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讀書的門道
早在1994年,有人在書中預言:21世紀“真正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爆炸的今天,“漁”比“魚”更重要。
讀書是有門道的。人們常說“教無定式”,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讀書亦然。應該說,每一個成功者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靠規(guī)律和方法往往能夠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但讀書的方法因人而異,每每不同。不同的書,也有不同的讀法。
讀書之法,因人而異
人間萬事,都有方法論。讀書也不例外。但讀書之法,因人而異。每一個人的背景、學問都不一樣,方法也不一樣。這個方法對你不成功,對他可能就會成功。就讀書而言,有人讀書,只要隨便翻翻就拋開了。有人讀書,卻要從第一個字看到末一個字才罷。其實兩種方法都有道理,可兼而用之。
人們常說“教無定式”,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讀書亦然??恳?guī)律和方法能夠事半而功倍。應該說,每一個成功者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例如蘇軾用“抄讀法”來加深記憶理解;華羅庚用“厚薄法”讀書,由厚讀薄,取其精華;陳善愛用“認理法”,讀有字之書,識無字之理,記心中之思。還有所謂“求異法”“引申法”“猜讀法”“寫讀法”等等,都是前人在讀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符合個人習慣的閱讀方法。
如果嫌這些例子還不夠的話,我們可以舉一些當今學人的例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總編輯李昕采取“三重奏”的閱讀方法,即泛讀和精讀相疊、閱讀與思考同步、初讀和重讀結合。他說,要想有收獲就必須精讀,可是每本書都精讀卻又做不到,因此,只有把泛讀作為精讀的基礎。他認為,“讀好書比多讀書重要”。魯迅文學院副院長、當代作家邱華棟曾用八個字簡述自己的精讀方法,即“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并把閱讀分得很細:泛讀、精讀、瀏覽、不讀。不過,他所說的“不讀”是指不著急立刻讀,但終究是要讀的。在他看來,“書永遠沒有讀‘透’的時候”。中國人民大學美學研究所所長張法說“讀書是一堆一堆地讀”,其涉獵領域之廣令人嘆佩!臺灣慈濟大學教授林安梧說:“讀書,我認為別無他法,就是一個字‘熟’。要沉浸到里面,沒什么功利心,按部就班,自然習成了?!笨梢姡x書的方法各有不同,目標也各不相同,其效果的好壞就在于你會不會讀,有沒有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魯迅在《讀書雜談》的演講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個老頭和一個孩子用驢馱著貨物去賣,賣完回來,孩子騎在驢上,老頭跟著走。路上的人見了,就責備孩子不懂事,怎么可以讓老人步行呢?于是孩子和老頭換了一下,又有人看見了,說這個老頭竟然忍心讓小孩子走路。老頭趕忙把小孩抱上來,一起騎著驢走,看見的人說他們對驢很殘酷。他們只好都下來,走了不久,又有人笑他們了,說他們很傻,空著現(xiàn)成的驢卻不騎。老頭對孩子嘆息說,我們只剩下一個辦法了,就是兩個人抬著驢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讀書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千萬不要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否則,結果會是很荒唐、很糟糕的。關于讀書,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也有明確表示:“一個人可以對別人提出的唯一指導,就是不必聽什么指導,你只要憑自己的天性、憑自己的頭腦得出自己的結論就可以了。”當然,這不是反對理論、反對方法。根據(jù)我的理解,她所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切身體會,以自己的方法和需要去讀書。
對于有些群體(如教師、醫(yī)生、學生、公務員等),讀書交流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抖Y記·學記》里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遍喿x,有時候需要一種學習研討的文化氛圍,特別是閱讀一些重要而艱深的理論書籍,通過學習共同體或沙龍等形式進行交流切磋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通過研討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的人參與各種定期或不定期的讀書沙龍活動,這對推動全民閱讀也有很大促進作用。
除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外,一個人想要做出一番成績,還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天賦,二是環(huán)境,還有一個就是個人的勤奮和努力。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曾國藩小的時候天賦并不高。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朗讀了好多遍,還是背不下來。背不下來不能睡覺,他只好一直朗讀此文。這時候,家里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想等他入睡之后進去偷東西??墒堑劝〉?,就是不見曾國藩去睡覺,只聽他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小偷大怒,實在忍不住了,跳出來大罵道:“這種笨腦袋,還讀什么書!”接著便將此文很流暢地背誦了一遍,然后輕蔑地看了曾國藩一眼,揚長而去。這件事對曾國藩觸動很大。這個小偷很聰明,至少其天賦要比曾國藩高許多,但是他卻荒廢了天賦,淪落為“梁上君子”,成了一個賊人;而曾國藩從此知恥而后勇,刻苦學習,奮發(fā)圖強,通過后天的不懈努力,終于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