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經(jīng)歷不虛度

回歸生命的本源 作者:[美] 馬克·尼波 著;胡馨 譯


1 經(jīng)歷不虛度

“體驗”的意義在于我們不逃避生活,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生活經(jīng)歷之中。每個人經(jīng)歷的核心深處都蘊藏著某種智慧,我們攜帶著這些智慧,等待被發(fā)掘。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物如果能夠被珍視,都會閃爍著智慧之光;我們內(nèi)心也都有一個真理的聲音,真正能夠?qū)⑺庾x的,也只有生活。真理是一顆藏在生活中的種子,需要我們用體驗來澆灌才能發(fā)芽。

希臘語中有一個詞“ginosko”,意思是全身心的投入生活里,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真正通曉和認知真理,再沒有耐心的人,也只能等待著時間的流逝讓這種認識慢慢浮出水面。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時間之河永遠不緊不慢,悠悠地流淌著,幫助我們沖刷掉蒙在眼睛上的塵埃,打磨掉覆蓋在心靈之上的老繭,直到我們能領(lǐng)悟每件事物的表層下面,都深深地隱藏著一些不被我們所知的奇跡。我們能夠加快這個過程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以讓自己時刻準備好,來迎接它的到來。

日語中有一個詞“wa”,意思是和諧,還有一個詞“doryoku”,意思是付出努力。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就具有了一個新的含義,即經(jīng)歷的最終意義,也就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讓自己進入和諧的狀態(tài)。不妨將經(jīng)歷看成一首妙曲,我們只有投入生活,才能夠聆聽到它天籟般的美妙旋律。但是我們怎樣才能聽到自己的人生旅途之歌呢?在整個旅途中,我們又從誰那里聆聽呢?我們應(yīng)該怎樣詮釋我們的經(jīng)歷,才能夠隔絕塵世的喧囂,傾聽到生活那美妙的旋律呢?尤其是“苦難”和“痛失”有可能會埋伏在生活的每一個轉(zhuǎn)彎處,出其不意地伏擊我們。

這個話題,亙古以來無人能答,自然,我也無言以對。但是我們可以站出來,置身于更大的視角下,將充滿矛盾和悖論的生活之火點燃,熊熊的火焰就會為我們帶來溫暖,而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向生活之火中添加故事和探尋的柴火,使其火焰燃燒得更高、更猛。下面這個關(guān)于佛陀的故事,或許會給正處于人生起伏中的你帶來一絲慰藉和啟發(fā)。

醒來

帕塔卡拉在洪水中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和家園,在巨大的打擊之下,她精神崩潰瘋掉了。她撕破自己的衣衫,痛苦地哀號著,在荒原里漫無目的地四處游走,衣不蔽體。直到有一天,她闖入佛陀正在講經(jīng)的一個道場。一開始,把門的和尚看她是個瘋子,不允許她進門,但是佛陀一眼就看出來她無以言表的痛苦,示意讓她進來。據(jù)說,當時佛陀充滿慈悲地扶住她瘦弱的雙肩,語氣堅定地說:“大姐,醒醒吧!”他的這句話如棒喝一般直指帕塔卡拉那充滿創(chuàng)傷、破碎的心靈,一會兒,她就慢慢平靜了下來了。

后來帕塔卡拉追隨著佛陀修行了數(shù)年,盡管她心底的悲痛逐漸平息了,靈魂也有所覺醒,但依舊沒有找到最終的安寧。直到有一天,當她將洗澡水潑到地上的時候,她看到水流有些湍急、時斷時續(xù),有些則緩緩流淌綿延不斷。突然,她認識到,其實生命就像這些水流,有的短,有的長。她淚流滿面,一下子扔掉手中水桶。此刻,她終于認識到生命的轉(zhuǎn)瞬即逝和彌足珍貴,而苦難能夠幫助我們抹掉對這個事實的視而不見。她跪在地上,輕聲抽泣著,看著自己的眼淚滴到地上匯聚成小溪,最終融入之前被潑到地上的水中,緩緩滲入泥土中。

在這個故事中,當佛陀告訴帕塔卡拉醒醒時,他是指哪個感官醒來呢?他暗示在這種情況下,帕塔卡拉還有什么能量可以開啟呢?而又是什么力量將帕塔卡拉從悲痛的深淵拉回心境澄明的境界呢?這些問題不是讓你回答的,而是讓你去參透的……

當佛陀呼喚帕塔卡拉醒來的時候,他訴諸的似乎不僅僅是斯多葛派的順從天命和恬淡寡欲,也不是讓帕塔卡拉控制自己的情感。佛陀所做的似乎就是將她拉進其個人體驗的圣地,這片圣地能夠吸納、包容她所有的情感。帕塔卡拉的覺悟證明了,我們所有的經(jīng)歷都會幫助我們打磨出生命深處那顆智慧的珍珠,這顆珍珠蘊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只有當我們認識到這個關(guān)鍵所在時,才能夠挖掘出這顆珍珠連城的價值。當我們手捧著這顆珍珠,凝視它、珍愛它的時候,我們同時也會抵達一個從未感受過的地方??梢哉f,只有那個時刻,我們才終于到家了。

充滿矛盾和悖論的生活之火為我們帶來溫暖,而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向生活之火中添加故事與探尋的柴火,使其火焰燃燒得更高、更猛。

選擇永遠存在

只有當我們能像大地隨時吸納流淌于地面的水流那樣,去敞開心扉去迎接我們的情感,而不是竭力制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深處才能得到情感的滋養(yǎng)。如果我們對抗自己的苦難體驗,便會喪失體驗之泉對我們心靈的澆灌。不管我們是否經(jīng)常摔倒,覺醒的努力都能將我們帶向那讓人心境澄明的安逸之地。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并不會一勞永逸,那些能讓我們心灰意冷、無精打采的事會隨時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命里,就如同那些讓我們心境澄明、心花怒放的機會一樣。

故事是一個永世留傳的秘方,它們是一瓶瓶神秘的仙丹蜜露,蘊藏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選擇,讓我們從中體味智慧。品味一下這里的兩個故事傳遞給我們的暗示吧。

愛斯蘭和白女巫

我們時常會面臨這樣的選擇——是成為那些鼓舞別人、讓他人生命盎然的人,還是要做那些打擊別人,讓人心灰意冷的人。C.S.劉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的經(jīng)典故事《納尼亞傳奇》向我們精彩地展示了這類選擇。故事中有一頭叫亞斯蘭的熱愛生活的神秘獅子,它在故事中時不時地出現(xiàn),幫助他人增長能力、恢復(fù)平衡。而它的對手——那個納尼亞的白女巫則是一個會讓人生命消亡的角色,她能夠把人凍成沒有靈魂的塑像。獅子和白女巫之間的斗爭是十分經(jīng)典的,代表著我們自己與自己的斗爭。最終,亞斯蘭用其神秘呼吸將人們從僵硬麻木的塑像狀態(tài)中喚醒,將生命力還給他們。這難道不是“鼓勵”的贈予所在嗎——通過將生命力注入他人和我們自己,來消融彼此的麻木?這難道不是博大和勇敢的“獅子般的祝?!钡暮x嗎?

可以說,這種神秘呼吸就是那個可以讓人心花怒放、心境澄明的影響力,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而那將人凍成雕塑的則是讓人心灰意冷的影響力,是當我們收回自己的關(guān)注和關(guān)懷時所造成的冷漠。我們停止傾聽的時候,慢慢地,這種心不在焉就會成為一種讓人麻木的力量。

我們必須牢記,我們內(nèi)在也都有一種力量,或讓人心花怒放,或讓人心灰意冷。我們可以隨時成為獅子或女巫。每當我們摒棄、否認、逃避生活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正在凍結(jié)某一部分世界;但是每當我們一頭扎入生活,接納生命中的一切的時候,我們就融化成了這個世界的某一部分。盡管有些時候,我們身不由己地逃避、否定生活,不可避免他走進麻木的狀態(tài),但如果那時我們能夠停下來,安然地面對眼前的一切,就是詮釋自己生活的第一步。我們的堅韌不拔就是那個能夠讓我們解凍、回歸生命盎然的神秘呼吸。

朱庇特和蜜蜂

另一個能夠消磨我們生命力的東西,是潛藏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日積月累的抱怨與憤恨,這些積壓已久的怨恨總會有一天會變成憤怒。當然,復(fù)仇感和惡意不是什么新東西,早在希臘神話中就有了。一個來自伊米托斯山的蜂后,飛到奧林匹斯山上向朱庇特獻上新釀的蜂蜜。朱庇特十分高興,許諾滿足她一個愿望。這只蜂后說:“我祈禱您給我一個蜂刺,如果任何凡人膽敢來取我的蜂蜜,我就可以刺死他們?!甭犃诉@話,朱庇特不很愉快,但是也無法收回他的承諾。于是,他字字斟酌地對蜂后說:“好吧,你的愿望將會滿足,但是你會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如果你使用你的蜂刺,蜂刺將留在對方的傷口中,而你也將因此喪生。”

這個簡短而強大的寓言中蘊藏著很多信息。我們到底什么時候有權(quán)認為我們釀的蜜就只屬于我們自己?而什么時候又把這種釀蜜看作自己向世界呈現(xiàn)的禮贈?如果我們覺得蜂蜜是只屬于我們自己的,那么我們可能就會像故事中的蜂后一樣,為了守護蜂蜜而丟掉性命;但是如果我們把釀蜜看成是對世界的禮贈,那么我們就成為了甜蜜的使者,使命就是贈予。

這個寓言關(guān)于許諾的啟示又是什么呢?朱庇特的許諾過早了么?他對蜂后的信賴放錯了地方么?盡管朱庇特的精明讓蜂后意識到了惡意的代價,但什么才更重要呢:是保守諾言,還是尊重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如實回應(yīng)對蜂后的要求?不同的選擇會將我們引向不同的生活,不僅僅是在神間,在人間也是如此。

縱觀歷史,故事中蜂后的身影一直都在,她幻化成男人、女人,不同的身份,無數(shù)次地輪回在眾多的生命里。事實上,每當我們用自己的傷痛來闡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被伊米托斯山的這只蜂后附體了。而緊接著,我們的生活就會在惡意的規(guī)律中罹難,因為每當我們讓自己的蜂刺留在傷口中的時候,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就會消亡。

恐懼的誘惑

沒有什么比恐懼更能消磨我們的生命力了,它會使我們大面積地癱瘓和麻木。恐懼令我們拒絕傾聽,而我們通過恐懼的耳朵聽到的時常是扭曲失真的信息。現(xiàn)在,讓我們來審視一下恐懼吧。作為人類,我們都有一種本能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即“抵抗或逃跑”,讓我們能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可以進行快速反應(yīng):抵抗或逃跑。

但是,這種應(yīng)激反應(yīng)時常會被我們過度使用,在生命還未遭到威脅、只是面臨困難或不適時就被啟動了,我們的慣性往往讓我們還未到生死攸關(guān)的時刻就選擇逃避或?qū)埂_@種過激反應(yīng)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了難以彌合的傷害。例如,我們看到蜜蜂飛到房間里來,由于擔心被蜇,就會努力去拍死蜜蜂;由于怕避免麻煩或不想陷入別人的痛苦中,就對某些人或事避之不及;在教堂門口將像帕塔卡拉這樣的人拒之門外,因為擔心她會發(fā)瘋。

如果這種“抵抗或逃跑”的本能會像其他的本能一樣進化,會是什么樣子呢?如果我們用正處在這樣的進化之中,對“抵抗或逃跑”重新定義,又會是什么樣子呢?也許,這種被重新定義后的進化會挽救我們,那么到時,我們是否能夠慢慢發(fā)展出一種技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威脅生命的情況,什么情況下僅僅是身份受到了威脅?我們要如何更有效地應(yīng)對那些看起來似乎在威脅生命,但其實并不是的情況呢?

我們越是能夠拒絕恐懼的誘惑,從而清楚地看穿自己到底是焦慮、不適,還是受到了生命威脅,我們就越不會有暴力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這就要求我們具有一種獨特的傾聽意識,這種傾聽必然在強大的自我和悲天憫人之中孕育而生。這種鑒別會使我們更有深度,它也是一種通往內(nèi)省之路的修行。帶著坦然和誠摯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經(jīng)歷的一切是一種藝術(shù),我相信,這種藝術(shù)將使我們的“抵抗或逃跑”的本能慢慢脫離其原始性,實現(xiàn)進化。敢于面對沖突和恐懼,會使我們與自己的體驗更加貼近,從而發(fā)覺,我們和世界原本一體。

那些讓人心花怒放或心灰意冷的事物

那些讓人心花怒放或心灰意冷的事物有很多。不管我們多么處心積慮、用盡千方百計,苦難和喪失永遠不可能從我們的生命里消失。但是如果我們互相幫助,再多的苦難與痛失也不會阻擋體驗生活的努力。

我們會有很多恐懼,這些恐懼讓我們的生命力消磨殆盡,變得心灰意冷。這些恐懼包括:

●對未知的恐懼——我看不見未來——影響我們對生活的信念。

●對前功盡棄的恐懼——努力半天反而產(chǎn)生最糟糕的結(jié)果——讓我們玩世不恭。

●對意外的恐懼——頃刻間似大廈無情傾倒——對生命充滿消極的預(yù)期。

●對被排斥的恐懼——我要說真話大家就都走了——導(dǎo)致我們遮掩隱藏。

●對死亡的恐懼——喪鐘隨時會敲響——我們變成惶恐和緊迫的奴隸。

以上這些恐懼,如果偶爾出現(xiàn),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容忍它占據(jù)你的生活,它就會成為榨干你的生命力、讓你心灰意冷的念頭。

幸虧,我們同時還有很多讓我們心花怒放、熱愛生活的念頭,這些念頭足以和恐懼匹敵。讓我舉幾個例子:

●要增強對生活的信念:我們可以擴展我們的生活,迎接生活的奇妙,深化感受力,允許自己去好奇和贊嘆。

●要強化生活的可能性:我們不妨也花點兒時間想象下,一切順利會是什么情形,不要總想壞的情況。

●要增強我們對痛苦的接納力:我們不妨試想自己是水,當石頭掉進來后不是被砸成碎片,而是宛而流動,無所不容。

●要改進我們掩藏的習(xí)慣:我們要像專注聽課一樣傾聽生活,靜靜等候生活呈現(xiàn)其真理,像樹苗追求陽光一樣。

●要改進我們匆匆忙忙的緊迫性,我們可以多在當下停留,試著接納時間的終結(jié),即死亡。

我們往往都在心花怒放與心灰意冷之間左右搖擺,有一點很清楚,當我們執(zhí)著于自己彼時的境況、目光短淺地看著所有發(fā)生的事情時,我們就可能掉進陷阱里,總覺得有什么不對勁兒,最終被恐懼鉗制。當我們能不再于痛苦中掙扎、糾纏,就有機會站在高處,以整體的視角縱觀繁雜的世事。生活會為我們打開通往神秘的大門,讓我們在神秘中找到生命的浮力。生命之中,很少有像從心灰意冷之地轉(zhuǎn)入柳暗花明之境的過程一樣,能如此讓人絞盡腦汁卻又令人如此盡興。

去發(fā)現(xiàn)珍寶

不管我們此刻多么恐懼、懷疑、不知所措,也不管傷痛與憤怒讓我們多么喪失理智,只要我們讓自己沉入當下,以欣賞的目光看待世界,無論朝向哪個方向,我們都能找到那通向柳暗花明之境的回歸之路。

應(yīng)對苦難最簡單和勇敢的途徑,就是“去發(fā)現(xiàn)珍寶”,這也是“欣賞”的原本含義。如果我們帶著喜悅的目光去生活,就會欣然、清晰地發(fā)現(xiàn),生活就是一連串的奇跡,這個發(fā)現(xiàn)會讓我們感到無比自由,而最終,發(fā)現(xiàn)珍寶之旅也會把我們帶回那最重要的地方。辨識什么讓人心灰意冷、什么讓人心花怒放需要深層省察,而帶著欣賞的目光生活,會使我們重新獲得生機。

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哲學(xué)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和我們生存于同一時代的哲人小瓦因·德洛里亞(Vine Deloria Jr.)說:“我們可能會錯誤地理解,但是我們從來不會錯誤地體驗?!边@兩位都在說,我們和我們省察到的生活都是綿延不斷、及時更新的,我們和生活隨時處在變化之中。以上兩位與愛默生和佛陀都不謀而合地指出,投入靈動的生活,是發(fā)現(xiàn)隱藏在我們道路上智慧的最快捷的方法。面對生活,我們也許會試圖重新闡釋、否認、猜想或者就干脆直接一走了之,走投無路之后才發(fā)現(xiàn)我們除了一頭扎進自己的體驗之外,別無選擇。當體驗穿透我們的生命之后,我們才會恍然大悟,自己心中到底蘊藏著怎樣的歌聲。

當體驗穿透我們的生命之后,我們才會恍然大悟,自己心中到底蘊藏著怎樣的歌聲。

對經(jīng)歷省察的核心矛盾在于,盡管我們一方面能向彼此學(xué)習(xí),也能像我在上文那樣引經(jīng)據(jù)典,以此證明我們不是唯一受苦之人,但是最終我們的生活都要由我們自己去過。意大利小說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說:“如果真理馬上展現(xiàn)在你面前,你可能認不出來,因為你的心靈還有待漫長探索的洗禮?!?/p>

所以在這個每30分鐘就能獲知災(zāi)難和悲劇發(fā)生的世界中,電視臺每晚重復(fù)播放著生命戲劇,混亂和背叛比比皆是,歷史的黑暗不斷重演。在這樣的世界中,請你放下蜂刺,我也會幫助你回歸洞見,讓我們不緊不慢地奔向我們心中的珍寶。試著讓你那飽經(jīng)風霜的嘴唇再次感受到微風的清涼,鼓起勇氣在抵抗或逃跑之前,站穩(wěn)腳跟,敞懷傾聽。讓我們挑戰(zhàn)自己,敢于大膽抒懷,向和諧奔進,讓每一時刻點燃我們新的生命,以便讓時間在一路流逝中,能夠留給我們更多的禮贈。

內(nèi)省時刻

在你的日記里,請描述兩三件現(xiàn)在讓你心灰意冷的事情,找出這些事的共同點;然后再描述兩三件讓你心花怒放的事情,看看這些事又有什么共同點。思考一下,你怎樣才能平息那些讓你心灰意冷的情緒,讓自己向心花怒放靠近?

  1. 斯多葛哲學(xué)學(xué)派,是古希臘哲學(xué)家芝諾(Zeno,公元前336~公元前264)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創(chuàng)立的學(xué)派。斯多葛派認為,世界理性決定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所謂“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個人只不過是神的整體中的一分子。在社會生活中,斯多葛派強調(diào)順從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幸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