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吃

讓陪伴很長:給長輩朗讀 作者:鳳凰聯(lián)動


談吃

夏丏尊

說起新年的行事,第一件在我腦中浮起的是吃。回憶幼時一到冬季就日日盼望過年,等到過年將屆就樂不可支,因為過年的時候有種種樂趣,第一是吃的東西多。

中國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普通人家,客人一到,男主人即上街辦吃場,女主人即入廚羅酒漿,客人則坐在客堂里口磕瓜子,耳聽碗盞刀俎的聲響,等候吃飯。

吃完了飯,大事已畢,客人拔起步來說“叨擾”,主人說“沒有什么好的待你”,有的還要苦留:“吃了點心去”,“吃了夜飯去”。

遇到婚喪,慶吊只是虛文,果腹倒是實在。排場大的大吃七日五日,小的大吃三日一日。早飯、午飯、點心、夜飯、夜點心,吃了一頓又一頓,吃得不亦樂乎,真是酒可為池,肉可成林。

過年了,輪流吃年飯,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來拜去,講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會要吃,相別要吃。只要取得出名詞,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別有什么。

小孩子于三頓飯以外,每日好幾次地向母親討銅板,買食吃。普通學生最大的消費不是學費,不是書籍費,乃是吃的用途。成人對于父母的孝敬,重要的就是奉甘旨。中饋自古占著女子教育上的主要部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沽酒,市脯”,“割不正”,圣人不吃。梨子蒸得味道不好,賢人就可以出妻。家里的老婆如果弄得出好菜,就可以驕人。古來許多名士至于費盡苦心,別出心裁,考案出好幾部特別的食譜來。

不但活著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滿足了;而中國的鬼仍依舊非吃不可。死后的飯碗,也和活時的同樣重要,或者還更重要。普通人為了死后的所謂“血食”,不辭廣蓄姬妾預置良田。道學家為了死后的冷豬肉,不辭假仁假義,拘束一世。朱竹垞不吃冷豬肉,不肯從其詩集中刪去《風懷二百韻》的艷詩,至今猶傳為難得的美談,足見冷豬肉犧牲不掉的人之多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