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風(fēng)·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dàn彼兩髦,實維我儀。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汎彼柏舟,在彼河側(cè)。
髧彼兩髦,實維我特。
之死矢靡慝tè。
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姑娘看上一個少年郎,但她的選擇未能得到母親的同意,所以滿腔怨恨,發(fā)誓要和母親對抗到底。詩中表現(xiàn)了舊時的青年男女,為了爭取婚戀自由而產(chǎn)生的反抗意識,很有認識意義。
這首詩還觸及一個更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無論古今中外,在擇偶的問題上,母親和女兒的意見往往不能一致。母親相中的,女兒不屑一顧;女兒中意的,母親堅決不準(zhǔn)帶回家來。這種事不但古代有,今天還有;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印度尼西亞有一首民歌,歌中這樣唱道:“哎喲媽媽,你不要對我生氣,年輕人就是這樣相愛?!?/p>
媽媽也曾年輕過,為什么就不理解年輕人的心思了呢?這是因為媽媽多了些歲數(shù),多了些世故,多了些勢利,就少了些熱情;多了些理智,就少了些感覺。老是看家底呀,看文憑呀,看幾大件呀,女兒都煩透了。殊不知“甜蜜的愛情從哪里來?是從那眼睛里到心懷”——與家底無關(guān)、與文憑無關(guān)、與幾大件也無關(guān)。
按,也有人認為詩中“母也”和“天只”一樣,只是嘆詞,從而對詩意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如聞一多說:“女不見答也。詩中大意說:那河中泛舟的少年,我愿以此身許配給他,至死不變節(jié),無奈他不相信我喲?!保ā讹L(fēng)詩類鈔》)白俄羅斯有一首民歌叫《媽媽要我出嫁》,前六段的提親,不是唐璜就是懶鬼,故結(jié)句皆為“媽媽我不嫁給他”,而最后一段道:“媽媽要我出嫁,把我許給第七家,第七個多么漂亮活潑年輕,但是他不愛我呀!”意味相近。
注:髧:發(fā)下垂的樣子。兩髦:男子未行冠禮之前,頭發(fā)齊眉,分向兩邊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