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鐵路勘測與設計
●孫中山指出:富強之策全藉鐵路交通,亟宜從速興筑。
●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四地、市的領導立誓:不爭取到復建立項,就無顏見江東父老。
●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委決定:我們很窮,不修通內昆鐵路我們還會窮下去。只要國家決定復工建內昆,我們縣百萬人民……都要支持內昆鐵路建設!
早期勘測設計內昆鐵路
早在1905年,滇越鐵路即將修通時,愛國仕紳陳榮昌就匯眾集資白銀5000萬兩策劃修筑內昆鐵路,并成立了滇蜀鐵路公司。
當時,滇蜀鐵路公司還聘請了英國籍工程師率領工程技術人員,1909年開始勘測,1911年測量完畢,提出了修筑滇蜀鐵路的初步方案。
這也是最初的內昆鐵路,線路自昆明起經(jīng)過嵩明、尋甸、東川、巧家、魯?shù)?、昭通、大關、鹽津、綏江而到達宜賓,當時宜賓還叫敘府。
這時,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政府垮臺,筑路便停了下來,所集股金中的300萬兩銀子,除撥還100萬兩給了鐵路公司以外,其余都統(tǒng)統(tǒng)耗費盡了。
民國初年開始修敘昆線,孫中山先生也曾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提出了修筑內昆鐵路的宏偉計劃,確定了線路。
孫中山指出:
交通為實業(yè)之母,鐵道又為交通之母。國家之貧富,可以鐵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樂,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
孫中山針對西部交通落后的情況痛切地指出:
今日之中國,麻木不仁之中國也,其受病之源,則由于交通不便。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立即頒布命令,指出:
富強之策全藉鐵路交通,亟宜從速興筑。
民國十二年,西南交通司擬建4條鐵路計劃呈報省政府:一、由省城直達海岸之滇邕線;二、由省城連接迤西各大鎮(zhèn)之線;三、由省城達長江之滇蜀線;四、由迤南連接海岸之線。
又過了30多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時任云南省主席的昭通人龍云的再三建議下,蔣介石也同意修建內昆鐵路。
1937年10月,民國政府征得川滇兩省政府主席同意,由兩省各出資法幣500萬元,中央出資1000萬元,合資修建敘昆鐵路。
1938年9月正式組成川滇鐵路公司理事會,下設總經(jīng)理處管理業(yè)務,并設敘昆鐵路工程局專辦興工,有7個測量隊和15個工程總段擔任勘測設計和施工。
同年1月,四川省政府派踏勘隊踏勘西線,線路沿金沙江經(jīng)屏山、雷波、巧家,改沿小江經(jīng)功山、嵩明至昆明,九跨金沙江,工程很艱巨。
交通部派踏勘隊踏勘東線,線路自瀘州蘭田壩經(jīng)敘永、畢節(jié)、威寧、宣威、曲靖至昆明,地形起伏大,工程也很困難。
4月,交通部踏勘隊重點勘察了美籍工程師多萊的初測線,也叫中線。另外還踏勘了昭通至威寧線。
6月,交通部踏勘隊勘測大灣子經(jīng)彝良直趨威寧線。
經(jīng)過比較,勘測隊推薦自宜賓經(jīng)阜鎮(zhèn),溯江而上經(jīng)過鹽津、大灣子、彝良至威寧,再經(jīng)宣威、曲靖至昆明的中線與東線結合的方案。
1940年7月,完成全部初測。1941年7月,又完成了線路經(jīng)過昭通的昭通方案。
當時云南省和昭通地區(qū)的士紳們都力爭昭通方案,交通部于1941年秋決定采用昭通方案,線路繞長83公里。
以上線路有的段落已經(jīng)建成,有的段落不得不因抗日等諸多復雜原因而被迫停工。
勘測過的鐵路專家們都說,就地形的困難、地質的復雜來說,內昆鐵路堪稱西南第一,遠甚于成昆線和南昆線。
新中國成立后,再度提出建設內昆鐵路。
1952年7月成渝鐵路通車后,國家即派出勘測人員前來宜賓,由鐵道部西南設計分局再行設計,大部人員常駐小北街“地專機關招待所”,對當時設計的內昆鐵路線進行了勘測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