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與人間作畫圖——巢湖
(供圖:楊盼)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被譽(yù)為“皖中明珠”,地處安徽省中部,據(jù)巢湖、廬江、肥東、肥西和合肥四縣一市境地,是安徽境內(nèi)最大的湖泊。巢湖東西長54.5千米,南北寬21千米,與縱橫交錯的江河溝渠相吐納,湖水由東南出口,經(jīng)裕溪河下泄長江,巢湖水域面積約750平方千米,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巢湖是一個典型的由斷層陷落蓄水而成的湖泊(吳躍東,2010),大約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距今1萬年左右)(賈鐵飛等,2006),其湖盆形態(tài)沿斷裂方向由中間向南突出,酷似“鳥巢”狀,據(jù)推測巢湖因此而得名。巢湖古亦有焦湖、南巢之稱,據(jù)《巢縣志》記載:“《淮南子》云,歷陽之郡,一夕反而為湖?!闭f的是巢湖水域本是陸地,一夜之間陷落為湖的傳說,相傳當(dāng)?shù)匾晃焕蠇D人焦母預(yù)先得知此事,便和其女一起通知鄉(xiāng)親逃脫,最終大家幸免于難,為祭奠焦氏故命名為焦湖。歷史上有巢湖記載的文獻(xiàn)資料最早出現(xiàn)在秦漢魏晉時期,如《三國志》、《后漢書》、《水經(jīng)注》三部文獻(xiàn)中都出現(xiàn)了“巢湖”的相關(guān)記載。隨著記載的逐漸增加,對巢湖的描述也越來越清晰,其中《明史·地理志》、《清史稿·地理志》明確記載了巢湖水域“四周延袤四百里”,巢湖在鼎盛時期的面積曾達(dá)到2000多平方千米(米學(xué)芹和周懷宇,2009),遠(yuǎn)大于今天的巢湖。
歷史時期的巢湖是如此浩渺,古往今來得到了無數(shù)文人雅士的流連吟詠。這里我們將穿越歷史的長河,在巢湖大美的風(fēng)光里分享詩詞之美,領(lǐng)略“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巢湖風(fēng)韻。巢湖之美,在于湖闊。風(fēng)平浪靜時,連天平湖,帆影浮隱;風(fēng)急浪高時,波濤翻滾,撼地震天。宋人劉攽有《巢湖》一詩云:
巢湖
[宋]劉攽
天與水相通,舟行去不窮。
無人能縮地,何術(shù)可分風(fēng)?
宿霧凝深黑,朝曦浴嫩紅。
四山千里遠(yuǎn),晴晦已難同。
本詩極為貼切地描繪了巢湖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壯麗景色。還有如《望巢湖》、《中廟》、《姥山塔》等詩作都堪稱描寫巢湖壯美景色的佳作:
望巢湖
[明]于覺世
長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
日氣來殘雨,風(fēng)檣落曉煙。
環(huán)城一水闊,隔岸數(shù)峰妍。
南國春花早,游歌半扣舷。
注:本詩引自《巢縣志(卷十九)·藝文志下》第429頁。
中廟
[明]儲良材
湖上高樓四面開,夕陽徙倚首重回。
氣吞吳楚千帆落,影動星河五夜來。
羅隱詩留仍水殿,伯陽仙去只山隈。
長空送目云霞晚,兩腋天風(fēng)下鳳臺。
注:本詩引自合肥市巢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官方網(wǎng)站。
姥山塔
[清]吳季鴻
懷古重登百尺臺,驚鴻雁陣入云哀。
天空蜀嶺遙遙出,日落巢湖浩浩來。
注:本詩引自合肥市巢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官方網(wǎng)站。
巢湖的春夏秋冬,一年四景,也令詩人們?nèi)绨V如醉。夏季的巢湖,湖岸飛紅流翠,湖上粉蓮碧荷,花香撲鼻,而湖島卻清爽怡人。北宋宰相、《資治通鑒》的編纂者司馬光登姥山詩云:“湖島映微寒,荷菱連水天?!彼未娙岁懹窝灿纬埠澲唬骸昂卧罟P硯,景物自成詩?!?/p>
陽春三月,春風(fēng)楊柳,鶯歌燕舞,亦有詩云:
春日期巢湖舊事
[唐]譚用之
暖掠紅香燕燕飛,五云仙珮曉相攜。
花開鸚鵡韋郎曲,竹亞虬龍白帝溪。
富貴萬場歸紫酒,是非千載逐芳泥。
不知多少開元事,露泣春叢向日低。
秋日天高氣爽,湖水凝碧,果實累累,自是一派斑斕的景色:
巢湖夜月
[宋]吳潛
萬頃茫茫一鏡平,老蟾飛影出滄溟。
光陰玉宇冰壺凈,冷浸金波雪練明。
一笛秋橫鰲背隱,雙瓶夜醉蜃樓清。
移帆更向鞋峰起,似有仙娥學(xué)弄笙。
注:本詩引自[清]李恩綬《巢湖志》稿本卷二。
入冬,候鳥南飛,湖面寒光盈盈,湖岸枯枝數(shù)尺冰凌,寒霧彌漫:
過巢湖
[明]沈明臣
臘月湖波穩(wěn),乾坤自混茫。
煙霜彌四澤,水氣隱三光。
盡日聞漁鼓,高云辨雁行。
孤舟兼晚歲,去路總他鄉(xiāng)。
巢湖之美,不僅在湖,也在于山。湖中有山,山中有水,群峰環(huán)繞,嫵媚多姿。矗立于湖心的姥山、鞋山,依傍在湖岸的四頂山、龜山、臥牛山,獨具特色、各有千秋,是歷代名士們尋幽探勝的好去處。如唐代詩人羅隱,曾游歷巢湖北岸的四頂山,留詩:
四頂山
[唐]羅隱
勝景天然別,精神入畫圖。
一山分四頂,三面瞰平湖。
過夏僧無熱,凌冬草不枯。
游人來至此,愿剃發(fā)和須。
最后一句“游人來至此,愿剃發(fā)和須”,言簡意賅,流露出詩人對風(fēng)景怡人、四季如春的巢湖山水的喜愛之情。此外,詩人又登上了位于湖心的姥山,登廟瞰湖,胸中情愫萬千,在其另一首詩《姥山》中,詩人濃墨重彩地描述了中廟(焦母)的傳說,并指出巢湖陷落而成已達(dá)幾千年,與巢湖的地質(zhì)成因倒是相當(dāng)吻合:
姥山
[唐]羅隱
臨塘古廟一神仙,繡幌花容色儼然。
為逐朝云來此地,因隨暮雨不歸天。
眉分初月湖中鑒,香散余風(fēng)竹上煙。
借問邑人沉水事,已經(jīng)秦漢幾千年。
注:后人在收藏至《巢湖志》書中時改詩名為“登巢湖圣姥廟”。
臥牛山位于巢湖市中,現(xiàn)海拔48米。在清代以前,登臨巢縣的臥牛山可遠(yuǎn)眺巢湖,清人劉楨、孫枝芳的詩中都曾有描述:
登牛山望焦湖
[清]劉楨
縱目湖天遠(yuǎn),煙霞一望收。
水光寒落照,山色淡深秋。
雁群浮云外,漁歌古渡頭。
姥峰青似髻,砥柱立中流。
注:本詩引自《古今山水名勝詩詞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673頁。
登臥牛山
[清]孫枝芳
天與人間作畫圖,南譙曾說小姑蘇。
登高四望皆奇絕,三面青山一面湖。
注:本詩引自《古今山水名勝詩詞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第671頁。
從“縱目湖天遠(yuǎn)”、“漁歌古渡頭”、“三面青山一面湖”等詩句描寫的情況可見,那時登上臥牛山就能看到“天與人間作畫圖”的巢湖,還可以聽到湖上傳來的陣陣漁歌。如今,湖泊自然變遷和歷代圍墾,致使湖面縮小,在湖水位8米時,水面只有750平方千米,比古巢湖縮小60%以上,早已遠(yuǎn)離臥牛山,即便沒有拔地而起的城市高樓的遮擋,現(xiàn)在登山也再不會眺望到巢湖了。
中廟是巢湖名勝,又名太姥廟、圣姥廟,被譽(yù)為“湖天第一勝處”。中廟初建于漢代,歷代屢廢屢修。后于唐龍紀(jì)元年(公元889年)重修廟宇,“鴛瓦攙空,虹梁用狀,妙臻土木,美極丹青”(章震《重修巢湖太姥廟記》)。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再修,將太姥神像“立于寶室,列位于香壇”,整個廟宇“狀如畫出,莫不梁橫蝶來,瓦疊鴛鴦,丹楹將盡斗爭妍,刻桶與雕檐斗耀”(章震《重修巢湖太姥廟記》)。明代進(jìn)士儲良材在《中廟》另一詩中也描寫了筑于巢湖上的這座名廟的盛況:
中廟二
[明]儲良材
赫赫雄名廟水涯,入門驚見坐柔嘉。
香林下植將軍樹,绔徑惟開帝女花。
四面晴峰來遠(yuǎn)黛,一湖秋水浸浮槎。
下方饒有煙霞?xì)?,疑是金亭羽士家?/p>
注:本詩引自合肥市巢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官方網(wǎng)站。
元朝時,廟基圈拱成橋被建為“熬背洞”,于洞上筑殿。清時廟“有杰閣,有拜殿,有亭,有欄榭”。光緒十五年晚清名臣、安徽肥東人李鴻章飽含桑梓情懷,倡募重修山廟,同時還有姥山島文峰塔的續(xù)建、中廟淮軍祠堂的建造等,并留下一首七絕詩表達(dá)對家鄉(xiāng)山水的眷戀:
絕句
[清]李鴻章
巢湖好比硯中波,手把孤山當(dāng)墨磨。
姥山塔如羊毫筆,夠?qū)懬嗵彀诵袝?/p>
注:本詩引自“安徽文化網(wǎng)”。
巢湖除了綺麗的山光水色、濃厚的詩意風(fēng)韻傳世,還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民俗瑰寶——巢湖民歌。巢湖民歌,伴隨著巢湖古老的歷史,歷經(jīng)千年一直傳唱至今。其中人們耳熟能詳?shù)那Ч琶犊兹笘|南飛》就創(chuàng)作于巢湖岸邊,全曲舒緩委婉,余韻不絕,它也是第一個被收錄入歷史文獻(xiàn)典籍的敘事體巢湖民歌,據(jù)相關(guān)材料顯示,目前被收錄入各種歌曲集的巢湖民歌達(dá)500余首。如今,巢湖民歌是江淮地區(qū)民歌的代表,更是漢族民間音樂文化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朱曉敏,2012)。
大美巢湖,壯闊雄渾而又嫵媚秀麗,古風(fēng)詩韻,源遠(yuǎn)流長,它美在人工,更美在天然,無愧是“天與人間”的絕妙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