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愛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蒙太奇大師
1898—1948年,生于拉脫維亞共和國里加,卒于蘇聯(lián)莫斯科。
引入“理性蒙太奇”的概念。
形式主義電影奠基人,謝爾蓋·愛森斯坦將革命美學注入到新共產主義時代的理念和理想中。他的頭三部電影《罷工》(Strike!,1924年)、《戰(zhàn)艦波將金號》(The Battleship Potemkin,1925年)和《十月》(October,1927年)如編年體般地記敘了俄國革命的發(fā)端及最終勝利的過程。這些電影融入了史實,并通過大膽的形象設定和大量蒙太奇理念的運用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新的表現(xiàn)方式。
1918年,愛森斯坦自愿加入紅軍,1920年,他前往莫斯科無產階級文化協(xié)會劇院擔任舞臺美術工作。隨后,他供職于當時莫斯科一家著名的先鋒派公司。1923年,他撰寫了一篇宣言《蒙太奇之吸引力》(The Montage of Attractions),這篇宣言進一步完善了列夫·庫里肖夫關于通過剪輯構建意義的理念。在他的導演生涯中,愛森斯坦專注于“理性蒙太奇”概念,通過兩個鏡頭的沖突對比,不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更體現(xiàn)了一種清晰的政治意念?!读T工》一片便是這種理念的極好例證:警察攻擊工人的場景借由屠殺屋中殘忍的腳印剪接而成。
《戰(zhàn)艦波將金號》中的“敖德薩階梯”片段是無聲電影時代的經典片段。
如果說這種表述聽起來過于抽象,那么愛森斯坦的真正才華體現(xiàn)于他通過聲畫對位所營造的強大的影片氣場,正是這種能力,使他摒棄了傳統(tǒng)影片中資產階級的個人英雄敘事法。在他20世紀20年代執(zhí)導的影片中,剪輯次數(shù)是標準的6倍(學者根據每個鏡頭的平均長度進行測算,《十月》每個鏡頭只有2秒)。
《戰(zhàn)艦波將金號》(取材于1905年海員反抗沙皇專制的將官事件)被視為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極大威脅,該電影在英國、西班牙、法國和納粹德國遭到禁映,直到1954年才被解禁。該片對全世界影迷都產生了極為深重的影響。
愛森斯坦對蒙太奇的執(zhí)著無所不在,就如同時尚藝術家極力探索建構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嘗試一般。1923年,俄國電影制片人維爾托夫在其新聞短片《吉娜之眼》(Kino-Eye)中,對新型電影剪輯技巧做了實驗型嘗試(愛森斯坦則更為偏愛他所謂的“吉娜之拳”)。愛森斯坦不僅是一位靈感四溢的剪輯者,他縝密的前期策劃也體現(xiàn)了其分明的棱角和表現(xiàn)主義的意蘊,他自由地使用了視覺速寫、象征主義和諷刺隱喻等技巧。
蒙太奇
原指蘇聯(lián)關于理性剪輯的理論,現(xiàn)指各種剪輯手段,指將各種分切的鏡頭按某種意圖組接起來的手段。與經典好萊塢電影中持續(xù)性地“可見”剪輯相反。
愛森斯坦受政府贊助展開世界游歷之旅,并于1930年來到了好萊塢,他計劃拍攝西奧多·德萊塞的《美國悲劇》(American Tragedy),但這對當局最高統(tǒng)治者來說無疑太過激進,因而在墨西哥的拍攝也被迫放棄。當愛森斯坦再次回到前蘇聯(lián),他已不再是當局至愛的寵兒,《亞歷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1936年)展開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宣傳,但他激情高昂的國家主義卻使得理性暫退。充滿爭議的影片《恐怖伊萬》(Ivan the Terrible)本被設定為三部曲,但在愛森斯坦死前只完成了其中的兩部(1944年,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