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常有的生活習慣
王岫先生介紹美國作家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提出的“作家生活十個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他的意見很好,不過我還可以列舉幾個項目加以補充,不敢稱為作家“必備的要素”,卻的確是作家常有的生活習慣。
作家常常陷入冥想之中,冥想是一種必要,可惜很少有人論及。談寫作的人強調(diào)讀書思考很重要,此話誠然。但冥想與思考有別,思考是理性的,邏輯的,是既有經(jīng)驗知識之延長,冥想則身外無物,體內(nèi)無塵,是既有經(jīng)驗知識之超脫,個中滋味,寫詩寫小說的人大都親自體嘗。
冥思也不等于我們常說的想象,而近于《文心雕龍》所說的“神思”,思上著一“神”字,就有了靈氣。當年翻譯基督教《圣經(jīng)》的人,主張用“神”來指稱那位造物者,反對譯為上帝,正是因為“上帝”一詞的“人味”太重。我們的“靈感”,也就有人稱為“天啟”。
冥思正是一種“神游”。杜甫說,他的詩“篇終接混?!?,冥思可能就是進入這個混茫的境界。作家冥想時還沒有作品,怎可說“篇終接混?!蹦兀课业慕忉屖?,我們讀書寫作,已知文學中有那些東西,我們猜想文學之中一定“還”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那些東西不能用尋覓和思慮得來。冥想脫離一切“有”,忽然得到“前所未有”,惟有來自混茫,最后才可以歸于混茫,創(chuàng)新和自成一家,皆由此而出。
除了冥想的習慣以外,作家還有對語言文字的敏感。語言文字是一種符號,代表意義,符號簡單,意義繁復,符號有限,意義無窮。所謂敏感,就是領(lǐng)會了有形的符號背后那許多無形,從字典能夠解釋的那一部分之外、之上,得到許多字典沒有解釋、不能解釋的部分。作家讀前人的作品,聽今人的談吐,有時一字一句使他突然怔住了,他受到撞擊了,他像被蜜蜂蜇了一下,有細微到難以覺察的東西進入他的語言系統(tǒng),產(chǎn)生難以確實描述的反應。
一個作家,他會像蜜蜂一樣采集這些敏感,產(chǎn)生對語文的狂戀熱愛,不斷發(fā)現(xiàn)她的內(nèi)在美外在美,增進自己的表現(xiàn)能力。這種敏感也像傳染病一樣,通過作品,引起讀者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提高一國家一民族的語言水平。語文是越來越精巧越豐富了,想想看,今天的小說語言,比《紅樓夢》、《水滸傳》高明多矣,今天新譯的西方古典文學,也比七十年前的舊譯更使人受用。
艾瑞克·拉森主張“至少要有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或親人,做你草稿的第一個讀者,當你文稿的評論者,又能公正、恰當?shù)刂赋瞿阕髌分械娜笔А?。容我引申其說,這位良友,應該就是報刊或出版社的編輯。誰有能力提出意見改進你的作品?應該是一位同行,哪位同行愿意你能寫出更好的作品呢?恐怕只有編輯,他的職業(yè)使他可以和你共存共榮。如果你能找到這樣一位編輯,你就要死心塌地,同舟共濟,祈求上天保佑他的公司百年基業(yè),千年繁榮。
作家應該經(jīng)常關(guān)切他的編輯,引為終身良友。如果兩個約會時間沖突,一個主人是縣長,一個主人是主編,他應該舍縣長而就主編。一件禮物合乎兩個人的需要,一個是表兄,一個是主編,他應該送給主編。他有兩本書要看,一本總統(tǒng)寫的,一本主編寫的,先看哪一本?你說。
一個持久寫作的人,他也希望編輯要專業(yè),要內(nèi)行,要在崗位上持久工作,雙方相輔相成??次逅倪\動以后的文學史,一個有成就的作家,背后都有一個編輯做他的知音,他的推手。蜉游不能成事,壽命太短,蝴蝶不能立業(yè),興趣太多。媒體培養(yǎng)專業(yè)的編輯,編輯帶領(lǐng)有恒的作家,可能是今后文學復蘇的一個條件。
本文所稱作家,指“狹義的作家”,詩人小說家之類,此外文學寫作尚有廣闊的天地,本文不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