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叔同簡介

李叔同精品選 作者:李叔同 著


李叔同簡介

李叔同(1880~1942),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他是我國著名的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我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著名的佛教僧侶。

1885年,李叔同接受啟蒙教育,開始學習《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及文選等。1892年,他開始讀《爾雅》、《說文》等,還學習訓詁學。同時練習各朝書法,并以魏書為主。1894年,他開始讀《左傳》、《漢史精華錄》等。

1899年,李叔同遷居上海,開始其輝煌的藝術生涯,出版了《李廬詩鐘》、《李廬印譜》,并與著名畫家任伯年等開設上海書畫公會,每周出一張畫報。1901年,他進入上海南洋公學讀經濟特科班。1904年,他在上海參加演出京劇《蟲八臘廟》、《白水灘》等。1905年,他出版了《國學唱歌集》,他還填詞作曲了《祖國歌》,同年秋去往日本。

1906年,李叔同進入東京上野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繪畫及音樂,并編輯包括封面、繪畫、文章全由他一人包辦的《音樂小雜志》,還組織“春柳社”研究新劇演技。1907年,他曾演《茶花女》,并飾演女主角,成為我國話劇藝術的先驅。1910年,他畢業(yè)回國,任教于天津高等工業(yè)學堂和直隸模范工業(yè)學堂。

1912年,李叔同回到上海城東女校授國文和音樂課,并加入“南社”,任《太平洋報》主筆,與著名詩人柳亞子創(chuàng)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秋季,他到杭州任浙江兩級師范學校音美教師。1915年,他應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之聘,兼任該校國畫音樂教授,往來于寧杭之間,并組織寧社。

1918年秋,李叔同入定慧寺拜師出家,改名渲音,號弦一。9月,他到靈隱寺受戒,從此專心研究佛學律學。1929年,他到廈門整頓閩南佛學院的教育。1939年,他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1941年,他編著《律紗宗要隨講別錄》。1942年10月13日晚8時,他圓寂于泉州不二祠養(yǎng)老院的晚晴室,享年62歲。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主要有《自畫像》、《素描頭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畫》等。其中的《自畫像》,畫風細膩縝密,表情描寫細致入微,類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宮廷肖像畫,有較高的寫實能力?!端孛桀^像》是木炭畫,手法簡練而潑辣。《裸女》受其師黑田清輝影響,造型準確,色彩鮮明豐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義,近看似不經意,遠看晶瑩明澈。

書法是李叔同畢生的愛好,他青年時期致力于臨碑。他的書法作品有《游藝》、《勇猛精進》等。他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他出家后則漸變?yōu)槌?、淡冶。他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凈、平易、安詳。李叔同的篆刻藝術,氣息古厚,沖淡質樸,自辟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

李叔同還是我國現代版畫藝術的最早創(chuàng)作者和倡導者。他廣泛引進西方的美術派別和藝術思潮,組織西洋畫研究會,其撰寫的《西洋美術史》、《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創(chuàng)下同時期國人研究之第一。

李叔同的詩詞在我國近代文學史上同樣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途由虾r,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鐘匯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后又結集《李廬詩鐘》。出家前夕,他將1900至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其中就有《留別祖國并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他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

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他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我國近代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曾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著名作家張愛玲曾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外面轉,我是如此的謙卑。

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夏丏尊曾說: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