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相見相思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世間有一種男子,超逸如云,飄忽如風,靈魂里深深鐫刻著兩個字:“自由”。這樣的人,生活在俗世,足踏大地,靠泥土安身立命,心卻總向往藍天,長風呼嘯處,有他的夢想。他的心,不會全部交付于愛情;他的人生,自由的精神、獨立的自我是主旋律,而愛情,只是其中清麗的和音。“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詩仙李白,便是這樣的男子。
李白的血液里,大概天生就攜帶自由因子。少年時便夢想仗劍游俠,后來篤信道教,渴慕成仙。他狂熱地愛著飲酒、寫詩和游歷。酒可以讓他完全釋放靈魂里被囚禁的自由,詩可以讓他充分宣泄情感的激蕩狂濤,而游歷,可以讓他的身體和心靈獲得雙重自由。
基于此,在李白現(xiàn)存的一千多首詩里,寫游俠、寫山水自然和仙道的詩居多,而寫愛情和婚姻的詩并不多。這樣的對比,鮮明地彰顯出李白的思想情感傾向,這也是很多男人的共識——愛情,對于男人的生命,只是點綴,事業(yè)才是男人的靈魂。但是再怎么不羈,李白也畢竟是個正常人,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憂愛恨,他也都有。美好的愛情,幸福的婚姻,他也有過。
從當時和李白有過交集的、李白的粉絲魏萬和崔宗之的零星記載中,可以推測出李白的長相并不差?!绊泳既?,哆如餓虎”“雙眸光照人”,他有一雙目光灼灼的眼睛,喜歡穿紫衣,再加上他有非常強的自信,舉止灑脫豪放,氣質(zhì)飄逸出塵,整個人有一種神秘的強大氣場,再加上他的蓋世才華,在少女們的心中,這大概就是最完美的夢中情人吧。
但李白仿佛不是濫情的人,歷史上并沒有關(guān)于他與藝妓、歌女的緋聞,有記載的,是他的四段婚姻,其中,有兩段婚姻在李白的筆下留下了詩篇,有過浪漫的過程和情節(jié)。且不論結(jié)局如何,只是愛情故事本身,就足以令人沉醉、追憶,曾經(jīng)擁有的美好,是生命幕布上閃爍的星群,那光芒,值得頻頻回首,終生回味。
李白的愛情詩并不多,但以他的別致筆力寫出,自有一番風骨。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長干行》里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如晨露一般純美的愛情,是愛情最干凈的模樣。
綠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秋浦歌之十三》里菱塘清歌、飛音傳情的愛情,是江南水鄉(xiāng)潛滋暗長的蓮荷。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怨情》里幽怨孤寂、思念如深的愛情,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單相思。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秋風清》里深情繾綣、凄清安靜的愛情,是情至深處、蝕心刻骨的溫情。
雙燕復雙燕,雙飛令人羨。
玉樓珠閣不獨棲,金窗繡戶長相見。
《雙燕離》里分隔兩地、彼此相望的愛情,是柔腸百結(jié)、思君如月的孤獨。
這些,只是李白藝術(shù)世界里的愛情,他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愛情,和世上所有的愛情一樣,有著相似或不同的甜蜜和疼痛。
公元727年的李白,風華正茂,他一路詩酒天涯,以夢為馬,帶著“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氣,來到了山水如畫的湖北安陸。他對白兆山一見傾心,終日流連不去。白兆山又叫碧山,林木森茂,峰巒疊翠,流泉飛瀑,儼然世外桃源。“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來”,李白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他冥冥中感覺到,自己與此山有緣。
就在這座山上的白兆寺中,愛情不期而至。那天,對于李白來說也許并不能預知特別的意義,他在寺前的山路上正為大自然的奇妙手筆驚嘆不已,忽見一頂精巧小轎停在廟前,轎里走出的女子,明眸如水,鬢發(fā)如云,娉娉婷婷,柔婉多姿,恰似一朵新綻的春花,讓人眼前一亮。她并不知道,不遠處有一位同樣風華絕代的男子,在熱切地向她凝眸。
他聽到有人叫她“紫煙”,不由心里又是一震,他的詩里,有“日照香爐生紫煙”之句,難道是上天注定他與她相遇?他在心里默默地念著,紫煙,紫煙,多么美的名字!和她的人一樣美。紫色的煙霧,美麗、輕柔,又帶著點淡淡的朦朧和憂郁。
他一向豪放率性,但初次遭遇愛情,卻還是有些羞怯。他抑制住想去上前和她說話的沖動,看著她裊裊娜娜走進廟門,心里悵然若失,久久回不過神來。一顆種子輕輕落在心田里,等待萌發(fā)。
灑脫如他,也不免為情亂了心境。費盡周折,他終于打聽到,她叫許紫煙,是前朝宰相許圉(yǔ)師的孫女。好友孟浩然知道這件事后,立即前去幫李白提親。許紫煙大概也久聞他的才名,她的家人也欣然同意,就這樣一拍即合,一樁天作之合的姻緣順利修成正果。
洞房花燭夜,李白看著美麗的嬌妻,心里一定感慨又滿足,那一刻,他一定想過停留,就這樣安定下來,守著自己的愛人,安穩(wěn)度日。而許紫煙的心里,必是滿滿的甜蜜和憧憬。畢竟在古代,因愛情而結(jié)合的婚姻并不是很多,自己如此幸運,得到一個如此愛她又有才華的丈夫,那種幸福的感覺,讓她的心陶醉。
婚后的生活濃情蜜意,那是他們最輕松快樂的一段時光。然而生活要繼續(xù),李白是一個胸有鴻鵠之志的男人,怎能一直耽溺在兒女情長的溫柔鄉(xiāng)里?更何況,他那么喜歡浪跡天涯。他告別了她,繼續(xù)云游四方,希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圖大志。
她縱有萬般不舍,但也無法阻擋他的離去。她知道,愛他就要尊重他,給他空間和自由,當愛情一旦變成一種束縛,這愛也將離消亡之日不遠了。她安靜地留在安陸的家中,做他小鳥依人的妻子,為他生兒育女。他則輾轉(zhuǎn)于長安、洛陽、南陽等地,為他們的未來,也為他的夢想打拼著。
在他們分別的日子里,他寫了《寄遠十一首》,其中主要是贈內(nèi)詩。古代稱妻子為內(nèi)人,贈內(nèi)詩就是寫給妻子的詩。他這樣一個靈魂帶風的男子,為她寫了不少贈內(nèi)詩,可見他對她的愛情,也是真摯而濃烈的。他把對她的綿密濃稠的思念與愛情,融化在一個個字里,綴連成詩篇,以解相思之苦。
三鳥別王母,銜書來見過。
腸斷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遙知玉窗里,纖手弄云和。
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蘿。
寫水山井中,同泉豈殊波。
秦心與楚恨,皎皎為誰多。
三鳥即三青鳥,是《山海經(jīng)》里為西王母取食的鳥,后借指使者或傳遞書信的人。他想對她說的是:“收到你的來信,知道你擔心我、想念我,知道你很辛苦,我很內(nèi)疚,但為了更好的未來,我們又能怎么樣呢?我想你會常常在窗下,用你修長纖細的手彈奏云和(一種樂器,形似古箏,但比古箏稍小),樂曲中深深的思念與愛意,我感同身受。我思念你,一如你想念我,我們就像傾注于同一口井中的兩股清泉,難判多寡,難分彼此。我在古秦地長安,你在古楚地安陸,但我們的心,就像這潺潺清泉,同歸一處?!?/p>
不知不覺,分別已有三年。他滿懷深情地寫道:
本作一行書,殷勤道相憶。
一行復一行,滿紙情何極。
瑤臺有黃鶴,為報青樓人。
朱顏凋落盡,白發(fā)一何新。
自知未應(yīng)還,離居經(jīng)三春。
桃李今若為,當窗發(fā)光彩。
莫使香風飄,留與紅芳待。
“我本來只想寫一行書信,訴訴我對你的殷殷思念之情??墒且幌鹿P就收不住,寫了一行又一行,縱然寫得再多,又怎么能盡數(shù)表達我的情感?離別已三載,家里的桃李開得怎么樣?應(yīng)該在窗外綻放它們的美麗光彩了吧。這樣的美景白白耗費多么可惜,等待我歸來之日,會和你一起沉醉在那香風里?!?/p>
“遙將一點淚,遠寄如花人?!薄扒锊萸锒觑w,相思愁落暉?!薄皯涀驏|園桃李紅碧枝,與君此時初別離?!薄氨檀凹娂娤侣浠?,青樓寂寂空明月。兩不見,但相思?!薄皽I盡恨轉(zhuǎn)深,千里同此心。相思千萬里,一書值千金。”“憐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極兮意已深?!?/span>……一樣清麗婉轉(zhuǎn)又深情款款的詩句,如奔騰的溪流從他筆下一瀉而出,字字含情,筆筆帶意,喜歡浪游的才子,一旦用情,也是感人至深。
她在思念中守了他十年,給了他生命中最安寧的一段婚姻,為他留下一兒一女,在開元二十八年撒手人寰。那時,他在南陽游歷,連她的最后一面也沒有見到。失去了她,他憶及往昔她的種種好,不覺痛悔莫及。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span>這首詩淺白如話,內(nèi)里卻蘊含著很深的感情。他自知嗜酒如命,生性散漫,又仕途不順,“但愿長醉不復醒”,沒有能給她富貴安定的生活,卻讓她獨自承受家庭生活的重負。做李白的妻子,和太常的妻子有什么區(qū)別呢?
“太常妻”是《后漢書》里的一個典故:后漢周澤為太常,虔敬宗廟,吃住都在廟里,病了也不肯回家。他的妻子擔心他,前來廟中探病,他卻勃然大怒,認為擾亂了他敬神,竟然告發(fā)官府,讓她坐牢。一年360日,周澤有359天都住在廟里,他的妻子相當于在守活寡。
在許紫煙死后,李白終于明白了妻子的感受,知道了疼惜和愧疚,但又有什么用呢?
許是為了離開傷心之地,紫煙病故之后,李白帶著兒女搬到了山東。在那里,他認識了一個劉姓女子,這個女子不像紫煙那樣知書達理,她不懂欣賞李白的詩歌,在精神上也無法與李白契合,相反,她還埋怨李白不會掙錢養(yǎng)家,只會寫沒用的詩。
這樣的婚姻,注定無法長久。他們的結(jié)合,估計只是出于一種現(xiàn)實的需要,缺乏穩(wěn)固的感情基礎(chǔ),所以像露水一般短暫易逝。后來,李白又娶了第三個女人,關(guān)于她,史料并無詳細記載,只知道她是山東人,和李白育有一子,幾年后生病去世。
李白也許認為自己就此會孤獨一生,不想在他四十四歲這年,卻遭遇了人生中最后也是最美的愛情。那天,李白和杜甫、高適來到梁園(今開封)的古吹臺游覽,不知從何處飄來的琴聲引得李白詩興大發(fā),于是提筆在墻上揮毫潑墨,一展才華。寫畢,三人揚長而去,留下守園人對著那抹詩墻苦惱,他正要動手將詩擦去,卻聽到一聲女子嬌脆之聲:“且慢,一千兩銀子,這面墻我買下了!”
原來,這位女子是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不但容貌出眾,而且多才多藝,她不但精解詩文,還通曉音律,彈得一手好琴,剛才李白三人聽到的琴聲就出自她手。方才聽到有人在此談笑,她便來一看究竟,正好看到了李白的詩《梁園吟》。這首詩寫得意境高古、氣勢奪人,一下子便俘獲了宗小姐的芳心。宗小姐身后仰慕者甚眾,但她是個在精神上有所追求的女子,一心要找個心意相通的伴侶,李白的出現(xiàn),正符合她對愛情的期待。
在高適的成全之下,李白和宗小姐順利成婚。此時的李白,無錢無勢,人到中年,而宗小姐家勢顯赫,正值妙齡。他們之間的愛情,正是有才華的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的典范。人生難得一知己,她珍惜他的才華,懂得他的心,所以不在乎外在的一切。她和他一起談?wù)撟魑?、游山玩水、飲酒放曠,他們還有一個共同之處——都信仰道教!遇到這樣琴瑟和鳴的愛人,遇到這樣珍貴的愛情,李白該知足了吧?
但是,什么都留不住李白風一樣的靈魂。婚后,李白繼續(xù)漫游。天寶十四年,李白在宣州秋浦收到宗夫人托人帶來的書信,詢問歸期。他寫下一首五言古詩《秋浦寄內(nèi)》:
我今尋陽去,辭家千里馀。
結(jié)荷倦水宿,卻寄大雷書。
雖不同辛苦,愴離各自居。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紅顏愁落盡,白發(fā)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手攜五色魚。
開魚得錦字,歸問我何如。
江山雖道阻,意合不為殊。
他沒有告訴她歸期,只說預備去潯陽(今江西九江),詩中流露出對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帶著宗夫人一路南逃,后來決定在廬山的屏風疊隱居。如果他們能就此偕隱,相依終老,也是一種幸福。但李白不是普通的男人,他的生命注定如流云疾風,充滿動蕩和變幻。在永王李璘的一再邀請下,李白胸中一直潛藏的壯志豪情再次被點燃,他不顧她的勸阻,答應(yīng)入永王幕府。
臨別前,他寫下《別內(nèi)赴征三首》:
王命三征去未還,明朝離別出吳關(guān)。
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
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
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
翡翠為樓金作梯,誰人獨宿倚門啼。
夜坐寒燈連曉月,行行淚盡楚關(guān)西。
在詩中,他想象自己離開后妻子獨守守閨、徹夜難眠的情狀,而自己卻顯得躊躇滿志、慷慨昂揚,終于等到了這樣一個建功立業(yè)的機會,他怎能不激動、興奮?
然而,命運注定李白只是一個出色的詩人,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政客。正當他對未來滿懷憧憬時,永王突然叛亂,被肅宗所殺,受此案牽連,李白鋃鐺入獄。聽聞這個消息,宗夫人五內(nèi)俱焚,她動用一切力量,為他奔走求救。他知道后,寫詩表達他的感激和愧疚,此時此刻,他能做的,恐怕也只有寫詩了。
聞難知慟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淚請曹公。
知登吳章嶺,昔與死無分。
崎嶇行石道,外折入青云。
相見若悲嘆,哀聲那可聞。
——《在潯陽非所寄內(nèi)》
東漢的蔡文姬為了營救丈夫董祀,犧牲自己的尊嚴,在曹操面前“叩頭請罪”,曹操被她感動,于是赦免了董祀。李白在這里把宗夫人比作蔡文姬,他知道她為了救自己吃了多少苦,由此可見她對他的愛有多深,情有多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