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見聞
這是我來美訪學的第三個周末。早晨醒來,天半陰半晴,我賴在床上直到8點。9點半我和朋友一起外出,路過附近一家擺在院外的Moving Sale(搬家大甩賣)。洗涮得發(fā)亮的鍋碗瓢盆,一塵不染的小家具、衣物和工藝品。感興趣開車來看的人還真不少,買賣雙方討價還價間談笑風生,仿佛久未謀面的老朋友。
天氣涼爽,我來到前兩天散步的大草坪。今天這里聚集了四五隊踢足球的小學生,外加來觀戰(zhàn)的家長,好不熱鬧??吹竭@些在草坪上跑著喊著笑著跳著的小孩,自然想到國內活得沉重的孩子們。長期以來扼殺孩子天性、阻滯孩子想象力拓展的教育觀念什么時候才能改變???
從中午開始,雨一直下,秋風、秋雨里帶著秋殤。
昨晚12點多,“一枕清宵好夢”被腳步聲和開門聲驚醒。前兩天房東Lida沒在家住,整個屋子只有一人一貓,晚上倒沒覺得害怕,可昨晚的響動,我體會了一把頭發(fā)豎起來的感覺。斗膽拉燈開門出去查看,原來是貓。相處了一段時間,對貓不再有恐懼感,白天還嘗試過直視它的眼睛,竟發(fā)現(xiàn)以前一直忌諱的貓眼里的那種陰森和詭異少了很多。一年之后沒準我還會愛上這只貓呢!看來情感不僅需要時間培養(yǎng),也需要悉心經營。連貓都懂這個道理!第一次見面它就很友好地在我的腳下繞來繞去,搬進來后只要我坐著,它都會湊過來故意用頭在我的腿上蹭來蹭去,有時不惜把身體弓成三角。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有一天會用這樣的語氣描述貓,要知道,我可是被貓嚇大的。
還有一件想不到的事,是趕公交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每天路程來回差不多一個小時,順便我也有機會觀察車里形形色色的乘客。膚色混雜的老弱病殘幼,大概可以概括車里乘客的組成。偶爾會有穿著職業(yè)裝的白人,但上下匆匆,顯然只是某一天的無奈之舉,絕不是???。整個一個世界人民大團結!有的全身裹得只剩下眼睛,有的黑得徹底純粹,有的雜糅得一塌糊涂,根本判斷不出是哪個半球人的后裔。人群構成的層次,決定了車上讀書的人只是少數(shù)。我曾嘗試在顛簸的車上學點洋人的好習慣,第一次拿出一本文論書,看不進去;第二次嘗試一本小說,還是不行。車子啟動停止轉彎間,我的目光早已經從一個不熟悉的術語跳到另一個生澀的長句,根本搞不清語句的意思,更不用提意圖、意義和意境了。我早已適應了國內環(huán)境的眼睛,根本不適合對付國外晃動中的文字。長期生活在小城市,我基本不坐公交,僅有的坐公交的記憶,擁擠不堪,腳大的人連放雙腳的地方都難找到,大家只顧著自己還有沒有呼吸,哪兒有興致、空間和可能拿本書來讀?
公交車上的讓座話題曾被國內媒體熱炒過。美國的公交車上,前排有專門留給老弱病殘的座位,一般人上車都不會搶先去坐,但也常常會有年輕人或放學的學生們占著,而且有老人上車,他們也未必站起來讓座,但臉上會有明顯的不自然或負罪感。年輕人偶爾的情緒逆反是常態(tài),高峰期因人多不得不站著的老人,也表現(xiàn)得很坦然,沒有像國內媒體報道的那樣義憤填膺、理直氣壯、勢在必得地要求別人讓座的,更不會因此而起沖突以至大打出手的。我一直堅持認為有些荒唐的社會事件的發(fā)生,膚淺的媒體宣傳難辭其咎。讓座與否純粹是個倫理道德問題,可以提倡,但誰也沒有權利強求。媒體某些時候為達目的,過分渲染一些狹隘的觀點,分不清法律條文和道德界限,錯把倫理當法律,把宣傳當蠱惑,把縱容當鼓勵,結果導致某些畸形的社會事件頻頻發(fā)生。
我曾碰到一種讓座現(xiàn)象,國內不太常見。車上乘客一旦看到雙手提著大包小包的購物者上車,不但沒人會露出厭煩,反而會有人讓座。昨天就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從超市購物出來上車,馬上有個年齡偏大的女性站起來讓座,本以為她在下一站下車,說完感謝后心安理得地坐了下來。沒想到兩站過后,她還在我的前面站著。后來再有提著東西上車的人碰到讓座的,會聽到“It's OK,Thank you!”(好的,謝謝?。┻@才恍然大悟。尷尬!
還有個細節(jié)值得一說。如果有坐輪椅的乘客需要上車,司機開動按鈕,車門臺階的上面會自動彈出一個平板供輪椅上車,之后司機還帶著極大的耐心,熟練地掀起前排的座位,不管車上多么擁擠,都會留足夠的空間,待前后左右都用鐵鏈之類的東西固定好后才回到駕駛座。伸手幫助病殘的人在國內也不少見,但令我好奇的是,被幫助者看起來心安理得,沒絲毫的不安或過分感激的話,其他乘客也一律耐心等著,沒任何抱怨。當幫助別人成為生活常態(tài),被人幫助也成為生活常態(tài)時,人們大概也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社會大概就不會那么令人心寒了。
到了晚上,雨還在下,我早早洗完澡躺在床上讀小說。清冷的雨天夜里有自己一個舒適的小窩讀書,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