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⑴,昨夜南園風雨。小憐初上琵琶⑵,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譯文】
挽留春天,留也留不下,任黃鶯啼破歌喉也是白搭。滿地殘花狼藉,似宮錦亂遭踐踏,只為昨夜南園的風雨太大。一大早年輕的歌女就彈響了琵琶,叫人的思緒久久飛向了天涯。春風不肯光顧深門大家,只一味伴同空中的柳絮戲耍。
【注釋】
⑴宮錦:宮中的錦繡,這里喻指落花。
⑵小憐:馮小憐,據(jù)《北史·后妃傳》,為北齊馮淑妃,名小憐,善彈琵琶,尤工歌舞。這里借為樂妓歌女名。
【品賞】
這首詞,一本詞牌下有后人擬題“春晚”二字。一說,此詞為王安石所作。南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載,有人見王安石“親寫小詞一紙,其家藏之甚珍,其詞即《清平樂》云云”,但又以“荊公平生不作是語”為由,疑此“未必非平甫詞也”。這首詞寫春晚景色,又由景及人,刻畫出一位心氣高傲的樂妓形象。詞的上片寫景。即使費盡黃鶯鳥的啼叫,也留不住春天歸去的腳步。作者用夜來風雨、滿地落紅二句,就寫出了殘春的景色特點。清人譚獻云:“‘滿地’二句,倒裝見筆力?!保ā蹲T評詞辨》)下片由景及人,景便是人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也似乎是人物命運的象征。詞中的小憐,借用古人之名,是一位琵琶女,她雖在樂籍,夜里被迫為豪門作樂,但“思繞天涯”,她寧可像楊花一樣在春風中自由自在地飛舞,而不肯過“畫堂朱戶”的富貴生活,即不愿做豪門的玩偶。這兩句即景寄情,抒發(fā)了這位樂妓的心聲,如譚獻所云:“末二句見其品格之高。”(同上)也許正因如此,這首詞才為王安石所珍愛。
【作者素描】
王安國(1028—1074),字平甫,臨川(今屬江西)人,王安石弟。宋神宗熙寧初進士及第,因政見與其兄不合,忤神宗,官盡至秘閣校理。能詩文,有《王校理集》。今存詞3首。
(高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