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鄭子家告趙宣子
【題解】
本篇講述的是鄭晉外交斗爭的故事。晉楚爭霸,鄭國處在兩大強(qiáng)國之間,一面侍奉鄰國的晉,另一面又要朝拜遠(yuǎn)一些的楚,其外交關(guān)系很難處理。鄭子家利用兩個(gè)強(qiáng)國之間的矛盾,在這篇帶有外交性質(zhì)的信件中逐年列舉朝晉事實(shí),以顯示對晉國的忠誠;同時(shí)又直言不諱地批評晉國的苛刻,聲稱如果晉國不加收斂,鄭國將不惜同晉決裂,改投晉國敵人楚國的庇護(hù)。信中子家以擺事實(shí),講道義的外交手段,終使晉國讓步。
晉侯合諸侯于扈①,平宋也②。于是晉侯不見鄭伯③,以為貳于楚也。
【注釋】
①晉侯:指晉靈公。扈(hù):鄭地名,在今河南原陽西。
②平宋:平定宋亂以立宋文公。宋昭公無道,先一年十一月,被宋襄公的夫人派人殺了。
③鄭伯:鄭穆公。名蘭,為鄭國第九個(gè)國君。
【翻譯】
晉靈公在扈地會合諸侯,是為了同宋國媾和。當(dāng)時(shí)晉靈公不肯同鄭穆公相見,認(rèn)為鄭國同時(shí)又對楚國友好。
鄭子家使執(zhí)訊而與之書①,以告趙宣子曰②:“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③。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十一月,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于執(zhí)事⑤。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⑥,以請陳侯于楚而朝諸君⑦。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⑧。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于楚⑨,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⑩,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絳⑪。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忠赜型?,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幾?’又曰:‘鹿死不擇音⑫。’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xiǎn),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于鯈,唯執(zhí)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齊⑬;四年,為齊侵蔡⑭,亦獲成于楚。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強(qiáng)令,豈有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
【注釋】
①子家:指鄭公子歸生,鄭大夫,字子家。
②趙宣子:指趙盾。晉國執(zhí)政大臣。
③蔡侯:指蔡莊公。君:這里指晉襄公,晉靈公之父。
④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侯宣多之難:侯宣多,鄭大夫,鄭穆公為侯宣多所立,于是侯宣多居功專權(quán),所以稱之為“侯宣多之難”。
⑤克減:稍稍壓制。
⑥嫡夷:指鄭穆公的太子夷。嫡,嫡子,正夫人所生兒子,一般都立為繼承君位的太子。
⑦陳侯:陳共公。
⑧蕆(chǎn):完成。
⑨密邇:緊密靠近。
⑩襄:晉襄公。君:這里指晉靈公。
⑪絳:晉都,在今山西曲沃縣西南。
⑫音:通“蔭”,樹蔭,引申為庇護(hù)。
⑬文公:指鄭文公。
⑭四年:指鄭文公四年。
【翻譯】
鄭國大夫子家派遣通訊官并帶去一封信,將這件事報(bào)告趙宣子,信里說:“敝國國君即位三年.就召請蔡侯并約他一同去侍奉貴國先君襄公。九月,蔡侯取道敝國前往晉國。敝國由于侯宣多的禍亂,敝國國君因而不能與蔡侯同行。十一月,除掉侯宣多,就繼蔡侯之后朝見于襄公左右。十二年六月,歸生陪同敝國國君的太子夷,為陳侯朝晉一事到楚國請命,并朝見貴國國君。十四年七月,敝國國君又接著為完成陳侯朝晉一事朝見君王。十五年五月,陳侯從敝國前往朝見君王。去年正月,燭之武為太子夷朝晉前往貴國。八月,敝國國君又前往朝見。以陳、蔡兩國距離楚國之近,而不敢依附于它,就是由于敝國的緣故。雖然敝國這樣侍奉貴國國君,何以不能免于罪?敝國國君在位期間,一次朝見襄公,又兩次朝見君王。太子夷與敝國國君的幾個(gè)大臣也絡(luò)繹不絕地往來于絳都。雖然我們是小國,侍奉大國也沒有超過我們的了?,F(xiàn)在大國說:‘你還沒有滿足我的意愿?!謬挥袦缤觯僖膊荒茉鎏硎裁磥硎谭畲髧?。古人有句話說‘怕頭又怕尾,身子剩多少?’又說‘鹿死的時(shí)候,顧不得聲音是否好聽’。小國侍奉大國,大國施予恩惠,它就是人;大國不施予恩惠,它就是鹿,狂奔亂跑而奔向險(xiǎn)境,緊急中怎能選擇道路?貴國的命令沒有窮盡,敝國也知道要亡國了,準(zhǔn)備全部調(diào)集敝國的兵力在鯈地待命,就請您的左右下達(dá)命令吧。鄭文公二年,敝國曾到齊國朝見。四年,由于齊國進(jìn)攻蔡國,又到楚國達(dá)成了和議。處于大國之間,而服從于大國強(qiáng)加的命令,難道是小國的罪過嗎?大國若不體恤,只有就地待命,不敢逃避。”
晉鞏朔行成于鄭①,趙穿、公婿池為質(zhì)焉②。
【注釋】
①鞏朔:晉大夫。行成:達(dá)成和解。
②趙穿:晉國大夫。公婿池:晉國大夫,晉靈公的女婿。質(zhì):人質(zhì)。
【翻譯】
于是晉國大夫鞏朔到鄭國媾和,趙穿、公婿池留在鄭國做人質(zhì)。
王孫滿對楚子
【題解】
本篇記錄了周朝大夫王孫滿反駁楚王問鼎的故事。宣公三年,即公元前606年,楚王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吞并了周圍小國,確立了霸權(quán)之位,面對周朝的衰弱,楚王問九鼎的輕重,意在覬覦周朝王權(quán)。針對楚莊王的問話,周大夫?qū)O滿說明了九鼎的來歷,并指出統(tǒng)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意在表明,如果楚國有意觸犯周朝威嚴(yán),勢必激起各諸侯國的反對。這一回答對楚王來說是一次嚴(yán)重的警告,同時(shí)也維護(hù)了周朝的威嚴(yán)。
楚子伐陸渾之戎①,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②。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③。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④。
【注釋】
①楚子: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陸渾之戎:古代西北戎人的一支。也叫允姓之戎。戎,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②雒(luò):指雒水,今作洛水。發(fā)源于陜西,流經(jīng)河南洛陽一代進(jìn)入黃河。觀兵:檢閱軍隊(duì),這里有耀武揚(yáng)威的意思。疆:邊境。
③定王:即周定王,襄王的孫子,名瑜。王孫滿:周朝大夫,周共王的玄孫。勞:慰勞。
④鼎:即九鼎。相傳夏禹收九牧所貢的銅鑄成九個(gè)大鼎,象征九州島,三代時(shí)奉為傳國之寶,也是王權(quán)的象征。楚王問鼎的大小輕重,意在覬覦王權(quán)。
【翻譯】
楚王攻打陸渾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邊境上檢閱軍隊(duì),向周王耀武揚(yáng)威。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王。楚王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yuǎn)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①。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兩,莫能逢之③。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④。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⑤。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⑥。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⑦。天祚明德,有所止⑧。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⑨。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p>
【注釋】
①圖物:繪制各地物品。金:指青銅。九牧:九州島之長。傳說古代把天下分為九州島,州的長官叫牧。鑄鼎象物:用九州島的貢金鑄成鼎,把畫下來的各種東西的圖像鑄在鼎上。神奸:鬼神怪異之物。
②不逢不若:不會遇到不順的東西。逢,遇。若,順,順從。
③螭魅(chīmèi):也作“魑魅”。傳說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罔兩(wǎng liǎng):傳說中河川里的精怪。
④用:因。休:蔭庇,保佑。
⑤昏德:品德言行昏亂。祀:年代。與“載”同義。
⑥休明,美善光明。
⑦奸回;奸惡邪僻。
⑧祚(zuò):賜福,保佑。明德:美德。這里指明德之人。止(zhǐ):定數(shù),限數(shù)。
⑨成王:指周成王。郟鄏(jiá rǔ):地名,東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陽市西。卜:占卜。相傳古人用火灼龜甲,根據(jù)灼開的裂紋來預(yù)測未來吉兇。世:父子相繼為一世,即一代。
【翻譯】
王孫滿回答道:“統(tǒng)治天下在于德行,不在于九鼎。從前夏朝實(shí)行德政的時(shí)候,遠(yuǎn)方各地把各種奇異東西都畫成圖像,九州島的長官貢獻(xiàn)出他們的金屬,夏王把這些金屬鑄造成九鼎,把畫下來的各種東西的圖像鑄在鼎上,上面有各種東西的圖像,教人們知道神物和怪異。所以人們進(jìn)入川澤山林,不會碰到對自己不利的東西。螭魅魍魎這些妖怪都不會遇到。因此能夠上下和協(xié),受到上天的庇佑。后來,夏桀昏亂,鼎遷到商朝,前后經(jīng)過六百年。商紂暴虐,鼎又遷到周朝。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雖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亂,鼎雖然大,也是輕的。上天賜福給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定數(shù)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郟鄏,曾經(jīng)占卜過,可以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天周朝的德行雖然衰減了,可天命還沒有改變。九鼎的輕重,是不能問的。
齊國佐不辱命
【題解】
魯成公二年,晉齊鞌之戰(zhàn)齊軍敗績。晉軍追趕齊軍,齊頃公非常懼怕,急忙派大臣賓媚人出使晉國。賓媚人奉命與晉軍交涉,晉人不同意齊王的請求,并提出要把齊王的母親作為人質(zhì),同時(shí)齊國境內(nèi)的所有田地全部改為東西走向。面對晉人的苛刻條件,賓媚人就晉人提出的兩個(gè)苛刻要求據(jù)理力爭。賓媚人雖然是戰(zhàn)敗求和,卻從禮、孝、德、義等幾個(gè)方面引經(jīng)據(jù)典,有理有據(jù),條理清晰,有力地駁回了晉人的無理要求,同時(shí),他還以破釜沉舟、背城一戰(zhàn)的勇氣挫傷和折服了晉軍的銳氣,因此,不辱使命,完成和談的任務(wù)。
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①,擊馬陘②。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jì)甗③、玉磬與地。說:“不可,則聽客之所為?!?/p>
【注釋】
①從:跟隨,跟從。這里指追擊。丘輿:齊地名,在今山東益都西南。
②馬陘(xíng):齊地名,在今山東淄博東南。
③齊侯:指齊頃公。賓媚人:齊國上大夫,即國佐。甗(yǎn):古代的一種炊器,甑的一種,是一種禮器。磬:古代玉制的一種打擊樂器,也是一種禮器。紀(jì):古國名,為齊所滅。
【翻譯】
晉軍追趕齊軍,從丘輿進(jìn)入齊國境內(nèi),攻打馬陘。齊頃公派賓媚人奉上祭祀用的炊器、玉盤等給晉國,并歸還魯、衛(wèi)兩國的土地。說:“不行,就隨便他們怎么辦吧。”
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必以蕭同叔子為質(zhì)①,而使齊之封內(nèi)盡東其畝②?!睂υ唬骸笆捦遄臃撬丫敢?;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諸侯,而曰必質(zhì)其母以為信,其王命何③?且是以不孝令也。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粢圆恍⒘钣谥T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先王疆理天下④,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裎嶙咏碇T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shí)有闕⑤!四王之王也⑥,樹德而濟(jì)同欲焉⑦;五伯之霸也⑧,勤而撫之,以役王命⑨;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欲。詩曰:‘布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⑩。’子實(shí)不優(yōu)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⑪。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以犒從者;畏君之震,師徒橈敗⑫。吾子惠徼齊國之福⑬,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馀燼,背城借一⑭。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注釋】
①蕭同叔子:蕭,國名;同叔:蕭國國君的字,是齊頃公的外祖父。子,女兒。蕭君同叔的女兒,即齊頃公的母親。
②封內(nèi):疆域之內(nèi),即國內(nèi)。盡東其畝:把田間地壟全改為東西向,道路溝渠也相應(yīng)地變?yōu)闁|西向,因齊國和晉國東西相鄰,這樣有利于晉國兵車駛?cè)臊R國境內(nèi)。
③先王:已去世的君王。
④疆理:指對天地的規(guī)劃。
⑤無乃:恐怕,表示委婉的語氣。闕(què):缺點(diǎn),過失。
⑥四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王:以德治天下。
⑦同欲:共同的需求。
⑧五伯:指春秋五國的霸主,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伯,諸侯的盟主。
⑨役王命:為王命奔波。
⑩優(yōu)優(yōu):寬緩的樣子。百祿:百福,百種福祿。遒:積聚。
⑪辭:言詞,說話。
⑫腆(tiǎn):豐厚。橈(ráo):彎曲,屈從,打敗。
⑬徼(jiào):招致,求取。
⑭余燼:指殘余的軍隊(duì)。燼,火灰的余渣。背城借一:背靠城墻,決一死戰(zhàn)。
【翻譯】
賓媚人奉上禮物,晉國人不答應(yīng),說:“必須要求蕭同叔子做人質(zhì),同時(shí)使齊國境內(nèi)的田畝全部改為東西向。”賓媚人回答說:“蕭同叔子不是別人,而是我國國君的母親。如果從對等地位來說,也就是晉國國君的母親。您在諸侯中頒布天子的命令,卻說一定要人家的母親做人質(zhì)作為憑信,那又怎樣對待天子的命令呢?而且這是以不孝來命令諸侯?!对娊?jīng)》說:‘孝子的心沒有止境也不會衰竭,上天會恩賜福祉給孝順的人?!绻圆恍砻钪T侯,恐怕這不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吧?先王劃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因地制宜,對田地進(jìn)行合理的分配。所以《詩經(jīng)》說:‘我劃定疆界,分別田里,南朝東方向開辟田畝。’現(xiàn)在您要重新規(guī)劃土地,卻說:‘將田壟改為東向’,您只顧有利于您的戰(zhàn)車出入,卻全然不顧土地的適宜性,恐怕不是先王的遺命吧?違反先王的命令就是不講道義,怎么做眾諸侯的領(lǐng)袖?在這件事上晉國確實(shí)有過錯(cuò)。大禹、商湯、文王、武王統(tǒng)一天下的時(shí)候,樹立德行,幫助大家實(shí)現(xiàn)愿望。五伯稱霸諸侯,都會勤勞王事,安撫諸侯,遵從天子的命令?,F(xiàn)在您卻謀求會合諸侯,以滿足自己無止境的貪欲。《詩經(jīng)》說:‘施政寬和,百福聚集?!绻_實(shí)不肯寬大,從而拋棄各種福祿,將會對諸侯有什么害處呢?如果您實(shí)在不同意,我國國君有言辭在先,說:‘您率領(lǐng)諸侯軍隊(duì)光臨敝國,敝國以微薄的兵賦來犒勞您的隨從。由于敬畏您的威嚴(yán),軍隊(duì)遭到了挫敗。如果您能開恩為齊國祈福,不滅絕我們的國家,讓我國繼續(xù)同貴國保持過去的友好關(guān)系,我國絕不敢吝惜先君這些破舊的器物和土地。如果您不肯答應(yīng)。那就請?jiān)试S我們收集殘余,在我國城下決一死戰(zhàn)。即使我國軍隊(duì)僥幸取勝,也會服從您的;如果不幸戰(zhàn)敗,怎么敢不遵從您的命令呢?’”
楚歸晉知罃
【題解】
本篇記述了魯成公三年,晉國與楚國和解,晉將公子谷臣和連尹襄老的尸首歸還給楚國,要求交換被他們俘虜了九年之久的知罃。此時(shí)知罃?shù)母赣H是軍中大將,楚共王為了拉攏知罃,對其進(jìn)行句句緊逼,想聽到知罃說出幾句感恩戴德的話語。知罃卻完全撇開私人恩怨,立足于國家利益,對楚王的問題進(jìn)行了巧妙的回答。這種堅(jiān)決維護(hù)國家利益和尊嚴(yán)的精神,使楚王更加敬重知罃,于是楚王以隆重的禮儀送知罃歸國,并由此得出“晉未可與爭”的結(jié)論。
晉人歸①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②知罃。于是③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注釋】
①歸;送還。公子谷臣:楚莊王的兒子。連尹襄老:楚國大臣,連尹是官名,襄老是名。
②知罃(yīng):晉大夫,荀首之子,又稱荀罃。
③是:這個(gè)時(shí)候。荀首:即知莊子。姓荀,名首。時(shí)為軍中副帥。佐中軍;擔(dān)任中軍副帥。
【翻譯】
晉人將公子谷臣和連尹襄老的尸首歸還給楚國,要求交換被他們俘虜?shù)闹?。這時(shí)知罃?shù)母赣H荀首已經(jīng)擔(dān)任中軍佐了,所以楚國人就答應(yīng)了他們。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①,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②。執(zhí)事不以釁鼓③,使歸即戮④,君之惠也。臣實(shí)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⑤,兩釋累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⑥,臣不與及⑦,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bào)我?”對曰:“臣不任受怨⑧,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bào)。”王曰:“雖然,必告不榖?!睂υ唬骸耙跃`,累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⑨首;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⑩,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于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zhí)事,其弗敢違⑪。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bào)也!”王曰:“晉未可與爭?!敝貫橹Y而歸之。
【注釋】
①治戎:治理軍隊(duì)。這里是打仗的意思。
②俘馘(guó):指俘虜。馘,割下左耳,古代以割去敵方戰(zhàn)死者的左耳用來記錄戰(zhàn)功。
③釁鼓:把血涂在戰(zhàn)鼓上,指處死戰(zhàn)俘。
④即戮(lù):接受殺戮。
⑤懲:戒,克制。忿:怨恨。
⑥宥(yòu);寬恕,原諒。
⑦與及:參與其中,相干。
⑧任:擔(dān)當(dāng)
⑨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對別國君主稱外臣。對楚王而言,荀首是別國之臣,所以稱作外臣。
⑩宗:宗廟。
⑪不獲命:沒有獲得國君允許殺戮的命令。宗職:祖宗世襲的職位。偏師:副帥、副將所屬的軍隊(duì),非主力軍隊(duì)。
【翻譯】
楚共王為知罃送行,問道:“你恨我嗎?”知罃回答說:“兩國用兵,是下臣沒有本事,不能勝任自己的職務(wù),作了您的俘虜。君王的侍從不殺我,讓我回國就刑,這是您的恩惠。是下臣無能,怎能恨別人呢?”楚王問:“那你感激我嗎?”知罃回答說:“兩國為自己的國家著想,謀求寬緩自己的百姓,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求得相互諒解。雙方釋放戰(zhàn)俘,以實(shí)現(xiàn)友好。兩國友好,下臣不曾參與其間,又怎敢感激別人呢?”楚王說:“你回去,怎樣報(bào)答我?”知罃回答說:“下臣不承受怨恨之名,君王也不承受恩惠之名,下臣無恨,君王無恩,不知道報(bào)答的事?!背跽f:“即使如此,你也一定要告訴我。”知罃回答說:“憑借君王的威靈,拘囚之臣得以將骸骨帶回到晉國。我國國君如果將下臣加以誅殺,死后將會不朽。如果像君王一樣施舍恩惠因而得到赦免,將下臣賜還我的父親,父親將會請示我國國君,而將下臣在宗廟加以誅殺,死后也會不朽。如果得不到我國國君的批準(zhǔn),仍讓下臣繼承宗族的職位,依次輪到下臣參與國事,率領(lǐng)一部分軍隊(duì)去維護(hù)疆界,那時(shí)即使遇到君王的士兵,也不敢回避。將竭盡全力去拼死,沒有二心,以盡到臣下的本分,這就是下臣所要報(bào)答君王的?!背跽f:“晉國是不可能與它相爭的?!睘榱吮硎緦χ?shù)木粗刂?,楚共王隆重地為他舉行了禮儀,然后放他歸國。
呂相絕秦
【題解】
本篇既是晉國與秦國的斷交辭令,又是晉國聲討秦國的一篇戰(zhàn)斗檄文。公元前580年,秦晉和解,在令狐會盟。后來晉侯依約而至,秦伯卻不肯過河背棄約定。于是公元前578年,夏四月戊午,晉侯派呂相去斷絕和秦國的邦交,即有此文。呂相是個(gè)辯才,這篇辭令中雖有強(qiáng)詞奪理、歪曲事實(shí)之嫌,但文章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言辭謹(jǐn)慎,氣勢逼人,不愧為檄文中的珍品。
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①,曰:“昔逮我獻(xiàn)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②,申之以盟誓③,重之以昏姻④。天禍晉國⑤,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⑥,獻(xiàn)公即世⑦。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晉⑧。又不能成大勛,而為韓之師⑨。亦悔于厥心⑩,用集我文公⑪。是穆之成也。
【注釋】
①晉侯;晉厲公。呂相,晉國大夫,魏锜(qí)的兒子魏相,因俸祿在呂,故又稱呂相。絕;斷絕。
②昔逮(dài):自從。戮(lù)力:合力,并力。
③申:申明。
④重:加重,加深?;枰觯和ā盎橐觥?,秦、晉兩國有聯(lián)姻關(guān)系。
⑤天禍:天降災(zāi)禍,指驪姬之亂。
⑥無祿:沒有福祿。這里指不幸。
⑦即世;去世。
⑧俾:使。用:因?yàn)?。奉祀;主持祭祀。這里指立為國君。
⑨韓之師:韓地的戰(zhàn)爭,指魯僖公十五年的秦晉韓原之戰(zhàn)。
⑩厥(jué):其,指秦穆公。
⑪用:因而。集:成就,成全。
【翻譯】
魯成公十三年夏季的四月初五,晉歷公派呂相去秦國斷交,說:“從前我們先君獻(xiàn)公與穆公相互友好,同心協(xié)力,用盟誓來明確兩國關(guān)系,又用婚姻來鞏固。上天降禍晉國,文公逃亡齊國,惠公逃亡秦國。不幸獻(xiàn)公去世,穆公不忘從前的交情,使我們惠公因此能回晉國主持祭祀。但是秦國卻沒有完成這一大功業(yè),反而同我們發(fā)生了韓原之戰(zhàn)。事后,穆公心里很是后悔,因而成全了我們文公回國為君。這都是穆公安定晉國的功勞。
“文公躬擐甲胄①,跋履山川②,逾越險(xiǎn)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見而朝諸秦③,則亦既報(bào)舊德矣④。鄭人怒君之疆埸⑤,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于我寡君,擅及鄭盟⑥。諸侯疾之⑦,將致命于秦⑧。文公恐懼,綏靜諸侯⑨,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⑩。
【注釋】
①躬:親身,親自。擐(huàn):穿。
②跋履:跋涉。
③胤(yìn):后代。
④舊德:過去的恩德。
⑤怒:侵犯。疆埸(yì):邊疆。
⑥擅及鄭盟:擅自與鄭人訂盟。
⑦疾:厭惡,憎惡。
⑧致命于秦;與秦國拼命。
⑨綏靜:安撫。
⑩造:功勞。西:指秦國。因秦國在晉國西邊。
【翻譯】
“文公親自出征,跋山涉水,經(jīng)歷艱難險(xiǎn)阻,征討東方諸侯國,讓虞、夏、商、周的后代都來朝拜秦國,這就已經(jīng)報(bào)答了秦國過去的恩德了。鄭國侵?jǐn)_我國的邊疆,文公率諸侯和秦國一起去包圍鄭國。秦國的大夫不征求我們晉國的意見,竟然擅自同鄭國訂立盟約。各路諸侯為此都非常厭惡秦國的這種做法,要同秦國拼命。文公擔(dān)心秦國受損,于是安撫各路諸侯,秦國軍隊(duì)才得以安然回國,從這方面來說,我們還是對秦國有恩德的。
“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吊①,蔑死我君,寡②我襄公,迭③我崤地,奸絕我好④,代我保城⑤。殄滅我費(fèi)滑⑥,散離我兄弟⑦,撓亂我同盟⑧,傾復(fù)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勛,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崤之師。猶愿放罪于穆公⑨,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⑩。天誘其衷⑪,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注釋】
①即世:去世。不吊:不吊唁。
②寡:這里的意思是輕視。
③迭(yì):通“軼”,突然侵犯。崤(xiáo):地名,在今河南洛寧西北。
④奸絕:斷絕。我好:同我友好。
⑤保:同“堡”,城堡。
⑥殄(tiǎn)滅;滅絕。費(fèi):滑國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附近。費(fèi)滑即滑國。
⑦兄弟:指兄弟國家。
⑧同盟:同盟國家,指鄭國和滑國。
⑨猶愿:還是希望。
⑩即楚:親近楚國。謀我:謀算我晉國。
⑪誘:開啟。衷:內(nèi)心。
【翻譯】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非但不來吊唁,反而輕視我們死去的國君,侵?jǐn)_我們的淆地,斷絕同我國的友好,攻打我們的城堡,滅絕我們的滑國,離間我們兄弟國家的關(guān)系,擾亂我們的盟邦,顛覆我們的國家。我們?nèi)凉珱]有忘記秦君以往的功勞,卻又害怕國家滅亡,所以才淆地的戰(zhàn)斗。我們是希望穆公寬免我們的罪過,穆公卜同意,反而親近楚國來算計(jì)我們。老天又眼,楚成王喪了命,穆公因此沒有使侵犯我國的圖謀得逞。
“穆、襄即世①,康、靈即位②??倒抑猿?sup>③,又欲闕翦我公室④,傾覆我社稷,帥我螫賊⑤,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氮q不俊⑥,入我河曲⑦,伐我涑川⑧,俘我王官⑨,翦我羈馬⑩,我以是有河曲之戰(zhàn)。東道之不通⑪,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注釋】
①穆:指秦穆公。穆:指晉襄公。
②康:指秦康公。靈:指晉靈公。
③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晉文公的外甥,所以說“自出”。
④闕(jué)翦:損害,削弱。
⑤蟊(máo)賊:本指食草害蟲,這里指晉國公于雍。
⑥悛(quān):悔改。
⑦河曲:晉地名,在今山西芮城西風(fēng)陵渡一帶。
⑧涑(sù)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
⑨王官:晉地名,在今山西聞喜南。
⑩羈馬:晉地名,在今山西永濟(jì)南。
⑪東道;晉國在秦國東面,所以稱“東道”。不通:不相往來,斷絕關(guān)系。
【翻譯】
“穆公和攘公去世,康公和靈公即位??倒俏覀兿染I(xiàn)公的外甥,卻想損害我們公室的名譽(yù),顛覆我們的國家,率公子雍回國爭位,讓他擾亂我們的邊疆,于是我們才有令狐之站。康公還不肯悔改,不但入侵我們的河曲,攻打我們的涑川,還洗劫我們的王宮,奪走我們的羈馬,因此我們才有了河曲之站。東邊道路的不通,就是因?yàn)榭倒珨嘟^友好的原因。
“及君之嗣也①,我君景公引領(lǐng)西望曰②:‘庶撫我乎③!’君亦不惠稱盟④,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nóng)功,虔劉我邊垂,我以是有輔氏之聚⑤。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獻(xiàn)、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⑥:‘吾與女同好棄惡,復(fù)修舊德,以追念前勛?!允奈淳停肮词?,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⑦。君又不祥⑧,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誰,而我昏姻也⑨。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代狄?!丫桓翌櫥枰觥N肪?,而受命于吏⑩。君有二心于狄,曰:‘晉將伐女?!覒?yīng)且憎,是用告我⑪。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⑫,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于我?!迅媾c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⑬:“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⑭?!辈粯b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一。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帥以聽命⑮,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愿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⑯,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zhí)事,俾執(zhí)事實(shí)圖利之⑰。”
【注釋】
①君;指秦桓公。
②引:伸長。領(lǐng):脖子。
③庶:大概,或許。撫:撫恤。
④稱盟:舉行盟會。
⑤狄難:指晉國同赤狄打仗河縣:晉地名,在今陜西蒲縣?;簳x地名,在今山西蒲縣。郜(gào):晉地名,在今山西祁縣西。芟(shān):割除。夷:傷害。農(nóng)功:莊稼。虔劉:殺害,屠殺。邊垂:邊陲,邊境。輔氏:晉國地名,在今陜西大荔東。聚:聚眾抗敵。
⑥徼(yāo):招致,求取。伯車:指秦桓公之子。
⑦寡君:指晉歷公。
⑧不詳:不善。白狄:狄族的一支。及:與。同州:同在古雍州。
⑨婚姻;指晉文公在狄娶季隗。
⑩吏:指秦國傳令的使臣。
⑪是用:因此。
⑫二三其德;拿不定主意,反復(fù)無常。
⑬昭:明。昊:廣大。秦三公:秦國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國成王、穆王、莊王。
⑭唯利是視:一心圖利,唯利是圖。
⑮帥以聽命:率諸侯來聽侯君王的命令。
⑯不佞:不敏,不才。
⑲俾(bǐ):使,讓,此處有“請”的意思。圖:考慮。利之:對秦國有利。
【翻譯】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們景公翹首西望,說:‘恐怕要關(guān)照我們吧!’但君王還是不肯開恩同我國結(jié)為盟好,卻乘我們遇上狄人禍亂之機(jī),入侵我們臨河的縣邑,焚燒我們的萁、郜兩地,搶割毀壞我們的莊稼,屠殺我們的邊民,因此我們才有輔氏之戰(zhàn)。君王也后悔兩國戰(zhàn)爭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獻(xiàn)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車來命令我們景公說:‘我們和你們相互友好,拋棄怨恨,恢復(fù)過去的友誼,以追悼從前先君的功績。’盟誓還沒有完成,景公就去世了,因此我們國君才有了令狐的盟會。君王又產(chǎn)生了不善之心,背棄了盟誓。白狄和秦國同處雍州,是君王的仇敵,卻是我們的姻親。君王給我們下命令說:‘我們和你們一起攻打狄人?!覀儑桓翌櫮钜鲇H之好,畏懼君王的威嚴(yán),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對狄人表示友好,對狄人說:‘晉國將要攻打你們?!胰吮砻嫔洗饝?yīng)了你們的要求,心里卻憎恨你們的做法,因此告訴了我們。楚國人同樣憎恨君王反復(fù)無常,也來告訴我們說:‘秦國背叛了令狐的盟約,而來向我們要求結(jié)盟。他們向著皇天上帝、秦國的三位先公和楚國的三位先王宣誓說:‘我們雖然和晉國有來往,但我們只關(guān)注利益。’我討厭他們反復(fù)無常,把這些事公開,以便懲戒那些用心不專一的人。諸侯們?nèi)悸牭搅诉@些話,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來和我親近。現(xiàn)在我率諸侯前來聽命,完全是為了請求盟好。如果君王肯開恩顧念諸侯們,哀憐寡人,賜我們締結(jié)盟誓,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將安撫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禍亂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諸侯退走了,我謹(jǐn)向全部意思都向君王德左右執(zhí)行宣布了,望他們權(quán)衡怎樣才對秦國有利?!?/p>
駒支不屈于晉
【題解】
本篇講述了戎子駒支辯駁范宣子責(zé)難一事。襄公十四年,范宣子仗著晉國強(qiáng)大,憑著先君曾有恩于羌戎,對駒支仗勢欺人,出言不遜,把晉國霸主地位的動搖歸咎于親近駒支的結(jié)果。戎子駒支不滿其言,據(jù)理力爭,逐層辯駁。先是擺事實(shí),然后講道理,最后暗示晉國之所以會落得眾叛親離的境地,其實(shí)是晉國自己一手造成的,與羌戎無關(guān)。辯辭語氣委婉、正氣凜然,使得范宣子不得不服。
會于向①,將執(zhí)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shù)諸朝②。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③,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④,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⑤。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⑥。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zhí)女⑦?!?/p>
【注釋】
①會于向:指晉國召集諸侯在向商討如何對付楚國一事。向:在今安徽懷遠(yuǎn)縣。
②戎子駒支:姜戎族首領(lǐng),名駒支。范宣子:祁姓,范氏,名匄(gài),其名范匄。因范氏為士氏旁支,故又稱士句,當(dāng)時(shí)晉國的執(zhí)政大臣。數(shù)(shǔ):責(zé)備。
③瓜州:地名,在今甘肅敦煌。
④被(pī)苫(shān)蓋:披著蓑衣。被,通“披”。苫蓋,用草編成的覆蓋物。荊棘:這里指用荊棘條編成的帽子。
⑤腆:豐厚,多。
⑥職:主要。女:同“汝”,你。
⑦詰朝:明日。與:參與。
【翻譯】
各路諸侯在向地會面,晉國人準(zhǔn)備拘捕姜戎首領(lǐng)駒支。范宣子在殿上指責(zé)他,說:“來!姜戎氏!從前秦國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吾離,你祖父吾離身披白茅,頭戴荊條,前來歸附我們先君。我們先君惠公擁有并不豐厚的土地,還與你們的祖先平分了,為的是讓你們靠它吃飯?,F(xiàn)在諸侯事奉我們國君不如從前那么有誠意了,大概是言語泄漏了出去,應(yīng)該是你的緣故。明天早上諸侯的會晤,你就不要參加了。如果你敢參加,我就拘捕你?!?/p>
對曰:“昔秦人負(fù)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莨闷浯蟮?sup>①,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②,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qū)其狐貍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晉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③,秦師不復(fù),我諸戎實(shí)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④,與晉踣之⑤,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shí),以從執(zhí)政,猶肴志也⑥,豈敢離逷⑦?令官之師旅,無乃實(shí)有所闕,以攜諸侯⑧,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⑨,言語不達(dá),何惡之能為?不與于會,亦無瞢焉⑩”賦《青蠅》而退⑪。宣子辭焉⑫,使即事于會,成愷悌也⑬。
【注釋】
①蠲(juān):這里是顯示的意思。
②四岳:傳說為堯、舜時(shí)四方部落首領(lǐng)。裔胄(zhòu):后代,后嗣。
③剪棄:滅絕。鄙:邊疆??海嚎埂?/p>
④掎:拉住,拖住。
⑤踣(bó):通“仆”,跌倒。
⑥猶肴志也:還是像在肴作戰(zhàn)時(shí)那樣忠心。
⑦逷;音惕,遠(yuǎn)。
⑧攜:離,疏遠(yuǎn)。
⑨贄幣:古人見面時(shí)所贈送的禮物。贄幣不通,喻沒有往來。
⑩瞢(méng):煩悶,心里不順暢。
⑪青繩:《詩經(jīng)》中的一篇。此詩意在譴責(zé)進(jìn)讒言的小人,主要是希望君子莫信饞言。
⑫辭:道歉,致歉。
⑬愷悌:和樂平易。
【翻譯】
駒支回答說:“從前秦國人倚仗他們?nèi)硕?,貪得無厭地占領(lǐng)土地,驅(qū)逐我們?nèi)秩?。惠公對我們大恩大德,說我們?nèi)秩艘彩撬脑赖暮蟠粦?yīng)拋棄他們。于是賜給我們南部邊境的田地,那是野獸群居的地方。我們?nèi)秩绥P除了那里的荊棘,驅(qū)逐了那里的野獸,成為先君不侵?jǐn)_不背叛的臣屬,直到現(xiàn)在沒有二心。從前文公與秦國討伐鄭國,秦國人偷偷與鄭國訂盟,并在鄭國安置了戍守的人,于是就發(fā)生了肴山之戰(zhàn)。晉軍和戎人前后夾擊,讓秦軍有來無回,實(shí)在是我們?nèi)秩耸顾萑脒@個(gè)境地的。譬如捕鹿,晉國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腿,與晉國人一起將它摔倒。戎人為什么不能免于罪?從這次戰(zhàn)役以來,晉國的所有戰(zhàn)役,我們?nèi)秩硕际窍嗬^準(zhǔn)時(shí)參加,前來追隨朝拜,同肴山之戰(zhàn)時(shí)的心意一樣,豈敢背離疏遠(yuǎn)?現(xiàn)在執(zhí)政下面的大夫們恐怕的確有不足的地方,而使諸侯離心,卻歸咎于我們?nèi)秩?!我們?nèi)秩说娘嬍骋路c華夏之族不同,貨幣不通,言語不同,怎能去做壞事?不到會參加,也沒有什么可煩惱的?!庇谑邱x支誦讀了《青蠅》一詩,然后退了出去。宣子表示道歉,并讓他到會參與事務(wù),以便成全自己平易近人的君子的聲名。
祁奚請免叔向
【題解】
本篇記述了祁奚為了國家社稷而說服宣子赦免叔向的故事。晉國名士叔向因受弟弟的牽連被囚,他臨危不急,且有識人之才。晉侯寵臣樂王鮒主動提出向晉侯說情,叔向不以為然,并告訴家臣首領(lǐng)祁奚能夠救他。最后,在祁奚的諫聞下,叔向得以赦免并繼用。祁奚為國愛惜人才,事成之后卻“不見而歸”,根本不希望得到別人報(bào)答。叔向獲釋被救之后,也“不告免而朝”,因?yàn)樗钪钷傻钠返?。本文將君子惺惺相惜,交情淡如水的情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絕妙之極。
欒盈出奔楚。宣子殺羊舌虎,囚叔向①。人謂叔向曰:“子離于罪②,其為不知乎③?”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④?!病!?/p>
【注釋】
①欒盈:晉大夫,因與晉國的加一大夫范鞅不和,謀害范鞅,事敗被驅(qū)逐,故出奔楚。出奔:逃走。宣子:即范鞅。羊舌虎:欒盈的同黨。叔向:羊舌虎的哥哥,即羊舌肸(xī)。
②離(lí):通“罹”,遭遇。
③知:通“智”,明智。
④優(yōu)游:怡然自得的樣子。
【翻譯】
欒盈逃到楚國,因受范宣子殺羊舌虎一事的牽連,叔向被囚禁了。有人對叔向說:“你遭受這樣的罪罰,恐怕也是因?yàn)椴粔蛎髦前??”叔向說:“比起死掉或者逃亡,怎么樣呢?《詩經(jīng)》說:‘自在啊逍遙啊,難得如此清閑和灑脫地生活,就暫且這樣生活吧。’這才是明智的選擇啊。”
樂王鮒見叔向曰①:“吾為子請?!笔逑蚋?yīng),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②?!笔依下勚?sup>③:“樂王鮒言于君無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許;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樂王鮒從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舉不棄仇,內(nèi)舉不失親④,其獨(dú)遺我乎?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蜃?,覺者也⑤。”
【注釋】
①樂王鮒(fǔ):晉大夫東桓子,曾受到晉平公的寵愛。
②祁大夫:即祁奚,他愛才舉薦人才“不棄仇,不失親”,受到當(dāng)時(shí)人們的稱道。
③室老:羊舌氏家臣的首領(lǐng)。古時(shí)卿大夫家中有家臣,室老是家臣之長。
④不棄仇:祁奚曾經(jīng)向晉君推薦過他的仇人解狐。不失親:祁奚曾經(jīng)向晉君推薦過的他的兒子祁許。
⑤夫子:對人的尊稱,指祁奚。覺者:正直有德行的人。
【翻譯】
樂王鮒去見叔向,說:“我去為您去求情。”叔向沒有理會他。樂王鮒離開時(shí),叔向也不按照禮儀拜送。叔向的家臣都責(zé)怪他。叔向說:“只有祁大夫才能救我?!奔页际最I(lǐng)聽到這話,說:“樂王鮒對君主說的話,君主沒有不采納的。他想去請求國君赦免您,您卻不理會。我想祁大夫無法辦到的事,您卻說必須要由他去做。這是為什么呢?”叔向說:“樂王鮒是順從君主的人,怎么能行?祁大夫舉薦外人不遺棄有仇的人,舉薦熟人不遺漏親人,他難道會遺漏我嗎?《詩經(jīng)》說:‘正直有德行人,天下人都會順從他?!罾舷壬褪沁@樣的人?。 ?/p>
晉侯①問叔向之罪于樂王鮒。對曰:“不棄其親,其有焉?!庇谑瞧钷衫弦樱勚?,乘驲而見宣子②,曰:“《詩》曰:‘惠我無疆,子孫保之③。’《書》曰:‘圣有謨勛④,明征定保?!蛑\而鮮過,惠訓(xùn)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猶將十世宥之⑤,以勸能者。今壹不免其身⑥,以棄社稷,不亦惑乎?鯀殛而禹興⑦;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管蔡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棄社稷?子為善,誰敢不勉,多殺何為?”宣子說⑧與之乘,以言諸公而免之。不見叔向而歸,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注釋】
①晉侯:指晉平公。
②驲(rì):古代驛站所用的馬車。
③保:依賴。
④謨:謀略。
⑤鮮(xiǎn):少。十世:指后代子孫。宥:赦宥。
⑥壹:指因羊舌虎這一件事。
⑦鯀(gǔn)殛(jí)而禹興:鯀治水無功,舜流放之,繼用其子禹而成功。鯀,禹的父親。殛,流放。
⑧說:通“悅”,
【翻譯】
晉侯向樂王鮒問起叔向的罪責(zé)。樂王鮒回答說:“不背棄他的親人,可能他也參加了這起謀劃吧!”當(dāng)時(shí)祁奚已經(jīng)告老還鄉(xiāng)了,聽到這事,趕緊坐上驛站的馬車來見范宣子。說:“《詩經(jīng)》說:‘賜給我們的恩惠沒有邊際,子孫后代應(yīng)當(dāng)永遠(yuǎn)保存?!渡袝氛f:‘圣賢有謀略和功勛,應(yīng)當(dāng)明證他的功勞并加以保護(hù)。’謀劃而少有過失,教育別人而不知疲倦,叔向就有這樣的能力。他國家的柱石,即使他的子孫犯了罪也應(yīng)該寬宥,以此勉勵(lì)那些有能力的人。如今因?yàn)樗牡艿芏顾坏妹庾铮@不是要丟棄國家棟梁,做出糊涂的事兒嗎?從前鯀被流放,他的兒子禹卻興起;伊尹起初曾放逐太甲后又輔佐太甲為相,太甲始終沒有怨恨伊尹的表示;管叔、蔡叔因造反被殺,周公卻輔佐他們的侄子成王。您為什么因?yàn)檠蛏嗷⒌木壒蕭仐墖业闹兀磕c人為善,誰還敢不竭力為國!多殺人又何必呢?”范宣子聽了很高興,便同他一起坐車請求晉平公赦免了叔向。祁奚不見叔向就回家。叔向也未向祁奚拜謝就徑直上朝。
子產(chǎn)告范宣子輕幣
【題解】
本篇記載的是子產(chǎn)向范宣子諫言關(guān)于加重諸侯貢賦一事。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欲加重諸侯貢賦借以中飽私囊,子產(chǎn)在信中以“令德”、“令名”和“重幣”兩相對照,闡明其中利害關(guān)系,以及這些對個(gè)人、家和國的重要性。最終說服了范宣子,減輕了小諸侯國的一些負(fù)擔(dān)。
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①,鄭人病之②。
【注釋】
①諸侯之幣重:指諸侯向晉國供奉大量財(cái)物。幣:禮物。古代把一捆絲織物(五匹)作為祭祀的祭物或贈送賓客的禮物。叫做“幣”。后來,把貢獻(xiàn)的玉、馬、皮、帛等到物品,都叫做“幣”。
②?。簯n患,苦惱。
【翻譯】
晉國范宣子當(dāng)權(quán),諸侯向晉國貢獻(xiàn)的負(fù)擔(dān)很沉重。鄭國人深為這件事所苦。
二月,鄭伯如晉①,子產(chǎn)寓書于子西②,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③。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④,而無令名之難⑤。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⑥,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⑦,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⑧!將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wù)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对姟吩疲骸畼分痪?,邦家之基⑨’,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⑩’,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yuǎn)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shí)生我’,而謂子‘浚⑪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宣子說,乃輕幣。
【注釋】
①鄭伯:鄭簡公。如:往。
②子產(chǎn):鄭大夫公孫僑。春秋時(shí)杰出的政治家。寓書:托人捎帶信。子西:鄭大夫公孫夏。當(dāng)時(shí)隨從鄭簡公去晉國。
③僑:子產(chǎn)自稱。令德:美德。
④賄:財(cái)物。
⑤令名:好的名聲。
⑥公室:指晉君。
⑦賴:恃,憑借。
⑧沒沒:沉溺,貪戀。
⑨樂只君子,邦家之基:詩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只,句中語氣詞,可譯為“啊”。
⑩上帝臨女,無貳扣心:詩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大明》。
⑪浚(jùn):榨取。
【翻譯】
二月,鄭簡公前往晉國,子產(chǎn)托隨行的子西帶去一封信,帶給范宣子,信上說:“您為政于晉國,四鄰諸侯沒聽說您的美德,卻聽說您向諸侯索取很重的貢納,我對此很不理解。我聽說君子掌管國家的,不是擔(dān)憂沒有財(cái)物,而是擔(dān)憂沒有好名聲。說諸侯的財(cái)貨聚集在晉國國君的宗室,諸侯就離心。如果您依賴這些財(cái)貨,晉國人就會離心。諸侯離心,晉國就垮臺;晉國人離心,您的家室就垮臺,為什么沉迷不悟呢?那時(shí)哪里還需要財(cái)貨,說到美名,它是傳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國家和家室的基礎(chǔ)。有基礎(chǔ)就不致垮臺,您不也應(yīng)當(dāng)致力于這件事嗎,有了德行就快樂,快樂就能長久?!对娊?jīng)》說:‘快樂的君子,國家的基石?!f的是有美德啊!‘上天監(jiān)視著你,不使你的心背離,說的是有美名啊!用寬恕的心來顯示德行,美名就會載著德行走向四方,因此遠(yuǎn)方的人聞風(fēng)而至,近處的人也安下心來。寧可讓人說,‘您的確養(yǎng)活了我們’,而能讓人說您榨取了我們來養(yǎng)活自己嗎?大象有牙齒而毀滅了它自身,就是由于財(cái)貨的緣故?!狈缎雍芨吲d,于是減輕了諸侯的進(jìn)貢。
晏子不死君難
【題解】
本篇講述了臣子如何處理個(gè)人、君主和國家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襄公二十五年,齊國國君齊莊公因?yàn)榕c人私通而被殺。手下人問他要怎么做,是為國君而死,還是要逃離?晏子二者皆不同意,在他看來,無論是國君還是臣子,都應(yīng)該為國家負(fù)責(zé),如果國君失責(zé),臣子就不必為他盡忠,否則那是“愚忠”。在處理這件問題上,充分體現(xiàn)了晏子這位有頭腦有才干的政治家的風(fēng)采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①,遂取之②。莊公通焉③。崔子弒之④。
【注釋】
①崔武子:齊大夫,名杼(zhù)。棠姜:齊國大夫棠公的妻子。
②?。和ā叭ⅰ比⑵?。
③公:齊莊公。通:私通。
④弒(shì):古時(shí)子殺父、臣?xì)⒕秊閺s。
【翻譯】
齊大夫崔武子見棠家遺孀長得美,便娶了她。齊國國君莊公與她私通。崔武子便殺了莊公。
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①。其人曰②:“死乎?”曰:“獨(dú)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③,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shí)④?社稷是養(yǎng)。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⑤,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⑥?”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贝拮釉唬骸懊裰?,舍之得民?!?/p>
【注釋】
①晏子:齊國大夫晏嬰,字平仲。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曾任齊卿。
②其人:指晏子的隨從。
③君民:為民眾做事的君主。
④口實(shí):這里指俸祿。
⑤昵:親近,寵愛。
⑥庸何:哪里。
【翻譯】
晏子站在崔家的大門外。他的隨從說:“您要陪他死嗎?”晏子說:“他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嗎,我為什么要死?”隨從說:“您要逃離齊國嗎?”晏子說:“是我的罪過嗎,我為什么要逃亡?”說:“您要回家嗎?”晏子說:“君主都死了,回哪兒去?君主是民眾的君主,怎么可以凌駕于民眾之上?而是要管理國家社稷。作為君主的臣子,豈止是為了自己的俸祿?而是要保養(yǎng)國家社稷之根本。因此君主為國家社稷死就該隨他死,為國家社稷逃亡就該隨他逃亡。如果是為他自己死為他自己逃亡,我又不是他寵愛的人,為什么要去擔(dān)這份責(zé)任啊?況且人家受君主寵愛反而殺死君主,我怎么能隨他去死,為他逃亡呢?但是我又將回到什么地方呢?”崔武子家的門開了,晏子進(jìn)去,他把君主的尸體放在腿上哭了一會兒,然后站起來,頓了三次足才離去。有人對崔武子說:‘一定要?dú)⒘怂??!尬渥诱f:“他是民眾的指望啊,放了他,可以得民心?!?/p>
季札觀周樂
【題解】
本篇講的是吳公子季札出使魯國,魯國人為他表演周王室的樂舞。古時(shí),禮樂不但是一種文化藝術(shù),也是一種政治工具,同時(shí)還被作為區(qū)別蠻夷和文明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之一。吳公子季札為了展示吳國的文明,表明吳國并非蠻夷之國,特到魯國聘問,請求觀賞周天子的音樂舞蹈。在演奏的過程中,季札點(diǎn)評其中樂曲,在魯國人面前顯示了他對禮樂的精到理解,不僅展現(xiàn)了他個(gè)人的音樂與文化修養(yǎng),更進(jìn)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國家吳國也是周禮之后,從而達(dá)到其來聘的政治目的。
吳公子札來聘①,請觀于周樂②。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③。曰:“美哉!始基之矣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⑤?!睘橹琛囤贰盾贰缎l(wèi)》⑥。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⑦,是其衛(wèi)風(fēng)乎?”為之歌《王》⑧,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⑨?”為之歌《鄭》⑩,曰:“美哉!其細(xì)已甚⑪,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⑫,曰:“美哉!泱泱乎⑬,大風(fēng)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⑭?國未可量也。”
【注釋】
①吳:國名,都城在今江蘇蘇州。公子札:即季札,封地在延陵(今江蘇常州),故又稱延陵季子,吳王壽夢的小兒子。聘:聘問,訪問。
②周樂:周天子賞賜給魯國的音樂。
③《周南》《召(shào)南》:周及以南諸侯國的歌曲。見于《詩經(jīng)》《國風(fēng)》。周、召:地名,在岐山南部。岐山是周朝的發(fā)源地。
④基:奠基,奠定。
⑤勤而不怨:勤勞而無怨恨。
⑥《邶(bèi)》《墉(yōng)》《衛(wèi)》:殷商地區(qū)的歌曲。見于《詩經(jīng)》中《邶風(fēng)》《墉風(fēng)》《衛(wèi)風(fēng)》,是采自邶,墉,衛(wèi)的歌。邶,墉,衛(wèi):都是諸侯國。
⑦淵:深遠(yuǎn)。衛(wèi)康叔:周公的弟弟。武公:康叔的九世孫。
⑧《王》:采自東周首都洛陽一帶的歌曲。見于《詩經(jīng)》中的《王風(fēng)》,王,周朝東都,在今河南洛陽。
⑨周之東:指周平王將都城東遷。
⑩《鄭》:采自鄭地的歌曲。見于《詩經(jīng)》中的《鄭風(fēng)》。
⑪細(xì):樂曲煩瑣細(xì)碎,季札說這象征著鄭國的政令過于煩瑣。
⑫《齊》:采自齊國的歌曲。見于《詩經(jīng)》中的《齊風(fēng)》。
⑬泱(yāng)泱:深廣宏大的樣子。
⑭大(tài)公:即姜太公呂尚。大,通“太”。
【翻譯】
吳公子季札來魯國訪問,他請求觀賞周朝的音樂。魯人派樂人為他演唱《周南》、《召南》,吳公子說:“美好啊!開始奠定基業(yè)了,還沒完成,然而百姓雖然辛苦內(nèi)心卻沒有怨言?!睘樗莩囤L(fēng)》、《墉風(fēng)》、《衛(wèi)風(fēng)》,吳公子說:“美好啊!深厚??!樂調(diào)憂郁而不困惑。我聽說衛(wèi)國的康叔、武公的德行是這樣,這是衛(wèi)國的民歌吧?”為他演唱《王風(fēng)》,吳公子說:“美好啊!有疑慮但卻不畏懼,這是周王室東遷吧?”為他演唱《鄭風(fēng)》,吳公子說:“美好??!可是它是太過瑣碎了,民力不堪重負(fù)啊,這是否預(yù)示著它先要滅亡???”為他演唱《齊風(fēng)》,吳公子說:“美好?。《嗝春甏蠖詈竦穆曇舭?,很大氣的民歌!不愧為東邊諸侯的表率,那就是姜太公吧!國家的命運(yùn)寬大而不可限量啊。”
為之歌《豳》①,曰:“美哉!蕩乎②!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③?”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④。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⑤,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險(xiǎn)⑥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⑦,曰:“美哉!思深哉!其有陶唐氏⑧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yuǎn)也?非令德之后⑨,誰能若是?”為之歌《陳》⑩,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⑪。
【注釋】
①《豳(bīn)》:采自豳地的歌曲。見于《詩經(jīng)》中的《豳風(fēng)》。豳,在今陜西旬邑、彬縣一帶。
②蕩:坦蕩、博大的樣子。
③周公之東:指周公三年東征。
④夏聲:古代中原地區(qū)的民間音樂。夏,有大、正的意思。
⑤魏:諸侯國名,在今山西芮縣北。沨沨(fēng):輕飄浮動的樣子。
⑥險(xiǎn):高低不平,這里指樂曲的變化。
⑦唐:在今山西太原。晉國開國國君叔虞初封于唐。
⑧陶唐氏:指帝堯。晉國是陶唐氏舊地。
⑨令德之后:美德者的后代,指陶唐氏的后代。
⑩陳:國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
⑪鄶(kuài):周初封地,在今河南鄭州南。譏:批評。
【翻譯】
為他演唱《豳風(fēng)》,吳公子說:“美好??!坦蕩??!歡樂而不過度,這是周公東征的音樂吧?”為他演唱《秦風(fēng)》,吳公子說:“這就是夏聲,能夠傳承華夏正統(tǒng)的宏大,真是完美到極致??!這大概是周朝舊都的所在吧?”為他演唱《魏風(fēng)》,吳公子說:“美好??!婉轉(zhuǎn)悠揚(yáng)??!完美而婉轉(zhuǎn),險(xiǎn)要并有變化,如果用賢德加以輔佐,就是賢明的君主了!”為他演唱《唐風(fēng)》,吳公子說:“美好?。∷紤]深遠(yuǎn)?。∷麄兪翘仗剖系倪z民吧?不然的話,怎么會思慮得那么遠(yuǎn)???不是有美好德行的人們的后代,誰能如此啊?”為他演唱《陳風(fēng)》,吳公子說:“國家沒有明主,它能長久嗎?”自從演唱《鄶風(fēng)》之后,以后的他沒有評論了。
為之歌《小雅》①,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②,曰:“廣哉!熙熙③乎!曲而有直體④,其文王之德乎?”
【注釋】
①《小雅》:指《詩經(jīng)·小雅》中的詩歌,主要是貴族作品,也有一些民間歌謠,多創(chuàng)作于西周晚期。
②《大雅》:指《詩經(jīng)·大雅》中的詩歌,主要是西周時(shí)的貴族作品。
③熙熙:指和美、融洽的樣子。
④直體:剛勁有力。
【翻譯】
為他演唱《小雅》,吳公子說:“美好??!思慮卻沒二心,怨恨卻不聲張,那時(shí)周朝的德行還很弱???還有先朝的影響民眾啊!”為他演唱《大雅》,吳公子說:“寬廣?。『蜆钒?!曲折卻包含正直剛勁的內(nèi)涵,那是文王的德行吧?”
為之歌《頌》①,曰:“至矣哉!直而不倨②,曲而不屈;邇而不偪,遠(yuǎn)而不攜;遷而不淫,復(fù)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③;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fèi),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④,八風(fēng)平⑤;節(jié)有度⑥,守有序⑦。盛德之所同也!”
【注釋】
①《頌》:指《詩經(jīng)》中的《周頌》、《魯頌》和《商頌》。這都是祭祀時(shí)用的音樂。
②倨(jù):傲慢,放肆。
③偪(bī):通“逼”,侵逼。攜:游離?;模哼^度。
④處:安守。底:停頓,停滯。五聲:指宮、商、角、微、羽。
⑤八風(fēng):指金、石、絲、竹、翰、土、革、本做成的八類樂器。
⑥節(jié):節(jié)拍,節(jié)奏。度:尺度。
⑦守有序:更相鳴奏,次序井然。指樂器演奏有一定次序。
【翻譯】
為他演唱《頌》,吳公子說:“到了最高境界了??!正直而不倨傲,曲折而無冤屈;親近而不侵犯,遙遠(yuǎn)而不離散;變化而不縱逸靡亂,繁復(fù)而不多余;哀怨而不煩愁,歡樂而不荒淫;有需求而不匱乏,寬廣而不疏散;施舍而不耗費(fèi),收取而不貪婪;靜處而不遲滯平庸,行動而不放浪。五音相和,八方平穩(wěn);節(jié)奏適度,遵守法度。原來盛德之象都是相同的啊!”
見舞《象箾》、《南鑰》者①,曰:“美哉!猶有憾?!币娢琛洞笪洹氛?sup>②,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③,曰:“圣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④!勝任之難也?!币娢琛洞笙摹氛?sup>⑤,曰:“美哉!勤而不德⑥,非禹其誰能修之⑦!”見舞《韶箾》者⑧,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⑨,如地之無不載也!雖有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⑩。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注釋】
①《象箾(xiāo)》:舞名,執(zhí)竿而舞,是一種顯示勇武的舞蹈。箾,舞蹈著手中所執(zhí)的竹竿?!赌翔€》(yuè):舞名,文舞,是一種象征文治的舞蹈。鑰,古樂器,常用于舞蹈者手中所持的道具。
②《大武》:歌頌周武王的樂舞。
③《韶濩(huò)》:歌頌商湯的樂舞。
④慚德:遺憾,缺憾。
⑤《大夏》:歌頌夏禹的樂舞。
⑥不德:不自夸有功。
⑦修:作。
⑧《韶箾(xiāo)》:虞舜的樂舞。
⑨幬(dào):覆蓋。
⑩蔑:無,沒有。
【翻譯】
表演舞蹈《象箾》、《南鑰》時(shí),吳公子說:“美好??!但還有遺憾?!北硌菸璧浮洞笪洹窌r(shí),吳公子說:“美好??!周朝的盛世啊,它就是這樣??!”表演舞蹈《韶濩》時(shí),吳公子說:“圣人的弘德,但還是有瑕疵的?。∫獎偃问ベt是困難的啊?!北硌菸璧浮洞笙摹窌r(shí),吳公子說:“美好啊!勤奮卻不居功,不是禹還有誰能有這種修養(yǎng)??!”表演舞蹈《韶箾》時(shí),吳公子說:“德行的最高境界??!完美啊,如同天無所不覆蓋,地?zé)o所不承載??!就是再有盛德,也沒有比這更高的了。看全了??!如果還能有其他的音樂,我不敢相信了!”
子產(chǎn)壞晉館垣
【題解】
本篇記載了子產(chǎn)在出使晉國時(shí),由于受到晉人怠慢,怒拆晉館墻壁與責(zé)備晉人無禮的故事。襄公三十一年,子產(chǎn)陪鄭簡公到晉國朝聘,晉人態(tài)度輕視傲慢,給他們住簡陋狹窄的賓館,使得貢品不能放置。盛怒的子產(chǎn)斷然命人拆毀賓館的墻壁,使車馬得以順利進(jìn)館。聽到此事,晉人派士文伯前來責(zé)問,子產(chǎn)針鋒相對,不卑不亢對晉人責(zé)任怠慢之事,使晉人為之折服,向子產(chǎn)謝罪,重新禮遇鄭簡公。
公薨之月①,子產(chǎn)相鄭伯以如晉②,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chǎn)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③。士文伯讓之,曰④:“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⑤,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高其闬閎⑥,厚其墻垣,以無憂客使。今吾子壞之,雖從者能戒,其若異客何?以敝邑之為盟主,繕完茸墻⑦,以待賓客。若皆毀之,其何以共命⑧?寡君使匄請命⑨?!?/p>
【注釋】
①公:指魯襄公。薨(hōng):諸侯死去叫薨。
②子產(chǎn):即公孫僑,字子產(chǎn)。相:輔佐。鄭伯:指鄭簡公。
③壞:拆毀。館:指接待外賓的館舍。
④士文伯:晉國大夫名匄。讓:責(zé)備。
⑤屬:臣屬,屬官。
⑥闬(hàn)閎(hóng):指館舍的大門。
⑦茸:用草蓋墻。
⑧共(gōng)命:供給賓客需求。共,通“供”。
⑨匄(gài):人名。
【翻譯】
子產(chǎn)陪同鄭簡公去晉國,晉平公由于我們魯國有喪事的緣故,沒有會見鄭筒公。子產(chǎn)派人全部拆毀晉國賓館的圍墻讓車馬進(jìn)入。士文伯責(zé)備他說:“敝邑由于政事刑罰的不能修明,盜賊到處都是,無奈諸侯的臣屬屈駕來向寡君問候,所以命令官吏修繕賓客的館舍,加高它的大門,加厚它的圍墻,以便不讓賓客使者擔(dān)憂。現(xiàn)在您拆毀了它,雖然您的隨從能夠做好警衛(wèi),但別國的賓客怎么辦呢?由于敝邑是盟主,才修繕館舍圍墻,來接待賓客。如果都把它毀了,那又用什么來滿足賓客的要求呢?寡君派遣匄前來請教?!?/p>
對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國,誅求無時(shí)①,是以不敢寧居,悉索敝賦,以來會時(shí)事②。逢執(zhí)事之不閑,而未得見;又不獲聞命,未知見時(shí)。不敢輸幣,亦不敢暴露③。其輸之,則君之府實(shí)也,非薦陳之④,不敢輸也。其暴露之,則恐燥濕之不時(shí)而朽蠢,以重敝邑之罪。僑聞文公之為盟主也,宮室卑庳⑤,無觀臺謝⑥,以崇大諸侯之館,館如公寢⑦;庫廄繕修,司空以時(shí)平易道路⑧,污人以時(shí)塓館宮室⑨;諸侯賓至,甸設(shè)庭燎⑩,仆人巡宮,車馬有所,賓從有代,巾車脂轄⑪,隸人、牧、圉,各瞻其事⑫;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公不留賓⑬,而亦無廢事;憂樂同之,事則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賓至如歸,無寧淄患⑭;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今銅鞮之宮數(shù)里⑮,而諸侯舍于隸人,門不容車,而不可逾越;盜賊公行。而天厲不戒⑯。賓見無時(shí),命不可知。若又匆壞,是無所藏幣以重罪也。敢請執(zhí)事,將何所命之?雖君之有魯喪,亦敝邑之憂也。若獲薦幣,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憚勤勞⑰?”文伯復(fù)命。趙文子曰:“信。我實(shí)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笔故课牟x不敏焉。
【注釋】
①誅求:責(zé)求。無時(shí):沒有定時(shí)。
②會:朝會。時(shí)事:隨時(shí)朝貢的事。
③輸幣:送上禮物貢品。暴露:露天存放。
④薦陳:呈獻(xiàn)并陳列于廳堂。
⑤庳(bì):小。
⑥觀(guàn):門闕。臺:土筑高壇。
⑦公寢:國君住的寢房。
⑧司空:負(fù)責(zé)建筑的官員。平易:平整。
⑨圬人:泥水工匠。塓(mì):涂墻,粉刷。
⑩甸:甸人,掌管柴火的官。庭燎:庭中照明的火炬。
⑪巾車;管理車輛的官。脂:指加油。轄:車軸頭的擋鐵。
⑫隸人;清潔工。瞻:看管。
⑬不留賓:不讓來客滯留。
⑭淄:同“災(zāi)”。
⑮銅鞮之宮:晉侯的別宮,故址在今山西沁縣南。
⑯天厲:天災(zāi)。不戒:無法防備。
⑰憚:怕。
【翻譯】
子產(chǎn)回答說:“由于我城邑窄小,處在大國之間,大國索求貢品又沒有一定時(shí)間,因此不敢安居,搜索敝邑的全部財(cái)富,帶著它前來參加朝會。碰上執(zhí)事不得空閑,沒有能夠進(jìn)見,又得不到命令,不知道覲見的日期。我們不敢奉獻(xiàn)財(cái)幣,也不敢放在外面讓太陽曬,讓露水打濕。如果奉獻(xiàn),這些就是君主府庫中的財(cái)物,不經(jīng)過陳列聘享禮物的正式儀式,那是不敢奉獻(xiàn)的。如果日曬夜露,又恐怕一時(shí)干燥一時(shí)潮濕而導(dǎo)致朽壞,加重敝邑的罪過。我聽說晉文公在做盟主的時(shí)候,宮室低小,沒有游樂的臺榭,卻把接待諸侯的賓館造得又高又大。那時(shí)的賓館如同今天貴國君主的寢宮一樣,倉庫馬房加以修繕,司空按時(shí)修整道路,泥瓦工按時(shí)粉刷賓館;諸侯賓客到達(dá),甸人在庭院中點(diǎn)起火炬,仆人巡視賓館,車馬有一定的處所,隨從有人替代,巾車為車轄加油,隸人和牧人、國人各自照料分內(nèi)的事情;官員們各自展示他們的禮品。文公不讓賓客耽誤時(shí)間,可是也沒有簡省禮儀,和賓客同憂共樂,遇上意外就安撫慰問;賓客不知道的加以教導(dǎo),缺少的加以周濟(jì)。賓客到了這里好像回到家里一樣,沒有災(zāi)害,不怕?lián)尳偻当I,而且也不怕干燥潮濕?,F(xiàn)在銅鞮山的宮室綿延幾里,諸侯卻住在下等人的屋子里,大門進(jìn)不去車,而又不能翻墻進(jìn)去;盜賊公然橫行,而瘟疫又無法防止。賓客進(jìn)見沒有一定時(shí)間,接見的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時(shí)候發(fā)布。如果不拆毀圍墻,這就沒有地方收藏財(cái)禮而加重罪過了。冒昧地請問執(zhí)事:準(zhǔn)備對我們有什么指示?盡管君主遇到魯國的喪事,這也是敝邑的憂戚。如果得以奉獻(xiàn)財(cái)禮,修好圍墻然后回去,這是君主的恩惠,我們難道敢害怕辛苦勤勞!”士訇回去報(bào)告執(zhí)行命令的情況,趙文子說:“是這樣。我們確實(shí)德行有虧,用收容下等人的房子去接待諸侯,這是我們的罪過啊?!迸墒烤淙ケ硎厩敢?。
晉侯見鄭伯,有加禮,厚其宴、好而歸之①。乃筑諸侯之館。叔向曰:“辭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產(chǎn)有辭,諸侯賴之,若之何其釋辭也②?《詩》曰:‘辭之輯矣,民之協(xié)矣;辭之繹矣,民之莫矣③?!渲?。”
【注釋】
①加禮:禮節(jié)特別隆重。好:指宴會上送給賓客的禮物。
②釋辭:放棄辭令。
③辭之輯矣,民之協(xié)矣;辭之繹矣,民之莫矣:這四句出自《詩·大雅·板》。輯:和順。協(xié):融洽。繹:通“懌“,喜悅。莫:安定。
【翻譯】
晉平公以隆重的禮節(jié)接見了鄭簡公,宴會和禮品也格外優(yōu)厚,然后讓鄭簡公回國。晉國接著建造了接待諸侯的賓館。叔向說:“辭令不可廢棄就是這樣的??!子產(chǎn)善于辭令,諸侯靠他的辭令得到了好處,為什么要放棄辭令呢?《詩·大雅·板》中說:‘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動聽,百姓安寧?!赢a(chǎn)大概懂的這個(gè)道理吧?!?/p>
子產(chǎn)論尹何為邑
【題解】
本篇講的是鄭國上卿子皮和子產(chǎn),關(guān)于如何培養(yǎng)人才,如何任用人才的一段對話。子皮想讓尹何邊做事邊學(xué)習(xí),子產(chǎn)不同意他的觀點(diǎn),認(rèn)為應(yīng)先讓尹何學(xué)習(xí),然后再治理政事。二人的對話既表現(xiàn)了子產(chǎn)知無不言的坦蕩胸懷,同時(shí)也寫了子皮從善如流,擇人為賢的高尚品德。本文語言練達(dá),敘事脈絡(luò)清晰,善用比喻,層層分析,層層論證,令人信服。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①。子產(chǎn)曰:“少②,未知可否?!弊悠ぴ唬骸霸?sup>③,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xué)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chǎn)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④,其傷實(shí)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于子?子于鄭國,棟也⑤。棟折榱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⑥。子有美錦,不使人學(xué)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⑦,而使學(xué)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xué)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xué)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⑧,射御貫⑨,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⑩,何暇思獲?”子皮曰:“善哉!虎不敏⑪。吾聞君子務(wù)知大者遠(yuǎn)者,小人務(wù)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yuǎn)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⑫:‘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穸笾蛔恪W越裾?,雖吾家,聽子而行?!弊赢a(chǎn)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⑬,亦以告也。”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子產(chǎn)是以能為鄭國。
【注釋】
①子皮:鄭國上卿,名罕虎。尹何:子皮的家臣。為:治理。
②子產(chǎn):復(fù)姓公孫,名僑。鄭國政治家和思想家,鄭穆公之孫。少:年輕。
③愿:謹(jǐn)慎老實(shí)。
④操:拿。
⑤棟:大梁、主梁。
⑥榱(cuī):屋椽。
⑦庇:寄托,依賴。
⑧田獵:打獵。
⑨貫:通“慣”,習(xí)慣。
⑩敗績:翻車;厭覆:翻車被壓。
⑪虎:子皮自稱其名。
⑫他曰:從前,曾經(jīng)。
⑬抑:只不過。
【翻譯】
子皮想讓尹何治理他的封邑。子產(chǎn)說:“他還年輕,不知道能不能勝任?!弊悠ふf:“尹何謹(jǐn)慎老實(shí),我喜歡他,他不會背叛我的。讓他到那里再學(xué)習(xí),他也就更懂得治理政事了?!弊赢a(chǎn)說:“不行。當(dāng)喜歡一個(gè)人,總是喜歡做一些對他有利的事情?,F(xiàn)在您愛一個(gè)人卻把政事交給他,如同一個(gè)人不會拿刀卻非要讓他去砍東西,那樣造成的傷害實(shí)在很大。您喜愛一個(gè)人,會讓他受到傷害罷了,那樣誰還會敢來求得您的喜愛呢?您對于鄭國,就如同棟梁。棟梁若是折斷了,屋椽就會坍塌,我也將會被壓在下面,豈敢不把話全部說出來?您有美麗的綢緞,是不會讓人用來學(xué)裁制的。高級官員和重要城邑,是自身安全的庇護(hù),您卻讓一個(gè)初學(xué)者來治理,它們相比美麗的錦緞,不是更為重要嗎?我聽說要先學(xué)習(xí)然后去辦理政事,沒有聽說拿治理政事作為學(xué)習(xí)對象的。如果這樣做,一定有所危害。比如打獵,射箭駕車都很熟悉,就能夠獲取獵物,如果從來沒有上車射箭駕馭,那么就只會擔(dān)心車翻人壓,還有什么心思用于考慮捕獲獵物?”子皮說:“說得好啊!我真是不聰明。我聽說君子致力于懂得重要而深遠(yuǎn)的事情,小人致力于微小而淺顯的事情。我,是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才懂得愛惜它;高級官員、重要城邑,是用來庇護(hù)自身安危的,我卻疏遠(yuǎn)怠慢它們。沒有您的這番話,我還不明白這些道理啊。從前我說:”您治理鄭國,我以為只要我治理好我的家族來庇護(hù)自身就可以了?!F(xiàn)在才知道這樣做還不夠。從現(xiàn)在起我請求即使是我家族內(nèi)的事務(wù),也聽?wèi){您的意見去辦?!弊赢a(chǎn)說:“每個(gè)人的心思不同,就如同他的面孔,我怎敢說您的面孔像我的面孔呢?不過是我心里認(rèn)為危險(xiǎn)的事,也就把它告訴您罷了。”子皮認(rèn)為子產(chǎn)忠實(shí),所以就把政事全部交付給他,子產(chǎn)因此能夠治理鄭國。
子產(chǎn)卻楚逆女以兵
【題解】
本篇記載了鄭國子羽揭穿楚國以聯(lián)姻為借口意圖進(jìn)攻鄭國的故事。昭公元年,鄭國想借著同楚國的聯(lián)姻減輕外交上的壓力,而楚國卻想以迎娶之名,對鄭國突襲。子羽看穿楚國的陰謀,限制迎娶的范圍。楚太宰伯州犁指責(zé)楚國無禮,條條合情合理,讓鄭國無可辯駁。面對楚國的非難,子羽干脆直接說破楚人的陰謀,使楚國明白鄭已有防范,并提出這樣做是為了不讓楚國在各諸侯面前失禮。于是,楚國雖然帶來軍隊(duì),也只能規(guī)規(guī)矩矩迎親。
楚公子圍聘于鄭①,且娶于公孫段氏②。伍舉為介③。將入館,鄭人惡之④。使行人子羽與之言⑤,乃館于外。
【注釋】
①公子圍:楚共王之子,楚康王的弟弟。
②公孫段氏:鄭國大夫,字子石。
③伍舉:楚國大夫,又稱椒舉,伍子胥的祖父。介:副使。
④惡:厭惡、憎恨。
⑤行人:官名。掌管朝覲聘問之事。子羽:公孫翠,字子羽。
【翻譯】
楚國公子圍到鄭國聘問,同時(shí)迎娶公孫段家的女兒。伍舉擔(dān)任副使。他們正準(zhǔn)備住進(jìn)城內(nèi)賓館,鄭國人懷疑他們有詐,派行人子羽同他們說了,于是住在城外的館舍。
既聘,將以眾逆①。子產(chǎn)患之,使子羽辭,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從者,請墠聽命②!”令尹使太宰伯州犁對曰③:“尹辱貺寡大夫圍④,謂圍:‘將使豐氏撫有而室⑤?!瘒紟左?sup>⑥,告于莊、共之廟而來⑿。若野賜之⑦,是委君貺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諸卿也!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⑧,將不得為寡君老⑨,其蔑以復(fù)矣。唯大夫圖之!”子羽曰:“小國無罪,恃實(shí)其罪⑩。將恃大國之安靖己⑪,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⑫。小國失恃而懲諸侯⑬,使莫不憾者,距違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懼⑭!不然,敝邑,館人之屬也⑮,其敢愛豐氏之祧⑯?”伍舉知其有備也,請垂櫜而入⑰。許之。
【注釋】
①眾:軍隊(duì)。逆:迎娶。
②墠(shàn):郊外祭祀的場地。
③令尹:指公子圍。太宰:官名,掌管宮廷內(nèi)外事務(wù),輔助國君治理國家的官員。伯州犁:楚人,時(shí)任太宰。
④貺(kuàng):贈送,賜予。寡大夫:謙稱。
⑤豐氏:公孫段氏,因食邑一豐,故稱豐氏。而,通“爾”,你。
⑥布:設(shè)置。幾筵:古時(shí)的一種祭席。
⑦莊:指楚莊王,公子圍的祖父。共:指楚共王,公子圍的父親。
⑧野:郊外。
⑨蒙:欺騙。先君,指楚莊王和楚共王。
⑩老:大臣。
⑪恃:指依仗大國而無防備。
⑫靖:安定。
⑬包藏禍心:心懷不善之心。
⑭懲:警戒。
⑮距:通“拒”,拒絕。壅塞:阻塞不通。
⑯館人:管理客館、招待賓客的人。
⑰祧(tiāo):祖廟。
⑱櫜(gāo):盛弓箭的袋子。垂櫜:表示袋中沒有武器。
【翻譯】
聘問禮儀結(jié)束以后,公子圍準(zhǔn)備帶領(lǐng)軍隊(duì)前去迎親。子產(chǎn)擔(dān)心這件事,派子羽拒絕他,說:“由于我國地方狹小,容納不下全部隨從,請?jiān)试S我們在城外修整祭祀的地方招待。”公子圍派太宰伯州犁回答說:“承蒙君王賞賜我國大夫圍,告訴圍說‘將讓豐氏嫁給你,作為你的妻室?!瘒鷶[設(shè)了祭筵,祭告完莊王、共王的宗廟后前來。如果在野外賜給圍,是將君王的賞賜拋在了草叢里,這使圍不能置身于卿大夫之列。不僅這樣,更使圍欺騙自己的先君,將不能再作國君的大臣,恐怕也無法向國君復(fù)命。希望您能考慮這件事?!弊佑鹫f:“小國沒有罪,一味依仗大國才是它真正的罪過。本來打算依仗大國安定自己,又恐怕他們包藏禍心來圖謀自己的國家。我國唯恐因?yàn)閲《ヒ蕾嚕率怪T侯心懷戒備,使他們莫不怨恨大國,抗拒違背君王的命令,從而使大國的命令不能通暢執(zhí)行。如果不是這樣,我們是替貴國看守館舍的,豈敢愛惜豐氏的宗廟而不讓入內(nèi)?”伍舉知道鄭國有了防備,就請求迎親的軍隊(duì)垂下箭囊入城。鄭國同意了。
子革對靈王
【題解】
本篇記述的是子革勸諫靈王放棄擴(kuò)張領(lǐng)土的故事。楚靈王是個(gè)貪婪、狂妄的君主,昭公十二年的一天,靈王問了三個(gè)昭示他野心的問題,子革深知其意,采用了欲擒故縱的應(yīng)對手段,面對靈王的三個(gè)問題,子革隨聲附和一一作答。而后選擇一個(gè)適當(dāng)?shù)臅r(shí)機(jī),利用周穆王的故事,一招擊中靈王要害,使得靈王內(nèi)心顫動,思緒不寧。這是一種奇特而有效的進(jìn)諫方式,不會觸怒君王,又能有效地諫言,實(shí)為《左傳》中少見之作。
楚子狩于州來①,次于潁尾②,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③。楚子次于干溪④,以為之援。雨雪⑤,王皮冠、秦復(fù)陶、翠被、豹舄⑥,執(zhí)鞭以出。仆析父從⑦。
【注釋】
①楚子:即楚靈王,楚共王庶出的兒子。狩(shòu):冬季打獵。州來:楚地名,在今安徽鳳臺。
②次:駐扎。潁(yǐng)尾:潁水下游入淮河處,在今安徽潁上東南。
③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五人都是楚國的大夫。
④干(gān)溪:在今安亳州東南。
⑤雨(yù)雪:下雪?!坝辍?,作動詞用。
⑥皮冠、秦復(fù)陶、翠被、豹舄:皮冠,皮帽子。秦復(fù)陶,秦國所贈的羽衣。翠被(pī),用翠羽做的披肩。豹舄(xì):用豹皮做的鞋。
⑦仆析父(fǔ):人名,楚國大夫。
【翻譯】
楚靈王在州來狩獵閱兵,在穎尾逗留,他派遣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率領(lǐng)軍隊(duì)包圍徐國以威脅吳國。楚靈王率軍隊(duì)駐扎在干溪,作為他們的后援。天下雪了,靈王頭戴皮冠、身穿秦國所贈的羽衣、身披翠羽的披肩,腳穿豹皮鞋子,手拿鞭子走出營帳。后面跟著仆析父等隨從。
右尹子革夕①,王見之,去冠、被,舍鞭②,與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③。四國皆有分④,我獨(dú)無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為分⑤,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⑥,篳路藍(lán)縷以處草莽⑦,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⑧。齊,王舅也⑨;晉及魯、衛(wèi),王母弟也⑩。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
【注釋】
①右尹:官名。子革,名丹,鄭大夫子然的兒子,由鄭出奔楚。夕:傍晚。
②舍:放下。
③熊繹:楚國最先受封的君主。呂伋(jí):齊太公呂尚的兒子。王孫牟:衛(wèi)國最先受封君主康叔的兒子。燮(xiè)父:晉國最先受封的君主唐叔的兒子。禽父:名伯禽,周公的兒子,始封于魯??低酰杭粗芸低?,是周成王的兒子。
④四國:指齊國、衛(wèi)國、晉國、魯國。分:分器。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shí)所賜的寶器叫分器。
⑤鼎:即九鼎。
⑥辟:同“僻”,偏遠(yuǎn)的地方。荊山:楚人最早的駐扎地,在今湖北漳西。
⑦篳路(bì lù)藍(lán)縷:比喻創(chuàng)國的艱難。篳路,柴車。藍(lán)縷,破爛的衣服。
⑧桃弧棘矢:比喻武器的原始簡陋。桃木做的弓,棘木做的箭。
⑨齊,王舅也:齊國國君,是成王的舅舅。周成王的母親是姜太公的女兒。所以說齊君是周王的舅父。
⑩晉及魯、衛(wèi),王母弟也:晉、魯、衛(wèi)三國國君均為姬姓,且他們的先祖先后是周王的兄弟輩。所以,統(tǒng)一說“王母弟也”。
【翻譯】
右尹子革傍晚時(shí)朝見君王,楚靈王接見了他,摘下帽子,脫掉披風(fēng),放下馬鞭,和他說話,說:“從前我的先王熊繹,和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一起輔佐康王。他們都得到了周王室賜予的寶物,唯獨(dú)我們沒有?,F(xiàn)在我派人去周朝,請求把鼎賞賜給我,你說周王會給我嗎?”子革回答說:“給您??!從前我國先王熊繹,駕柴車穿破衣處身于草莽之中,跋涉在山林之中追隨天子,只有桃木做的弓,荊棘桿做的箭貢獻(xiàn)給周王使用。齊國,是康王的舅父;晉國和魯國、衛(wèi)國,是康王的同胞兄弟。楚國沒有得到賞賜,但是他們都得到了。如今周王朝和四國都順服并追隨您,肯定會聽從您的命令,難道還敢愛惜王鼎不給嗎?”
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①,舊許是宅②。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
【注釋】
①昆吾:陸終氏長子,名昆吾。
②舊許是宅:昆吾曾住在許地。許:國名,在今河南許昌。
【翻譯】
楚靈王說:“從前,我的遠(yuǎn)祖伯父昆吾,居住在許國的舊地?,F(xiàn)在的鄭國人貪婪他們的田地上,卻不把土地還給我,我如果索要它們,他們會給我嗎?”子革回答說:“給您啊!周王都舍得給您鼎,鄭國怎么敢舍不得給您土地呢?”
王曰:“昔諸侯遠(yuǎn)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①,賦皆千乘②,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對曰:“畏君王哉!是四國者③,專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注釋】
①陳、蔡、不羹(láng):陳、蔡,國名,均為楚所滅。不羹:楚地名,有東西二邑,東邑在今河南舞陽西北,西邑在今河南襄城東南。
②賦:指兵車。當(dāng)時(shí)是按田賦出兵車。
③四國:指陳、蔡和東西不羹。
【翻譯】
楚靈王說:“從前各諸侯國疏遠(yuǎn)我國卻害怕晉國,如今我國大事修筑陳國、蔡國、不羹的城墻,稅收都價(jià)值千輛馬車,這事你也有功勞,諸侯國會害怕我嗎?”子革回答說:“害怕您啊!這陳、蔡、東西不羹四國,就足以使他們害怕的。再加上楚國,諸侯怎敢不害怕您呢!”
工尹路請?jiān)?sup>①:“君王命剝圭以為戚柲②,敢請命?!巴跞胍曋?。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③,王出,吾刃將斬矣?!?/p>
【注釋】
①工尹路:工尹,楚國的工官之長。路,人名。
②圭:一種玉制禮器。戚(qī):斧子。柲(bì):把柄。
③摩厲:通“磨礪”。厲,磨刀石。須,等待。
【翻譯】
工尹路請示說:“君王命令破開圭玉來做斧頭的柄,請君王指示。”靈王進(jìn)入屋內(nèi)查看。析父對子革說:“我的先生啊,您是楚國的指望?,F(xiàn)在您和國王的對答如同回聲,國家的命運(yùn)怎么辦?。俊弊痈镎f:“先用點(diǎn)時(shí)間把刀磨鋒利,等君王出來后,我的利刃將砍下來啦!”
王出,復(fù)語。左史倚相趨過①,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②。“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③,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④,王是以獲沒于祗宮⑤。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yuǎn)焉,其焉能知之?”
【注釋】
①左史:官名。周代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春秋時(shí)晉楚兩國都設(shè)有左史。倚相:人名,為楚國史官。
②《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上古的書名,散佚無考,相傳記載古三皇五帝、八卦、九州島的書。
③穆王:指周穆王,名滿,昭王的兒子。肆:放縱。
④祭(zhài)公謀父:周王的卿士。祈招:人名。
⑤祗(zhī)宮:周穆王的別宮。
【翻譯】
靈王出來了,繼續(xù)和子革談話。左史倚相恭敬地小跑走過。靈王說:“他是很好的史官啊,你要善待他。他能誦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弊痈锘卮鹫f:“我曾經(jīng)問過他。從前穆王因利欲熏心放縱自己,打算周游天下,使天下都有他的車轍印馬的足跡。祭公謀父因此作標(biāo)題為《祈招》的詩來遏制穆王的野心,周穆王這才得以在祗宮善終。我問他這首詩,他卻不知道啊。如果問更古老的事,他哪能知道???”
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招之愔愔①,式昭德音②。思我王度③,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④,而無醉飽之心?!?/p>
【注釋】
①愔愔(yīn):祈招和悅安詳?shù)臉幼印?/p>
②式:句首助詞,無實(shí)義。昭:明。
③度:儀態(tài),儀容。
④形:通“型”,意思是衡量百姓的才能。
【翻譯】
楚靈王說:“你能誦讀嗎?”子革回答說:“能。那詩說:‘祈招和悅安詳?shù)臉幼?,以昭示傳達(dá)美德的信息。想我帝王的胸懷,那是玉一樣的楷模,金子一樣的典范。衡量百姓的能力來使用國力,而不會有醉酒飽食的貪欲?!?/p>
王揖而入,饋不食①,寢不寐,數(shù)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難②。仲尼③曰:“古也有志:‘克己復(fù)禮,仁也?!派圃?!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干溪?”
【注釋】
①饋(kuì):向尊長進(jìn)奉食物。
②以及于難:子革對靈王后的第二年,楚靈王被公子比所逼迫,在逃亡中自縊身亡。
③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翻譯】
楚靈王作了個(gè)揖就進(jìn)去了,送進(jìn)去的食物也不吃,躺下也不能睡,就這樣過了幾天。他終究還是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至于被自己的臣子殺死??鬃诱f:“古代有話:‘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復(fù)禮教的尊嚴(yán),是仁義?!@很對??!楚靈王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他哪會有在干溪(被殺)的恥辱?”
子產(chǎn)論政寬猛
【題解】
本篇記載了子產(chǎn)授政的故事。昭公二十年,子產(chǎn)病重,打算將政權(quán)傳給太叔,并闡明其執(zhí)政要點(diǎn):“寬以濟(jì)猛,猛以濟(jì)寬?!边@一觀點(diǎn)既是鄭子產(chǎn)執(zhí)政二十多年內(nèi)政外交的經(jīng)驗(yàn)總結(jié),也是先秦儒家對歷史政治統(tǒng)治經(jīng)驗(yàn)的高度概括和提煉。他所說的“猛”,實(shí)際是為了預(yù)防犯罪,重點(diǎn)還是“寬”,這一主張得到孔子的贊賞,更成為中國歷代掌權(quán)者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
鄭子產(chǎn)有疾①。謂子大叔②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③,則多死焉,故寬難?!奔矓?shù)月而卒。
【注釋】
①疾:小病。古代“疾”指小病,不嚴(yán)重?!安 敝复蟛。容^嚴(yán)重。
②大(tài)叔:姓游,名吉。鄭簡公、鄭定公時(shí)為卿。后繼子產(chǎn)執(zhí)政。
③狎(xiá):輕慢。玩:忽視。
【翻譯】
鄭國的子產(chǎn)生病了。他對子大叔說:“我死以后,您必然持權(quán)。自古以來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夠用寬厚的政策使百姓服從,其次就沒有比剛猛更有效的手段了。比如烈火,百姓看見他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有人死在其中。而水柔弱,民眾輕慢并忽視它,就有很多死在其中,所以寬厚的政策難以實(shí)施。”子產(chǎn)在病了數(shù)月之后死去了。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①人于萑苻②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迸d徒兵③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注釋】
①?。╦ù):通“聚”,聚集。
②萑苻(huán fú):水澤的名稱。
③徒兵:指步兵。
【翻譯】
等到大叔執(zhí)政,他不忍心對百姓嚴(yán)厲,而是施行寬柔的政策。結(jié)果導(dǎo)致鄭國出現(xiàn)了很多盜寇,他們聚集人馬在萑苻湖畔興風(fēng)作亂。大叔很是后悔,他說:“如果我早聽從子產(chǎn)夫子的話,楚國也不會走到這種地步。”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擊萑苻的盜寇,將其殲滅,盜寇才稍微被遏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jì)猛;猛以濟(jì)寬,政是以和?!薄对姟吩唬骸褚鄤谥?,汔①可小康;惠此中國②,以綏四方③。’施之以寬也?!銖脑庪S,以謹(jǐn)無良④;式遏寇虐,慘不畏明?!m之以猛也⑤?!徇h(yuǎn)能邇,以定我王?!街院鸵?。又曰:‘不競不絿⑥,不剛不柔,布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⑦?!椭烈病!奔白赢a(chǎn)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p>
【注釋】
①慢:怠慢。汔(qì):其。
②中國:中原地區(qū),即今陜西中部一帶,當(dāng)時(shí)是周的腹心地區(qū)。
③綏:安撫。
④從:通“縱”,放縱。詭隨:不顧是非盲目追隨別人。謹(jǐn):約束。
⑤式:應(yīng)該。遏:制止。慘:曾,從來。明:明確表示,明文規(guī)定。
⑥絿(qiú):急。
⑦遒(qiú):迫近,聚集。
【翻譯】
孔子說:“好啊!政策寬厚百姓就怠慢,怠慢就用剛猛嚴(yán)厲的政策來糾正。政策過于剛猛百姓就會受傷害,受了傷害就施與他們寬厚。用寬厚來調(diào)劑嚴(yán)厲;用嚴(yán)厲來補(bǔ)充寬厚,國事因此而和諧。《詩經(jīng)》說:‘百姓已經(jīng)很辛苦了,可以讓他們過上平和富足的生活;將這種恩惠賜給中原各地的百姓,用來安定四方?!@是施與百姓以寬厚的政策啊?!灰趴v奸詐的人,用來防范邪惡;應(yīng)當(dāng)遏止盜寇肆虐,他們從來都不會畏懼法度。’這是用剛猛來糾正啊?!畬捜釋Υh(yuǎn)方的百姓能夠使大家親近,這樣來穩(wěn)定我們的國家?!@是用和緩的政策來使百姓平安祥和啊?!对娊?jīng)》又說:‘不爭斗不急躁,不剛猛不柔弱,實(shí)施政策平和,所有的福祉匯集過來?!@是和諧的最高境界啊?!钡鹊阶赢a(chǎn)死去,孔子聽到這一消息,流著眼淚說:“他具有古代圣賢的遺風(fēng)啊。
吳許越成
【題解】
本篇記述了伍子胥勸阻吳王許越議和的諫辭。春秋末年,吳越兩國互相攻伐,結(jié)為世仇。為了報(bào)“槜李之戰(zhàn)”之仇,吳王夫差率軍同越王勾踐在夫椒一戰(zhàn),吳國大勝。越國派人求和,吳王打算應(yīng)許。伍子胥聽到這件事后極力勸阻,他以古例今,說得非常懇切。怎奈吳王驕傲自大,忘乎所以,根本聽不進(jìn)去。伍子胥也因忠諫而死,但他那“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的話,對后人深有啟發(fā)。
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①,報(bào)槜李也②。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③,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以行成④。吳子將許之。
【注釋】
①夫差:春秋末年吳國國君,吳王闔閭的兒子。夫椒:在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即包山。
②槜(zhuì)李:吳越邊界地名。在今嘉興西南。
③越子:越王勾踐。楯(dùn):盾牌。會(kuài)稽:山名,在今浙江紹興南。
④種:即文種,越國大夫,字禽。太宰:官名。嚭(pǐ):伯嚭,武王夫差的寵臣,官至太宰。
【翻譯】
為了報(bào)檇李之仇,仇吳王夫差率領(lǐng)軍隊(duì)與越國在夫椒打了一仗,吳國戰(zhàn)勝越國,并進(jìn)入越國境內(nèi)。越王依靠五千甲兵在會稽固守,他還派大夫文種通過吳國太宰嚭去吳國求和。吳王打算答應(yīng)他。
伍員曰①:“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②?!粲羞^澆,殺斟灌以伐斟鄩③,滅夏后相④。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⑤。惎澆能戒之⑥。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⑦。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⑧。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⑨,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fù)禹之績⑩。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于少康,或?qū)⒇S之,不亦難乎?勾踐能親而務(wù)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于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后雖悔之,不可食已⑪。姬之衰也,日可俟也⑫。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⑬,必不行矣?!?/p>
【注釋】
①伍員(yún):即伍子胥,吳國大夫。
②盡:斷根。
③過(guō):古國名,在今山東掖縣北。澆:人名。斟灌:古國名,在今山東壽光縣。斟鄩(xún):古國名,在今山東濰縣西南。
④夏后相:夏禹的曾孫,少康的父親。
⑤后緡(mín):夏后相的妻子。娠:懷孕,妊娠。竇:洞。有仍:古國名。在今山東濟(jì)寧東南。少康:夏后相的遺腹子。牧正:掌管畜牧的官員。
⑥惎(jì):仇恨。
⑦椒:澆的臣僚。有虞:古國名,姚姓,在今河南虞城北。庖正:掌管膳食的官員。
⑧成:方圓十里。旅:五百兵卒為一旅。
⑨女艾:少康的臣子,在澆那兒做間諜。諜:暗中察看。
⑩季杼:少康的兒子。豷(yì):澆的弟弟,封地在戈。戈:豷的封國。
⑪不可食:吃不消。
⑫日可俟:猶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⑬伯(bà):通“霸”,諸侯盟主。
【翻譯】
吳國大夫伍子胥對吳王說:“不行。我聽說:‘樹立德行沒有比不斷培養(yǎng)更重要的,祛除疾病沒有比徹底清除干凈更重要的。’從前過國君主澆殺掉斟灌和斟鄩,然后又殺掉夏國國君相,夏后相的王后緡正懷孕,從洞中逃走,回她的娘家有仍國,生下了夏后相的兒子少康。后來少康做了有仍的牧正,對澆滿懷仇恨并能警惕戒備。澆派椒搜尋少康,少康逃到有虞國,做了那里的庖正,借此逃避禍害。有虞國國君姚思于將兩個(gè)女兒嫁他為妻,并賜綸作為他的封邑,有田地方圓十里,有軍隊(duì)五百人。少康廣施恩德,并暗中實(shí)施他的復(fù)國計(jì)劃,收聚夏國的百姓,用恢復(fù)他們的官職來安撫他們;并派女艾做間諜窺探夏國的情況,派季杼誘騙豷。于是滅了過國、戈國,恢復(fù)了禹的業(yè)績,奉祀夏的祖先并祭祀天帝,收復(fù)夏的所有。今天的吳國不如過國,而越國大于少康,如果它強(qiáng)大起來,就很難對付了?。≡酵豕篡`能夠親近百姓而致力于施施恩,被施恩的人都是有用的人,被聚集的人也都是應(yīng)用之士。越國的土地有一部分與我們接壤,而世代為仇敵。在這時(shí)攻克了卻不占有,還讓它生存,這是違背天理而且助長仇敵,今后雖然后悔,也無法消除掉。姬姓的衰亡,將指日可待,時(shí)間不會太長啊。我們處于蠻夷之間,卻助長仇敵,如果用這樣的條件來爭取霸業(yè),必定行不通啊?!?/p>
弗①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xùn),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②!”
【注釋】
①弗(fú):不的意思。
②生聚:繁殖人口,聚積物力。教訓(xùn):教育,訓(xùn)練。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fā)憤圖強(qiáng),以洗刷恥辱。
【翻譯】
吳王不聽從他的意思。伍子胥退朝后告訴別人說:“越國用十年的時(shí)間休養(yǎng)生息,并繁殖人口用來積聚力量,再用十年的時(shí)間教育和訓(xùn)練士兵,二十年之后,吳國恐怕將要成為一片泥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