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佛光山

人生三百歲:星云大師傳奇 作者:劉愛成 著


一念既生,一念既定,

星云立刻匆匆下樓,

對等候在那里的地主說:

“對不起,今天不簽約了,

這塊地我們不買了?!?/p>

“師父,你的夢想是什么?”

“師父,你會一直留在宜蘭嗎?”

“師父,你要去更遠的地方嗎?”

“師父,你能帶我們一起去嗎?”

“師父,你的夢想有多遠呢?”

……

在宜蘭的日子里,青年男女唱著歌,騎著車,迎著晚霞,嘰嘰喳喳地問星云。

星云比他們大不了多少,十來歲的年齡差,像朋友,像兄長,也像導師。

他總是微笑地看著他們,看他們迎風飛揚的年少,看他們專心求佛的青春。他當然有一個很遠、很遠的夢想,他還在他們這個年齡的時候,聽著棲霞寺的晚鐘,枕著大覺寺的“怒濤”,就有了這個夢想。只不過,宜蘭的歲月,讓他第一次發(fā)覺,有了這群心思純粹、一心追隨的年輕人,這夢想可以付諸行動了。

他的夢想是:仿照大陸叢林寺院的規(guī)模、體制,在臺灣設立一個兼具教育、文化、弘法功能的現(xiàn)代化道場。

他開始嘗試。26歲那年,他應邀到臺灣南部的高雄講經(jīng),每次都受到信眾的熱烈歡迎。在當?shù)厝说囊辉僖笙拢诟咝劢⒘艘粋€佛教文化服務處,又在壽山公園建立了壽山寺,寺內(nèi)設了佛學院,招收了20多名學員。這個小小的佛學院辦到第三屆時,校舍就已經(jīng)容納不下學生。高雄的嘗試,成了他宏大棋盤中的第一枚子。

弟子和信徒們知道了他的宏大夢想后,熱烈響應,四處奔波,看到哪個地方合適建叢林寺廟,就回來向他報告。經(jīng)過反復比較,都覺得高雄縣鳥松鄉(xiāng)澄清湖旁邊的那塊地不錯。澄清湖是高雄第一大湖,人稱“臺灣西湖”,是臺灣南部著名的觀光地區(qū)之一,每年能吸引百萬游客。湖邊的這塊地,面積約兩公頃,環(huán)境幽靜,視線所及之處,風物宜人,非常適合建個寺院。為了買下這塊地,星云不得不賣掉位于高雄市中山路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的房子,得款150萬元新臺幣。

奇怪的是,也許因緣未到,也許是星云的性格使然,就在準備簽約時,星云在樓上偶然聽到樓下兩個弟子聊天。弟子依嚴說:“太好了,澄清湖是旅游觀光勝地,我們的寺廟建在澄清湖畔,應該沾光不少,游客一定會順道來參觀、拜佛,蔣‘總統(tǒng)’來澄清湖,說不定還會到我們這里來呢!”

聽到這話,星云心里“咯噔”一下:“我們辛辛苦苦建寺廟,是為了修行,是為了千百年的基業(yè),不是讓政治人物一時興起順道觀光。蔣‘總統(tǒng)’順道來我們寺廟參觀,我們有什么光榮自豪的?應該是他專程到寺廟來,然后回去說‘我今天到星云法師的寺廟,身心都收獲不小’,這才是寺廟的價值?!眲x那間,他想起了自己出家的棲霞寺。當年,棲霞居士不就是多次拒絕南朝皇帝的邀請,毅然歸隱于深山之中,由高僧大德講經(jīng)、住持,才有了千古一座棲霞寺嗎?“不行!我應該建一座寺廟,讓大家專程來參訪?!?/p>

一念既生,一念既定,星云立刻匆匆下樓,對等候在那里的地主說:“對不起,今天不簽約了,這塊地我們不買了?!焙髞?,那片地蓋起了著名的圓山飯店。

澄清湖畔建寺項目叫停之后,有一片山地闖入星云的視野。1967年,一對越南華僑夫婦借錢跟人合伙,買下了高雄縣大樹鄉(xiāng)麻竹園的一片山坡,面積約有100多畝,欲建一所海事??茖W校。后因雙方意見不合,計劃夭折。這對越南華僑夫婦急于還債,便四處求售此山。然而,那里土壤貧瘠,高低不平,無人愿意接手,那華僑一家頓時陷入絕境。幾經(jīng)輾轉(zhuǎn),他們找到星云,求他買下這塊地:“師父,如果這塊地賣不出去,我們還不了錢,也只有一死了之了?!?/p>

聽聞此言,星云慈悲為懷,打算救救他們。他也在尋思,自古以來,佛教的名剎古寺大多建在山上,可謂“天下名山僧占多”。不過,著名的佛教圣地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等,都在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還沒有類似的佛教名山,何不將此山開拓成一個佛教圣地呢?這個圣地將讓佛光普照高雄、臺南、整個臺灣島,甚至照到更遠更大的地方,直至全世界,它應該叫“佛光山”!

心意已定,他打算先去山上看看。那天,他租了一輛大巴,帶著弟子和信徒直奔那片荒山。此山尚無名,只因山上長滿了麻竹,人們便叫它“麻竹園”。

從高雄到麻竹園,也沒有像樣的馬路,大巴亂晃,塵煙滾滾,一路顛簸,不長的路竟開了一個多小時。抵達山下,近處荊棘荒草,凌亂無章,無處插足;遠處麻竹刺竹,雜木野樹,漫山遍野。

似這般完全沒有開墾的荒山野林,在臺灣南部是非常可怕的,里面不僅隱藏著各種毒蛇,還有蚊蟲、蚋、馬蜂、螞蟻等蜇人的蟲子。

此情此景,讓大家都愣在了那兒,啞口無言。許久,沒有一個人愿意隨星云下車。有幾個心直口快的,干脆說出了大家的心思:“師父呀,我們還是另找地方吧。這樣偏僻荒涼的地方,誰愿意跑來拜佛?。抗硪膊粫?!”

星云頭也不回:“好,好,不要緊,鬼不來,佛來就好了!你們不肯上山,那我一個人去也好?!闭f罷,他手持竹杖,獨自一人消失在密林中。

大師畢竟是大師,他所看到的和所有人不一樣:走進那片山,他就仿佛看見了一個開闊的世界,看見了整好的山地上,如何蓋起廟宇;看見蜿蜒的河水,如何流過麻竹;看見密林深處最高的地方,站著一座接引眾生的大佛……整個佛光山的雛形,歷歷勾勒在眼前。他越走越深,到了山坡高處,放眼望去,憧憬著這里的美好未來。

懷揣這樣的藍圖,他滿心歡喜,面帶微笑在山里漫行,不知不覺走了一個多小時。當他高大的身影終于從叢林中出現(xiàn)時,車里等候著的弟子和信徒們總算松了口氣:“師父可回來了!”紛紛下車迎接。只見他衣襟沾滿草屑和泥土,全身大汗淋漓,臉上卻掛著神秘的微笑,不知他是撿到了什么寶貝,還是發(fā)現(xiàn)了什么新大陸。

“對不起!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他一面用手帕擦拭著滿臉的汗珠,一面忙不迭地向大家道歉。

弟子和信徒們不知道,若以佛教“因果同時”的觀點來看,此刻星云臉上神秘的微笑已然告訴大家,佛光山已經(jīng)在他的心中完成了。接下來的工作,只是把他心中的佛光山一塊一塊在山林中拼接起來。

水泥和著血,建好一座佛光山

在回來的路上,星云把佛光山的建設藍圖和盤托出,弟子和信徒們聽得既興奮,又為難。只怕,為難還比興奮多。因為,那塊荒坡上要啥沒啥,他們?nèi)肆ω斄Χ挤浅H狈Γ绾文芙ㄉ剑?/p>

星云并不擔心,他說:“有佛法,就有辦法?!?/p>

他的辦法就是自己動手,身先士卒。1967年5月16日,奠基儀式過后,不惑之年的星云第一個拿起鐵鍬,鏟土平地,披荊斬棘,開山拓土。弟子和信徒們看師父一馬當先,自然爭先恐后,人人上陣,土法上馬,鍬鎬鋤頭全用,每天起早貪黑,身上不是泥土就是傷痕。

為了能加快平整速度,大家省吃儉用,把省下來的錢用來租挖土機。可是山上沒有路,挖土機上不來,佛學院的學生全體上陣,硬是把笨重的挖土機推到了山上,慢慢推出一條路。挖土機工作時,心平和尚就在一邊眼睜睜地盯著,因為每挖一小時的工錢是300元新臺幣,他一分錢都不能浪費。

“師父,第一棟樓,我們蓋什么呢?”

“懷恩堂,一個可以上課、吃飯、辦公的地方。”星云斬釘截鐵地說。可是手頭的錢還不太夠,他只好交代工人,就建一層,9尺高,矮點,省錢。9尺高的墻砌好了,窗戶也建好了,正要封頂時,一位叫吳大海的先生忽然捐獻了10萬元新臺幣。這下好了,趕緊把9尺高的懷恩堂加高到14尺。

可是窗戶已經(jīng)做好了,怎么辦呢?星云說:“那有什么關(guān)系?就在現(xiàn)有的窗戶上面,再加一層窗戶,不就可以了!”所以,現(xiàn)在佛光山的懷恩堂,一層樓,兩層窗,這在建筑學上,也算是個奇跡。后來,吳大海先生又捐贈了供應全山用水的水塔,為了感謝吳大海先生,星云把水塔取名為“大海之水”。

沉默而勤懇的心平和尚不讓師父過度操勞,從修建懷恩堂開始,他就一個人住在山上的一間草棚里,夜里沒水沒電,蛇蟲相伴,到山澗挑一擔水就要走半個小時。他白天整日工作,晚上巡山,一邊走,一邊尋思,怎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山地弄平整。

水泥工出身的蕭頂順,從修建高雄的壽山寺時就跟隨星云。在佛光山的開山建設過程中,他深受信任。星云知道,蕭頂順雖然沒讀過什么書,但為人實在,又很細心,做事牢靠。開山初期,蕭頂順常常騎摩托車,載著星云到麻竹園,山上沒有路,兩人下車步行兩小時,繞過三個山頭,才能到達最早動工的地方。

沒有建筑設計師,蕭頂順和星云就在山里自己勘察地形搞規(guī)劃,走到哪里觀察好了,就折根竹枝在地上畫個草圖,這里高的地方要推平,那里低的地方要填高,還有那兒平整土地時要盡量遷就自然風貌……星云說:“佛光山的每一棟建筑,都是蕭頂順和我比手畫腳設計蓋成的。像蕭頂順這樣的人,他不單是最好的水泥工,也是最杰出的建筑師,一般建筑師懂得不會比他多,做得也不會比他好!”

按照他倆的規(guī)劃,佛光山各項建筑有序而行。第一期工程是東方佛學院、大悲殿、觀音放生池、龍亭、彌勒佛像;第二期工程是大慈育幼院、朝山會館、接引大佛、佛光精舍、大覺寺;第三期工程是大雄寶殿、凈土洞窯、普門中學、萬壽園、佛教文物陳列館;第四期是麻竹園、地藏殿、峨眉金頂普賢殿、大慈庵及信徒服務中心;之后還有很多很多。

如今,看到氣勢恢宏的佛光山,總有人問星云:“你沒學過建筑,怎么會設計建造房子呢?”

“不錯,我是沒學過建筑,但是我從大陸到臺灣,又從臺灣到國外,我走過很多路,見過很多房子,每次我都仔細觀察,并想:如果我是建筑師,這幢房子應該如何設計?或者這塊地應該如何規(guī)劃?一旦機緣成熟,不論興建道場,還是籌辦學校,一切早已成竹在胸?!睂π窃苼碚f,佛光山的規(guī)劃和設計,不知在他的腦子里反復思考過多少次,圖紙也不知在心中畫了多少遍,模擬了多少回。這是他的夢想,他一定要努力達到完美。

不過,規(guī)劃雖好,錢卻跟不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時工程進行到一半突然沒錢了,不得不暫停,等有錢了再接著蓋。

施工中,每一棟建筑都凝聚著每個佛光人的心血和汗水。那段日子留下的記憶實在太深刻了,以至于任何時候,星云只要談起數(shù)十年前的建山經(jīng)歷,仿佛就在昨天:“那時,南部的夏天經(jīng)常大雨傾盆,我們經(jīng)常和豪雨搏斗。當洪水暴發(fā),依恒總是率先領(lǐng)眾搬沙包,甚至拿棉被堵,以減少水勢洶涌沖刷的力量。往往一場奮戰(zhàn)結(jié)束,洪水被控制了,起床的打板聲也響了。這時,看到依恒遠遠走過來,全身上下都濕透了,臉上還掛著笑容,我都感動不已?!?/p>

“佛光山的地質(zhì)特殊,干旱時堅硬如鐵,遇到雨水就成泥漿,隨水而流。因而,每次大雨,剛走到東山填土,那邊觀音放生池畔又在求援了。尤其是到了夜晚,大地漆黑一片,頭上電閃雷鳴,仿佛世界末日到了。有時搶救成功,損失較??;有時雖然竭盡全力,堤防水壩還是土崩瓦解,眼睜睜看著來之不易的建設成果被洪水沖毀,好不心痛。等到天晴,又得從頭來過?!?/p>

“龍亭工程在加蓋屋頂時,已經(jīng)黃昏。工人們都已經(jīng)下班,但是水泥灌漿不能終止,否則將有屋裂漏雨之虞。全山的徒眾接下工人的工作,用兩輛摩托車發(fā)電照明,繼續(xù)施工。依嚴爬到屋頂上砌水泥,可屋頂過于陡峭,水泥粘不住,一直往下流,她只好用雙手涂平。結(jié)果等屋頂灌漿完畢,依嚴的雙手早被水泥浸蝕得皮破血流,但她沒叫過一句苦和痛。我常對徒眾說,龍亭的屋頂是拌著依嚴的血蓋成的,特別堅固呀!”

“為了省錢,我們時常把發(fā)包的工程,又包回來自己做。‘靈山勝境’的水泥地、‘佛教陳列館’的屋頂、‘凈土洞窟’佛陀說法臺背后暗溝的大水壩、‘大雄寶殿’前面成佛大道的水泥磚、‘佛教歷史公園’周圍的防水墻,都是山上徒眾動手完成的,真是一寸建設一寸血,一步道路一腳印。”

終于,當荒山成圣地,當平地起佛堂,佛教歷史在星云的手中翻開了新的一頁?;厥浊酂艄啪砩系挠涊d,漫長的歲月里,一代代高僧大德篳路藍縷、開辟洪荒——那是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用白馬載著佛像來到洛陽,拜見漢明帝,修建白馬寺,從此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那是大唐的玄奘風塵仆仆,從印度的那爛陀寺取來真經(jīng),回到長安,澄清了佛教在華夏大地傳播600年來生出的歧義;那是在深山里砍柴的慧能,徒步千里,求佛辯經(jīng),讓禪宗成了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那是星云的同鄉(xiāng)鑒真,踏著驚濤駭浪,一葉扁舟,東渡扶桑,把中華大乘佛教帶到東方的日本;后來,從宋到元再到明,佛教的盛世漸漸過去,直到清朝,江南的名僧走進了皇帝的大殿,披上了順治賜予的紫衣;還有星云敬重的近代高僧太虛,在軍閥割據(jù)、日寇入侵的戰(zhàn)火中行色匆匆,為佛門重振和民族興亡而奔走……這么多高僧大德薪火相傳,才有一部可歌可泣的佛教歷史。如今,在寶島,在一座無名的荒山里,星云接過了佛教的火種。他,禪門臨濟宗第48代弟子星云,不管走到哪里,臺灣也好,更遙遠的地方也好,他都要把佛教之光帶到哪里。這,就是佛光山。這,就是他的使命。

做一個現(xiàn)代佛教徒,有何不可?

開山之苦,不過是皮肉之苦,肌膚之痛,這對星云一行人而言,并不算什么;即便是資金短缺,捉襟見肘,也難不倒他們。

真正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來自佛教界內(nèi)部的打壓和阻撓。

星云從不是一個抱殘守缺、死背教條的人,從大覺寺創(chuàng)辦《怒濤》開始,他就想點燃佛教創(chuàng)新、變革的星星之火。然而,怒濤雖大,要沖破堅固的堤岸,談何容易。當他在宜蘭組織“佛教歌詠隊”、帶領(lǐng)男女青年到寺廟參訪、郊游時,臺灣佛教界就已經(jīng)有了非議之聲。

及至星云在佛光山破土動工,修建第一座正式建筑東方佛學院時,反對聲浪終于匯流了。臺灣的“中國佛教會”竭力阻撓,不許他建。為此,還專門開了一次特別會議,主題就是“如何消滅東方佛學院”。會上,大部分與會者都表示,“不能讓這個佛學院搞成了”。

幸好有一位理事仗義執(zhí)言:“天主教、基督教辦了那么多大學、書院,大家從沒講過要消滅它們,我們佛教自己辦個佛學院是好事,為什么反而要消滅它呢?”其他人啞口無言,只得悻悻然散會了。

“佛教會”的阻撓,讓星云感到難以言喻的悲哀。他悲哀的不是自己的佛學院,因為無論“佛教會”怎么施壓,他都會不顧一切地把佛學院建起來,讓它成為佛光山的龍頭。他悲哀的是佛教界那種“見不得別人好”“希望同歸于盡”的酸葡萄心態(tài),那種“千年不變的做法才是對的”“不能胡亂搞新花樣”的守舊氛圍。

他們越是打壓、阻撓,越激發(fā)了星云的志氣和力量,這些阻攔成了星云最好的逆增上緣。他加快建設東方佛學院,落成后,邀請了很多人來參加典禮,加上很多信眾爭著一睹佛光山的新貌,那一天的人數(shù)超過了5萬人。

接下來,大雄寶殿、大悲殿、大智殿、普賢殿……一座座建筑出現(xiàn)在佛光山的青山翠竹中,它們和其他寺廟幽暗的風格截然不同,都是敞亮的、高大的、現(xiàn)代的。星云認為,佛堂要讓人一進來就覺得拜佛有希望、有光明的前景,而不是幽暗的、昏黑的,讓人覺得壓抑。

這種現(xiàn)代化的道場,卻招致許多誹謗和指責。比如,寺廟里鋪了瓷磚地板,佛教界就有人指責:“又不是舞廳,鋪什么地板?!”僧房里安裝了抽水馬桶,佛教界又有人批評:“出家還這么享福,奢侈浪費!”

有一天,星云的老同學煮云法師跑到佛光山來找他,一進山就直接沖進星云的方丈室。因為他早已聽說星云的房間多么豪華、床多么大、鋪了多么高級的地毯、打了多么耀眼的燈光……他聽得耳朵都快起繭了,怎么也不愿相信,決意親自跑來查證。煮云一陣風似的沖進來四下張望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對星云說:“我現(xiàn)在知道了,那些造謠誹謗的人根本沒有一個來過你這佛光山。”

星云也不覺莞爾:“我雖然主張寺廟要現(xiàn)代化,但不是追求奢華,出家人還是要一切從簡、樸素大方?!?/p>

這些守舊之人不僅自己沒來過佛光山,還阻止別人來。那些年,只要有海外的佛教團體到訪臺灣,要求參觀佛光山,“佛教會”的人就會對他們說:“你們?nèi)シ鸸馍礁蓡??佛光山很小的,你們?nèi)チ?,他們連茶杯都不夠!”

有一次,“世界佛教僧伽大會”在臺灣舉行,有一項活動是參觀寺廟,主辦單位“佛教會”帶領(lǐng)與會者來到高雄,但就是不安排參觀佛光山。那些外國和尚好生奇怪:“聽說高雄的佛光山是很大的佛教道場,為什么不帶我們?nèi)⒂^一下?”

“佛教會”的人怫然不悅:“不可以!那佛光山是星云的!”

與會的開證法師問:“為什么不可以?這次大會星云捐了200萬元新臺幣,佛光山也是臺灣南部最好的道場,參觀一下有何不可?”

“佛教會”的人拗不過去,就說:“可以是可以,但時間來不及。我們吃飯、參觀總共只有兩小時的時間。”

第二天,星云知道此事后,不愿放棄這個機會:“兩小時也有兩小時的辦法?!彼麕ьI(lǐng)16個會英語、日語、韓語的出家弟子下了佛光山,親自到高雄圓山飯店,把500位各國出家人接到佛光山。每輛游覽車都安排了一個導游,沿路向他們介紹。下車后,先參觀了大雄寶殿,然后用齋飯。他以最隆重的佛教禮儀招待各國出家人,給他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佛教會”的人萬分懊惱:“我們花了那么多的人力財力辦‘世界佛教僧伽大會’,結(jié)果好像是專門為星云辦的,光彩都被他占盡了!”

星云聞聽此言,不以為意:“我只知道為佛教做事,只要真心為佛教,別人中傷我也是在成就我?!?/p>

臺灣當時的“中國佛教會”為什么總是跟星云過不去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兩者在觀念和追求上一直相左。星云一生追求民主,反對權(quán)威;追求現(xiàn)代化,反對保守;追求國際化,反對僵化。在星云看來,這個“佛教會”完全是個耍權(quán)威、保守、僵化的社會團體。

這種對立,到了最后,凡是反對星云的人,就可以當“佛教會”的理事;凡是認同星云的人,就被“佛教會”排擠。有一次,星云在中山紀念館講經(jīng),某法師來參加,致辭時為星云講了句好話,他的常務理事一職馬上被“佛教會”解除了。會性法師和祥云法師在公開場合為星云說了幾句公道話,理事職務也被撤掉,而且“永不錄用”。相反,如果某個法師公開罵星云,他很快就可以當“佛教會”的理事。

當時,臺灣當局規(guī)定,僧侶要出境,必須先得到“佛教會”的準許,然后才能報送“內(nèi)政部”辦理。星云為了培養(yǎng)弟子,要送他們出去留學。慈莊、慈惠、慈容、依空等人的出境材料送到“佛教會”后,被放在抽屜里一年都沒動靜。星云跑去和他們理論,他們也不理。后來,星云跑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去抗議,由國民黨當局出面過問,“佛教會”才勉強把公文送上去。

依空去日本留學一事,就因此拖延了一年多才辦。留學期間,她的父親過世,回來奔喪,要再次出去,“佛教會”又不肯批。幸好,此時臺灣開放觀光旅游,當局政策松動,僧侶出境不再需要“佛教會”批準,依空才得以再度前往日本,只不過是以觀光旅游的名義出去的。

凡此種種,星云從不妥協(xié),而是據(jù)理力爭。這讓他不斷突破重圍,也使得那些打壓他的人對他敬畏三分。星云回憶說,后來他在“佛教會”開會,每次都站起來發(fā)言,每當他發(fā)言,會場都鴉雀無聲,大家都屏息聽他說話,想知道他說什么。他堅持一條,不管說什么、做什么,都沒有私心,只為佛教?!拔椰F(xiàn)在很感謝‘佛教會’和其他壓制佛光山的人,因為他們的無理,才成就了我們?!?/p>

星云與“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的感情,就是因阻撓而生,歷久彌堅。這個世界性組織在舉行第二屆大會時,就邀請了星云出席。然而公函送到臺灣的“佛教會”后,星云的名字被刪除了。以后屆屆邀請函都遭受了如此命運。到了第十四屆,星云在國際佛教界已聞名遐邇,“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特意注明,邀請他為“貴賓”,臺灣“佛教會”照樣阻止。直到1988年的第十六屆大會,星云通過個人關(guān)系,使會議在美國洛杉磯他親手創(chuàng)建的西來寺里主辦,促成了該組織第一次在亞洲以外的地區(qū)召開大會,從此,他與“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結(jié)下了深厚的緣分。后來,他又邀請該組織在佛光山召開了第十八屆大會,在澳大利亞的佛光山南天寺召開了第二十屆大會,最終被“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推舉為“永久榮譽會長”。

星云在佛教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威信越來越高。他對弱者的慈悲、對弟子的關(guān)愛、對女性的平等相待、對大眾推行“人間佛教”,種種做法,吸引很多人到佛光山來拜他為師。不知不覺中,他的弟子已經(jīng)達到1300多人。他們當中,不管是比丘還是比丘尼,都是青年才俊,相當一部分是大學生,更有碩士生、博士生,還包括在海外留學的臺灣學生和大陸學生。每一個弟子的經(jīng)歷都是一段傳奇。

從軍營到佛堂

早在佛光山開山之時,就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要跟隨星云出家。比如心定和尚,他原來姓石,云林縣人,就是開山初期出家的弟子。由于臺灣的成年男子必須服兵役,當時20歲的他,隨部隊派駐東沙,島上沒有人煙,荒涼、枯燥,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老連長每天都看一本佛經(jīng),早晚燒香拜佛。有時,他借老連長的經(jīng)書來看,看著看著,就深受書中佛慈廣大、因果報應的道理啟發(fā),對佛教心生好感。剛巧,部隊調(diào)回高雄左營,他經(jīng)常就近到佛教堂、壽山寺走動,有緣聽聞星云講經(jīng),喜歡上了佛教,更萌生要跟星云出家的念頭。

后來他發(fā)現(xiàn)星云在麻竹園開山。只要部隊一有假期,他就上山幫忙。他能吃苦,凡打水泥、搬石頭、砌磚墻等粗重活,他都主動承擔。

佛光山的第一棟主體建筑東方佛學院建成后,他脫去軍裝,穿上僧服,法號心定,不僅成了星云的弟子,還成了佛學院的學員。畢業(yè)后,他一直跟隨星云。從1995年開始,他接棒師兄心平和尚,擔任佛光山第六任和第七任住持。

佛光山開山后,要拜星云為師的人很多,但星云有所考慮。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依據(jù)佛制,出家首先要得到家長、親人的同意。當然,出自對佛教的信仰,也有人會用點小計謀,先斬后奏。

女弟子的誓死跟隨

依空法師就是其中一位。為了成為星云的弟子,任憑兄長拿刀子威脅,她也不回頭。因為在幼年時,星云便在她心中播撒了菩提種子。

當年,星云在宜蘭弘法,不僅影響了許多年輕人,也影響了少年兒童。他認為,小孩子沒有什么信仰,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什么,就會是什么。于是,他針對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創(chuàng)辦了幼兒園和兒童班。為了不影響孩子們平時上課,還辦了“星期天學?!保眯菹⑷蛰o導孩子們繪畫、書法、寫作。這些內(nèi)容往往與佛教有一定關(guān)系,就這樣,菩提種子在孩子們的心靈中扎根、發(fā)芽。

1967年,佛光山開山奠基典禮

星云把佛光山的建設藍圖和盤托出,弟子和信徒們聽得既興奮,又為難。只怕,為難還比興奮多。因為,那荒山上要啥沒啥,而他們?nèi)肆ω斄Χ挤浅H狈?,如何能建山?星云并不擔心,他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彼霓k法就是自己動手,身先士卒。1967年5月16日的奠基儀式之后,不惑之年的星云第一個拿起鐵鍬,鏟土平地,披荊斬棘,開山拓土。

依空四五歲時,就跟著兩個姐姐出入宜蘭的雷音寺,上了那里的“兒童班”。最初并不懂什么是佛,可每次去了之后,都會得到一個結(jié)緣品——小包子或者壽桃、沙琪瑪、面粉做的“佛手”。在那個沒有零食的年代,為了這些好看又好吃的小玩意兒,活潑好動的小丫頭竟然能乖乖地跟著大人念佛上香。她記得,星云常常拿著一塊點心,對孩子們說:“誰給佛磕個頭,上炷香,這個點心就歸誰了?!焙⒆觽儞屩タ念^上香,久而久之,“從吃一個小點心就開始親近佛祖了”。

從小學到大學,菩提種子在她心中生根,不斷成長,大學畢業(yè)剛參加工作,她就決定要跟星云出家。

當時,她在一所學校當老師。得知她有出家之念,舉家反對,尤其是父親最為激烈:“除非我百年之后,看不見了,那時你要出家,我才不會阻攔?!?/p>

這話說得決絕。依空心想:等您活到一百歲,我豈不是要七老八十才出家嗎?可是,她總不能為了早出家,就對爸爸媽媽說,你們早一點往生吧?

怎么辦呢?既然父母肯定不會同意,那干脆先出家再說。反正,出家也不是做壞事,不是殺人放火,而是行善,是做一件對自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以,趕上個儀式,她就在佛光山剃度了。她安慰自已:“釋迦牟尼佛出家時,也沒跟父親報告呀,如果報告了,他身為王子,絕對出不了家?!?/p>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沒過多久,家里人就知道了。母親托人傳話給她,謊稱她舅舅病重,要她趕快回去看看。依空心想,正好母親的生日也快到了,便買了一個大蛋糕,下了山。

那時,回宜蘭得經(jīng)過臺北轉(zhuǎn)車。依空有兩個哥哥,二哥博士畢業(yè)后,在臺北一所大學當教授,他也堅決反對依空出家?!懊妹?,你好不容易完成了大學教育,不僅自己付出了心血,父母也付出很多,現(xiàn)在要出家,不是浪費社會資源嗎?”依空不語。二哥又問:“妹妹,你是不是愛情不如意,還是有別的什么原因?”依空哭笑不得。

可畢竟是兄妹,她這趟路過臺北,還是要告訴二哥一聲。到臺北火車站,見去宜蘭的火車還有十多分鐘就要開了,她才給二哥打電話,知道他要趕來也來不及了。

打完電話,依空上了火車,想象二哥氣急敗壞的樣子,覺得很開心。

火車上并排有兩個座位,她的邊上是一位男士?;疖嚲従徱苿?,依空拿起一本書看起來。這時,她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對旁邊的男士說:“先生,我可以跟你換一個位置嗎?”她大吃一驚,抬頭一看,怎么是二哥?她沒問他是怎么趕過來的,這已經(jīng)不重要了。兩兄妹就在火車上開始了談判。

二哥:“你不想結(jié)婚也沒有關(guān)系,我會把我的小兒子過繼給你?!?/p>

依空:“干嗎那么累贅?我沒有能力養(yǎng)兒防老嗎?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你壓根兒就不了解我出家的理念?!?/p>

二哥:“你現(xiàn)在做了這件事,傷了父母的心。”

依空:“我是成年人了,受過高等教育,我做的事,我自己負責,我會跟父母解釋?!?/p>

“父母能接受嗎?你太傷人了。”

依空心中生氣:你做什么事征求過我同意嗎?我出家是我自己的事,為什么要征求你同意?話到嘴邊,她想到了師父星云講過的一句話,“過頭的飯可以吃,過頭的話不能講”,因為過頭的話一說出口,可能會一刀斬斷兄妹之情。于是她忍了忍,咽了下去,只答了一句:“反正我就這樣了,你看著辦吧!”

見她油鹽不進、朽木不可雕也的態(tài)度,二哥異常氣憤。他從旅行包里面拿出一把刀,在她面前晃了晃:“難道你真的死不悔改?”

依空說:“你不用殺我,我自己也準備了。”她腿上的綁帶里,也藏有一個剃頭用的刀,那是日本出產(chǎn)的小刀片。她早就想過,要是這次回家還有人反對她,她寧肯去死也不妥協(xié)。她伸手從綁帶里取出刀片,情急之中,把自己的手給劃破了,殷紅的血流了出來。

二哥見她流血,趕緊放下自己手中的刀,一把抓住她的手:“怎么回事?”他明白了,依空隨身帶著刀,她根本不怕死,看來出家是死心塌地,無可挽回了。他失望地收起刀,再也沒說什么,人各有志,隨她去吧!

火車到達宜蘭,一下火車,大哥、大姐、二姐、五姐,兄弟姐妹全圍上來,老鷹抓小雞一般,把依空連推帶拉,塞進了一輛三輪車,生怕她跑了。

回到家,兄弟姐妹輪番責罵她:“爸爸聽說你出家了,本來就有病,一著急,一口氣憋在心里,一張口‘哇’的一聲吐出血來,都是因為你!”

“你自作主張,父母為了你命都快丟了!”

“你這樣做,對得起父母嗎?”

依空默默地承受著。待兄弟姐妹說完,她直奔父親房間。父親躺在那兒,昏睡著。

依空喊:“爸爸,您看誰回來了?”

父親睜開眼睛,看到依空,淚水順著眼角滾下來:“你這孩子,總算回來了?!毙值芙忝脗兛吹礁赣H哭了,也跟著哭起來,全家人哭得稀里嘩啦。依空盡量控制著自己,讓自己不要心亂,不要動搖,心中一直默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希望能改變他們的心態(tài),希望他們能對我多一份理解?!?/p>

一片哭聲過后,又是苦口婆心的勸說。依空不怪他們,因為他們不理解出家的意義,而且這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釋清楚的。她回到自己的房間里,盤腿而坐,覺得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不知如何是好。如此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竟然沒吃沒喝。

父親就躺在那兒,一直盯著她的房門。最終一聲長嘆:“她不止是三天三夜沒吃沒喝,而且連廁所也沒去。”

兄弟姐妹怕她這樣下去會出人命,又來勸她吃飯,給她準備了很多好吃的,還不敢給她送葷的,全是素的。即便如此,大家仍希望她放棄出家,有人還專門給她買了一頂假發(fā),想讓她戴上。

她很無助,心想:師父啊,難道我就只能出家?guī)讉€月?難道只有下輩子再做出家人?

她再次拿出小刀片,看看手腕,上面有三根青筋,割哪一條會快一點結(jié)束生命?就要下手時,她突然悲從中來,“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家里人不知道她怎么了,跑過來抱著她,跟著哭起來,哭成一片。

過了一會兒,她鎮(zhèn)定下來,告訴大家她要以身殉道:“我心已決,難道你們不想讓我好好地活下去嗎?”

父親已經(jīng)坐起來,靜靜地看著她;兩個哥哥站在父親身后,也默默地看著她,所有人都不再說話了。

這一夜,她總算睡了一覺。第二天早上,她起來后,大哥和二哥突然對她說:“你走吧,回去吧,以后你的事,我們統(tǒng)統(tǒng)不管了。”

依空愣住了。原來,父親已經(jīng)看明白了,他跟其他兒女們講:“你們看她,出家的決心有多大!她是成年人,受過高等教育,做過老師,這條路是她自己選擇的,我們怎么阻攔她?她自己的路讓她自己走吧!”

就這樣,她高高興興地走出了家門。多年后,她拿到文學博士學位,在佛光山的弘法事業(yè)中大放異彩,穿梭于各大學,化育學生。每當回想起這段往事,她都特別感謝父親和二哥,是他們讓她經(jīng)受了一次重大的考驗,讓她體會到自己出家的決心有多堅定。她的選擇就像射出去的箭,不可能回頭。

捍衛(wèi)僧袍的“富二代”

慧寬法師跟隨星云出家的故事也很傳奇。這個“富二代”是彰化員林人,父親賴義明是富豪,家里很有錢,別墅、網(wǎng)球場一應俱全。不過,賴家全家都信佛,賴義明是個居士,更是佛光山的功德主。

因為父親與佛光山的淵源,慧寬15歲就認識了星云。小時候,他經(jīng)常到佛光山參加夏令營,還曾兩次在佛光山短期出家。時間雖短,但他覺得出家人生活并不枯燥,反而豐富多彩,能幫助很多人。師父講經(jīng)也不古板,而是幽默風趣,他每次都聽得入神。他邊聽邊想,自己將來要能像師父那樣到處給人講課該多好??!

18歲時,他雖然還在臺中商學院讀書,可出家的念頭已日漸清晰。有天晚上,他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安恍?,今晚必須跟父母提出來,我現(xiàn)在就要出家。”于是,他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敲父母的房門。

父親問:“這么晚了,都睡了,有事明天再說吧!”慧寬說:“不行,有急事,必須現(xiàn)在說!”父親讓他進去。他坐在父母的床邊,認真地說:“我想了很久,決定要出家,希望你們恩準?!?/p>

他哪里知道,此話正合父親心意。賴義明早就跟星云商量過,要把兩個兒子都送到佛光山出家。星云覺得,賴家兩個兒子都給他,有些不妥,他沒那么貪心:“只送我一個就夠了,另一個留在家里照顧你們老夫妻倆?!?/p>

賴義明不服氣:“佛光山兄弟姐妹一起出家的例子很多,為什么我兩個兒子不可以?”

星云只答了一句:“各有因緣?!?/p>

打那以后,賴義明就打算把大兒子留下,把小兒子——也就是后來的慧寬——送到佛光山出家。

此時,賴義明聽了小兒子的話,喜在心里,卻故作鎮(zhèn)定:“你還在念書,為什么著急出家???”

“星云大師今年已經(jīng)六十有三,我想跟大師出家應該越早越好,太晚了不知將來會怎么樣,總之大師年紀越大我出家越晚,跟他學到的東西就越少?!?/p>

“出家可不是個小事,出家人一生清貧辛苦,你可是個公子哥,從小就沒吃過苦。你要想清楚,出家了就不能再回頭。憑我這張老臉,你可不能今天出家,明天反悔,那我以后可就無法見星云大師了!”父親怕年輕人一時沖動,給他敲敲警鐘。

“哪能呢?!出家是我自己的選擇,您二老就放心吧,我不會給你們丟臉的!”慧寬第二天一早,就給星云寫了封信:“師父,我想跟您出家……”

星云沒說行,也沒說不行,只是讓他在周六、周日不上課的時候,到佛光山和僧團住在一起,先嘗試一下。試驗了一段時間,慧寬覺得不錯,再次要求出家。兩個月后,星云答應收他為徒,但讓他繼續(xù)讀書,學費改由佛光山出,條件是必須完成好學業(yè)。

“請師父放心,我會好好讀書的!”慧寬向星云保證。

“只要你安心,我就放心?!毙窃普f,“你出家還不到3天,又沒上過佛學院,沒受過專門的訓練就回到社會上,學校里男男女女,你長得又帥,活潑愛玩,一定要安心學習……”

就這樣,慧寬穿著僧服回到校園。同學們都驚呆了,還以為他是在搞惡作劇呢!保守的校長更是跌破眼鏡:課堂上怎么多了個僧人?這可是個正規(guī)的學校,他怎么進來的?老師跟校長解釋:“他原來就是我們的學生,而且成績非常好,門門第一?!?/p>

但校長還是看了別扭,讓教官找他談話。教官來到慧寬面前:“這位同學,你的成績不錯,但明天不可以再穿僧服進校門,要穿校服,知道嗎?如果明天不穿校服,記大過一次;后天不穿校服,再記大過一次;第三天還不穿校服,退學!”

慧寬趕緊給依空打電話。他老家是由依空負責傳教弘法的,他遇到什么事,都請教依空。

依空可是佛光山有名的要以身殉教的人,她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告訴慧寬:“頭可斷,血可流,僧服不能丟!”

第二天,慧寬依然穿僧服上課,沒有人來找他,也沒有給他記大過。第三天,繼續(xù)穿僧服,還是沒有記大過。第四天,仍然沒有。他覺得奇怪,是他們忘了嗎?

后來,老師告訴他,所有教過他的老師,聯(lián)名寫信給校長。大意是:這么好的學生,成績每次都是第一,為什么他出家了就一定要逼他退學?他在學校犯了什么錯誤嗎?學校里那些抽煙的學生、考試作弊的學生,你們不去處理,而是要把一個大家都很喜歡的學生開除,我們不能接受。如果學校對他采取行動,我們就不上課了。

校長只好妥協(xié),記過和退學的事就拖了下來,但有個條件:他不能參加畢業(yè)典禮。因為,成績第一名的學生居然是個僧人,這也太讓學校沒面子了。

過了半年,慧寬畢業(yè)了。畢業(yè)前,有不少公司到學校來調(diào)檔案,提前錄用畢業(yè)生。他成績好,品德優(yōu),被一家在臺的日本公司看上了。公司人力資源部的人到學校來考察,碰巧他不在,就向其他同學打聽。同學們反問:你們公司要錄用他???他是不可能去你們那里上班的。

“為什么?他不喜歡日本企業(yè)?”

“不是。外企挺好的,工資肯定不會低。”

“那是怎么回事?他精神方面有問題?有問題也不可能有這么好的成績單啊!”

“哈哈,他非常正常。”

日企人力資源部的人更奇怪了,一定要等著見見此人的真面目。結(jié)果一見面,發(fā)現(xiàn)是個僧人,眼睛都瞪圓了。很快,他們像明白了什么似的:“法師,你有沒有可能脫下這僧服,到我們公司?我們會給你很高的待遇?!?/p>

“謝謝你們看中我,這不可能,我已經(jīng)有工作了,單位在佛光山?!被蹖捫χf。

“你這樣的人才,怎么能出家?你不覺得可惜嗎?”

“人各有志,我既然踏入佛門,就不可能再還俗。實在對不起二位,讓你們費心了,我請你們吃個飯吧?!被蹖捳f完,帶他們在附近吃了個自助餐。

三人邊吃邊聊,慧寬解釋自己為什么要出家以及出家的經(jīng)過,兩位日企人力資源部的人聽得津津有味。后來,這兩人竟然都皈依了星云。

畢業(yè)離校前,要照合影。校長說:“慧寬不能進來照,集體照里面怎么能有個出家人呢?”

“那好。”同學們說,“等校長他們照完了,我們自己再重新照?!彼?,慧寬現(xiàn)在珍藏的畢業(yè)照,一張是有他、沒有校長的。還有一張是有校長的,而他的頭像是PS上去的,比別人的還要大,而且就放在校長腦袋的后上方。

畢業(yè)后,慧寬高高興興地回到佛光山,向星云報告:“師父,我學完回來了。”

“回來就好,你沒有被‘老虎’吃掉就好。”星云所指的“老虎”,是學校里的女生。在臺灣,往往把女人比喻成老虎。星云借此跟慧寬開了個玩笑。

慧寬回到佛光山后,按星云的要求,到處弘法,特別是到校園里演講。他結(jié)合古德法語(以古代高僧大德在修行佛法中所領(lǐng)悟萃取的智慧寫下的精華文句)與流行歌曲,以輕松活潑的方式講述佛經(jīng),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他在臺灣的初中、高中及大專院校講了700多場,聲名鵲起。終于有一天,母校的新校長找到他:“你到處講經(jīng)弘法,為何從來不到母校講?我們決定選你做榮譽校友,邀請你回母校演講?!被蹖捖牶?,真是再高興不過了。

慧寬不僅演講有一套,管理也很有方。他思路清晰,妙用佛法,深得星云信任。這位“佛光山年輕一輩的表率”,在一千多徒眾中脫穎而出,20多歲就當選為佛光山最高領(lǐng)導機構(gòu)——宗委會的委員。星云后來在為慧寬的書《自在——人生必修的七堂課》作序時寫道:“慧寬出家17年來,果然不負我望,不僅成為佛光山最年輕的宗務委員,也是最年輕的都監(jiān)院院長,負責處理協(xié)調(diào)佛光山總部的各項弘法活動和全世界兩百多個道場的行政總策劃,就任三年多的時間里,慧寬任勞任怨,很稱職地完成了這項任務。”

慧寬的父親賴義明,看到兒子如此擅長講經(jīng)傳教,干脆拿出錢來,在佛光山建了一座講堂,還提供了一棟三層樓的房子給佛光山做書局。星云對賴義明笑道:“你就像嫁女兒一樣,孩子出家,還有‘陪嫁’。”

沒過多久,賴義明覺得,這個講堂還不夠用,又把自家隔壁的土地也捐了出來,建了一棟更大、更莊嚴的道場,叫員林講堂。他告訴星云:“我學佛以后,賺錢生活已是小事,現(xiàn)在的人生目標,就是要賺錢供師父弘法建寺。我要把這筆錢作為專用基金?!贝撕螅@筆基金對佛光山創(chuàng)辦大學、辦報紙、辦電視臺等,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賴義明夫婦在佛光山極受歡迎,他們不論走到哪里,大家都熱情地喊他們“寬爸爸”“寬媽媽”。每每此時,他們都非常欣慰:“我們送一個兒子出家,卻換來一千多個兒女,值了!”

佛門“親家”

星云的弟子中,還有一個非常奇妙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不少人往往來自同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家族的親戚。這種“裙帶關(guān)系”相當普遍。走在佛光山,你看著看著,會發(fā)現(xiàn)這兒是一家三代,那兒有一家兩代,有的是兄弟一起出家,有的是姐妹同時出家,甚至兄弟姐妹都出家的也大有人在——

佛光山現(xiàn)任都監(jiān)院院長慧傳法師,他的外公李決和晚年跟隨星云出家,他的姨母是慈莊法師,他的哥哥是慧龍法師;

曾在臺南科技大學教書的覺元法師,與妹妹妙兆法師兩人,也是雙雙入道,后來分別擔任佛光山臺南別院和新竹法寶寺住持;

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現(xiàn)任上海星云文教館住持的滿蓮法師和她的兩個妹妹滿醍法師、妙文法師,才華橫溢的三姐妹都在佛光山出家;

……

當然,也有因為孩子出家,與星云鬧得不愉快的家長。來自臺東的孔祥玲和孔祥珍是一對姐妹花,兩人大學畢業(yè)后,雙雙追隨星云到佛光山出家。她們的母親是個居士,倒是樂觀其成。然而父親孔健卻堅決反對??捉∈强鬃拥谄呤鷮O,服務于教育界,是一位標準的儒家學者。在他眼里,兩個女兒出家全是星云的“罪過”,不但寫信恐嚇星云,甚至揚言要殺掉他。

其實,孔家兩個女兒出家后,星云經(jīng)常鼓勵她們回家探望父親,給予寬慰。沒想到不久孔太太過世,孤獨的孔老先生覺得失去了太太,女兒又等于“白養(yǎng)”,悲憤交加,把怨恨統(tǒng)統(tǒng)撒到星云身上。星云體諒他的心情,聽說他喜好石頭,特地購買了一些奇石贈送給他。終于有一天感動了他,使他回心轉(zhuǎn)意,開始以女兒為榮。

兩個女兒出家后還繼續(xù)深造,一個進了四川大學博士班,另一個進了武漢大學博士班??桌舷壬?jīng)常到大陸探視兩個女兒,因而在大陸認識了一位情投意合的女士,后結(jié)為伴侶。兩個女兒感謝繼母對爸爸的照顧,對繼母孝順有加。孔老先生收獲了如此奇緣,更加感謝星云。

其實,星云對出家人的父母都很尊重,稱他們?yōu)椤坝H家”。這也是從他的師父志開上人那里傳承下來的。他清楚地記得,在他出家不久時,志開上人為了感謝他母親,寫了一封信給她,開頭就是“親家大人慧眼”。由此,他才知道,原來出家兒女的父母跟佛門的師長還可以成為“親家”。

如今,星云回想起來不勝感慨:“數(shù)十年前,我開創(chuàng)佛光山之后,一些年輕男女陸續(xù)到佛光山學佛出家,忝為師長的我,有千余名入道弟子,所以‘親家’也有千余戶之多。這么多佛門‘親家’,他們護持佛光山,不僅把子弟送入佛門,而且還隨著兒女在佛光山擔任義工,奉獻心力,真是讓人感動不已?!?/p>

為密切與“親家”們的關(guān)系,星云定期在佛光山舉辦“親屬聯(lián)誼會”。每逢此時,弟子們的父母和親屬都會趕到佛光山。有些地方的“親家”比較多,還會一起包機來。利用這個機會,星云向“親家”們報告孩子們的狀況。平時,星云也要求弟子們必須對自己的父母孝順,允許他們回家探親。每當哪位弟子的父母過生日,他都事先準備好錢,或準備一個禮物,讓弟子帶回去。這些做法,一反過去出家人少與親人來往的習慣,讓“親家”們覺得很放心。

星云對“親家”們的關(guān)心,也促使弟子們對自己的父母更孝順。

“以前我們在家里會經(jīng)常和父母頂嘴,但是很奇怪,出家以后,卻會常常打電話回家問候他們,對父母更孝順了。有什么好東西,總想著要孝敬父母?!币晃环◣熣f。

生離死別的眼淚

對那些未能如愿出家的在家弟子,星云同樣和他們保持密切關(guān)系,對他們充滿關(guān)愛。趙翠慧一家三代與星云的緣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69年,佛光山舉辦第一屆大專佛學夏令營。有一位活潑、漂亮的姑娘跑到星云面前,說:“師公,外婆、爸媽叫我來問候您!”

星云一看,只覺這姑娘十分面善,可一時想不起她是誰的女兒,便問她叫什么名字。姑娘答道:“我是中興醫(yī)院院長趙寰村的女兒,叫趙翠慧?!?/p>

星云恍然大悟。20年前,他初到臺灣,掛單在中壢圓光寺。有一天,一位老婦人攜女兒來到寺里。女兒在一所小學擔任老師,但一心要剃度出家。當時的住持妙果老和尚就問寺里法師們的意見,大家都沒出聲,只有星云反對。他說:“我不是反對出家,是認為這位小姐在學校教書,可以在學校、社會散播菩提種子,豈不更好?何況,眼下的寺院,青燈木魚、打柴燒飯,還沒有很多弘法利生的工作可做?!?/p>

說完,星云又轉(zhuǎn)過頭來,勉勵這位女教師:“心出家比身出家更重要。”并送了一串念珠給她,祝她未來佛緣不斷。如此,這位女教師就隨母親離開寺廟回家了。

星云怎么也沒想到,沒出家的女教師,結(jié)婚后已經(jīng)有了這樣一個妙齡女兒。

想到這里,星云對趙翠慧開懷笑道:“小姐啊,小姐!若沒有我當初的一句話,你現(xiàn)在還在天上飄啊飄的,不會來到這世間呢!”

由于這段緣分,趙翠慧總覺得,自己的生命好像是星云給的。每次看到他,她心中都有說不出的親近。一個月的夏令營生活結(jié)束后,趙翠慧不禁向星云請求“代母出家”,哪知星云又搬出一樣的話:“你是師范大學的學生,可以在學校好好培育學生,為社會眾生做更多的事。你在家護法,也是很重要的??!”

趙翠慧沒想到,她穿的是自己的鞋,走的卻是母親的路。別了佛光山,她回到學校讀書、教書、做人妻、為人母,舉家移民加拿大……匆匆竟也20年。

那年她38歲了,任溫哥華中文學校校長,在華人小區(qū)非?;钴S。當時,佛光山的國際佛光會要在溫哥華地區(qū)建立佛光協(xié)會,趙翠慧受托找一處學校大禮堂舉辦成立大會。參加籌備的人并不知道趙翠慧與星云的因緣,自然沒有告訴星云托付的人是誰。但趙翠慧到機場接機時,星云與她20年不見,竟然一眼就認出她來。協(xié)會成立后,星云推薦她擔任溫哥華佛光協(xié)會會長。

此后,趙翠慧全力以赴。為了籌募佛光大學建?;?,協(xié)助策劃“佛光緣書畫義賣會”,發(fā)起路跑等活動;在溫哥華的大學里舉辦數(shù)千人參加的佛學講座;邀請加拿大籃球隊到臺灣地區(qū),代表國際佛光會參加“瓊斯杯”籃球錦標賽;為能更好地給佛光會成員授課,她努力學習,考取了佛光會檀講師資格……正當她為佛光會竭盡全力時,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自己患上了肺腺癌。

生病后,趙翠慧去溫哥華北部的一座城市休息,星云正好路過,兩人在那里相遇。星云看到她消瘦得弱不禁風,心里十分難過。他讓身邊的人退下,單獨和趙翠慧說話。

“小慧,身體情況怎么樣?”

“情況很不好?!?/p>

“怎么治療?”

“醫(yī)生已經(jīng)不開什么藥了,只能順其自然。”

星云見趙翠慧的頭發(fā)在化療后變得枯干凋謝,便用手摸了摸,然后將目光移向遠方,兩行眼淚悄然而下。趙翠慧說:“師父,您不要哭,不要難過,我不孝,先走一步,您一定要保重!”

星云長長地嘆了口氣:“我當然會難過、會掉淚,我還是人哪!”

看著小慧的模樣,星云仿佛看到了另一張和她相似的臉龐,見到了另一幕相似的情景。那就是趙翠慧的親舅舅陳汝功。陳汝功十幾歲時,因為姐姐出家未遂的插曲,常常到圓光寺找星云,兩個人感情很好。星云經(jīng)常教他抄經(jīng)、學佛。18歲那年,有一天,他正在寺院里玩,突然間一只瘋狗跑過來,狂咬在那里嬉戲的小孩子。陳汝功趕緊抱起兩個孩子,自己的一只腳被狗咬到,得了狂犬病。

星云天天去醫(yī)院看他。臨終時,陳汝功要星云救他。星云抱著他,要他乘愿再來,和他“跑馬拉松般”一起布教弘法。陳汝功答應了星云,含笑而終。

也許是“外甥像舅”的遺傳,趙翠慧無論模樣還是動作,都有些像她舅舅陳汝功。星云看著病中的趙翠慧,觸景生情,不禁悲從中來。

1999年的一天晚上,趙翠慧的先生在家里給她“拔罐”時,她昏迷了,直到深夜一點多才醒過來。她的先生一夜沒合眼,守護著她,到了第二天上午,她又昏迷過去,親朋們都趕來了,圍在她周圍。她的瞳孔開始放大,直視遠方——她看到一個很大的屏幕,閃著很亮很強的光,她迎著光往前走;她聽到了音樂,非常美妙;她還看到了很多美麗的布料,在那里飄來飄去……她繼續(xù)迎著強光往前走,突然,她停下了腳步,想:這里如此舒服,應該回去告訴大家……她恢復了知覺。

她的先生以為她是回光返照,趕緊拿起電話打給星云。星云吩咐大家?guī)退€(wěn)定情緒,并把話筒拿到她耳邊。她聽到了師父安慰的聲音,她對那頭說:“師父,您不要擔心我?!彼X得自己的聲音很大,一字一句說得很清楚??蓭煾溉允遣煌5匕参克骸靶』郏灰?,我馬上就過來!”

當星云連續(xù)講了三遍同樣的話后,她才知道,師父根本沒聽到她在說話,她的聲音微弱到?jīng)]有人能聽見。

慶幸的是,等星云趕到時,她已完全清醒。星云對她說:“你不要害怕,因為你心無掛礙。當你心無掛礙,就沒有恐怖?!泵銊钏畔聽繏欤拍顣椭祻?。星云還說:“菩薩讓你重回人間必有旨意,康復后就去和大家說說你的生命體驗吧。”

趙翠慧從此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她牢記師父的話,到亞洲、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進行了近千場“瀕死經(jīng)驗”的演講,告訴大家“熱愛生命、活著真好”。

這一番死而復生后,她對余生的事業(yè)更加堅定了。她借助到處演講的機會,學習星云的做法,弘揚佛教。她擔任了佛光會臺灣北區(qū)協(xié)會的會長,一做就是8年,讓分會發(fā)展到了160多個;她還是讀書會的主持人,為推廣“人間佛教”全力以赴。星云對她稱贊有加,說她是他揀選的重要“佛光種子”之一。

“小慧很有人氣,走到哪里,圍著她說話的人總是越聚越多。她的專長是懂得廣結(jié)善緣,不吝與人分享,以布施為樂,對別人的困難有求必應。也因她與人為善的個性,累積了四面八方的好人緣。我交給小慧的任務,她總能動用好人緣去完成。對我,她除了恭敬以外,更有一份熟稔,仿佛親人一般。直到今天,她的兩個孩子也長大成人了。她對佛光山的各項事務及活動,還是孜孜不倦地參與?!毙窃普f。

趙翠慧的一雙兒女也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和母親一樣,對星云充滿了愛戴,配合母親做了很多佛事和善事。

所以,星云說,他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在他的弘法事業(yè)中同等重要。佛光會里數(shù)以萬計的會員,都是他的在家弟子,他們對修行的自覺自愿,對佛教的虔誠,都不亞于那些出家弟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