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我與散文

孤獨的盡頭是自由:李國文經(jīng)典散文 作者:李國文 著


代序
我與散文

在古老的中國人的文學(xué)概念里,散文是相對于詩詞而言的另一文學(xué)正宗。從人們爭說的司馬遷《史記》,為無韻的《離騷》,一直到千古傳誦的唐宋八大家的皇皇巨著,都納入這個散文的廣義概念之中。

可能新文學(xué)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學(xué)的影響。16世紀(jì)后期,法國作家蒙田,創(chuàng)造了一種用以直接表達作家個人的經(jīng)歷和見解的隨筆以后,20世紀(jì)初葉,中國開始用白話文寫作的作家,便把散文定位于西方文學(xué)中的隨筆這個位置上。

我想,這就是五四以來,散文局限于抒情的美文,寫意的隨筆,匕首投槍式的雜文和玲瓏剔透的小品,這樣一個比較狹義范圍里的原因。一來,文無定法;二來,文學(xué)是一個永遠不會停頓的過程,所以,從古散文到今散文的變化,體現(xiàn)了進步和發(fā)展,就被讀者接受,而且受到歡迎,擁有了至今不衰的生命力。

如今的散文、隨筆,或分不清是隨筆還是散文的作品?;蛏杂凶I刺,或提神醒腦,或意味雋永,或會心一笑,或怡神養(yǎng)性,或樂中有教,或語重心長,或茅塞開竅??磥?,這類作品,不太傷脾胃,不太費心思,少一點八股,去一點教條,寫的人,不必太拼命,讀的人,也不至于太要命,倒很符合宋代歐陽修喜歡的“三上”要求。

歐公說過他的讀書法,基本都是在馬上、廁上、枕上進行的。因為這三個地方,都不可能定下心來讀長篇巨著,所以,現(xiàn)代散文便是最佳選擇了。由此,我也聯(lián)想到中國古代的線裝書得以風(fēng)行的緣故了,就在于本冊簿,分量輕,易攜帶,能折疊的優(yōu)點上。魯迅先生在他的文章《病中雜談》里,就抱怨躺在病床上捧厚如城磚的精裝書那一份費勁。特別在節(jié)奏漸漸加快的當(dāng)今世界里,散文的流行,也是時勢之所趨。

散文,在英語里叫Prose,有“平鋪直敘”之意,還可作“無聊乏味”之解。隨筆,在英語里叫Essay,也有譯作漫筆、漫話,或小品文,或雜文的。英語里的這個詞,使人馬上聯(lián)想到讀音比較接近的Easy、Ease這兩個詞匯。前者作“容易的”“舒服的”“安樂的”和“大方的”解釋,后者作“快活”“安心”“悠閑”“自在”解釋。

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談起這種二把刀式的,當(dāng)然也是貽笑大方的英語見解,這位朋友欣然同意了我的看法。因為我對他說,其實這兩個英語詞匯所界定的范圍,所謂安閑、怡樂、平易、沖淡者,恐怕也是寫作隨筆、散文的一種適宜心態(tài)。

太強烈,太沉重,太嚴(yán)肅,太緊張,散文的“散”的韻味,隨筆的“隨”的特性,也就失去了。金剛怒目,劍拔弩張,怒發(fā)沖冠,摩拳擦掌,適宜寫檄文。但戰(zhàn)斗檄文,談何容易,那是很不好寫的一種題材,第一要有氣勢,第二要有文才,第三要有正義感,第四要言之成理,缺一樣都不行。所以,檄文能寫出陳琳為袁紹起草的《討曹操檄》,或駱賓王《討武曌檄》水平者,絕少。同樣,空洞乏物,無病呻吟,搔首弄姿,自作多情,也就稱不上是真正意義的“散文”了。“散”是一種神態(tài),筆下出來的卻是沖淡、飄灑、不羈、雋永的文字,和松松垮垮、不著邊際、信馬由韁、跑肚拉稀的筆墨,不是一回事。

誰都可以寫隨筆、散文,和誰都可以寫小說、詩歌一樣,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要寫一篇好的隨筆、散文,和寫一篇好的小說、詩歌一樣,就不那么容易了。

散文似茶,隨筆如酒,是有它不多,無它卻少的必需品。閱讀好的散文,如在虎跑喝龍井,看斜雨輕灑綠竹,聽清泉伴著松濤,能得天然韻味。反之,好比把茶葉悶放在衣箱里,串了樟腦味,沏出茶來,喝起來絕不是一種享受。品味好的隨筆,如在鑒湖飲加飯,原汁原味,越喝越香,耐琢磨,堪把玩?;腥魧ψZ,讀文如讀人,到聲氣相通處,恨不浮一大白而后快。

因此,寫隨筆或散文,大概得要一點閑心,一點閑情,還得要有一點閑空才行。有一次,在座談時,我曾把這種形式的文字,比喻為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方便食品,或者快餐,無非針對這種文體的輕捷便當(dāng)?shù)耐獠刻攸c而言,但就其果腹充饑的熱量而言,和其他食品,也是大同小異而無差別的。因此所謂散文的輕、散、淡、閑,有時只是一種外部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一個作家的良知,從本質(zhì)而論,是無法脫離現(xiàn)實,背靠生活,真正“閑”起來的。但如果把隨筆、散文,一定弄成七碗八碟的滿漢全席,復(fù)雜了而不容易,麻煩了而不舒服,沉悶了而不安樂,拘謹(jǐn)了而不大方的話,那么這些文字也就不可能給作者帶來快活、安心、悠閑和自在了。

法國古典作家蒙田是終其一生,寫隨筆和散文的大家。他的文風(fēng)曾經(jīng)影響了一代或數(shù)代歐洲文學(xué)。他有句名言,“我本人就是這部書的材料!”另一位法國作家布豐也說過:“風(fēng)格如人。”哪怕隨筆寫的是芥豆之微的小事,散文寫的是片刻感觸,剎那情緒,總得如蒙田所說的那樣,是一種真我的文字體現(xiàn)。只有真我,才有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而真的東西,天然自成,無法裝假,而假的東西,不管怎么偽飾,也有矯揉造作的痕跡。這也是近年來在報紙雜志上讀類似文章時,深深感知到的一點。有的文章,令人讀來欽佩有加,有的文章,就不敢恭維了。

《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和二郎神斗法,七十二變,最后變成一座土地廟,可拿自己的尾巴沒法辦,只好把它化作一根旗桿,企圖蒙混過關(guān),結(jié)果被灌江口的二郎看出破綻,哪有旗桿豎在廟后的道理?結(jié)果把戲拆穿。其實寫作的人太突出個人,太炫耀自己的話,也和孫悟空一樣,那尾巴就讓人看得不舒服了。所以,只有發(fā)自胸臆,無諱無忌,真實地寫了作者所想所感,所念所思,見學(xué)問,有功底,才是毫無疑問的佳作。

如果從字面的意思來理解,散文,似是散淡任意的文字,隨筆,似是隨手拈來的筆墨,其實不然,散文,是不能散亂,隨筆,是不可隨便的??雌饋?,做出散碎輕松,不加經(jīng)營的樣子,或者,做出隨意自如,漫不經(jīng)心似的神態(tài),實際上卻是要認(rèn)真對付的一種文學(xué)樣式??雌饋砥淮?,著墨不多,但要涉筆成趣,意境深邃,卻是很難的。在有限的篇幅里,白云蒼狗,鏡花水月,山南海北,大千世界,寫出一番無垠的天地,則更是不容易了。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如果說寫作是一種快樂的話,那么寫小說的快樂,是那種一磚一瓦,一釘一木蓋房子的快樂,而寫隨筆、散文的快樂,類似那種立刻成像的照相機,讓人馬上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在講什么這種向讀者直抒胸臆的短平快效果,所帶來的快樂,是小說、詩詞通過形象來表達的間接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只要能繼續(xù)握筆,這種快樂是不會放棄的。

正因為如此,散文也好,隨筆也好,我想還應(yīng)該有一個大發(fā)展的前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