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須揚鞭自奮蹄——記水利工程抗震專家陳厚群院士 陳菁霞

平凡彰顯偉大:全國勞模中的清華人 作者:錢錫康 編


無須揚鞭自奮蹄——記水利工程抗震專家陳厚群院士 陳菁霞

陳厚群(1932-),出生于江蘇無錫,水利水電工程抗震專家,水工結構專家。1950年至195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1958年畢業(yè)于蘇聯(lián)莫斯科動力學院,之后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國水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筑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理事長等職。1989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一名水電工程抗震專家,陳厚群說他一切科研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為工程服務”。50余年的科研生涯里,他的工作重點圍繞著工程需要一步步作出調整和創(chuàng)新,而在這些背后是他對黨和國家需要的無條件服從。“我是黨和人民培養(yǎng)出來的”,樸素的話語里蘊涵著一個兒子對“母親”的無盡深情。

一顆“愛國心”

1932年初夏,陳厚群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小商人家庭。時代的動亂使得一個幼小的孩子書也讀不安穩(wěn),6歲的他上學不到5天,學校被日本飛機轟炸,此后一年的時間里,他跟著父母和姐姐到鄉(xiāng)下逃難,嘗盡了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滋味。現(xiàn)在那些電影里放的日本人如何殘害、欺凌中國人的鏡頭對于陳厚群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日本兵放火燒毀了父親的綢布店;被大人拉著隨雜亂人群倉皇跑過已經(jīng)起火的殘橋;和姐姐驚慌地看著獰笑的日本兵舉槍亂戳后面躲藏著母親的床帳;拉緊母親衣角和鄉(xiāng)親們被日兵和漢奸舉槍驅趕和圍困在田野空場上……國仇和家恨催人早熟,陳厚群說這幼年的創(chuàng)痕在他記憶里總難磨滅。

7歲時,陳厚群隨家人輾轉逃到上海,剛念了三年書,上海也淪陷了。在日軍和漢奸到處戒嚴、抓人,清早去擠軋配給的“戶口米”的擔驚受怕中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和所有遭受敵人侵略的中國人一樣,他們盼著日本人早一點被趕走,盼著“天快點亮起來”。1945年抗日勝利,但國民黨的官員腐敗、物價飛漲很快讓滿心歡喜的人們跌入了谷底。少年陳厚群的心中充滿了困惑、失望和不滿。他開始模糊地意識到,要刻苦學好本領,有朝一日,能為祖國的強大做點事情。

陳厚群在上海中學(江蘇省立中學,前身為龍門書院,至今已有140余年的歷史)畢業(yè)的那一年,迎來了新中國的解放和成立。他作為學校學生文藝社團代表冒雨參加了解放軍進城儀式??即髮W時,陳厚群報了華東考區(qū)的上海交大電機系和華北考區(qū)的清華大學土木系,被兩所學校同時錄取。一心向往進步的他不顧母親的反對,選擇了北方的清華。20世紀50年代初的清華,在全民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運動大潮中,學生們也沒有心思靜下心來念書。1951年年底至第二年年初的那段時間,整個北京市的學校都停課了,陳厚群和另外23個清華學生一起,被學校團委組織部派到北京市“節(jié)約檢查委員會”,做些稅務方面的抄抄寫寫工作。稅務是“三反”中的重點,由北京市副市長崔月犁直接負責領導。因為要了解情況,陳厚群當時將北京市所有稅務所的電話背得滾瓜爛熟。

就在這時候,他接到學校讓他回去參加留蘇考試的通知,這對于每天要工作到深夜十一、二點的陳厚群來說,著實有些突然。“一切服從組織安排”,陳厚群二話沒說就回來了。學校給了他一禮拜的時間集中準備考試??荚嚢〝?shù)學、物理、俄文等科目。前兩門課是陳厚群的強項,考得非常好,俄文則因為他剛進校時,在英語水平考試中達到85分以上,因此獲得了免修資格,利用這點時間他旁聽了半年的俄文,沒想到這個時候派上用場了。

在設在輔仁大學的俄專里學習幾個月后,陳厚群于1952年10月份前往蘇聯(lián)的莫斯科動力學院,開始了他長達五年半的留學生涯??途釉谕獾娜兆樱惡袢簩⒔^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了專業(yè)上。在刻苦學習的日子里,毛澤東的蘇聯(lián)之行成為他終生難忘的歷史性事件。陳厚群永遠記得50多年前的那一天: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學的禮堂里,他和兩三千名中國學子一起親耳聆聽了毛主席的講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泵珴蓶|的湖南口音很重,好多話他聽不太明白,好在身旁坐了一位湖南籍的同學,不時幫他翻譯一下。

在動力學院,陳厚群成為第一批入黨的黨員,其實早在俄專學習的時候,他就被列為發(fā)展培養(yǎng)對象,后來因為出國擱下了。毛澤東接見他們的那一天,正是他轉正的日子,也正因為此,這一天才更加的讓他刻骨銘心。

1958年年初,陳厚群以全優(yōu)成績畢業(yè)。他出色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和刻苦好學精神深深打動了導師阿依伐尚教授,希望他能留下繼續(xù)讀副博士學位(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學位)。當時,蘇聯(lián)規(guī)定大學畢業(yè)兩年后才有資格報考副博士研究生,對此,阿依伐尚教授表示可以將陳厚群作為特例,推薦他直接就讀,并將親自去向中國大使館請求批準。

一心想盡早歸國的陳厚群婉謝了導師的好意,其時他滿心里想的是趕緊將所學的知識報效祖國,投入到國內已經(jīng)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中去。

時光流轉,敘述這些往事的時候,陳厚群已是一位白發(fā)蕭然的老者。經(jīng)歷了其后國內種種政治氣候的變化,他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激勵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動力來自何方?這樣的時候,他的腦子里閃過一幕幕的往事,回憶起第一次聽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莊嚴宣告時的激動心情?!敖ㄔO一個強大祖國”的夙愿,成為激勵他的動力之源?!拔页8嬲]自己,要做到大寫的人,并不容易,要努力終生,有多方面的要求,但有一顆‘愛國心’是最基本的?!?/p>

專業(yè)上的探索

回國后,陳厚群被分配到水利水電部直屬的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當時填就業(yè)志愿時,有三個選擇,他和同學們一致填的到工地去。按陳厚群自己的規(guī)劃是,先到工地,再到設計單位,最后才進科研單位。但同行的幾個人中就他一人被分到科研單位,重視實踐的陳厚群提出要先到工地去勞動實習一年。

在東北桓仁水電站,他先是當風鉆工,雖然之前沒學過這方面的知識,但他“現(xiàn)學現(xiàn)賣”,晚上自學,白天給工人們講課。后來他被調去搞爆破,管炸藥庫。有一次工地趕任務,已經(jīng)好幾天沒合過眼的陳厚群被找去做炸藥實驗,在施工的震天噪音中,疲憊的他沒有注意到從坡上開下來的一輛5000多斤重裝滿石頭的斗車,他奮力閃避,但一條腿還是沒來得及抽出來,導致粉碎性骨折。連夜送到沈陽陸軍醫(yī)院搶救,好在醫(yī)生救治有方,保住了他的這條腿。如今,他的左腿只留下動脈,血液的循環(huán)僅靠微血管支撐。

在醫(yī)院近半年的時間里,陳厚群幫忙護理病人,出墻報,贏得了上上下下的贊揚和愛護。怕荒廢專業(yè),他拄著拐杖去新華書店買了一堆業(yè)務書,一邊養(yǎng)傷,一邊溫習業(yè)務知識。等再回到水科院的時候,已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陳厚群被分配到結構材料所從事結構試驗和分析的三組。

1961年,廣東新豐江水電站發(fā)生水庫地震,大壩急需加固,院領導決定由他負責籌建抗震組,對水工混凝土結構抗震問題進行研究。這對于從未學過“抗震”,連一些最基本的學科概念也搞不清楚的陳厚群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但既然是工作需要,他是無論如何也要攻克這個難題的。“我相信‘邊干邊學’,‘從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是唯一可行的途徑,也是一定可以學會和做好的。”從此,陳厚群與抗震結下了終生不解之緣。經(jīng)過這次實地奮戰(zhàn),他主持組織有關單位編寫了題為“新豐江水庫地震及其對大壩的影響”的學術論文。1973年,該文成為我國首次提交國際大壩會議的論文,并獲得了國際上的關注和好評,極大地提升了我國抗震研究在國際的影響力。

作為一名抗震科研人員,陳厚群清楚地意識到“地震就是命令”,需要在震后盡快奔赴工作崗位。1965年邢臺發(fā)生地震,當天剛從云南參加完“四清”工作回到家中的他,放棄休息,不顧路途感染的風寒,立即趕赴現(xiàn)場進行調研。在邢臺岳城水庫,陳厚群見到了前去視察災情的周恩來總理。“我們不能只給子孫留下記錄,還要總結經(jīng)驗教訓?!笨偫沓镣吹脑捳Z至今還鮮明地留在他的記憶里,也更加讓他意識到抗震安全工作的緊迫性。也正是從那時起,國務院成立地震辦公室,成為后來創(chuàng)建的國家地震局的前身。

很快,北京開始了批判“三家村”的政治風潮,舉國上下處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肅殺之中。在這樣的時代大潮里,陳厚群是幸運的:因為要擔負起“保衛(wèi)京津地區(qū)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保衛(wèi)黨中央”、“保衛(wèi)毛主席”的偉大而光榮的任務,他和一些同行們在“文革”中仍然可以搞點業(yè)務工作。1976年年底,陳厚群參加了毛主席紀念堂專用設備的抗震試驗。兩年后,被推選為先進集體代表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

從1973年開始,歷時5年,在陳厚群的主持下,從總結經(jīng)驗、編寫專題研究報告,到確定規(guī)范的編制原則、章節(jié)安排、分工起草、綜合統(tǒng)稿、審查答辯,他成功編寫了我國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內容涉及幾乎所有主要水工建筑物。1992年,該規(guī)范在他的再次擔綱下,圓滿完成了修編任務。新規(guī)范實施以來,廣泛應用于水利水電工程的抗震設計實踐,有力推動了我國水電事業(yè)的發(fā)展,并于1999年獲國家電力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

鑒于大壩、核電站等復雜結構重大工程抗震問題中計算分析難度較大的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都把結構動力試驗作為重大工程結構抗震設計的重要依據(jù),而大型模擬地震振動臺是進行這類模型動力試驗的主要設備。為此,1980年經(jīng)水利電力部批準,在水科院建置大型模擬地震振動臺,陳厚群是這項工作的負責人。

為了完成這項建置工作,他對世界各國目前已建的大型三向地震模擬振動臺的技術指標、運行情況、存在的問題、生產(chǎn)廠家和設備價格進行了調查,并根據(jù)大壩、核電站等復雜結構重大工程的抗震試驗要求必須具備的技術指標提出了可行性論證報告。1987年,我國最大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5m×5m電液伺服式三向六自由度寬頻域模擬地震振動臺順利建成。很多國際上著名的地震工程專家參觀后,表示極大稱贊。在美國國家科委的專著中,將其譽為“世界最佳的壩工抗震試驗設備”。

50余年來,陳厚群在研究壩址河谷地震動輸入、壩體-庫水-地基綜合體系的動力相互作用和不同介質動態(tài)耦合等大壩抗震的前沿課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水工結構抗震理論、應用基礎、數(shù)值模擬、軟件開發(fā)、試驗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先進的研究成果。此外,他還是持續(xù)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項目《拱壩動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體技術負責人和現(xiàn)場組織者;“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300m級高拱壩抗震技術研究”的負責人。他半個世紀的抗震科研工作,對我國劉家峽、新豐江、楓樹壩、白山、湖南鎮(zhèn)、二灘、東江、小浪底、三峽、豐滿、龍羊峽、小灣等許多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的大壩、進水塔、升船機等結構的抗震試驗和分析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先后獲得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水電系統(tǒng)和水利系統(tǒng)特等勞動模范、全國先進生產(chǎn)者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以及2001年度何梁何利技術科學獎。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9項。1995年,陳厚群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我們那個時代,‘服從組織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出自內心的較普遍想法?!倍浇裉?,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陳厚群依然認為:不管搞什么專業(yè)和在什么崗位,只要肯下決心,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總是可以成功的。多少年來,他心里始終記著魯迅先生的那句話——“路是人走出來的”。

團隊的力量

2008年,水科院迎來了50周年院慶。當年風華正茂的陳厚群和水科院一起,親身經(jīng)歷了這所水利水電科研機構半個世紀里歷經(jīng)解散和恢復重建的滄桑和風雨?!?0年來,我一直是在團隊的培育下成長的,所有的成果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幾乎在所有談及工作的場合,陳厚群總是將自己的科研成就歸功于團隊的力量和作用?!拔覐膫€人成長過程中親身體驗到,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至少在工程界,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必須依靠團隊群體的力量。當然,這么說決不是忽視個人的努力和智慧。因為,只有團隊中,每個人都發(fā)揮出最大潛力,群體才能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突破?!倍魏谓艹龅膫€人,也只有在團隊的成就中才能脫穎而出。團隊是人才成長的土壤,脫離團隊的“拔苗助長”是不會成功的。

多年來,作為一門學科的帶頭人,陳厚群一直在思考科研團隊的體制和規(guī)章問題:充分發(fā)揚學術民主,在任務和分配上力求公正、公平和公開,這樣才能夠做到統(tǒng)籌兼顧,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在他負責科研團隊的那些年中,堅持以研究室為核算單位,不搞課題承包,就是出于這樣的想法。但光有這點還不夠,在他看來,一個團隊的凝聚力更主要是來自團隊的協(xié)作精神和和諧創(chuàng)新的氛圍。這才是提高團隊成員創(chuàng)造能力的關鍵。團隊的凝聚力來自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和互相幫助,來自“得人心”。

關于團隊協(xié)作,陳厚群曾做過一個有名的比喻:團隊好比力學中的合力,每個成員都只是其中一個分力,合力固然有賴于分力的綜合,但各個分力再大,如果不能作用在同一個方向,合力不會大。如果相互抵消,會成為“內耗”,再大的分力也發(fā)揮不出來,“三個臭皮匠可以頂一個諸葛亮”,但“三個和尚也可能沒水吃”。

無論在蘇聯(lián)學習,或在美國工作期間,陳厚群深切地感受到:我們中國人既不笨、也不懶,別人能做到的,經(jīng)過刻苦努力,我們也一定能做到。但他也曾聽到過,說有些中國人“單個是條龍,三個是條蟲”。王選院士也說過他在美國華人間聽到的一種說法,說有的中國人喜歡“打麻將作風”,愛孤軍作戰(zhàn),看著上家,防著下家,盯著對家,自己和不了,也絕不讓別人和。

從1961年陳厚群受命組建結構抗震組開始,現(xiàn)在已發(fā)展成為——具有中國地震局核發(fā)的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甲級資格證書;初步具有設計基于3S高新技術的水庫誘發(fā)地震監(jiān)測和預警分析系統(tǒng)的能力;在我國重大水利水電工程設置了強震觀測臺網(wǎng)系統(tǒng);并初步建立了我國水工強震觀測數(shù)據(jù)庫;建置了先進的重大工程抗震試驗基地;積累了長期和國外協(xié)作在壩址進行現(xiàn)場振動試驗研究的較豐富經(jīng)驗和資料;與國內有關單位協(xié)作,開發(fā)應用了一批大壩抗震分析理論,方法和專用軟件庫;初步形成了一支約60%有碩士以上學位的、平均年齡不足40歲的研究隊伍,培養(yǎng)了一批碩士、博士、博士后等不同層次的研究人員,已成為一個比較系統(tǒng)和完整、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影響的水工抗震科研集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