淮軍,訓練士兵,內容主要包括陣法和扎筑營盤。

淮軍每天在營房四周,建筑防御工事。修戰(zhàn)壕,挖深溝,做著最后的準備工作,誓要與太平軍決一死戰(zhàn)。

他們修筑起來的圍墻,恢宏壯觀,足足有八尺之高,一尺來厚。又找來土塊和草袋,壘在圍墻外面。同時,在圍墻之上,還筑有子墻。

約莫四尺高的子墻,每一塊上面都有大小不等的幾十個槍眼。這些是給淮軍戰(zhàn)士們用來站立和瞄準、射擊的地方。模擬演練,從槍口處瞄準和射擊,一時之間,淮軍將士個個摩拳擦掌,似乎早就等不及跟太平軍的交戰(zhàn)。

除這些最習以為常的作戰(zhàn)技能訓練和實踐外,李鴻章還大張旗鼓地更換了淮軍所使用的老式武器和裝備。

那些因年代久遠,銹跡斑斑的武器,統(tǒng)統(tǒng)被他棄若敝屣,代之以新式的洋槍和劈山炮。李鴻章從德國進口買來了當時先進的洋槍和劈山炮,還專門聘請內行、專家,親自面授淮軍將士如何使用這些新式武器。

李鴻章總是有前瞻性的眼光,他看到淮軍可能存在的弱點,便努力彌補,努力縮小淮軍和太平軍之間的差距。

淮軍更換裝備,只是一個華麗的轉身,他們在戰(zhàn)斗力方面便把曾國藩苦心經營幾年的湘軍甩開了一大截。

當時,因循守舊的湘軍所使用的還是一些傳統(tǒng)的舊式武器,跟太平軍對抗,絲毫不占上風,其戰(zhàn)斗力因此大打折扣。在初期的爭斗中,湘軍也因此吃了好多虧。

淮軍抓住了最好的時機,及時更換武器和設備,使其保持了良好的戰(zhàn)斗力,讓人不可小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