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朝出了個王陽明

明朝一哥王陽明 作者:呂崢


第一章
萬古長夜,第一縷光

明朝出了個王陽明

人世的哲理長久地隱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繹著爆炸、膨脹的輪回,直到上天也厭煩了這周而復始的一幕,打了個哈欠,眨眨眼睛說:“讓王陽明去吧!”

于是,一道天光劃亮了沉寂悠遠的萬古長夜,墜入神州大地上一座叫余姚的縣城。

幾十年后,一個在地圖上難以尋覓的地名——龍場(1),將被永遠載入史冊。因為這一天,一個仕途失意的落魄青年在這里和神做了一筆交易。他以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以及不分晝夜的冥思苦想,為人類換來了覺醒的火種和超凡的智慧,“陽明心學”橫空出世。

一百年后,他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他的粉絲成群結(jié)隊,他的事功被人編成傳奇頂禮膜拜,他的文集讓書商笑歪了嘴。他的再傳弟子徐階隱忍十載,用心學里的智慧除掉權(quán)奸嚴嵩,官拜內(nèi)閣首輔,榮極一時。幾年后,另一個不世出的奇才張居正更是將心學藝術(shù)發(fā)揮到極致。他左右逢源,架空皇權(quán),以力挽狂瀾的政治改革為行將就木的大明朝續(xù)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命。

福建憤青李贄,早年即受心學影響,創(chuàng)立“童心說”,批判重農(nóng)抑商,倡導功利價值,猛烈抨擊官方意識形態(tài),企圖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做理論準備,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方面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江西文人湯顯祖,主動向組織靠攏,拜王學傳人為師,長期致力于哲學理論與藝術(shù)實踐的結(jié)合,創(chuàng)作出中國的“莎翁劇”——《牡丹亭》。

除此之外,散文家袁宏道、暢銷書作家馮夢龍以及各路草根寫手紛紛亮相,在心學的影響下筆耕不輟,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文學時代。

蔣介石早年在大陸時就非常推崇王陽明,赴臺伊始便將所居之草山改名為陽明山,并在草山創(chuàng)立了“革命實踐研究院”,提倡“實踐”運動,以示對陽明先生的尊崇。

于是乎,有人要問:王陽明到底是誰?心學咋就那么神奇?

其實,王陽明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當然,也有人認為陽明心學可以濃縮為兩個字——權(quán)道。權(quán)是權(quán)衡、權(quán)宜。對人心而言,權(quán)就是追求那微妙的恰到好處,像秤砣一樣隨被稱之物的輕重而變動,找到那個不偏不倚的位置。

究竟怎樣,說來話長。

乘云降生

話說1472年,明憲宗成化八年,王陽明降生在浙江余姚。

余姚在明朝屬于紹興府,大禹治水就告成于這片三苗古地。這是名揚四海的牛人制造基地,曾成功推出過虞世南(詩人)、黃宗羲(思想家)、宋漢章(銀行家)和蔣夢麟(教育家)等名人。

作為相對嚴謹?shù)墓俜绞窌?,《明史》帶頭宣揚封建迷信思想,說王圣人他媽懷孕十四個月尚未分娩,父親王華感到很奇怪。

一天,祖母岑氏上床午睡,不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xiāng):房上笙笛悠揚,香煙繚繞,旗幡招展中,一群仙人駕著五色云自空中而來。其中一個頭戴金盔、身穿金甲的天神腳踏一片紫云,懷中抱著一個小孩,從天而降,落在王家。天神輕推房門,高聲道:“貴人來也!”隨即走了進來,將懷中小孩送與岑氏,回身出屋,隨眾仙駕云而去,仙樂和香煙也漸漸散去。

岑氏醒來后,王圣人就誕生了。

大家覺得這事非同小可,就把家里最有見識的人——娃他爺竹軒公王天敘請了出來。為啥叫竹軒公呢?因為據(jù)傳此人“性愛竹,所居軒外環(huán)植之,日夜嘯詠其間”,頗有魏晉遺風。

老頭拄著拐棍從里屋出來,往太師椅上一坐,環(huán)視了一下眾人,說:“喀,喀。既然是云上的神仙送來的,那就叫王云吧?!庇谑峭跏ト擞辛说谝粋€名字,他降生的那棟房子也被命名為瑞云樓。

有道是“彬彬三代”,精神貴族的養(yǎng)成絕非一世之功。翻開家譜一查,王家的祖先里面就有一個圣人——王羲之。

由于王書圣知名度太高,后世子孫都生活在他巨大的光環(huán)之下,有所建樹的寥寥無幾。一眨眼到了元末明初,張可久(2)有曲云: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shù)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3)

如果熟悉納蘭性德的詞,就能體會張可久“興亡千古繁華夢”的感慨。這種情愫在《紅樓夢》里彌漫得最充分,或稱“末世感”。許多年后,當嚴復的《天演論》出版時,人們才慢慢接受了“時代是在不斷進步”的觀點。

現(xiàn)在看來很可笑,這么淺顯的道理小學生都明白。但可惜,中國是一個崇古的國度,自從孔子不遺余力地描繪了一幅天下大同的上古畫卷,并傾情打造了堯、舜、禹三大人類偶像后,后世之人就常常生活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糾結(jié)之中。

崖山之后,蒙古人入主中原,漢人淪為三等公民,滿目神州盡胡服,當真是千古未遇之奇災劇變。而以往的士大夫階層也沒官做了,站在元朝漢族文人的立場上,不難想象他們的心態(tài):末世來臨。用曹雪芹的話形容就是“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王云的六世祖王綱就是這些落魄文人中的一員。當是之時(元末明初),天下大亂,山頭林立,而王綱同志文武全才,頗有聲名,是塊建功立業(yè)的料。但王綱不這么想,經(jīng)過末世的消磨,他沒有太多的民族大義、壯志雄心,只愿“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于是,王綱堅持不懈地穿梭于山水之間,哪兒沒人往哪兒鉆,誰讓他下山他跟誰急,比陶淵明還陶淵明。

然而,世事多不遂人意,王才子常年甘居林壑、淡泊名利的感人事跡不脛而走,愈傳愈神。

據(jù)說,王才子早年曾跟終南山隱士學習卜筮法和相面術(shù),學成下山,遇到的第一個算命對象就驚天動地——明朝的開國宰相劉伯溫。劉伯溫見王綱談吐不俗,氣質(zhì)非凡,認定他是個奇才,當即與之結(jié)交。王綱則現(xiàn)學現(xiàn)用,端詳了劉伯溫半天。自信滿滿的劉伯溫只道他要贊美自己一番,再來一句“茍富貴,無相忘”,然后像小說里面寫的,殺豬宰牛,歃血結(jié)拜。

結(jié)果恰恰相反。

王才子神秘地告訴劉伯溫:“你將來肯定會飛黃騰達,但是我呢,性本愛丘山,不愿意落入塵網(wǎng)中,所以到時候你就別來煩我了!”

劉伯溫頓時無語。

人生彈指芳菲暮。王綱在古稀之年被舉薦到兵部擔任正五品的郎中。這可怪了,按照王才子的牛脾氣,打死他都不會去做官,難道臨老腦袋開竅了?史書中沒有記載原因,但仔細推敲,不難得出答案。

如果你有幸生在明朝洪武年間,如果你有幸成為一方大員,最幸運的是你已經(jīng)躲過了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等大案要案的牽連,好了,恭喜你可以上任了。首先,你會受到朱元璋的親切接見,當你離開時,他的諄諄教誨會在你的耳邊時時回響:朕行先教后誅,不是不教而誅。爾等若是不聽話,硬是要貪,那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到任以后,會有專人安排“皮場廟”一日游。此處懸掛的都是貪污了六十兩銀子的前任地方官,他們先是被挑筋斷指,折磨至死,然后將皮剝下后填上稻草、石灰做成“皮統(tǒng)”供后任瞻仰。

即使如此,朱元璋仍不放心,設立了十三道御史、六科給事中,處處布防,糾察百官。

于是乎,有人怒了:“老子不當官總行了吧!”

確實也有人直接掛印而去。但是不要忘了,朱元璋的行事風格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當他意識到這個問題時,馬上匠心獨具地頒布了“誹謗朝廷罪”和“戴死罪辦事”。前者用朱元璋的話說就是:“奸貪無福小人,故行誹謗,皆說朝廷命官難做?!焙笳吒敲鞒囊坏榔嬗^:很多罪犯過堂,發(fā)現(xiàn)當官的也戴著鐐銬,和自己一模一樣,后面還有人監(jiān)視。被判死罪的官員先給下面跪著的犯人判刑,自己再到朱元璋那去領(lǐng)死。

現(xiàn)在可以想象王綱的境遇了。站在朝廷的立場:世有遺賢,肉食者之恥。王才子名氣那么大,不去做官,你老朱同意,那些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文官也不會同意。于是,王綱連《陳情表》都沒來得及寫,就被人帶到了京城。據(jù)當?shù)匕傩栈貞?,王綱說的最后一句話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王綱。直到多年以后傳來消息:王綱在廣東增城征討苗人的戰(zhàn)役中光榮殉職。

耕讀世家

王綱死的時候,兒子王彥達只有十六歲。命苦不能怨政府,他咬咬牙,用羊皮裹著父親的尸體,將其背回了家。

烈士家屬王彥達尋思著父親為國捐軀,朝廷怎么著也得褒獎一番吧。然而,現(xiàn)實很黑暗很殘酷,由于朝中無人,王彥達沒得到任何國家補償,再加上王綱生前為官清廉,家無余財,深感“死個人都死不起”的王彥達差點準備賣身葬父。

備受打擊的王彥達開始相信宿命論,本著我命由天的心態(tài)得過且過,躬耕養(yǎng)母,讀書自娛,臨死的時候還不忘告誡兒子王與準:“不要中斷我們書香世家的傳統(tǒng)就行了,不指望你當官!”

王與準果然有乃父之風,閉門謝客(其實也沒幾個客),很快讀完了家里所有的書,并且鄙視科舉,拒絕引薦,專心致志當隱士。

如果王與準就這樣平平淡淡過一輩子倒也罷了,但可惜他犯了和他爺爺同樣的錯誤——迷上了算卦。從此,人們經(jīng)??吹綐酚谥说耐跖c準給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免費算卦的身影,而且由于他天賦極高,一算一個準,結(jié)果麻煩來了。

當?shù)刂h聽說了王與準,想讓他幫自己算算前程,便派人登門邀請。可王與準平生最厭惡的就是那些目無王法、魚肉鄉(xiāng)里的微官末吏,于是,他深感考驗自己氣節(jié)的時刻來臨了!大義凜然的王與準當著來者的面把卦書燒了,惡狠狠地說:“我王與準不是那種趨炎附勢、妄談禍福的算命先生!”

可嘆王與準聰明一世,卻不明白一個最淺顯的道理:事可以做絕,但話不能說絕。

還好他雖然直,卻不傻,清楚惹惱了縣太爺肯定沒好日子過,搞不好哪天種完地回家的路上就被人黑了,便帶足干糧,跑到附近四明山的山洞里躲了起來。

知縣抓不著人,氣得直罵娘。正巧朝廷的欽差到浙江“督有司訪求遺逸”,招攬賢才。知縣大人的政治敏銳性還是挺高的,立刻跑到欽差面前告黑狀,說:“王與準認為朝廷虧待他爺爺,長期仇視政府,并和他幾個兒子共同發(fā)誓一輩子不考公務員。”欽差一聽怒了:“公務員咋了?公務員也是人,都是爹生媽養(yǎng)的!”

于是欽差大人一聲令下,扣押了王與準的三個兒子,再本著活要見人、死要見尸的指導方針,對四明山展開地毯式搜索。

許多年后,大洋彼岸的林肯說了句名言:“寧可給一條狗讓路,也比與它沖突讓它咬一口好。如果被咬傷了,即使把它殺掉也無濟于事,得不償失?!狈g成中文就是“寧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

得罪了小人的王與準此刻別無他法,只好上演新一輪的《亡命天涯》??上ю埵巧钌礁钐?,也應無計避追兵。就在王與準向深山里鉆的時候,一失足掉到了山溝里。

有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有的人一失足傳為千古佳話。王與準屬于后者。

機會像條狗,追不上,趕不走。當追兵找到躺在地上不能動彈的王與準時,大家一致認定他完了。

沒有人知道,王與準的機會來了,改寫歷史的契機也到了。

遍體鱗傷的王與準被帶到欽差面前。欽差雖然沖動,卻不是昏官。他見王與準“言貌坦直”,不像是破壞分子,便向他了解了來龍去脈,又著人四處走訪。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王與準是個助人為樂、刻苦鉆研的好同志。于是欽差便放了他們?nèi)?。又見王與準的二兒子王世杰很有出息,便道:“你們一家子都當隱士,太不給朝廷面子了,不如讓你的兒子代你出仕?”

王與準經(jīng)此一難,思想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他不僅欣然應允,還給自己取了個“遁石翁”的名號,感謝傷了他腳的石頭。

王世杰作為特招生,從此有了秀才的身份。

正好這年大考,王世杰前去參加。按規(guī)定,考生必須散發(fā)脫衣接受檢查,以免夾帶作弊的東西。世杰同學覺得這是對他人格的侮辱,連考場都沒進就走了,把他媽給氣的。由此觀之,到了這一代,王家人的思想已經(jīng)逐步趨向入世。

王世杰他媽的臨終遺言是:“爾貧日益甚,吾死,爾必仕。勿忘吾言!”但終其一生,王世杰都沒實現(xiàn)這個理想,歷史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兒子王天敘。

佛不度人,唯人自度

王天敘就是那個喜歡竹子的竹軒公,王云他爺爺。史載此人細目美髯,風度翩翩,與人交往親切和藹而又不可侵犯。再加上博學多才,與人為樂,不久便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儒。

王大儒教子有方,培養(yǎng)了一個三好學生。

王華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小時候在河邊撿到一袋金子,留了個心眼將它藏在一旁的草叢里,守了一天等候失主。太陽快落山時,一人匆忙趕來,面帶焦慮之色,說丟了錢袋。王華問他數(shù)目,與袋中金額相符,故交還給他。

失主大喜,取出一錠作為報酬,孰料王華正色道:“如果我貪圖錢財,這一整袋都是我的了,又何必在這里等你!”言畢,翩然而去。

王天敘的確是個教育家,給許多豪門望族當過家教,也給很多勛貴子弟取過名字,但在給王云取名這件事上,他犯了一個錯誤。

康德曾經(jīng)提出,小孩如果一定要表示主語的話,他會用別人稱呼他的那個稱呼來稱呼自己。比如他不會說“我要什么”,而是說“寶寶要什么”“貝貝要什么”。大人在旁邊說“給他,給他”,他也會說“給他,給他”,而不會說“給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