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經(jīng)由之旅
潔塵
2008年至2018年,十年里,我去了十來趟日本。其中有每天遷徙輾轉(zhuǎn)于各個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旅行,也有租住當?shù)氐墓⒚袼薨柴v一段時間相對深入的探尋。這本日本文學行走隨筆是這些旅行的一部分內(nèi)容,主要與文學有關。另一部分內(nèi)容會放到日本藝術隨筆中。
這次創(chuàng)作大概是從我第五次或是第六次的日本旅行開始的。在此之前,我把到日本的旅行當作閑暇放松之旅。四五個小時的飛行距離,一個小時的可以忽略不計的時差,食物相當合我的口味。而到過日本旅行的人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太舒服的旅行目的地,人在這里被伺候得各種熨帖,以至于再到其他地方,不由自主都會有一種挑剔的不滿。
加上我二十多年來對日本文學藝術的閱讀、涉獵和寫作,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里,便自然有一種相當?shù)氖煜じ小?/p>
我?guī)缀醪荒軉为毬眯?,原因在于我是個高度路盲,完全沒有方位感。就在我的家鄉(xiāng)成都,即使是經(jīng)常出入的區(qū)域,我也總是會不辨東西,鉆出建筑物后站在路口發(fā)蒙良久。一個喪失方位感的人,那種懸置的恍惚和恐慌是很難描述的。
在這本書稿開始之前,我要隆重謝謝我的同行人。
謝謝我的兒子李伊北。在與我共同出行的多次日本旅行中,他從一個少不諳事的少年長成了一個沉靜穩(wěn)重的青年。近兩年,他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為我和同行人擔任旅途中的翻譯,并為我的寫作之需翻譯了很多的資料。
謝謝朱艷寧。艷寧是我的好友,才藝出眾的服裝設計師、絲巾設計師,日本通,旅行達人。由她制定行程,召集幾位同好一同在日本旅行,途中由我為大家講解相關的文學藝術的內(nèi)容。這樣的旅行,我們在這幾年進行了好幾次,每次都是七八個人,且全是女人。在這樣的旅行中,一切交給艷寧安排打理,實在是太輕松愉快了。
謝謝好友郭小明、翟晚夫婦和周露苗。2017年夏天,我們一起住在東京上野附近的一個公寓里,深度丈量了這個龐大的城市。2018年夏天,伊北要去京都上一個短期課程,我打算跟他先去幾天,和他一起逛逛京都的寺廟,他入學后我自己再晃幾天就回來。到過京都已經(jīng)好多次了,但我希望這個夏天有針對性地再做一些探尋。晚姐不放心,對我說,伊北上學去了你怎么辦?你一個人要丟哦,我陪你去吧。于是,有了2018年夏天京都酷暑中的深度探尋。
我是中文系畢業(yè)的,但對中國古典文學幾乎沒怎么下過功夫,從進入大學開始,就一頭扎進了對翻譯過來的西方文學的閱讀之中。大學畢業(yè)之后,繼續(xù)西方文學的閱讀,同時又一頭扎進了對日本文學從古到今的閱讀,迄今已經(jīng)二十多年。
有一次我跟一個日本文人聊天,她是東京大學畢業(yè)的,其專業(yè)是日本文學,后來開始研讀中國文學。我們兩個彼此驚訝于對方的閱讀和積累,她說,你怎么會知道這么多日本文學的內(nèi)容?怎么對平安王朝的文學有這么多感悟?我說,你怎么會知道這么多中國古典文學的東西,而且諳熟其中的好些微妙?
這是一種互為鏡像的關系。我們是同質(zhì)的人,對遙遠異國的契合自己氣質(zhì)和趣味的東西非常感興趣,然后一點一點地探究進去。彼岸之美總是特別誘惑人。對于日本文學,其實我也說不上探究,我連日語都不會,不過是閱讀翻譯過來的文本,但時間是夠久的了,閱讀量也真是不少。我是喝著翻譯體(西洋和東洋)的奶水長大的寫作者。像我這樣的寫作者,不是少數(shù)。
前面十多年,我僅是紙上閱讀,就這樣,我竟出版了一本關于日本文學藝術的隨筆集《日本耳語》。這本書出版于2004年10月,我尊敬的兄長、四川大學易丹教授為我作序。他在序中說:“……想像[1]的彈性,人性的張力。其實優(yōu)秀的作家,并不是她/他比別人多了什么生活的體驗或思想的深度,而是比別人多了這彈性和張力,是她/他能夠把生命的橡皮筋繃得那樣寬,那樣長,達到那樣的程度。若在別人,這橡皮筋早就會砰然斷裂了的。而讓人賞心悅目的作家,則能夠用恰如其分的語言,把這彈性與張力不斷翻弄把玩,直到讀者在語言的誘惑中,不知不覺地也開始用這彈性和張力衡量起自己來。”
丹兄文中提到“優(yōu)秀”和“賞心悅目”這些詞匯,是對我的夸贊和鼓勵。我并不這么認為。我不怎么去想我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作家,但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心靈自由的作家。也許有了這樣的一個愿望和為之付出的努力,這些年來,我可能就是還具備丹兄所謂的“彈性”吧(張力不知道有沒有),我在《日本耳語》出版后一直惴惴不安,這也是我近年來頻繁前往日本的原因之一。我曾經(jīng)從紙到紙地寫下了那么多東西,現(xiàn)在,我要一次次地踏上東瀛的土地,把這些紙上所獲的內(nèi)容盡量地做一些實地的對應。雖然很多東西早就只存在于紙上了,但是,實地的空氣、土地、氛圍,我要去呼吸和感應一下。然后,我再來寫一寫,老老實實地寫,一點不花哨地寫,也許多少能夠償還一點年輕狂妄時輕率作文的內(nèi)疚和不安。
一次次前往日本,我所希望的印證在一次次地加深。我沒有想到的是,我開始從日本重新走回了古代中國。這是一種相當驚駭?shù)捏w驗,完全在我意料之外。
村上春樹的最新小說《刺死騎士團長》中的一個人物,雨田具彥,日本畫重鎮(zhèn),早年從事油畫創(chuàng)作,游學維也納幾年后,深受刺激,回國后扔掉已經(jīng)相當純熟的油畫創(chuàng)作方式,從零開始,成了一個日本畫繪者,專事日本古代題材的描繪,平安時代是其重點描繪的內(nèi)容,還有鐮倉時代甚至更早的飛鳥時代的內(nèi)容,終成大家。村上談論這個人物的轉(zhuǎn)變時說,這一點不奇怪,因深入異域文化,進而找到重新進入自己所屬的文化的一條新的道路,并不算什么特別稀奇的事情。好多人都是這樣的。
我覺得我也是這樣的。作為一個中文系畢業(yè)的人,對于中國古典文學,我長時間僅僅就是一個限于考個六七十分不掛科的人,視野里的內(nèi)容還是清楚的,但似乎隔了一層玻璃,沒有切實的觸感?,F(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經(jīng)由日本文學藝術行走之旅,一步一步地,實打?qū)嵉?,我走在日本的國土上,其實也是一步步地走向了我自己所屬的文化之中。這樣的路徑和回溯方式,實在讓我甚感驚奇,也無比喜悅。
2018年11月29日
注釋
[1]“想像”,原文如此。此書中的引文后同,不再一一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