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而小天下”
青蛙坐在井底,抬頭看天,天不過只有井圈那么大。于是怡然自得,以為天底下只有一口井,而它——青蛙閣下,既然占有了整個井的水面,也就是天下之主了。
人們常常用這個“井底之蛙”的故事去諷刺那些目光短小而又自以為是的人。然而,人們又往往因為缺乏遠大的理想,而滿足于已有的成績,甚至于躺在成績上打起呼來,再不想邁步向前了??吹眠h一點,是革命者不斷前進的一個重要條件。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道理。二千年前的孔子就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濒?,是春秋時的一個國家,大概就只有我們現(xiàn)在兩三個縣那么大小。在平地上看看,當(dāng)然也可以算是一望無際了,然而登到一個不算太高的東山上一看,就顯得小了。要是爬到泰山頂上,那么,就連“天下”,也似乎嫌狹窄些??磥?,登高望遠,打開眼界,對于容易滿足于點滴成就的人,確實是一帖有效的良藥。這里,并沒有什么別的奧妙,關(guān)鍵就是比較。和在高山頂上看到的更為廣闊的天地一比,原來自以為了不起的“大”,就變成顯得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小”了。
學(xué)習(xí),不也是如此嗎?讀了這么幾年或者十幾年書,坐在家里想想,墨水也喝得不少了,大概差不多了吧,何必學(xué)那么多,那么認(rèn)真呢?可以將就過去就算不錯了,還要怎么樣呢?我反正又不打算做物理學(xué)家、數(shù)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學(xué)那么多干什么?
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是生活在二千年前,那也就罷了?,F(xiàn)有的知識,比那時的人們當(dāng)然不知要高明多少。如果只打算混混日子,了此一生,過一天算一天,那也就罷了。因為,在這樣的人看來,懂得多些和少些,反正都“差不多”。
要是我們能站高一些,望遠一些,那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多”的問題了。在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手里,將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許多青年人還將一直生活和工作到21世紀(jì)去。在這個時期中,我們國家的工業(yè)、農(nóng)業(yè)、國防、文化教育和科學(xué)技術(shù)事業(yè),都將要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對每一個勞動者也將要提出愈來愈高的要求。許多新的技術(shù)、新的設(shè)備、新的材料、新的能源,將要進入我們的勞動領(lǐng)域,要求我們掌握比現(xiàn)在不知要多多少的新知識。面對著生活和時代向我們提出的要求,我們永遠也不能對自己說“差不多”。偉大的目標(biāo),使我們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知識不足。列寧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共產(chǎn)主義者,就“必須善于吸取人類的全部知識”,“掌握了一切現(xiàn)代知識”。請問,我們在“人類的全部知識”里吸取了多少?在“一切現(xiàn)代知識”里掌握了多少呢?難道我們還能有絲毫的放松嗎?
孔老夫子所知道的“天下”,本身就不是很大的,所以,在泰山頂上一看,就覺得小了。我們要征服的宇宙卻是無窮盡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無數(shù)的銀河系,都應(yīng)該放在我們考慮問題的范圍之內(nèi)。和這樣大的天地比較,我們什么時候能對于自己的知識水平有任何的滿足呢?
對于我們,危險的是:一種叫作“半瓶醋”的態(tài)度。瓶里的醋裝滿了,搖起來并沒有什么聲音,只裝了半瓶,一搖就晃晃蕩蕩,哇啦哇啦,到處宣揚自己已經(jīng)很不錯了。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讓我們站得更高些吧!
(《光明日報》,1959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