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適當?shù)臅r間、適當?shù)牡攸c,與你相遇有緣的人都會自動出現(xiàn)。
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我對很多敷衍、不夠誠懇的交際圈子向來缺乏耐心,亦不具備桌面一套、桌底一套周旋的場面功夫。那么,就索性做一個等緣而非攀緣的人。
“我是誰?”“將會遇見怎樣的人?”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伴隨精神成長而不斷遇到。前者需要認清自己,后者則需要通過與他人的聯(lián)結(jié)、碰撞,更好地看清另一個自己。在很多情況下,他人是一面鏡子。
你要相信,時間久了,能夠與你產(chǎn)生交集、融合并在你內(nèi)心深處占有重要位置的人,終究不會太多。而向來喜歡熱鬧、左右逢源的人,多少都會遺忘或被遺忘,最終都會如同煙火盛放,過目即忘。若干的相處看上去似乎很美,但關系卻更像路人、過客。這樣的狀況,若要形容,就好比心被傷透后的冷落,只能獨自回味。
你還要相信,在適當?shù)臅r間、地點,與你相續(xù)有緣的人都會自動出現(xiàn),而且你們在初識時,不會覺得生疏、別扭,而是仿佛前世在哪里遇見過。彼此間可以做到平等交流,坦誠對待,沒有期許,而更多的是愿意給予祝福,讓彼此的歡喜心溢于言表。人性的美好與光輝,就在你來我往的交談中被情感點燃,讓人心暖。
生活中的我,興趣寡然,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也很少瀏覽網(wǎng)絡,更像是一個不合時宜、落后于時代的人。主要是因為,自己的交際圈子也沒有那么寬泛。在深圳,能見面的,也只是幾個老友而已。很多時候,我們相聚沒有目的,亦毫無所謂的意義。只是一起吃飯、聊天、談談有趣的事,卻始終相看兩不厭,令初識時的美好得以持續(xù),這大概也是善緣的一種吧。
在北京,或許因為年歲漸長,或許是沒有太多的欲望和心性使然,竟越來越不善于主動去完成一些屬于交際范疇的內(nèi)容。好的、合適的情感,一定是因緣相見、靜水流深的。倘若出現(xiàn),你惜緣、感恩就好。這些與你有相同氣質(zhì)和因緣之分的人,可能就是你此生需要遇見的人,自有其意義所在。
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之分,我更看重的是給過我一粒米或者一口水的人,而不是那些能長久保持關系或可以與之聯(lián)結(jié)的人。主要是因為,前者是我生命中曾經(jīng)給予過我光束和一念的人。與這樣的人見面和說話,是自情感里開出的花朵,潔凈、飽滿、真實。反之,就無法維持關系里的善、真、美好,即便事后遺忘或被遺忘,亦是一件很自然、依舊值得感恩的事。畢竟情緣無常,有緣起就有緣滅,習慣、接受就好。
朋友應該是那種見面就很熟、不拘束,隨和得讓你如沐春風的人,而不是為了自己交際所需,或者擴大所謂的圈子,虛張聲勢,以他人之名來驗證自己的排場和面子的人。對后面這種人來說,即便這張桌子人滿為患,他也愿意擠在上面,圖個熱乎。事后,誰記得誰,誰被誰遺忘,對他似乎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
擠不進的圈子,硬是往里擠,擠得好,還可以擠出一點小空間;擠不好,心受損,還以為人家排擠你,所謂的自尊心就會受挫??傊?,吃力不討好。殊不知,待人接物,自有機緣,既不俯視,亦不仰視,才算是妥帖;能與之同坐,關系清淡,日漸情長,方算是美好。
然而,世界之大,交往種類極其繁多,需求、目的、存在感,無一不在你身邊圍繞。這時候,如何做到適當篩選和控制,就很能檢驗一個人是否具備清簡、質(zhì)樸、誠懇之心了。我所能排除并加以控制的,是那些看不到太多內(nèi)涵所在、花樣繁多的交際。對此,我向來疏離,能夠保持一顆淡然之心。
現(xiàn)實生活中,我更熱衷交往和對待的,是那些可以與自己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的人。他們具備謙卑的心態(tài),熱愛生活,為人誠懇,態(tài)度端正,品格完善,氣質(zhì)獨特,屬于俗世煙火里的普通飲食男女,個性和內(nèi)涵都體現(xiàn)于日常生活。他們是我愿意與之接近的一類人:遵循俗世里的道,無私,懂得愛和慈悲的重要;仿佛是塵埃里散發(fā)馥郁香味的植物,或者山谷里延綿的峰宇,偉岸而沉默。
這些美好的知遇值得被善待,可以見或者不見,但唯獨無法被遺忘。作為情感交集的一種,因緣相會,微笑和慰藉,說話和擁抱,再見與相遇,都可以來得真實,并因稀少而珍貴。
我對很多敷衍、不夠誠懇的交際圈子向來缺乏耐心,亦不具備桌面一套、桌底一套周旋的場面功夫。那么,就索性做一個等緣而非攀緣的人。在適宜的時間、地點出現(xiàn)的,便是最好的。彼此可以做到傾聽、坦誠,所有觀點、想法、態(tài)度都能在交談中得以豐盈,獲得凡塵俗世里盛開的情感之花。
所以,因緣而遇應該是生命情感中一枚珍貴的勛章,它能給予彼此滋養(yǎng)、恩澤和惜福的嘉賞。只能珍重,卻始終無法被展示。
世間所有美好知遇,只因我們好好說過話
人性的復雜和幽微雜念,很多時候會通過語言得以呈現(xiàn)。
“這件事我可能沒法完成,因為最近事情很多,分身乏術,你得再等我兩天時間?!彼貜蛣e人的事情,總是可以很精準,沒有太多拐彎抹角與模棱兩可。答應的事情,即便一段時間沒完成,大概等你將要忘了這件事情的時候,她總能給你一個回應,告訴你這件事情走到了哪一步,最終的結(jié)果大抵會怎樣。
她算是低調(diào)的人,有點小羞澀,不善言辭。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會讓人感受到自在、舒服,她有話就說,沒話就保持沉默,也不覺得尷尬,反而能讓你更加清醒地了解自己和對方。她通過說話傳遞出真實和不敷衍,屬于真性情的人,這也是我喜歡、熱衷與其交談的人。
還有一種人,說話干脆,不拖拉,是便是,非便非,不答便不答,沒有做作、矯情,也能做到為他人考慮。只是更多時候,他在說話前會保持對內(nèi)心的覺察與忠實,沒有太多熱鬧和虛妄,語言簡潔,亦不會摻雜過多帶有個人色彩的表達。所有的片面和不切實際,在他那里都會化為烏有。他表達自己的同時,亦能做到根據(jù)氣氛和環(huán)境調(diào)整自己的說話方式,盡量多地照顧他人的感受,沒有太多口水與是非對錯、野心或雜念干擾,似乎一切都來得那么妥帖和善意,將人性里的同理心與懂得做到了極致。
而有的人則不同,說話有如戲子搭臺唱戲,青紅皂白,從未間斷。臺上唱得比誰都好聽,臺下做得卻比誰都要猥瑣,說一套,做一套,很難表里如一。人前背后的三番五樣,就像六月的天氣,變得非常快。此刻在人前獻媚,語言歡暢,背后不知會對你怎樣刻薄,是非議論。語言在那個時候,就像是一粒精致包裹好的糖。信誓旦旦、心血來潮的時候,可以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但事后你再提及此事,他可能會說,忘了——毫不覺得有何不妥之處,大抵是早已習慣了敷衍的說話方式??傊?,人性的復雜和幽微雜念,很多時候會通過語言得以呈現(xiàn)。
還有一種人說話非常圓滑。比如,對某些人或事,即便他們不喜歡也可以說喜歡;即便沒把握的事,可能為了拉攏你抑或其他原因,也會說保證完成。左右逢源,看不到人性的天真;反復無常,形成一套唯我獨尊的自語體系和為人準則。他沉溺其中,即便有所自知,卻早已無法爬出,似乎已經(jīng)形成一種慣性。他保持著一種偽資產(chǎn)階級的姿態(tài)抑或諂媚流俗的品行,混跡于江湖。他披著足夠顯眼的外套,擺出口若懸河的說話姿態(tài),游走于圈里圈外,行走于自我的狹隘空間。如此這般,對于穿“龍袍”或戴著面具行走塵世的人,最為妥當?shù)姆绞綗o疑就是相忘于江湖。
而真正具有好品格、真性情的人,從他眼神中傳遞出的真誠和周身透露出的溫善氣質(zhì),就可以感受到他言語之間交付出的真誠。不浮夸,不炫耀,亦不會隨意敷衍人。于生活中,首先是做人,然后再做事及其他。所以,他多少會顯得與眾不同,有那么一點點不合時宜的味道。
在我看來,很多時候,對于相遇和再見的人來說,彼此在一起,應該是說各自想說的話。沒話找話或者只是為了迎合而說話,都是極其別扭的事??傊?,人應該自然表露內(nèi)心,忠于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對于他人傾訴的話,聆聽和觀察就好,沒必要有那么多對錯善惡,抑或這樣那樣的價值判斷。只有做到敞開和心靈透凈,才可能讓溝通更有效。
但凡不好好說話或者拒絕溝通的人,大抵與自己內(nèi)心的自大和隱藏的自卑有關。比如,一個人說:“你怎么可以這樣呢?要是……是不是更好些呢?”另一人馬上回擊:“我就這樣,你能把我怎樣?我喜歡這樣。”如此這般說話,顯然是心被封閉了,這與性格里的缺陷,抑或與原生家庭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因為不懂如何溝通而表現(xiàn)出的不好好說話,最終傷人傷己。一個拒絕成長、即便年歲老去內(nèi)心依舊無法成熟的人,顯然,外人對他也是無能為力的。
最后,關于說話,還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人總喜歡在某種熱鬧、擁擠的環(huán)境中靠不斷交際來維系關系、地位、身份;需要不厭其煩地與他人對話,來表現(xiàn)自己的存在。他們總是那么高談闊論、斗志昂揚,有觀點但看不到誠意,說話也做不到簡潔。
事實上,一個人只有在不需要迫于無奈與別人對話時,才會與自己對話,并進行反思、省醒,從而得到智慧。某種程度上,說話能折射出一個人對待人與事的真假與善惡。所以,有的人能說很多的話,且較為漂亮,但你卻不知道他話語背后所隱藏的游戲規(guī)則。有的人說話即便不多,但每句話流露出的誠懇與真實,可以讓人釋然且愿意做到無私地相信與珍惜,并給予對方敬重。
尊重一切該尊重的人和事,便是尊重自己。這同樣也可以用于說話本身。
不能放過自己,怎可評判別人
盡量不要對他人指點或者評判,除非你與他人有相同的經(jīng)歷與過往,能以同理心站在客觀角度審視人與事。
深圳有兩個于各自所在行業(yè)都具備一定影響力的朋友,也就是所謂的“名人”。據(jù)說太有名了會招致很多人的嫉妒,所以在中國,做人、做事要低調(diào)點,低到塵埃里。若能做到“萬人如海一身藏”,應該算是最好吧。
問題在于,那兩個朋友顏值非常高——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有意思的是,他們還很“自戀”(如果一個人能自戀到可愛,顯然已不是貶義)。所以,他們在公共平臺發(fā)表言論時,偶爾會惹來一身臟水,潑在那里,怎么看都是不好的。
事實上,他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是非常誠懇和謙卑的,他們眼神中總是透露出隨和,看不到一絲做作和孤高。他們一個有北方人的實誠、灑脫,一個有南方人的細膩、溫潤。
然而,總是會有人對他們的習慣與生活說東道西,指點評判,猜疑、惡語、看不慣隨時潛伏在他們周圍,一些誹謗甚至有時候通過第三方的嘴傳到他們的耳中。
好在,他們在漸漸習慣做一個“無我”狀態(tài)的人,不回避,亦不解釋,更不回擊。有一次我問:“對那些向你發(fā)出不同聲音,甚至侮辱的言語,你會介意嗎?”“我不介意,因為不知道對方的初心和習慣。一個人靠近你的初心,可以處于厭惡狀態(tài),還可以是歡喜的狀態(tài)。如果只是厭惡,再多解釋和碰撞都沒用,只會產(chǎn)生惡,而人與人之間應該盡量避免‘惡’的發(fā)生;若是歡喜,彼此間所傳遞出的一切也都應該發(fā)自內(nèi)心,更不需要畫蛇添足?!?/p>
那時候我不太明白,為什么相隔甚遠的一個人可以對另外一個不太熟悉的人評判、指點?后來,慢慢明白,可能有些人多少都會希望自己能成為他人眼中的那個“人”,所以,才會有這樣那樣、這種那種甚至不分青紅皂白的所謂建議。但事實上,這些都是基于自我本能,不自覺地向外界反射出的某種“憤怒”與“不適”。
這種源自陌生人的越界和不了解所發(fā)出的聲音,本質(zhì)上是片面的、不客觀的。就好像你在半山看到眼前的風景總是模糊不清,當你走到山頂,或許會發(fā)現(xiàn)另一種真相。而事實上,太多人沒有這樣的時間和耐心甚至智慧,對他人做出全面客觀的了解和評論。
他們過于踴躍地表達自己,抑或急迫地評判他人,甚至給人貼標簽,總以為自己會因為對一件事情的評判顯露出高格調(diào)。殊不知,最后干出來的是低格調(diào)的事。要知道,若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一個不喜歡的人或者事的對立面,終究有一天,人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無力。
也就是說,當甲對乙做出評判的時候,一切的界限模糊不清、制造口業(yè)都是不適當?shù)摹K牟贿m當在于,你對他人能了解多少?他人的人生體驗、經(jīng)歷過往,你又能看見幾多?事實上,你們只是熟悉的陌生人。
盡管出發(fā)點是好的,希望他人能如你所期待的走向發(fā)展,但稍有覺察便會發(fā)現(xiàn),這時候的你多半開始沉迷于“以關注他人為企圖、改變他人為興趣,通過外界確定自己的意識和觀點”。那么,此行為算不算是一種“自我虛弱”的表現(xiàn)呢,或者說是沒有定力的表現(xiàn)?
一個人的注意力和思想,只有在對自我內(nèi)在關注產(chǎn)生“定”的時候,才能生“慧”。只要我們用心就會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一般大智慧、通透者都是少發(fā)“高見”之人,因他們少言,所以沒有廢話;一般小聰明泛濫者都是喜歡“評判”之人,所以他們多言,喜歡潑臟水。前者通過自觀走向智慧,后者則通過關注外在阻礙了內(nèi)在發(fā)展。
如果你不是關注事物本身,總想牽扯其他外界是非對錯,終究只是幻覺一場。而人最不應該的是對他人有所期待,從而忘了自我本性的存在與感受。
奧修說,你自己內(nèi)在的本性都是一團漆黑,又如何去給予他人有效且具有實質(zhì)意義的幫助呢?所以,盡量不要對他人指點或者評判,除非你與他人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與過往,能以同理心站在客觀角度審視人與事。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言語可以釋放一時的痛苦和不悅,當然可以自娛自樂,繼續(xù)陶醉。如果你的行為不能為自己帶來任何改變和提升,那么停止對一個陌生人的這樣那樣的評說,亦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比萑趟说娜毕菖c不完善,不應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每個人的生命形態(tài)不一樣,展示給外界的狀態(tài)亦會千變?nèi)f化,如果可以,善與善的交集,總比惡與惡的碰撞要好。所以《圣經(jīng)》上說,不要對人有論斷。又說,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
一個人若能懂得如何更好地愛和寬恕,就不會無端對外界的人、事產(chǎn)生評判,去言說是非對錯。我們可以敏感,但不需要做出評判。因為評判的注意力與聚焦點最終都會將自己擠入一個狹隘的境地,它像一個黑洞,會不斷擴散,給自己帶來痛苦與無力。攻擊與不夠客觀,防衛(wèi)與不足,這些都是障礙,是人性的缺憾與昏暗。
障礙最終暴露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不夠柔軟。而事實上,我們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為難自己,而非對他人進行評判。這種宣泄行為帶來的是自我的對峙,也是對他人的怨懟。而這樣的浪費和消耗,若用在自我構(gòu)建、完善和豐富上,似乎更具能量和意義。
如果你真的不具備對外界的覺察力,那么你所有的評判,最終都會轉(zhuǎn)嫁成自己的痛苦,抑或使自己淪為憤怒的奴隸。所以,當你只是看到一個人的橫切面時,所有的越界和傷害,都是對自我認知的模糊與消磨。事實上,一個內(nèi)心真正強大的人,詆毀和熱鬧都是不存在的。因為他知道,很多時候看似熱鬧的背后,不過是一場幻覺似的自我陶醉。
一個能夠低頭走路的人,可以通過關注自己提升能力;而評判他人是非對錯的人,大抵總是希望通過關注他人,來消遣和浪費自己的時間。這里沒有所謂的好或者不好,有的只是我們能否通過這些折射和觀照,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不足。人因為各自的成長背景、教育、習慣、性情不同,所以看待外界和他人的態(tài)度也會不同。只不過有的人會自以為是,口不擇言地表達出來,喜歡一吐為快,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而有的人則不同,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只有有緣與無緣之分——無緣,可以不靠近,亦不關注;有緣,能走多遠亦非自我所能控制,但卻不會造成所謂的傷害。
一個人的是非對錯,很多時候自己都難以判定,更何況他人。人生于世,不過光影斑駁、明暗分半,所有的評判大抵都應該交給時間和上帝。
與他人的關系是面鏡子
未曾有過怨恨,寬恕定占上風;不曾有過妒忌,悲憫自會跟隨……
很多時候,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實際上是一面鏡子,可以映襯彼此內(nèi)心的需索和境況,讓所有微笑、眼淚、憤怒、妒忌、感恩、祝福、隨喜……直接抵達心的源泉。
當你被妒忌時,說明你還不夠低調(diào);當你苛求他人如何如何時,是否該先要求自己;想得到他人慰藉時,想一想是否亦曾給過他人關照;他人過于傲慢,你是否已做到足夠謙遜?他人脾氣暴烈,你是否能溫柔相待……舍棄,不計較,心若寬宏,無論什么問題都能得到化解。
如果無法先做好自己,那么,對他人的一切想法和態(tài)度都是妄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鏡子,先照到的是自己,所有試圖得到和要求的,亦應該先針對自己。當我們有惡念和抱怨時,首先應該省醒的是“我”。所謂“正己化人”,先明凈自己,才可以去照亮和吸引他人。
佛家有言:“依報隨著正報轉(zhuǎn)?!薄耙磺蟹◤男南肷??!薄耙磺蟹ㄎㄐ乃F(xiàn)?!弊约旱男臎Q定你與外界的一切關系,人應該跟隨心的正念、覺知走。所以,他人的好或者不好,無非是自己的心正念或邪惡的問題,無關乎外界任何其他。如同眼前的花和樹,心情好,你看一切都是好的,心情不好,它就是不順眼的、丑的。心是我們對外的一面鏡子,唯有改變我們自己,我們與外界的關系才會得以修正。
所以,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彼此被光折射顯露出的通透,這給予我們信念,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人性中的美,亦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光。很多時候,我們無須了解太多,倘若懂得,便是慈悲;倘若無法做到悲憫,寬恕便已是布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存在很多的破損和不完美,沒有一顆足夠容寬的心,情感就很容易惡化并因處理不當而崩盤。若能做到寬憫,就會使關系得到新的構(gòu)建,對待問題也會有更妥善的處理方式。
若問題無法得到最終解決,不如擊碎后重組,讓關系得到新的修正和認可,消耗拋棄舊的,積蓄新的能量,重新開始。若能達到此境界,就會產(chǎn)生勇氣和足夠的自信及初心不忘的信念。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薄吨杏埂防锏木渥?,不僅讓人從中清晰感受到古圣先賢的一種心境,更能教人從中體味人與外物的關系?!吧浼姆椒?,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過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好、功夫夠不夠?!敝t卑、恭敬、省醒之心在這里得以體現(xiàn)。同理,以這樣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和外界,一切都會變得簡單和清晰起來。
有些關系容易毀滅,是因為你已經(jīng)無法做到溫暖地敞開與信任,所以自由與尊嚴就會被碾軋,淪落成貪婪的工具。比如,在愛人、愛己、愛萬物的關系里應該尋求回歸,而非在他人身上產(chǎn)生屈從、慕求的心理。
“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話題,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是知音——我未來的伴侶應該是這樣的。若他稍做改變,再具備一些社會屬性,我覺得我們一生都會牽連在一起?!薄拔铱茨銈兺耆莾蓚€無法融洽相處的獨立個體,彼此急迫地表述自我,‘我’放其首,夾雜‘你’還需要改變些什么,由此掩飾自私。語句中的如果、判定、假設都是幻想。試試你們見識過彼此的自私、反復無常、缺陷、無趣后,還能接納包容彼此,繼續(xù)往前走嗎?”
這段對話說明,任何親密關系的開始僅有普世觀念的愛顯然是不夠的。了解欣賞、接納見證、獨立相惜、分享關心、寬容不計較……應該是其關系開展的前提。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花一生的時間才能確定是否愛一個人。反之,想改變、控制、占有對方,提醒對方犧牲自我,此類態(tài)度往往會成為糾纏、碰撞、撕扯最終血肉模糊、兩敗俱傷的原因。
如果某種關系和情感帶來相互損傷,只能說明雙方缺乏定力,且極力尋求認同,或者抱有需索渴求的軟弱心態(tài)。當我們獲得內(nèi)心的秩序與和諧后,一切試圖打破的關系都會在更高的力量指導下獲得嘉賞,從而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如果你需要,我隨時可以放手,且心懷慈悲。你站在彼岸,我站在河邊,水中的倒影是自己清晰的影子,只為愉悅自己。就好比我供養(yǎng)一盆花,撒下一粒種,拍下某種植物的果實,只為那一刻的欣賞和美。投入不是為了占有,擁有不是為了不放手;施恩莫望回報,付出只為內(nèi)心坦蕩、心如花開……單向的給予同樣是一種無私、利他的行為。開出的花、結(jié)出的果、歡喜的物,如果你愿意,我樂意隨時奉送。只因心懷感恩,喜樂同分享,并無其他。
你要相信,任何在妄想中的計較和追究都是內(nèi)耗,只會讓日子變得無趣。與其那樣,不如用有趣的標準與人相處,不抱怨,不糾纏,不索取,不拉扯,如同兩條線可以各自延伸,只需在某一點有交集即可。又或者說,與他人之間,要學會沒有妄念打擾,不制造問題和麻煩。人應該試圖消除一切負擔與不必要的困擾,這樣才可以走得遠、看得輕。
儒家談道: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里裝有這一切,那么回報給你的也一定是歡喜如平常。未曾有過怨恨,寬恕定占上風;不曾有過妒忌,悲憫自會跟隨;心懷感激,恩惠就是福報。
試圖改變他人之前,先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
不再期許他人的改變,或許能更好地做到寬??;懂得包容和理解的重要,你也就沒有了失望。
“你為什么總是這樣,說過多少次都不改?”
“你不能總是和×××一樣,你應該有更高的價值追求,還應該改變些……”
這是我最近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聽到的兩對年輕人的對話,一個充滿抱怨和焦慮,一個滿懷期許。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看到他們眼睛里似乎都帶著憤怒,晦澀又空洞無力。
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一塊無名氏墓碑,上面的碑文已成為經(jīng)典,流傳至今。大意是,一個人年輕時夢想改變世界,暮年希望改變家庭,臨終,發(fā)現(xiàn)所有改變都無法實現(xiàn),恍然意識到:如果起初我只改變自己,接著我就可以改變我的家人。然后,在他們的幫助和鼓勵下,我也許就能改變我的國家。再接下來,誰又知道呢,也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
改變國家、世界這樣的理想和目標似乎過大,還是從實際說起吧。比如身邊的人,我們總是希望他們能為自己做出改變和犧牲,典型的比如:“你愛我嗎?”“愛。”“既然愛,為什么不為我改變些什么呢?從今以后,你必須要為我改變些什么?!?/p>
潛臺詞就是,我已經(jīng)做得足夠好,你需要做的是為我改變。在這樣的關系和邏輯里,就極易出現(xiàn)抱怨和情緒失衡。比如,我們總是以為環(huán)境和他人給自己造成困頓和不安,對他人的改變充滿期待,而不愿意從自身開刀,剖析自己是否做到了足夠好——如果做不到,為什么又需要他人為自己改變呢?
人在不斷成長變化的過程中,很多性格已經(jīng)定型。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人生若不經(jīng)歷幾番大起落,有反思、覺醒意識,很難做到真正的改變。因為人到一定年齡后,性格基本定型,而改變又是一件讓人非常痛苦的事。若你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對方,對方又不具備改變的條件與能力時,最終改來改去,可能消耗、折損的是彼此。更有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改成你所期待的樣子。
之所以說會期待,幻想會破滅,是因為人本身多少存有執(zhí)念和虛妄,而且它會潛伏于你的內(nèi)心,有意無意蒙蔽自我,并且擴散、演變?yōu)槟撤N情緒。殊不知,這樣的心念,實際上是為自己制造幻覺、痛苦。
你是否想過,希望光跟著自己的影子移動,河流按照既定路線流動,這一切顯然是理想的要求模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方是河流,你便是守在河邊的沉穩(wěn)大地;對方若為光,你便是隨風舞動的婆娑樹影;對方若為星,你便是襯托光亮的那一抹黑暗。如此,美與和諧才得以真實呈現(xiàn)。
對于一些既定的關系,我們會期待對方成為什么什么樣子。當你的改造或改變是基于滿足自我的目的,對方顯然就成為附屬,其中的苦痛你應該能體會得到。生活中,我們期待對方改變,大多是因為心緒搖擺不定,期待對方按我們自己的既定模式行走。我們說,只有心生愛意和慈悲,懂得才能發(fā)生。又或者,只有對方基于愛時,才得以與你和諧相處。
我們要能從遇見的人身上照見自己的靈魂,看到自己的匱缺,也照亮關系發(fā)展的方向。又或者,當我們能愛他人的缺點,并能通過他人明了我們自身的匱乏,加以不斷修正時,就已經(jīng)獲得了內(nèi)心優(yōu)雅的篤定。人就是這樣一步步認清自我。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想要改變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心態(tài)。與其不斷希望他人改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還不如將那些浪費在啰唆和繁瑣的要求、規(guī)則、條框上的時間利用起來,自己先改,先讓自己擁有如山般偉岸的氣度、如水般柔和的容量。如此,所有的不公就會在你心性不斷得到擴展的狀態(tài)中變得渺小,你才更容易接受一切,最終適應。
這樣的適應里,帶有寬恕的療愈,讓你的心在不斷懂得中獲得祥和,這也是人性的修煉。而你會在這樣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的自己,亦會以不同的方式重新看待他人。而且,你也會發(fā)現(xiàn),再也沒有什么比總是期待他人改變更痛苦的了。
重要的是,改變自己,會收獲一個全新的自己。而不再期許他人的改變,或許能更好地做到寬容;懂得包容和理解的重要,你也就沒有了失望。
所以,對于太多人和事,最好不要抱有過多的期待。接受每一件事情的真相,亦欣賞每一個人的本真面目。又或者,除你自己之外,不要企圖改變?nèi)魏稳?,不論好還是壞。
你只需要經(jīng)常問自己,我是否已經(jīng)做到了足夠好?若沒有,是否愿意努力先將自我改變?
你的老友有幾個
我們的一生,需要怎樣豐沛的情誼……才能維系經(jīng)歷漫漫歲月后老友相敘的清歡?
“年紀越大,就越需要老朋友?!边@是一句電影獨白,讓人印象深刻?!袄吓笥选?,一個“老”字飽含了多少真摯與珍貴的情感,其中潔凈、忠誠的情懷,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而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因為愛的匱乏和情感的枯涸,以及人與人之間邊界的不清,使得一些關系多停留于表面,或是流于敷衍以后分道揚鑣的江湖“情誼”。
“不想和他們交朋友,土得出洋相?!边@話出自一個八十年代末出生的孩子之口。我問他怎樣界定朋友,他說:“不隱瞞欺騙,不仰視或俯視,不輕言丟失彼此,肝膽相照一生,有精神和靈魂上的默契,患難之交而非酒肉朋友。這需要機緣還要明白其意義,更需要自我修煉。”
相比“七〇后”的人來說,“八〇后”甚至更年輕一代的人,他們在對待朋友的方式上似乎更直接、干脆,有豪情,又在乎某種“緣”。
年少輕薄過后,總算明白一種感情背后所要負載的擔當與責任,因此總會多幾分敬畏,不會輕易抑或草率地去付出感情。情感一旦無私給予對方,必定是用心了解后的堅如磐石,靜水流深。
我向來認為,過于濃烈的情感需要得到控制。于我而言,生活中固定相聚的老友,未必有過多的言語和激昂的表達方式。他們年長于我,知道彼此內(nèi)心的歷史。這些情感的延續(xù)讓我看到因緣際遇的善良與誠懇。我待他們始終親近并充滿無限敬意。豐沛的感情需要心的容器盛載。我之所以努力去維系,是因為知道無論自己遭受何種境遇,他們都始終待我如初見。更重要的是,他們?nèi)诵灾猩l(fā)的美好與光亮,某種程度上也會成為我內(nèi)心的力量,讓我心存感恩。即便我們一年見面寥寥幾次,問候也屈指可數(shù)。
他們被安放于內(nèi)心深處某一角落里,不常想起卻也不會輕易忘記。如果我們未曾相交、相知,我又如何能收獲如此真實而清晰的感受呢?
人的熱情多發(fā)生在那幾個老友身上,似乎有種閉塞或自我隱匿的味道,時間久了也就日漸習慣并成為一種享受。矜持不如自然來得真實。友情的維持多來自日積月累的無私與豐沛?;蛟S因為如此,過于熱烈、桌面功夫十足的情感方式不屬于我。
至于節(jié)假日,洶涌、一窩蜂地復制問候,利用他人來制造表面熱鬧,通過表面言行來獲得“友誼”以填補私欲所求的這些人,我們習慣上也將其稱之為“朋友”。桌面上的高談闊論、聚會時的炫耀與展示、這樣或那樣的敷衍、附和,由此構(gòu)建心照不宣的氛圍?;仡^一看,似乎很美、很舒適,可一旦斷裂出現(xiàn),真相與矛盾也就會呈現(xiàn)。各種謊言、迷惑與不安,成為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
在我看來,隨著年歲漸長,就越難交到通透的朋友,因此也就越發(fā)缺乏某種主動性。朋友向來無關乎名利或權(quán)力高低,只關乎道義及信任,更無須要求太多。交友以尊重他人為原則,一切隨緣。朋友能經(jīng)得起歲月推敲,即便世事變遷、人世沉浮,依舊能互不遺棄。如此,人之一生能得幾個屈指可數(shù)的老友就好。
人一生中,值得交付的情感,不過是幾段而已。想想我們遇見的人出現(xiàn),消失,不辭而別,從不間斷,無須解釋和說明。人有時也會因為自我滿足和需求而目的不純,比如只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與重要,而不認真對待情感,最終放棄或被放棄,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情感應如秋菊淡然散幽香,抑或如梔子花潔白無瑕。
一次,朋友問我:“我們的一生,需要怎樣豐沛的情誼、善意知會的懂得與和善,才能維系經(jīng)歷漫漫歲月后老友相敘的清歡?”我說:“這需要獨自承擔了寂寞后內(nèi)心所暗涌的恩慈與覺照,愛與無私。清淡交談,生死觀照,明澈如鏡,足夠映照內(nèi)心。不相互依賴,不是各自的偶像,卻溫潤充沛無比,能夠為之擔當生死,并為其付出有效的力量與真情?!边@種力量與真情足夠映襯出一個人生命的厚度、慈悲與單純。交朋友比走入婚姻更需要緣分,很多人來來走走,分分合合,不辭而別,如同過客了無音訊,最終失聯(lián)。
百川歸于大海,蝴蝶飛至花開。越年長就越發(fā)珍惜友誼。
歲月檢驗初心,珍重緣于彼此的不演戲。因緣播下的種子會成長,即便風霜掠過,依然有你熱情及無私的陪伴,患難之處,真情依舊。我看重和珍惜的老友僅僅如此。
距離產(chǎn)生美
人與人之間的遇見、分離,自有機緣。唯有自控和節(jié)制的情感才能成全彼此的珍重和長久。
年少時在故鄉(xiāng)小城,聽一檔廣播,談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集模式,“人與人如兩只冬天依偎的刺猬。距離太近,容易刺痛彼此的身體;太遠,又無法相互取暖。既能相互取暖亦不刺痛彼此,唯一且最為明智的選擇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蔽矣浀玫闹皇谴蟾牛萌撕痛题啾容^似乎不太妥帖,但形象的比喻有點意思。
二十年過去,這段話再被倒騰出來,因為恰好看到弘一法師的“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這句話。兩者都是闡述人與人之間情感維系的距離與界限問題,只不過一個生動通俗,一個詩意睿智。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太多的情感,由于人情緒的不可控和自我界限不清,本來好好的一段關系,弄到最后,卻仿佛一個瓷器被摔破,只有碎片滿地,傷痕累累。
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xiàn)象:一開始,打得火熱,像瓶罐里的蜂蜜濃情蜜意,說了幾句話,就感慨相見恨晚;聊了幾回天,就覺得這輩子的關系好像已扯不斷,必須牽絆在一起了。但因為不懂得怎么控制,最終硬是把一段關系搞得狼藉滿地,最后四面楚歌,撕破臉皮,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諸如此類,無論是出于利益,抑或所謂盲目的感情,最終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否具備占有他人的能力。說更直白點,這樣的關系無非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自私。這樣說,是因為類似的情感,往往帶有明顯的需索特征,他們一方面希望關系長久,另一方面卻又因自我認知有限、界限不清,而使得情感最終破滅。
看看一行禪師是怎么解釋這種現(xiàn)象的:自我界限不清楚可以獲得想象、虛假的溫情,可以控制他人,當然這種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虛假的。需要這種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別人會對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態(tài)度,唯有這樣才可以讓自己感到有信心一點。
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缺乏界限和距離的情感難以長久,這種情感會因為關系的不篤定,而被復雜的人性所破壞。唯有自控和節(jié)制的情感才能長久。好的、有趣的情感大抵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遇見、分離,自有機緣。
人性的微妙與復雜之處在于,很多時候人前背后翻云覆雨,變臉如變天。你永遠不知道此刻在面前溫柔和悅的人,轉(zhuǎn)身離開后,又是怎樣的一副嘴臉。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遠比劇本來得有戲劇感。太多你儂我儂,在不久后,卻會因點滴小事立刻翻臉轉(zhuǎn)為怨恨。
我向來不喜歡敷衍式的寒暄和有野心的交際,因為其中有太多的目的不純抑或無以交付的誠懇與坦蕩。我喜歡那些相處篤深、敦厚和真摯的交往情愫,人們彼此真誠,相互敬重、欣賞和愛慕。隨時可以告訴對方,想要什么以及我能為你做些什么,若做不到,彼此理解就好。不存在身份界定及無端的消磨。
而人的情感也會在這樣的交往和清談中得以持續(xù)并獲得長久的歡愉,同時留下內(nèi)心的淡定和清歡。在所有的關系里,保持適度的分寸才能獲得持續(xù)的溫暖和安全。若即若離,心里裝著彼此,在需要的時候,能隨時感應。這樣的安全和溫暖,因為距離和自我界限清楚,而使得感情更深厚、穩(wěn)定、持續(xù),沒有虛幻,值得交付。
此溫暖和安全因為建立在自己身上,所以牢固堅實。而那種忽視距離和自我邊界的情感,遲早會對彼此造成傷害。這無關冷漠,亦無關傲慢及任何不客觀的其他因素。
一次有讀者給我留言:松柏類樹木是植物中活得最長久的,柏樹葉子扁平,長得非常緩慢,卻能活幾百幾千年。我覺得自己就像柏樹,對人對物對感情,都熱得很慢。人的感情應該亦如柏樹一樣。真正深厚持久的感情,都是在歲月中一點點慢慢建立起來的。我覺得她的觀點有某種冷靜的客觀與理性。我同她一樣,對一開始打得火熱、自我界限模糊、對情感毫無恭敬之心或者對誰都熱乎得沒有距離及邊界的人,始終有疏離感。
“世界是一座橋梁,你可以跨過它,但不要在其上建房。若渴望一時,便會渴望一世。”這同樣可以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可以愛、信任、關懷,但需要距離和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