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命題,他認為那些在道德、功業(yè)和思想上有重大貢獻的人,是不朽的人,將會為后世永遠銘記??v覽中國二十四史,前輩先賢或在“立德”,或在“立功”,或在“立言”上有所貢獻,又或者其中兩者兼而有之,但能做到三者兼?zhèn)涞娜?,只有王陽明和曾國藩。相對于王陽明來說,身處近現代交匯之際的曾國藩離我們更近,也更具有相關性。
一、為什么關注曾國藩和他家族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清史稿》評價稱“中興以來,一人而已!”他的“立功”主要在于以書生領兵平叛,他的“立德”“立言”則主要在于修身齊家,他是傳統(tǒng)社會修身齊家的典范。
在修身方面,曾國藩的漸進苦修法既迥異于王陽明心學,又不同于其他理學家的玄妙幽遠,更為具體,更接近日常生活,在宋明清三代理學家中最為獨特,且成效顯著;不但通過修身悟出了心安、身強、神欽、悅人的秘訣,也幫助其走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軍事困境。在堅持不懈的修煉中,他雖病魔纏身,卻摸索出獨特的養(yǎng)生保身法,并最終以羸弱之軀走上自身人生和民族歷史的巔峰。
曾國藩的齊家是修身的自然延伸,正如四書之一的《大學》所指出的“身修而后家齊”。曾國藩考中進士后,因為要離開湖南老家,遠赴北京為官,“家”在他的世界里成為一個只能思念的存在,且隨著離家愈久而愈強烈。懷著對家的深深的愛,以及對于家族傳承的強烈憂患,他一生中寫過1500多封家書,并在家書中對家庭治理、子弟教育、做人做事、修身理財、養(yǎng)生保身、親戚鄰里關系等進行了詳細闡述和諄諄告誡。在他的教育、影響下,曾氏子弟代代有人才,曾氏家族成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知名的名門望族。
曾國藩影響非常大,近現代許多名人都對他倍加推崇。毛澤東是湖南湘潭人,曾國藩是湖南湘鄉(xiāng)人,相互間離得不遠,毛澤東很小的時候就受曾國藩影響,年輕時更熟讀曾國藩著作,并寫下“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批語。蔣介石一生都在推崇曾國藩,不但在軍事、政治上進行模仿,而且在家庭教育上也是如此,蔣經國在《我所受的庭訓》一文中說:“父親認為曾文正公對于子弟的訓誡,可作模范,要我們體會,并且依照家訓去實行。平常我寫信去請安,父親因為事忙,有時來不及詳細答復,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訓的第幾篇代替回信,要我細細去參閱?!迸_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祖籍湖南,和曾國藩是老鄉(xiāng),父親馬鶴凌一直以曾國藩家書教導馬英九,長大后,曾國藩的話“唯天下之至誠,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成為了馬英九的座右銘。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曾國藩熱的興起,曾國藩家族也越來越為社會各界關注,相關研究日益增多。綜合來看,曾國藩家族和歷史上的其他大家族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人才多。曾國藩共有五兄弟,五兄弟的后裔里面有成就者高達240多位,其中包括從沙俄手中收復伊犁的外交家曾紀澤,將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100多位的數學家曾紀鴻,受到梁啟超贊揚的戊戌維新派曾廣鈞,清代著名女詩人曾廣珊,臺灣東海大學終身榮譽校長曾約農,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曾昭掄,中國第一位在西方獲得學位的女子、教育家曾寶蓀,全國婦聯副主席、葉劍英元帥第三任夫人曾憲植,聯合國文教委員曾厚熙,其他人也都在教育、化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第二,傳承久。如果從家族的奠基者曾國藩爺爺曾玉屏開始算,曾國藩家族已經傳承了十代,中間經歷了洋人入侵、清王朝覆滅、北洋政府統(tǒng)治、日本侵華、國共內戰(zhàn)、兩岸分離等重大的民族和國家危機,都能傳承不斷,且每一代都有人才出現,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現象。時至今日,很多研究曾國藩和曾國藩家族的人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曾國藩家族長盛不衰、傳承久遠的奧秘在哪里?本書就是為了分析解決這一個問題而著。
第三,家風好。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學風好。曾氏家族非常重視子弟的教育,在家訓中,讀書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選擇名校名師的同時,也重視家庭的言傳身教,家中更有大量藏書,當時能見到的主要書籍都有收納。二是生活風氣好。曾家人日常的家務,很少假手用人,都是自己親自做,曾國藩認為,做家務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養(yǎng)成勤勉家風。三是注重修身。曾國藩要求子弟戒驕戒傲戒奢,力戒富家子弟、官家子弟習氣,保持寒士之風。在這樣的家風影響下,曾氏家族沒有出現一個壞人,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二、曾國藩家族奮斗傳承的四大階段
曾國藩家族發(fā)源于湖南的一個普通山村家庭,在爺爺曾玉屏時,這個家庭的十幾代人都靠務農為生,且?guī)装倌隂]有出過一個秀才,但在曾玉屏的努力下,迅速發(fā)展和崛起,兒子曾麟書考上了秀才,結束了家族幾百年沒有秀才的歷史,孫子曾國藩考中了進士,之后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一百多年間一直都是名門望族??偨Y曾國藩家族的奮斗和傳承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起步時期,時間上大致從曾玉屏立志奮斗到曾國藩考中進士。
和大多數湖南人一樣,曾國藩的先人是從江西遷徙而來,明末清初,才在湘鄉(xiāng)定居,而直到曾國藩出生的前三年,曾家才再次遷到曾國藩的出生地白楊坪居住。太高祖曾元吉時,家境比較富裕,資產一度達數千金,還在衡陽、湘鄉(xiāng)等地置有土地、房產。但同一般家庭一樣,曾元吉老了后將田宅家產平均分給了六個兒子,僅留四十畝田養(yǎng)老,他的兒子、孫子都沒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到了曾孫,也即曾國藩祖父曾玉屏時,通過勤勞耕作,家境才又漸漸好起來。
曾玉屏年輕的時候,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鄉(xiāng)里人都認為他以后不會有什么出息。據他自己回憶,三十多歲時,有一天,村里老人喝問:“你就想這樣度過一生嗎?”這一聲喝問讓他醒悟過來,并從此一改舊習,勤勉治家。曾玉屏在曾氏家族發(fā)展史上的貢獻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使家族富裕起來。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種財富的變化,曾玉屏少年時,因為家里窮,連祭祀祖先的祠堂都沒有,家境好轉后,他就和族中老人商議,建立了祠堂,并規(guī)定每年的三月祭拜祖先。二是督促子弟讀書科舉。有了一定的財力后,曾玉屏便督促兒子讀書,鼓勵他們走科舉的道路,大兒子曾麟書資質一般,但毅力堅定,在父親督促下,先后失敗了十六次,終于在第十七次考上了秀才,成為了曾家歷史上幾百年來的第一個秀才,曾家從此之后進入書香之家行列。三是訂立家規(guī)家訓。主要是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和三不信“不信藥醫(yī)、不信地仙、不信僧巫”,涵括了從精神到行為等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為曾家人提供了生活指南,對家族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八字訣”和“三不信”對曾國藩有極大影響,他一生都在踐行,且多次告誡、督促家人要遵循祖父制定的家訓。
值得一提的是,曾玉屏非常睿智,曾國藩考中進士后,家人都非常高興,不少人還抱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心思。相反,他卻一再告誡家人,“寬一(曾國藩乳名)剛考中進士,事業(yè)才剛開始,我們不要麻煩他,讓他能專心干事。”“他一個人在京城開銷也很大,我們家里盡量自給自足,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向他要錢。”這是多么睿智?。≌且驗橛辛怂母嬲],曾國藩才能在北京安心讀書、做官。
曾玉屏有三個兒子,老大英年早逝,老二即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老三曾麒云,曾麒云的一生很平淡,沒有什么值得敘述的事跡,他也沒有生兒子,過繼了二哥的兒子承續(xù)香火。曾麟書是個典型的讀書人,大半生都在為考秀才而奮斗,他對家族的貢獻在于兩方面:一是考中秀才,結束了曾家?guī)装倌隂]有秀才的歷史。二是督促曾國藩兄弟讀書,為了讓兒子學得透徹,他想了很多辦法,一有空就講授,不論是在吃飯,還是床上睡覺的時候,且要求非常嚴厲,必等到曾國藩理解后才肯罷休。在家風方面,他更多的是繼承父親傳承下來的治家理念,曾麟書曾命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可以看出他傳承的家風和灑脫的心態(tài)。曾麟書在養(yǎng)生方面總結有一些心得,并將其中的保身三法:節(jié)欲、節(jié)勞、節(jié)食傳授給曾國藩,對曾國藩思索養(yǎng)生保身法起到了啟蒙作用。
第二階段是騰飛時期,時間從曾國藩考中進士到去世。
曾麟書生了五個兒子、四個女兒,五個兒子按年齡分別是曾國藩、曾國潢、曾國華、曾國荃、曾國葆,五個人在族兄弟中分別排老大、老四、老六、老九、老末,因此,曾國藩平常都稱弟弟們?yōu)樗牡堋⒘?、九弟、季弟?/p>
曾國藩出生于1811年,5歲時開始在父親教導下接受童蒙教育,但學習天賦一般,沒有像歷史中的許多大人物一樣少年時就嶄露出過人一面,而是一個普通的農家讀書子弟,靠著勤奮苦讀的笨功夫,一步一步地通過科舉之路,秀才考了七次,進士考了三次,其中充滿坎坷。曾國藩考中進士的時候28歲,隨后在家休息了一年,才進京為官。有的學者認為,曾國藩30歲以前都是庸人,庸人這個詞筆者不認可,畢竟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科舉考試中考中進士,已經說明了其區(qū)別于大眾的一面。不過,他30歲以前的人生乏善可陳卻是事實,如果沒有后來的際遇,他可能就是大清王朝的一個普通官員,循規(guī)蹈矩、平平淡淡度過一生,他的人生也許會比較富足,但絕對不會煥發(fā)光彩,更不會像后來那樣成為影響歷史的舉足輕重的人物。
進了京城之后,他的人生開始不平凡起來,先是在初進京的任職選拔考試中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順利進入翰林院,并獲得道光皇帝賞識,在隨后的十年中七次獲得提拔,其中一次連升四級,37歲時就成了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擠入大清官場的核心層次。作為一名漢族官員,這在清王朝成立以來的兩百年歷史上都是前無古人的。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勤奮外,和他的修身有很大關系。當大多數讀書人都以當官為科舉目的,當大多數讀書人越過龍門后就迷戀權力帶來的各種好處,沉陷各種享受的時候,曾國藩嚴格要求自己,把業(yè)余時間都花在了理學研究上,并按照理學家的標準來修煉自身,顯得是多么不一般。曾國藩的嚴格修身和勤奮好學,讓他很短時間就在京城讀書人圈子中小有名氣,并引起了道光皇帝的關注和賞識。
曾國藩考中進士,無疑對曾氏家族的發(fā)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在修建符合曾國藩翰林身份的府邸過程中,曾氏家族最起碼在名氣上,就已經在當地,乃至湖南省有一定影響力,特別是當曾國藩位列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后,這種影響力就更具有實質性,曾國藩也成了在朝的湖南籍官員代表,湖南遇到需要向朝廷請示、需要朝廷支持的重要事項時,時常會請曾國藩出面上奏,而在這中間,曾國藩家族就成了曾國藩與當地官場聯系的一個紐帶。不過,曾國藩自律性比較強,在家書中,他時常會要求家人不要介入當地官場,更不能插手當地的事務。
除了這種影響力的提升外,曾國藩對曾氏家族的貢獻還在于兩個更為重要的方面:一是為家族培養(yǎng)了人才。一個家族的發(fā)展,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當家族中出現了眾多人才,這個家族才能枝繁葉茂,成為真正的名門望族。曾國藩在京期間,對幾個弟弟教導很勤,幾乎每個月都要寄去家書,考問、指點他們的學習情況。辦團練后,幾個弟弟先后從戎,四弟在家主持家務,并兼任當地的團練負責人,六弟在和太平軍戰(zhàn)斗中戰(zhàn)死,季弟在攻陷南京前病死,只有九弟最有福分,也對曾國藩的幫助最大。天京攻陷后,曾國藩封為侯爵,九弟封為伯爵,兄弟一日同封侯伯,這在歷史上也少見。二是訂立家規(guī)家訓。在爺爺、父親家規(guī)家訓的基礎上,曾國藩先后制定了“三致祥”“四字訣”“八本說”,并為家中子弟讀書、婦女勞作制定了詳細的課目。曾國藩家訓內容全面,涉及學習生活、為人處世、養(yǎng)生保健的方方面面,但最為突出的還是其中貫穿的引導方向,他要求子弟不做官,要有一技之長,具備不靠家族獨立謀生能力,切勿染上富家子弟習氣,過簡單生活、保持寒士家風。曾國藩對子弟要求很嚴,但眼光敏銳,不刻板,當兩個兒子都不愿意考科舉時,當大兒子感到父親因為語言不通,以至于在和洋人的交涉中存在種種不便,萌發(fā)學習英語的念頭時,他給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勵。曾國藩的幕僚中有中國近代數學家丁取忠、李善蘭,當小兒子和他們接觸,產生了對數學的興趣時,他也給予了支持和鼓勵。
曾國藩的家訓一般通過家書寄到老家,四弟曾國潢扮演了具體執(zhí)行者的角色。曾國潢因為天賦不高,當大哥進京為官后,作為次子的他,毅然接過了主持家務的重擔,他的身上雖然毛病不少,但對于大哥在家書中的告誡,大體都能遵照執(zhí)行。后來曾氏家族發(fā)展越來越好,曾氏子弟個個成才,這里面也離不開他的功勞。
第三階段是承續(xù)時期,時間從曾紀澤接班到辛亥革命。
曾國藩在世時,曾任湘軍統(tǒng)帥、兩江總督、一等毅勇侯,掌握東南四省軍政大權,門生弟子幕僚眾多,曾氏家族的影響力達到頂峰。曾國藩共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嬰兒時就夭折,二兒子曾紀澤,三兒子曾紀鴻,在他去世后,曾紀澤繼承了爵位。
無論是按照古代標準,還是現代標準,曾紀澤都是一個優(yōu)秀的繼承人。他很早就在父親身邊學習處理各種事情,深得父親真?zhèn)?,在父親去世后,他恪守父親家訓,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與此同時,他還是近代史上的著名外交家,曾擔任清政府駐英、法、俄大使,也是當時秉承“經世致用”新思維的知識分子。1881年,在中俄談判中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收復伊犁,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唯一一次獲勝的外交活動,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1884年,與英國議定《洋藥稅厘并征條約》,為清政府爭回每年增加煙稅白銀200多萬兩。
曾紀鴻也是一個很優(yōu)秀、上進的人,曾計算出圓周率3.14后的100多位數,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圓周率計算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西方人對他的計算方法非常感興趣??上?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曾紀澤、曾紀鴻兩兄弟繼承父輩家業(yè),秉承父輩教導修身齊家,曾紀澤還學習父親寫日記,堅持20年不斷絕。
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的后人在曾紀澤、曾紀鴻兄弟那里分為兩脈,但曾紀澤一脈生育能力堪憂,他唯一的親生兒子曾廣鑾繼承了爵位,但沒有生育兒子,因此,他這一脈在血緣上就沒有傳承下來。曾紀鴻育有四個兒子,后嗣昌盛,今天我們說的曾國藩的后裔,實際都是曾紀鴻的后人。
第四階段是出新時期,時間是辛亥革命之后。
曾紀澤兄弟恪守祖輩的家訓治家,但因為曾紀澤長期在京城和國外工作,而曾紀鴻又英年早逝,所以,湖南老家的實際主持人就是曾紀鴻的老婆郭筠,她對曾氏家族的發(fā)展有重要貢獻,甚至可以說是曾氏家族史上繼曾玉屏、曾國藩之后的第三位關鍵人物。
郭筠的父親郭沛霖號雨三,與曾國藩是同科進士,后又一同在翰林院做官,因為相互欣賞對方的才華和人品,在曾紀鴻一歲的時候,兩家就定下了娃娃親,而郭筠比曾紀鴻大一歲。郭沛霖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視,且思想開明,郭筠雖然是女子,但很小的時候就隨父兄讀書,在父親的督促下,不僅能寫作制藝文字,詩文辭賦亦有一定功夫。咸豐九年,郭沛霖在與太平軍作戰(zhàn)中因傷過重,不治而亡,郭筠時年僅13歲。郭沛霖為官清正,沒有留下多少家產,郭筠協助母親操持家務,很快表現了治家才能,在當地成為美談。
同治六年,郭筠與曾紀鴻完婚,因為當時曾國藩已經是一等侯爺、大學士、兩江總督,嫁到曾府后,她沒有一般女子嫁入侯門后的驕縱之氣,嚴格遵守曾家的家訓,參與家庭勞作,且不忘學習詩書,曾國藩見她非常好學,親自給予指導。她后來回憶說:“我十九歲結婚,大部頭的書,如《十三經注疏》《御批通鑒》等都是到曾家來,在文正公指導之下才讀的。”曾國藩是一位遍覽中國典籍的飽學之士,思想較為開明,兒媳是好友女兒、儒門淑女,又肯用心學,遂大力教導培養(yǎng)。
主持家務后,郭筠秉承先人遺訓,勤儉治家,告誡子孫不染紈绔習氣,力求自立自強。并根據民國后的時事變化,訂立了新的家訓《曾氏富厚堂日程》,要求子孫天天做到,時時遵守?!对细缓裉萌粘獭饭擦鶙l:
一、男女皆應知習一樣手藝;
二、男女皆應有獨自一人出門之才識;
三、男女皆應知儉樸,每月所入必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賬簿,寫算不錯;
四、男女皆應俠義成性,不要行為有虧;
五、男女皆應抱至公無私的心腸,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強不求自至矣;
六、我家行之,一鄉(xiāng)風化,則強國之根,基于此矣。
郭筠的《曾氏富厚堂日程》,給曾家的治家“八字訣”“八本說”“四德”注入了嶄新的內容,強調男女一律平等、男女都要自強自立。這非常符合當時社會潮流,在她的培養(yǎng)下,子女個個都具有獨立精神。
郭筠育有四子一女,長子曾廣鈞,在母親嚴格訓導之下,于光緒十五年中進士,時年23歲,是繼曾國藩后曾家的第二位進士。在對孫輩的教育上也非常用心,對于四個兒子的子女,不論男女,每房留年紀最大的一個,從小帶在身邊親自督課,不但請中文老師,而且請了日本人教日文,請了懂英文的中國人教英文。
曾國藩祖宅富厚堂建有左右兩座書樓,分別是求闕齋和歸樸齋,前者是曾國藩和曾紀澤藏書、看書的地方,后者是曾紀鴻看書的地方。曾紀鴻去世后,郭筠每日在歸樸齋看書,并將書房命名為“藝芳館”,郭筠字誦芳,晚年號藝芳老人。孫女曾寶蓀是著名的教育家,民國時在長沙創(chuàng)辦現代式的藝芳女子學校,就以祖母的名字命名;晚年在臺灣時,又將祖母的詩集出版,取名為《藝芳館詩存》,可見祖母對她的影響之深。曾寶蓀在《藝芳館詩存·前言》中說:“先祖母高瞻遠矚,在光緒末年已知國內政治勢趨鼎革,而學術演進,偏重科學,除長孫女早適姚氏外,其余三房男女孫輩,均令其遠赴英美學習科學。”
郭筠1916年去世,享年69歲,在她的教育下,曾國藩后輩人才很多,且大都獲得國外大學學歷。
另外,和郭筠同輩的劉鑒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劉鑒是曾國荃次子曾紀官的妻子,曾紀官少時有才華,曾國藩稱其為“少年秀才”,可惜身體不佳,29歲的時候就不幸去世。劉鑒出身書香門第,曾祖父、祖父都是進士,父親擔任過知府,在長輩教育下,她詩詞文賦、琴棋書畫均有涉獵,享有才女美譽。曾紀官去世后,她主動承擔家務和教育家中子女的責任,受到曾國荃賞識,不僅令兩個女兒向她學習,還將其他子孫后代都交給她教養(yǎng)。
劉鑒在繼承曾氏家訓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變遷和曾家實際情況,編寫了《集字避復》和《曾氏女訓》?!都直軓汀肥亲R字教材,收錄常用字3800多個,沒有重復?!对吓枴饭踩恚羌彝ヅ拥慕滩?,在古人女子教育思想基礎上,吸收了近代男女平等的思想。《曾氏女訓·總論》寫道:
“昔賢于閨范編纂,征引嘉言,師法懿行,洵足以砥躬勵節(jié),昔后世不以教女為重,并先訓亦《女誡》、《論語》具文視之。雖有之傳,或病其艱深,或易其淺近,授之之際,講實固多忽略,領會亦勘微,以故莫收相長之益。矧當此海禁洞開,歐風東漸,凡有負文明者,發(fā)言遺辭,莫不以擴充民智,張大女權為宗旨,然知新而不溫故,趨時而不述古。祖學既晦,率舊無從,徙使女界前途如蒙昏霧……為歸則反對翁姑丈夫,為女則耿耿父母兄弟,自生和阻力,妨害進步?!?/p>
她認為,先賢編撰的關于婦女品德的書,足以磨礪節(jié)操德行,可惜后世不重視女子教育,這類書雖有流傳,卻沒有發(fā)揮太大作用。歐風東漸以來,關于女子的教育以伸張女權為主,與傳統(tǒng)的教育區(qū)別很大,致使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存在割裂,女子受了教育后,回到家里則反對父親、丈夫和兄弟,逐使家庭失和,妨礙進步,這在當時是普遍現象。劉鑒既對傳統(tǒng)教育表示不滿,也對新式的女權教育“趨時而不述古”,割斷現代與傳統(tǒng)的做法持反對態(tài)度。
《曾氏女訓》在近現代史上,比較早地把德育、智育、體育并重的思想吸收到家訓中,設置了德育16課、智育8課、體育8課。
劉鑒1930年去世,享年78歲,曾國荃的后人多有成材,就得益于她的教導。葉劍英第三任夫人、全國婦聯副主席曾憲植的父親曾昭和是劉鑒一手帶大的,他14歲就中了秀才,是中國最后一批秀才,曾憲植小時候也跟著劉鑒讀書。
1949年后,曾氏家族的后裔有的留在大陸,有的去了港臺,有的遠赴歐美,但無論身處哪里,他們都嚴守家訓,低調做人,勤儉生活,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所成就。曾家的后輩們,雖然不再像祖輩們那么顯赫,但也出了很多專家、學者型人才,而且只要恪守祖輩傳下來的家風家訓,誰能說他們中不會再次出現偉大人物呢?
三、曾國藩家族的特質與核心價值觀
以上簡要敘述了曾國藩家族的奮斗和傳承歷史,在這部歷史中,我們能看到一幅以曾氏家族為主的珍貴畫卷正緩緩打開:居于湖南湘鄉(xiāng)的一戶普通農家,通過努力奮斗,在30多年的時間中,一步一步成為當地、湖南省乃至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家族,并傳承了近200年,歷經十代而不衰!這是神奇的現象。
戰(zhàn)國時的儒家亞圣孟子說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他通過對歷史上家族興衰的分析,得出結論:無論什么樣的家族,從創(chuàng)始人開始,一般都傳承不過五代,五代之后都逃脫不了衰敗、沉淪的命運。孟子提出的這個觀點得到了歷史的印證,成為家族傳承的魔咒,在其之后的中國歷史上,無論是《百家姓》里的趙錢孫李、周吳王鄭等世家大族,還是其他的富裕家族、權貴家族,絕大多數都逃脫不了這個魔咒,只有極少數的家族,如孔子家族、皇權家族,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和民族文化的影響,把自身家族命運和政權的命運、文化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才能傳承得久遠一些,但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最終都逃不脫滅亡的命運,與之連帶的皇權家族也會隨之衰亡、解體??鬃蛹易搴椭腥A民族的文脈聯系在一起,家族的命運也是起起伏伏,幾經興衰,文化興則家族興,文化衰則家族衰!
而不論是政權的力量,還是文化的力量,能依靠這兩種力量來維系家族傳承的,歷史上只有極少數,絕大多數家族都不具備這種條件。那么其他的家族,不具備這樣條件的家族該如何維護家族傳承呢?從歷史來看,家風、家訓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國藩家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少數成功維系家族傳承不衰的案例。
在上文展示的曾國藩家族的歷史畫卷中,除了奮斗傳承之外,如果看得更具體些,至少還能看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現象:
第一,家族創(chuàng)始人或奠基者具備優(yōu)良的品質,富有遠見又行事踏實。曾國藩的爺爺曾玉屏無疑是曾家事業(yè)的奠基者,曾家的人才培養(yǎng)、家風家訓創(chuàng)立、生活勞作習慣的養(yǎng)成,都離不開他的功勞。據曾國藩回憶,爺爺具有早起的習慣,每天黎明即起,白天忙于勞作,且種菜、養(yǎng)豬、養(yǎng)魚、督促子弟讀書,一件都不忽視。他非常注重家庭內部的和諧,也重視維護和親戚鄰里的關系,并告誡家族子弟,家族的“寶”不是珍稀的金銀玉器,而是和諧的鄰里關系。面對當時農村盛行的迷信,他立下了“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醫(yī)藥”的家訓,顯示了敏銳的觀察力和遠見,當時農村里的迷信思想大都由僧、巫及各類冒充神仙的人傳播,他告誡子弟要遠離這類人,“不信醫(yī)藥”則是基于農村走方郎中多、疾病治愈率低、因病致貧率高的社會現實。在他看來,一個好不容易才富起來的家族,如果因為給某個人治病,就傾盡家族所有,而且治愈率不高,這樣的做法是極其不妥當的,他的身邊不乏因病致貧的例子。曾國藩也說,他曾見到有親戚和他家經濟條件相似,但因為疾病,導致后來兩家差異很大,親戚家的窮困讓他感觸很深,也進一步堅定了繼承祖父“不信醫(yī)藥”家訓的信念,并用一生來踐行。
第二,注重建立家訓,培養(yǎng)良好家風,并能因時而變,不因循守舊。曾國藩家族的一個特點是非常重視家訓,從曾玉屏時期就開始建立,后代不斷補充完善,特別是清末民初,面對國家、民族及文化的大變革,能及時做出調整,吸入了男女平等、獨立自由等觀念。曾國藩家族以家訓治家,家訓是家庭的規(guī)矩,涉及家庭內部兄弟妯娌關系、生活習性、勞作方式、為人處事交友、理財觀念等方方面面。另外,曾家家訓不是長輩對晚輩的單方要求,而是全體家庭成員都需要遵循的規(guī)矩,長輩對晚輩的教導,身教和言教一樣重要。曾國藩家族的家風是耕讀之風、寒士之風,不論他的家族達到了何種高度、具備何種影響力,他都要求子弟保持耕讀家風,重視勞作和讀書,在生活上去奢守簡,保持寒門家庭的那種勤儉習慣,在他的要求下,家里只請了少量的用人,大多數的家務都是家人自己動手做的,在新兒媳剛進門時,就要求其參與家庭家務,日常的梳洗也不要假手他人。
第三,注重對子弟的教育,寬和包容,尊重興趣。曾國藩家族人才輩出,這和他們對教育的重視有關。和今天的人一樣,他們非常重視學校教育,在學校選擇、老師的選擇上非常用心。曾國藩選擇學校的標準:一是名校,二是學習風氣好,三是同窗要樸實肯學,他不愿意子弟染上不良習慣。選擇老師的標準:一是有真學問,二是品德好,三是志同道合,注重尋訪山林之中的老師,因為他們不像城里的老師那樣身具市儈之氣,也注重尋訪在教育子弟上已有成就的人,特別是那些自身子弟成才的人。曾紀澤、曾紀鴻兄弟的老師,有很多是曾國藩的朋友,這些人他比較了解,且志同道合。學校教育之外,對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視,曾國藩雖然平日政務軍務繁忙,但從不忽視對子弟學習的關注,要求子弟定期把詩文寄來,每篇都認真批改。在家書中,經常傳授自己的學習心得、經驗,對于自己讀書的教訓、不足也不避諱,當子弟在某方面展示出興趣時,會予以支持,并從自己的角度提出建議。從他的家書中,我們能看出,他和兩個兒子之間,在學習上是亦父亦師亦友的關系。作為近代中國最早和西方世界打交道的人,他無疑具有其他人所不及的世界眼光,通過和西洋人的接觸,他敏銳地把握到未來的中國精英將不可避免和西洋人交往、競爭,在這種認識下,他鼓勵曾紀澤學習英語,而這在當時的中國士大夫眼中無疑是離經叛道,后來曾紀澤成了著名外交家,從沙俄手中收復伊犁,就得益于父親對他興趣的尊重和鼓勵,如果父親反對,不能學習外語,曾紀澤也許就不會走上外交之路,也不會有以后的成就。
第四,在家族傳承上,相對于權力、財富等傳承,更注重精神傳承與核心價值觀的傳承。曾國藩是大學士、總督、湘軍統(tǒng)帥,官至一品,在當時的中國官場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推薦的官員朝廷很少有不重用的,按理說,擁有這樣的家庭條件,子弟進入官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他卻要求子弟盡量不踏入官場。在財富上,他明確表示把財富留給子孫,不如把書留給子孫,在他死后,留給子弟的財產只有幾百兩銀子,卻有一個大型的藏書樓,曾國藩故居富厚堂書樓的藏書量一度達30萬冊,是保存至今的近代中國私人藏書第一書樓。相對于財富、權力的傳承,曾國藩更重視精神的傳承,而這種精神體現在價值觀中,既包括祖父歸納的“八字訣”,也包括他歸納的“八本說”“三致祥”“四字訣”,還包括郭筠的富厚堂日程“六條”。筆者將曾家的價值觀進行了梳理歸納,提煉出其中最核心的八個:書、勤、和、儉、省、恕、敬、健,并對其進行了一一闡述。曾國藩家族傳承的秘訣,盡在這八大核心價值觀中。
第五,治家與修身、做事、理政等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核心價值觀一以貫之。曾國藩的治家理念、方法,與修身、做事、理政等的理念、方法,是相通、一以貫之的,修身的同時就在治家,治家是自我修養(yǎng)提升的自然結果。四書之一的《大學》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以說,在曾國藩的身上得到了很好體現,他是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于一身的圣人。
四、對當代家族傳承的八大啟示
曾國藩家族的奮斗、傳承史,對我們今天的家庭建設、家庭教育、家族傳承、社區(qū)建設、自我修養(yǎng)等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是每一個家庭,即使是最普通的家庭,都可能發(fā)展為名門望族,每一個人,只要愿意,都可能成為自身家族發(fā)展史上的創(chuàng)始人或事業(yè)的奠基者,前提是需要像曾國藩家族及其成員一樣的勤奮、努力。
二是家庭建設的關鍵在于家風。家庭是最基本的組織,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就處于一定的家庭之中,日后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在不同的組織學習、工作,可能會變換很多不同的單位,但家這個組織卻是終生的。家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感受、幸福指數,直接關系到子女的成長和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好的家風標準是“和”,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也包括家庭與外部關系的和諧,更包括心靈的和諧。
三是家族傳承要有“魂”?!盎辍笔羌易宄蓡T,特別是家族代際成員間共同認可、遵循的核心價值觀,如果一個家族只有財富、只有權力,卻沒有“魂”,就不會是凝聚力高的家族,其傳承和發(fā)展肯定要受到影響。目前,家族傳承領域關注較多的是家族企業(yè)的傳承、財富的傳承,家族企業(yè)傳承重點關注企業(yè)的控制權、所有權、經營權如何長久保持在家族手上,財富傳承重點關注家族財富在傳承中如何保全、保值、增值,對家族“魂”的關注少,在核心價值觀上投入的精力和財力也少。缺乏“魂”的家族,在傳承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家族成員間因理念不同、利益糾紛、財產分割等而引發(fā)的矛盾,而這類矛盾是導致家族解體、衰敗的重要因素,歷史和現實中有無數的案例。
四是富貴家族要有憂患意識,要保持寒士家風,過簡單生活。對于我們社會中的富裕家族、上層家族來說,一定要防止子弟養(yǎng)成驕奢習氣,即使家族條件再優(yōu)越,也要讓子弟養(yǎng)成奮斗的習慣。過簡單生活,保持寒士之風,不是有錢不花,而是要避免鋪張浪費。
五是要重視家庭教育和教育的品質。目前,有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好的教育條件,加入了擇校、買學區(qū)房的大軍之中,還有一些家長讓孩子讀天價學校、貴族學校,卻因為工作忙,很少有時間陪孩子,更不要說和孩子一起學習、游戲。其實,相對于外在的學習環(huán)境來說,家庭教育更重要,在關注教育物質條件的同時,也應關注教育的實際品質,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或者父母不能給予很好的言傳身教,那么他的成長之路將會遇到更多坎坷,他的心靈會更加孤獨寂寞,其未來的身心健康狀況堪憂!
六是要有意識地學習修身養(yǎng)心保生之道。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讓他們接觸、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今天的學校教育主要是知識教育,很少涉及修身養(yǎng)心保生方面,這造成我們今天的大學生心靈非常脆弱,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走極端。強大心靈和健康體魄是幸福生活、輝煌事業(yè)的基礎,我們要從小教育孩子,讓他們從小就學習修身養(yǎng)心養(yǎng)生之道,從小就懂得如何保養(yǎng)身體、調節(jié)心理。
七是社區(qū)建設、國家建設要和家庭建設結合起來。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建設好了,社區(qū)、國家才能建設好。古人修身、齊家、治國的理念是相通的,今天我們也要在家庭建設、社區(qū)建設、國家建設之間尋找共同的核心價值觀,通過核心價值觀的紐帶,把家庭、社區(qū)和國家串聯起來。
八是中國家族傳承離不開中國式智慧。西方文化是強勢文化,在家族傳承領域亦然,強調制度在家族傳承中的重要性,在這種文化觀念中,無論是家族企業(yè),還是家族財富的傳承,抑或家族接班人的培養(yǎng),都可以通過制度設計來實現。不過,近年來,不少學者更加關注傳統(tǒng)文化與家族傳承的關系,特別是對中國家族來說,如果不能在文化上和中國保持同步,不能在文化上受到家族所在地人的認可,那么,這樣的家族,其培養(yǎng)出的接班人,是很難適應中國土壤的,其家族傳承也是很難長久的!馬云曾說:“阿里巴巴要選接班人,不能采用西方的管理方式,認為只要從外面聘請一個總裁,企業(yè)就能傳承好,這是不對的,企業(yè)要保持傳承,必須從內部培養(yǎng)接班人,培養(yǎng)那些具有共同價值觀的人,培養(yǎng)那些能獲得認可的人?!边@是具有洞見力的言論。對那些真正關心自身家族傳承的人來說,中國傳統(tǒng)智慧是中國文化的體現,而只有扎根于中國文化,扎根于中國的深厚傳統(tǒng),家族才能根深葉茂、傳承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