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博物的情懷

吾鄉(xiāng)風物 作者:劉旭東


序 博物的情懷

汪政

劉旭東兄的《吾鄉(xiāng)風物》即將出版,囑我寫幾句話放在前面。我雖然力不勝任,但作為同鄉(xiāng)和多年的朋友,實在找不出推托的理由。

收在本書中的大部分文字,我已經在他的微信里讀過了。旭東兄是個認真的人,他將這些文字先行放在微信里,不僅有求其友聲的意思,也是在征求意見,驗證自己的記憶和理解。地方性知識既龐雜,又專門。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我與旭東兄在老家僅隔一條大河,但在一些器物的說法和用途上就有不小的出入。朋友圈里老鄉(xiāng)聚到一起,旭東的這些文章是大家興味盎然的話題,有時會為一兩種風俗的含義或三兩個方言的讀音和意思爭得面紅耳赤。

如同書名所言,收在這本書里的作品是旭東關于家鄉(xiāng)風物的記敘和考訂。所以,是不是旭東的同鄉(xiāng),或者再擴大一點,是不是蘇中地區(qū)的人,并且是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出生,閱讀感受是大不一樣的。對于現在大部分年輕人來說,幾十年前,不管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那時的生活都已經成為一種傳說了。就以在想像中本來應該是變化較少的莊稼和植物來說吧,許多農作物因為產量低或不宜規(guī)?;N植而被淘汰了,植被也因美化的需要變得整齊劃一。隨著農村的城鎮(zhèn)化,繁茂的鄉(xiāng)土植物逐漸被數得過來的幾種景觀植物所取代。

物的概念不知在什么時候出現了變化。在最初的意義上,無論是自然之物還是人工之物,都是選擇與適應的結果。植物選擇了宜于生長的環(huán)境,人在文明的進程中與自然相互協(xié)商,使一部分植物成為自己食物的主要來源而變?yōu)榍f稼,水土之異,莊稼不同,所以塑造出的口味也差異很大。為適應環(huán)境,人們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改進生產與生活用具,不用說,這些工具當然因不同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而五花八門。所以,對一個地區(qū)的人來說,不管是自然之物還是人工之器,都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所謂人化的自然就包含有這方面的含義。人們在它們身上投入了情感,寄托了思想,傾注了智慧,不僅為實用,同時也使它們成為了親情與審美的對象。比如鄉(xiāng)土植物,它們不同的生活習性、色彩和外形,在長期的與人相處中不斷被符號化和人格化,不但承載著自然的秘密,傳遞著時間的節(jié)律,同時也是人們抒發(fā)情思的形象。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長年地與生長在他們身邊的植物對話,并以其作為鄉(xiāng)情鄉(xiāng)思的代言。如果稍稍留意一下,會發(fā)現南方與北方的文人,他們筆下的植物是有明顯區(qū)別的,特別是當他們漂泊在外,鄉(xiāng)愁涌上心頭的時候。

現在還有這樣的物嗎?人們還會這樣與物相處嗎?農耕時代,工具和器物幾乎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某一種工具在制作與使用中也會因人而異,材料、形狀、重量都會不同,更不用說在長期的使用中浸潤了汗水、因摩挲而生的光亮和親如兄弟的情感了。如今呢?已經很難和工具培養(yǎng)出這份情感了。在通用化、標準化、格式化、程序化、規(guī)?;臅r代,工具都是一樣的。追新逐奇成為潮流,更新?lián)Q代成為常態(tài)。在使用中,工具與我們不是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一樣工具,幾乎從到手的一刻起就被我們抱怨,抱怨它的落伍、落后。工具不但不能成為我們的朋友,反而成為急于扔掉的垃圾。仔細想想,有多少器物能與我們相守終身?連住所都變來變去。我們正在失去鄉(xiāng)土的植物,也在失去可以長久依賴的器物之友,連同被外語和普通話取代的方言和被外賣快餐侵占的飲食,我們的鄉(xiāng)愁已經無處安放。故鄉(xiāng)變成了抽象的地名。夸張一點說,現代人已經無鄉(xiāng)可歸,都是沒有了故鄉(xiāng)的流浪者。

當然,旭東的《吾鄉(xiāng)風物》并不全在表達鄉(xiāng)愁,更無今不如昔的憂傷和憤世嫉俗,相反,倒是處處透出幽默和有趣。從草木、禽鳥、蟲獸到農本、交通、風俗、方言,可以說是蘇中地區(qū)鄉(xiāng)村生活的百科全書。由此我想到了中國文人的“博物”傳統(tǒng)。對萬事萬物的興趣,對人與物關系的體察,使得中國文人很早就在與物的交流與對話中建立起了豐富的精神世界與審美關系,在物我交融中領悟自然的神奇、生命的奧秘和人生的況味,感嘆天工開物與匠心獨運??吹贸鲂駯|對物的專注。有時為了一樣器物,一種風俗,一句方言,他會反復求證,多方比照,追根溯源,務求其真。但令我生出更大興味的還是字里行間的氣息,一種人生態(tài)度。一花一世界,一木一精神,自然與生活中本來瑣屑細小或已經淹沒不聞的事物因之而變得生趣盎然,雅致可喜。

所以,我還想對《吾鄉(xiāng)風物》的文體與文字講幾句。這本書不但承續(xù)了中國文人的博物傳統(tǒng),而且在文體與語言上也很有些中國古代筆記與小品文的味道。書中文章的篇幅都不長,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雖雜花生樹,卻筆墨省儉。林語堂對小品文很是推崇,他說“小品文,可以發(fā)揮議論,可以暢泄衷情,可以摹繪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札記瑣屑,可以談天說地,本無范圍,特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大約從六朝開始,經唐宋、明清,直到現代散文史上,小品文都代有名家。到了當代,也還有黃裳、孫犁、汪曾祺等。若細細考察過去,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關注是小品文精神的底色,所謂性靈,即之謂也。由于這樣強大的傳統(tǒng),文體格式古今都有著心照不宣的呼應。所以,小品文一般都形制短小,語言文白相間,即或當代人為之,亦頗有古風。旭東于此顯然浸淫日久,很有心得,能于尺幅之中穿插盤桓。勾劃點染,觸處生春。率爾隨性,自在灑脫。

這樣的文章現在并不很多,如同旭東家鄉(xiāng)的風物漸漸流散模糊一樣,許多文體與文心現在也見不到了,所以,忍不住多說了幾句,權當對這種博物的態(tài)度與為文的情懷的提倡。

其實,在這兒最想說也最應該說的就一句話,祝賀旭東新作出版。

2017.9.16,湖景花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