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人做官的瓶頸
耶律楚材說:“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yè),非積數(shù)十年,殆未易成也?!?/p>
亂世出英雄,治世出能臣。改旗易幟的大歷史時代,大刀闊斧遠比筆頭子起作用。
文人情結較重的官員在官場中本就盲人騎瞎馬,再加上無法擺正位置,從而無法擺正心態(tài),使得仕途始終處在夜半臨深淵的境地。
1.文人能做官嗎?
鄭思肖,原名不詳,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文人?!八夹ぁ睆摹摆w(趙)”,表示懷念趙宋故國的意思。他并未像文天祥、陸秀夫那樣壯烈殉國,而是以著書立傳的方式繼續(xù)反元斗爭,代表作品《心史》,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其中記載當時社會的等級為“十色”,分別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同時期的謝枋得《疊山集》也有此記載,與鄭思肖的《心史》大致相同,略有出入,第八等為娼。不管怎么說,文人知識分子在哪個改朝換代的年頭都不招統(tǒng)治階級待見。這里引出一個問題,什么是文人?他們有什么作用?
但凡提到文人便會聯(lián)想到知識分子,兩者同屬一個階級,在不同歷史時代下的叫法不同。根據(jù)《漢語詞典》對“文人”的解釋為“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讀書人”來看,文人屬于知識分子中的高層人士。古代中國的讀書人是社會的重要階層,秦漢以前統(tǒng)治階級為天子、諸侯、大夫、士,讀書人算狗尿苔長在金鑾殿上,大小是個貴族。秦漢以后,士人淪為了平民,士、農(nóng)、工、商成為社會的組成部分,但士的地位高于其他階層。
文人的概念比較好理解,但凡具有文化水平的,不說學富五車、經(jīng)天緯地,最起碼會寫個作文或者編個順口溜,若能弄出秀句廣為流傳,則為不朽了?!蹲髠鳌份d:“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边@就是儒家思想里“三不朽”的概念。立德居第一位,中國乃禮儀之邦,向來注重德行修養(yǎng),若能弄出“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之類道德故事令后世傳唱,則是不朽。立功,需要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這個一般不好搞。相對來說立言較為容易,如今網(wǎng)絡工具極為發(fā)達,立言誰都可以,但能否成為不朽言論,只有交給時間去檢驗了。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國文人的三大目標,不管你是否認同,這三個最高目標一直存在于每個中國文人的心中。立言的前提是要有本著作擺著,文人年齡越大這方面的心情越迫切,奮斗了一輩子的事業(yè)或學問,要給自己一個蓋棺論定。所以,退休的官員因立言的情結作祟,自費出書的現(xiàn)象也就可以理解了。因為有“三不朽”的概念,所以文人身上具有諸多毛病。
民諺“百無一用是書生”,文人在歷史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耶律楚材對漢儒文人曾有過經(jīng)典的定論。
蒙古以武力征服世界,并不重視文治。鐵木真西征以后,“中使別迭等僉言:‘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建議把漢人全殺光,將中國本部當作天然牧場,此建議遭到了耶律楚材的堅決反對。到了元太宗窩闊臺時對文人成見挺大,在他們眼中文人之乎者也的,工作能力不如工匠來得實惠,也不會編筐、造兵器,他們有什么用呢?中原大國竟然有讀書這一門職業(yè)存在,對于人人勞動的蒙古人來說甚是稀奇。耶律楚材說:“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yè),非積數(shù)十年,殆未易成也?!?sup>[1]這番話概括出了文人的核心作用,那就是守江山。元代統(tǒng)治者或許不清楚“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的道理,總是看文人不順眼。儒臣與工匠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只是工種不同,一個制作器具,一個治理天下。
亂世出英雄,治世出能臣。改旗易幟的大歷史時代,大刀闊斧遠比筆頭子起作用,文臣儒士的作用在亂世顯現(xiàn)不出來。帝國需要發(fā)展或者出現(xiàn)社會危機的時候,文臣的作用體現(xiàn)得最為具體,譬如社會改革。
社會改革是社會危機的產(chǎn)物,即社會的發(fā)展偏離了正軌,滑向崩潰的邊緣。通常此際,總會有思想覺醒的知識分子跳出來,試圖以改革之方式將積弊已深的社會拉回原點,引向統(tǒng)治階級意識中的理想之路。諸如春秋管仲改革、秦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宋代熙寧變法、明代張居正改革、清末戊戌變法等等。王朝崩潰前夕,通常由文人知識分子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于既倒,文官士大夫階層拯救失敗后,才會有其他階層或武裝奪權或起義反抗,繼而改朝換代,歷史的發(fā)展通常沿著這一規(guī)律前進。
由此可見,文人從狹義方面來講是那些唧唧歪歪吟詩作對的知識分子,從廣義上來講他們是智慧階層,能夠左右歷史的進程,同時文化與物質的創(chuàng)造和承傳也是由他們來完成的。社會如果缺少了文人知識分子,那么我們也就離茹毛飲血刀耕火種不遠了。儒家思想強調“學而優(yōu)則仕”,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文人指明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身奮斗目標。問題又來了,文人究竟能不能做好官?
2.“得瑟”是文人做官的通病
《新唐書·裴行儉傳》載:(裴行儉)善知人,在吏部時,見蘇味道、王抃,謂曰:“二君后皆掌銓衡?!崩罹葱⒎Q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才,引示行儉,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后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默,可至令長,余皆不得其死?!?/p>
裴行儉是唐高宗時的名臣名將,“武能上馬定乾坤,文能提筆安天下”這句話是專門為他準備的。裴行儉師從大唐名將蘇定方,一生舉薦了很多人,如程務挺、張虔勖、崔智、王方翼等俱為當世名將,熟悉唐史的對這些人并不陌生。當有人向他舉薦“初唐四杰”的時候,裴行儉說了上面的話,他對文人已經(jīng)看到了骨子里,正所謂一針見血之論。
首先裴行儉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才華,唐初文壇他們四人舉足輕重,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等文壇巨擘未出道時,他們四個叱咤風云。繼而裴行儉指出了雖然他們有才但毛病不老少,四個字概括“浮躁炫露”,翻譯成現(xiàn)代話就是太能得瑟,這種人如果當了官,必然堤高于岸浪必摧之。
“初唐四杰”果然如裴行儉說的那般,王勃寫完《滕王閣序》掉水里淹死了;盧照鄰身體不健康,自小患了“風疾”,因不能忍受病痛而跳水自殺;駱賓王站錯了隊,參與徐敬業(yè)(徐茂公之孫)公開反武則天,討伐檄文是他寫的,失敗被誅;四人保留全尸的只有楊炯,卻僅僅做到了盈川縣令的小官。
民國時期的許止凈居士在談論此事時,說了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浮躁炫露’四字,斫喪多少文人,而又為文人之通病,然皆以僅有文藝而乏器識之故。茍有器識,則自能渾厚沉默,可以入德載福矣?!痹S大師說很多文人敗在了“浮躁炫露”這種處世態(tài)度上,如果能明白這四個字的危害及危險,也就能入德載福了。但可惜很少有文人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們不是智慧階層嗎,怎么忽然間不智慧了?蘇軾的一句詩可以為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浮躁炫露”是文人通病的高度概括,竊以為至少可以劃分出多條細則,每一條皆有為官的無數(shù)例子存在。
3.發(fā)脾氣也要有資本
與自我膨脹差不多,俗稱“裝犢子”,尤其是文人中的佼佼者,我們稱之為“名士”的,自以為才華蓋世天賦異稟,完全有理由目空一切。在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三國時期的禰衡,有“狂疾”的毛病,類似“人來瘋”,而且病入膏肓,典型表現(xiàn)是罵人。大豆腐從他嘴里說出來能變成臭豆腐,罵人功力就這么強悍。禰衡如同吸毒癮君子似的,不罵人難受,他罵人特狠,不講面子,同樣也不給自己留有回旋余地。禰衡有兩個好朋友,都是文學圈里的大名士,孔融和楊修。這些所謂的文人在一起,相互欣賞又相互輕視,誰也不服誰。禰衡經(jīng)常占他們兩個便宜,管孔融叫大兒子,管楊修叫小兒子。禰衡除了切磋文學外,并不研究為官之道,所以死得很慘。
《后漢書·文苑列傳》載“融既愛衡才,數(shù)稱述于曹操”,時年四十歲的孔融特別欣賞二十四歲的禰衡,向曹操舉薦了他。此時的曹操向天下人表現(xiàn)出了“英雄”的一面,還沒到“奸雄”的那個時候。曹操想見一見禰衡,哪知禰衡稱病不去。曹領導特來氣,因愛惜自己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形象,不能殺他,于是侮辱了他一下。聽說禰衡在打擊樂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遂“召為鼓史”,大宴群臣時讓禰衡擊鼓助興。下面的情節(jié)我們都很熟悉了,禰衡脫光了擊鼓,一邊打鼓一邊罵人,上演了著名的“擊鼓罵曹”。面對禰衡的反擊,曹操無奈地笑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蹦恐袩o人得罪領導的后果極為嚴重,不管你如何有才如何自以為是,但那得有個底線,雷池在哪里應該清楚。否則踩了地雷,保留全尸也就成了奢望。
禰衡你是爺我惹不起,曹操略施一計把他送給了荊州的劉表。那時劉表展現(xiàn)給世人的政治形象與曹操差不多,對待禰衡“甚賓禮之”,到了“文章言議,非衡不定”的地步。禰衡感覺自己受到了重視,漸漸地自我膨脹起來,對待新領導極為輕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禰衡在劉表身邊充其量是個“御用文人”,其價值與家童、仆人、奴婢等同,伺候好人家才是你的本職工作。禰衡老毛病又犯了,劉表一想,曹操受不了的人給了我,想把殺人的罪名扣在我頭上,你以為誰傻啊?劉表也找了個借口,把禰衡介紹到了江夏太守黃祖那里工作。
黃祖性子急,又是武人出身,他管你那個。按說經(jīng)過兩次官場失意,禰衡應該有所覺悟,為什么處處不招人待見?估計禰衡考慮過這個問題,從他被送到劉表那里時就有所醒悟,所以無論在荊州還是在江夏,最初的表現(xiàn)都很不錯,大家很歡迎他,可是架不住時間長。歲月是把殺豬刀,時間久了原形畢露。一次黃祖請客,禰衡老毛病又犯了,出言不遜,搞得黃領導十分沒面子。黃祖不管不顧,拉出去斬立決,禰衡時年二十六歲。
禰衡的例子足見官場中自以為是多么可怕,比這更可怕的是有才人自以為是。《三國演義》中為了表現(xiàn)曹操的陰險奸詐,特意在禰衡死后給曹操加了一段戲碼。卻說曹操知禰衡受害,笑曰:“腐儒舌劍,反自殺矣!”這個橋段的設計巧妙高明,也非常實用,給人以深刻教訓。
輪到禰衡“小兒子”楊修上場了。恃才傲物,要“恃才”而后方能“傲物”,一個胸無點墨的主兒也驕傲不起來。職場里通常有脾氣的人都是些有本事的人,所以發(fā)脾氣是要有資本的,啥也不成的綿羊只有消??胁莸拿\。與禰衡相比,楊修是正常人類,懂得處世之道,譬如他與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關系密切,尤其與曹植因文學情結遂致關系非比尋常,楊修不知不覺陷入了“東宮太子案”的旋渦之中。曹操選擇誰來當繼承人本是領導自家的分內事兒,不容外人摻和。楊修偏偏犯了這個錯誤,非但不避諱,反而以己之才幫助曹植屢屢通過曹操的考驗。曹操得知后非常震怒,暗自決定要干掉楊修?!度龂尽の涞奂o》裴松之注引《九州島春秋》載:“夏侯淵與劉備戰(zhàn)于陽平,為備所殺。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睍r任主簿的楊修聽到這一軍中暗號,收拾行囊準備出發(fā)。人驚問修:你怎么知道要撤軍?楊修說: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就好比眼前漢中,猜想要撤軍。曹操終于找到了借口,此時已不再是當年對待禰衡那么個態(tài)度了,遂殺之。
4.做官不可得與做官不珍惜
假裝清高的背后即是注重名節(jié),實乃因為對仕途晉升及福利待遇沒指望了,才來了這么一首“田園將蕪胡不歸”,展現(xiàn)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jié)。其實不是這樣的,出仕做官是文人的終極目標,宋代官方宣傳“書中自有黃金屋”等,文人最終目的還是為功名利祿,正所謂“天下熙攘利來利往”是也。
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做過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封爵長沙郡公。大司馬在和平年代相當于宰相,戰(zhàn)時類似天下兵馬大元帥,為朝廷一品大員。陶淵明祖上十分顯赫,然而一代不如一代。祖父陶茂為武昌太守,父親陶逸任安成太守。到了陶淵明這輩兒家道中落,雖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駱駝畢竟死了,馬還健康地奔馳著。詩作可見陶淵明年輕時曾立下過“大濟蒼生”恢復祖上榮光之志,隨著仕途不斷地受挫,志向日漸消弭,也就萌生了退隱的念頭。
陶淵明先是任江州祭酒,以“不堪吏職”為由辭職了,翻譯過來說得好聽是政治黑暗,說得難聽是嫌官小。起復后先后任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祭酒、參軍不是什么大官,類似參政軍務,沒實權。直到陶淵明四十一歲時才當上了彭澤縣令這樣的低級官員。當時上峰主管前來檢查工作,吏員提醒陶縣長如何如何招待,陶縣長火往上躥,怒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奔慈战庥【R去職,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將官場比喻“塵網(wǎng)”,自己喻為“羈鳥”、“池魚”,退隱田園喻為出了“樊籠”。
通過他的仕途經(jīng)歷不難想象,眼瞅年過半百才做到縣令級別的小官,面對曾祖父的無限榮光,他一定不甘心,但在現(xiàn)實面前又無能為力,所以隱居不仕也是無可奈何之選擇吧!讀《山海經(jīng)》詩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不知不覺流露出了陶淵明對官場的愛恨交加。他想做高官成就一番事業(yè),又不愿意去招待上級,既不能適應官場,只能被淘汰?!稓w去來兮辭》全文讀過會有種酸澀的感覺,就像在外面受了委屈的孩子努力不讓眼淚流出來,假裝歡天喜地地回家。如果陶淵明能在官場上混下去,為什么結尾又道出了“樂夫天命復奚疑”此等認命的心聲?戳穿所謂性格豁達的偽面具,露出假裝清高的嘴臉和想干又混不下去、不想干又想著的矛盾心態(tài)。
陶淵明生前并不出名,劉勰著《文心雕龍》中對他只字未提,鐘嶸著《詩品》僅僅將他的田園詩作列為“中品”,真正開創(chuàng)田園詩派的人是謝靈運。
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動蕩時期,要么禍起蕭墻,要么兩國對殺。二十二歲的謝靈運出仕做官,在豫州刺史劉毅麾下任記室參軍,不是多大干部,但得有個過程。很不湊巧豫州刺史劉毅造反了,出兵討伐南宋武帝的劉裕,兵敗自殺了。東晉內部的軍閥自相殘殺,謝靈運并未受到影響,反而返京任秘書丞。經(jīng)過十年的混日子生涯,三十二歲的謝靈運任中書侍郎。中書省是帝國最高行政機構,長官為中書令,相當于宰相。謝靈運做的中書侍郎,相當于北宋時期的參知政事副宰相。僅僅過了四年,劉裕代東晉自立,創(chuàng)建了南宋王朝。
南宋文帝劉義隆時期的元嘉之治算得上一段黃金歲月。相對和平的年代,謝靈運頓掃魏晉玄言詩,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謝靈運的家世背景是陶淵明無法相比的,他是淝水之戰(zhàn)主帥謝玄之孫,東晉的豪門望族。劉禹錫《烏衣巷》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中國的兩大望族,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有著世家的底子,謝靈運在文壇上舉足輕重。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政治體制下,謝靈運做官并不難,難的是能做多大的官。
南宋王朝建立后,謝靈運高歌猛進的仕途忽然遭到了打擊,由公爵降為侯爵,任太子左衛(wèi)率。新一輪的政局動蕩,優(yōu)勝劣汰,謝靈運參與南宋皇權交接斗爭,站錯了隊伍,被排擠出朝廷到地方任職。謝靈運覺得沒什么意思,遂辭職不干。六年后,文帝劉義隆誅殺權臣徐羨之等人,為了拉攏世家大族,名聲在外的謝靈運應詔回到京城任秘書監(jiān)。這個職位說白了就是御用文人,起到裝點門面的作用,有你是五八,沒你照樣四十。謝靈運世家出身,特別熱衷政治,然而不諳為官之道,對近在咫尺的政治鋒芒置若罔聞,尤其動不動耍一耍文人的臭脾氣。在京城不受重視的日子不好過,謝靈運深感壓抑,多稱病不朝,與三五成群的詩人文友滿京城溜達。最后干脆給皇帝來點顏色看看,辭職了。
謝靈運原以為鬧鬧情緒會引起皇帝的重視,就好像小孩子淘氣無非要吸引大人的注意。謝靈運有著文人通病,譬如恃才傲物、狂放不羈等等。說得最狂的那句是:“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痹诟鞣N文人通病的混雜驅使下,謝靈運漸漸得罪了皇帝。他這么一鬧情緒,皇帝劉義隆長出了一口氣,煩人的玩意兒終于滾蛋了,一紙詔書免職歸家。
經(jīng)過官場的第二次打擊,謝靈運應有所省悟,然而他閑職在家的日子里卻優(yōu)游自若,終日呼朋引類,一出門隨從多達兩百余人。會稽太守看不慣這幫自詡清高的文人士大夫,誣陷他“決湖造田”,狠狠地告了他一狀。謝靈運上疏申辯。文帝劉義隆因愛其才未予追究,反而給他起復升了官,任臨川內史。任內謝靈運依舊不作為,詩人性格大發(fā),風景區(qū)成了他的辦公室。上峰要治其罪,謝靈運不服氣,興兵拒捕,麻煩大了。謝靈運被捕后竟然寫了一首詩誹謗朝廷,將南宋比作暴秦,并以張良、魯仲連自比,暗示要為故國復仇,無疑這種危險的言論加重了他的罪行,被判流放廣州。剛到廣州就有人告發(fā)他謀反,文帝下詔,就地正法,一代文豪就這么死了。
謝靈運一直在鬧情緒耍小脾氣,旨在吸引上峰注意,然后重視他,希望能夠獲得實權職位??墒撬恳淮昔[情緒都把自己推進了雷池,只會作死,不會保命,這個太危險了。世家出身也好,才高八斗也罷,帝王領導眼里他們不過如同一幅畫,雅興來的時候細心觀瞧,毫無興致時扔到一邊。統(tǒng)治階級對這幫文人看得很透,因為文人通病的存在,讓他們作詩可以,讓他們做事不可以。陶淵明是想做官不可得,謝靈運是有官做不珍惜,所以他的命運要比陶淵明悲壯。
5.皆是文官致命傷
提起李商隱,誰也不陌生,他是晚唐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詩歌成就非常高?!短圃娙偈住分欣钌屉[的詩歌占了二十二首,數(shù)量上名列第四,詩壇地位無可撼動。宋代神童楊億對他極其崇拜,師法李商隱的雕潤密麗、音調鏗鏘,呈現(xiàn)出了典雅的藝術特征,稱為“西昆體”詩派,于宋初文壇影響巨大。細究李商隱一生仕宦那叫一個憋屈,寧可窩囊活著,也不選擇悲壯死去。
李商隱生活的年代是衰亂之世,不幸地趕上了唐代著名的“牛李黨爭”。晚唐宦官專權的日子里,依附宦官的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斗爭四十余年?!芭|h”大多是科舉出身、門第卑微的寒士?!袄铧h”大多是世家出身,門第顯赫。兩者入仕途徑不一樣,一個靠科舉,一個靠恩蔭。隋朝發(fā)明了科舉,唐代開始實行,科舉的出現(xiàn)打破了門閥壟斷,一大批寒門之士進入帝國執(zhí)政階層,于是兩者矛盾升級,爆發(fā)了“牛李黨爭”。李商隱的仕途卷入其中,致使一輩子落魄失意。
李商隱自稱唐代皇室后裔,晚唐時期這個政治身份已經(jīng)毫無意義了,對他仕途沒啥幫助,他與普通平民差不了太多。李商隱有個同學叫令狐绹,他爹是著名的令狐楚,時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令狐楚是“牛黨”的重要代表人物,與李商隱有著師生情誼。很快令狐绹考中了進士,李商隱落第。唐代的科舉遠不及宋代公平,朝中無根基和背景的考生很難考中。沒轍的李商隱向同學令狐绹求救,希望能夠通過他爹的政治影響力拉他一把。令狐爺倆兒很給力,在他們的操作下李商隱于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考中了進士,時年二十四歲,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哪承想次年令狐楚去世了,一棵大樹轟然倒塌。
當時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特別欣賞李商隱,聘請他來做幕僚,表示可把女兒許配給他做妻子,李商隱經(jīng)不起誘惑稀里糊涂地去了。王茂元與李德裕關系密切,被人視為“李黨”成員。李商隱做了王茂元的女婿,自然也是“李黨”的一分子。時人對李商隱的所作所為多有不恥,大家一致認為他背叛師門,忘恩負義。在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里“忠孝”最為重要,問題忽然嚴重了。愛情的力量終究大過一切,婚后李商隱幸福得一塌糊涂,然而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開成四年(839年),李商隱參加授官考試,得以順利通過,任秘書省校書郎。沒干多久被踢出了中樞,到地方任縣尉,因為死囚減刑與上級領導發(fā)生了沖突,李商隱辭職了。沒關系,現(xiàn)在是“李黨”得勢的時候,所以李商隱再次調回秘書省任職期間,堅決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張,剛要甩開膀子大干一場,母親去世了,李商隱丁憂三年錯過了黃金階段,更悲哀的是岳父大人也在此期間病故。唐武宗去世,唐宣宗即位,宰相李德裕一干人等迅速被排擠出中樞,“牛黨”上位。
守喪結束后,李商隱再度出山早已物換星移,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幕僚生活。先是追隨鄭亞去桂林任職,不到一年鄭亞被貶,李商隱失業(yè)。無奈之下從遙遠的桂林回到了長安,希望尋求一份工作,李商隱厚著臉皮給同學令狐绹寫了封求職信。此時的令狐绹已是宰執(zhí)階層,想要提拔下他很容易,可是李商隱道德有問題,那么一段刻骨銘心的背叛相信誰也無法忍受,所以令狐绹斷然拒絕了他。李商隱只好通過考試獲得了縣尉的職位,十年前他就是縣尉,干著實在沒什么熱情可言。好在武寧軍節(jié)度使盧弘止聘請他去做幕僚,李商隱欣然往之,僅僅過了一年盧弘止病死了,李商隱再度失業(yè)。福無雙降禍不單行,轉過年來妻子王氏去世了。失業(yè)喪妻的雙重打擊下,李商隱郁郁寡歡,幸好又有節(jié)度使聘請他,于是李商隱去了西川入幕府,度過了四年。此時已年過半百了,就在李商隱對仕途晉升毫無希望的時候,上天忽然給了他機會。李商隱被調入京城任鹽鐵推官,這個職位主管國家財政,待遇較幕僚豐厚多了,可李商隱沒干到兩年就被辭退。歸家不久郁郁而終,年四十五歲。
李商隱的身上沒有那么多特別明顯的文人通病,但他的人格如同他的詩作一般朦朧,此乃他最大的缺點。文人有鮮明的弱點,同樣有光彩的優(yōu)點,你可以狂放不羈、目空一切、恃才傲物,但原則決不能破壞。中國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即是“外圓內方”,如同一枚錢幣,表面圓滑,實際上每個人心中都有原則、底線,尤其政客,突破了底線必然引起進攻。許多文人外在棱角分明,內在涇渭不分,這樣的人做官太扯淡了,絕對不招人待見,因為在傳統(tǒng)仕途的意識里“叛變”是最嚴重的道德問題。政敵會看不起你,同黨會鄙視你,當世人訾議你,歷史會貶低你,文人犯了這個錯誤才是最大的病癥。
民諺有云“小心駛得萬年船”,旨在告誡人們凡事三思而后行,向最壞處打算,往最好處努力。
中國的官員天生缺少預判力,遇到事情過于樂觀,好拿“以不變應萬變”來敷衍,預防和善后工作做得不到位。文人做官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算是文人通病之一,可以拿出來曬一曬。對于政務的處理想當然的情結特別嚴重,一定會導致不切合實際,甚至貽笑大方。
《宋稗類鈔》載,楊叔賢知荊州時,自詡才高八斗,感覺很了不起。當時其轄區(qū)內經(jīng)常有老虎傷人事件,那時候環(huán)境基本屬于原生態(tài),白額吊睛大蟲出沒不足為奇。奇怪的是楊市長非但沒有派人前去捕捉,思來想去寫了一篇文章,名曰《戒虎文》,向老虎發(fā)號施令,意思是消停點兒,不許出來惹事。楊市長命人把他的大作鐫刻于老虎出沒的崖壁上。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此文一出,本地果然未有老虎傷人的報告,楊叔賢著實得意揚揚了一番。不久,楊叔賢調任郁林,由于當?shù)孛耧L剽悍,老楊想用《戒虎文》來教諭老百姓,他就委托荊州書記官趙守基拓摹幾本崖壁上的《戒虎文》,沒想到楊大人一調任老虎再次出現(xiàn),虎大王不給面子,把派去的工匠全部咬死了,此為對《戒虎文》的赤裸裸的諷刺。
出現(xiàn)了老虎應該如何處理?楊叔賢以主觀臆度提出了自己的辦法,這種不諳實際的做法非常危險。文人經(jīng)常犯這個毛病,尤其在臧否他人文章時,一味挑毛病,哪怕一點點瑕疵也會拿在放大鏡下觀瞧。文人過于理想也算正常,因為他們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需要想象力的支撐。然而,官員過于理想屬于行政低能,那是極其危險的,一條錯誤的政令,不知要多少人的性命埋單。
文人通病除以上幾條外,還有很多,諸如眼高手低、好吃沒夠、內心陰暗、攀龍附鳳抱大腿、見不得別人走紅等,每一條皆是文人致命傷。諸如禰衡、楊修、陶淵明、謝靈運、李商隱等,上天賦予了他們超世的文藝才能,這并不代表他們可以一勞永逸。每個人有其專長,亦有其短板,不可能指望每位官員充當多面手。滿身文人酸腐氣的官員,往好聽了說算錦上添花,起到御用文人的裝點作用,通俗地講也就是一堆賣酸文的。皇帝并不希望他們有什么政績,創(chuàng)造詩詞歌賦才是他們最大的政績。多數(shù)文人或者具有文人氣質的官員做官失敗的很大原因在于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清楚自己在官場扮演何種角色,一路招搖前行,其仕途之路等于盲人騎瞎馬,處境危險。
6.舌尖上的官場暗斗
《新唐書·裴行儉傳》中提到的王勃等“初唐四杰”皆“浮躁炫露”之流,難以在官場混得長久。與“初唐四杰”齊名的還有“文章四友”,這些名號類似于現(xiàn)在的文學社團。弄好了青史留名,弄不好勉強算文人雅興,所有文人均有這種組團的情結?!拔恼滤挠选碧幵凇俺跆扑慕堋迸c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唐代文壇大師爆發(fā)之前的過渡階段,分別是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值得一提的是,杜審言就是一代“詩圣”杜甫的祖父。
杜審言,京兆人,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中進士。中了進士后杜審言自我膨脹得不行,恃才傲物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曾吹牛說:“吾文章當?shù)们巫餮霉?,吾筆當?shù)猛豸酥泵?。”意思是說他寫的文章與屈原、宋玉相比,他們得靠邊站。他的書法與“書圣”王羲之相比,王羲之得俯首稱臣。吹得山響,實際上沒那么大正能量。
步入仕途的杜審言嘴上沒把門的,什么事都想點評兩句,并且說得特別極端,以顯示自己見解獨特。官員之間閑聊天,聊聊詩詞歌賦古往今來這都不算毛病,如果臧否當世人那就不明智了。因為禍從口出,言多必失,眼睛之所以長在嘴巴的上面,無外乎多看少說。杜審言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地罵人,終于罵出了事兒。杜審言坐貶吉州司戶參軍,這是可以預見到的,他犯了官場大忌——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