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吳惠娟
李清照(1084-1156),自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的詩詞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說她“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詞采第一”。清人李調元亦云:“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之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雨村詞話》)這些評論給予我們喜愛的女作家極高的文學地位,吸引著我們走近李清照。
一
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字文叔,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文章受知于蘇軾,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生平著作甚豐,傳世僅《洛陽名園記》一卷。清照的生母為宰相王珪的長女,早逝。吏部尚書王拱辰的孫女是清照的繼母,亦能文。清照在一個學識淵博、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中長大。以往,人們都認為獨特的家庭環(huán)境對李清照的影響很大,這有一定的道理。其實,當時的士大夫家庭都很注意對女兒的教育,這是社會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種時代風氣。
北宋是一個文化相當成熟的時代,作為這個時代的上層士大夫階層,“為了得到政治權力、社會影響力和文化上的領導權,還必須熟練地掌握文化傳統(tǒng),并能參與和分享時代思潮及其格調”。而“宋代理想的上層階級的妻子不僅簡單地獻身于丈夫的家庭,她還要有管理方面的能力及文學天才和人際關系中高超的技巧,使她可以保持家庭的繁榮昌盛”([美]伊沛霞《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士大夫家庭的女性,作為主內的家庭成員,也需要相當?shù)奈幕胶臀膶W才識,方能擔當?shù)闷鹣喾蚪套拥闹厝?。順應時代的潮流,當時士大夫家庭的女性不僅獲得了良好的教育,不少女性還能賦詩填詞。李清照熟讀經(jīng)史子集,從她所寫的詩、詞、文中可映照出來。她的作品與民間的女性詩詞發(fā)出的天籟之聲不同,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無論是詠史還是用事,都烙上了傳統(tǒng)文化的印記。李清照不僅詩、詞、文皆擅長,還會繪畫,明陳繼儒的《太平清話》就載有莫廷韓購得易安所繪的墨竹一幅。她與當時的士大夫一樣,具有很高的文藝才能。所以完全可以這么說,是北宋的士大夫文化孕育出了李清照這樣一位杰出的女性文學家。
二
李清照的少女時代充滿著快樂,除了讀書之外,還常去郊外野游。她成年之后,還常?;貞浧疬@段快樂時光: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行鷗鷺。
——《如夢令》
詞中寥寥數(shù)筆,活脫脫勾劃出主人公的形象:嬌憨又調皮、任性又天真,還多了一分迥別于一般少女的逸興與雅趣。
李清照愛大自然,她曾寫道:“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怨王孫》)頗為開放的生活陶冶了清照開朗的性格,也涵育了清照的創(chuàng)作靈性。
清照十五歲后,待字閨中的她常寫一些閨情詞,抒發(fā)其淡淡的憂傷。這些詞中既有李清照惜花傷春的多愁善感,也有青春期少女莫名的惆悵。在輕輕的嘆息中,有著對自家青春的珍惜、對自我命運的關切。
這一首《浣溪沙》則是她少女心境最真切的寫照: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鐘已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詞的上片寫長日難遣。醇酒醉人,聊以解憂,醉酒不成,百無聊賴。日暮時鐘聲與風聲相互應和,聲聲入耳,更覺深閨沉悶與寂寥。下片寫長夜難熬。暖香催夢,聊以消愁,然愁思盤紆而夢寐不成,更覺閑愁難遏。中宵不寐之人與閃爍的燭花無言相對,一個“空”字牽出詞中人多少的幽怨和孤寂。全詞以“琥珀濃”、“瑞腦香”、“辟寒金”、“燭花紅”點綴閨房,色澤秾麗,氣象華貴,但反襯的是閨房的空寂和冷清,于是陡增了女主人心中情感無所依歸的悲涼。小詞把無形跡可求而又難以言說的幽閨之情表現(xiàn)得極為含蓄、深沉。
李清照十八歲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時為吏部侍郎,后為崇寧年間宰相。明誠愛好金石之學,婚后的李清照是明誠的知音和合作者,可謂志同道合,伉儷相得。沐浴在愛河中的李清照寫下了新婚燕爾、閨房昵意的情詞《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鮮花嬌美,令人愛不釋手,若是郎君見了,是悅花呢還是愛人?揣度郎君的心思婉曲寫來,癡情之心宛然可見。新嫁娘“云鬢斜簪”,教郎品評,是帶露的花兒好看還是新嫁娘的容顏風姿更美?嬌憨之態(tài)可感。讀其詞,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沉浸在幸福的愛情生活中李清照細膩的心理活動。
李清照晚年在其著名的《金石錄后序》中也曾回憶到這段志趣相投的甜蜜而又充實的幸福生活: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時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賤。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三
在人們的心目中,李清照將度過幸福的一生。但也許是“天意從來高難問”,婚后一年,清照之父因受黨爭的牽連,名列“元祐奸黨”,被罷官離京,直至去世未再返京任職。此時,作為女兒的李清照怎能坐視不管,她寫詩上呈公公趙挺之救其父,詩中呼喊:“何況人間父子情!”清照救父無果,眼看著父親在政治風波中沉沒,而公公則連升三級,勢焰正盛,心中無比郁悶傷心,發(fā)出了“炙手可熱心可寒”的慨嘆。李清照作為已出嫁的女兒,在生活上不一定受到黨爭直接的沖擊,但在心靈上卻不可避免地陪同著父親一起遭難。
在北宋黨爭激烈的時代里,政治風波起伏不定,政要更迭頻繁不已。生在搢紳之家,并沒有安全感,災難打擊隨時可至。不久,趙挺之受蔡京的排擠,不得不請求罷相歸青州私第。可是不到十天,風向逆轉,蔡京去相,趙挺之留任。而趙挺之第二次居相位約一年,又被罷官,罷后五日即卒。蔡京命開封府逮捕其在京親屬,網(wǎng)羅罪責。趙挺之的三個兒子也受牽連,不得不“屏居鄉(xiāng)里”。清照和明誠從“貴家子弟”一下子跌落為鄉(xiāng)間的平民百姓,品嘗了人生移位的辛酸。但夫婦倆“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明誠把精力轉向金石研究,尋訪各種碑刻,靜心于學術撰著,清照則全力助成之。
明誠、清照夫婦情深意合,風雅互賞。他們常在一起“同共???,整集簽題”,賭茶猜書,生活充滿了情趣,這在封建社會里固已超出尋常萬萬。但令人羨慕的家庭也有遺憾——他們沒有子女,這使封建社會中以家庭為中心的女性少了一份感情寄托,李清照因此把感情集中在丈夫身上。李清照在家庭生活中對丈夫情感回應的期待很高。然而作為封建社會士大夫中的一員,趙明誠的人生目標往往是與仕途追求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仕途中為君為民服務,從而體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這是封建社會中士大夫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這要占去他們的大部分精力。趙明誠受父親的牽連,被迫屏居青州,但這并不能消解他在這一方面的期待。另外,趙明誠愛好金石,既然仕途受挫,對金石研究的精力就相對集中。在青州后期,趙明誠所撰《金石錄》已初具規(guī)模,該書共三十卷,對所見鐘鼎彝器銘文款識和碑銘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正,共跋尾502篇,這大約花去明誠二十年的功夫(見趙明誠《金石錄》序:“于是益訪求藏蓄,凡二十年而后粗備。”)。故趙明誠婚后二十馀年間常常需外出尋訪和考訂碑刻,僅青州期間就有多次尋訪。如為探尋勝跡和稀世碑刻,曾五游仰天山,三過靈巖寺。(靈巖寺在泰山西北麓的方山,寺內有唐人李邑所撰的《靈巖寺頌碑》。)趙明誠多次外出尋訪,廣集碑刻,常留下善感的李清照獨守空房。青州十年屏居生涯結束,明誠任萊州守,清照未能同行,一年后才赴萊與明誠團聚。這一年里她又天天品嘗著孤獨和寂寞的人生況味。
李清照婚后獨居的日子里,為了排遣孤寂和思念,寫下了多首吐露心聲的閨怨詞。較著名的作品有《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元伊世珍《瑯嬛記》云:“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毙炫嗑壬鷵?jù)易安《金石錄后序》推論,此“負笈遠游”當指明誠外出尋訪碑刻?;楹蟛痪玫男e,對于深于情專于情的易安來說,可謂黯然銷魂。不論是白晝泛舟出游,還是夜晚的望月盼書,為的是排遣銘心的思念,寄托別離的傷情。面對紅荷香殘的秋色,彌漫詞人心境的是無言的惆悵與寂寞。流水落花帶走了年華,卻留下了別離人無盡的相思,深邈纏綿,無計可除。
還有名篇《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詞大約作于趙明誠出任萊州守時,這一年清照沒有和明誠同行。明誠獨自赴任,清照與明誠離別之后寫下了這首詞。詞的上片連續(xù)鋪敘四件日?,嵤?,寫出了人物生活的慵態(tài),婉轉曲折地表現(xiàn)了抒情主人翁別前復雜的心緒。下片主要抒發(fā)別后的相思?!蛾栮P》情深,留不住遠去的親人,只留下獨守空閨的寂寞人,冷清孤寂,滿腹的相思企盼惟有向樓前的流水傾訴。結拍由“新愁”回應上片的“新瘦”,深化了離愁,馀韻更為雋永。
李清照婚后獨居日子里刻骨銘心的人生體驗,都化成了一首首優(yōu)美的詞篇,如《醉花陰》(薄霧濃雰愁永晝)、《點絳唇》(寂寞深閨)、《念奴嬌》(蕭條庭院)等。這些詞都表達了清照別離的痛苦、獨居的無聊以及對丈夫強烈的思念之情。
因為這些詞寫得很含蓄,很容易引發(fā)讀者種種聯(lián)想。前些年圍繞著趙李的夫妻感情生活,有些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學者認為趙明誠納妾,對李清照有所疏遠,而李清照又無嗣,故李清照時有婕妤之嘆,婚后的閨怨詞是其內心隱秘的曲折流露。持有這一觀點的學者不僅對其在青州期間的閨怨詞作了新的詮釋,而且還涉及到在青州之前,清照新婚一年之后的作品以及青州之后的一些作品。認為趙明誠納妾的學者多依據(jù)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中言趙明誠“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分香賣履”是個典故,語出《陸機集·吊魏武帝文》引《曹操遺令》云:“馀香可分與諸夫人,諸舍中無所為,學做履組賣也?!逼浯笠馐嵌噔诺拿F香料可以分給眾妾,妾中無謀生特長的,可以學做鞋子賣錢為生。此典后來專指人臨終時舍不得丟下妻妾。認為趙明誠納妾的多依據(jù)這一材料。筆者認為,趙明誠是否納妾此外無材料可考。退一步講,即使趙明誠納妾,是否影響到趙李的夫妻感情,使夫妻感情產(chǎn)生了危機,現(xiàn)在也沒有直接的資料作依據(jù)。趙李的夫妻感情既有超出封建社會中尋常夫妻萬萬的一面,也有尋常夫妻感情生活中免不了的分歧、摩擦和矛盾的一面。因為李清照是一位有豐富文化底蘊以及頗有個性的“士大夫”式的女性,并不是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對丈夫百依百順的無主見的尋常家庭主婦,但這并不影響和諧的主流?!扒偕嗪汀?,這在趙明誠《金石錄》和李清照《金石錄后序》的字里行間中都有所流露。
清照屏居青州之初,曾寫了一首詠白菊的《多麗》,她感嘆白菊的命運:“明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币庵^白菊承受過明月清風的愛撫,也遭受了濃煙暗雨的摧殘,清照的命運與白菊的命運何其相似。詞人憐惜白菊玉貌豐姿逐漸憔悴的清詞麗句,竟成了詞人以后不幸命運的寫照,詞語竟成讖語!
清照在萊州生活了三年后,又隨夫輾轉于淄州、江寧等地。其間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清照目睹社稷的重大變故,與熱血男兒一般,感慨萬分,情不自禁寫下了“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等詩句。明誠罷知江寧府后,夫婦將擇居贛水上。行至池陽,途經(jīng)項羽廟,清照寫下了名垂千古的悲憤之作《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詩表現(xiàn)了一位被社會政治排斥在外的女性憂國的思考,這種可貴的思考超越了性別的局限,蘊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愛國熱情,讀之令人肅然起敬。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詞雖然沒有像陸游、辛棄疾那樣慷慨激昂地呼號收復失地,也沒有像她的詩那樣沉郁悲涼直陳愛國情懷。但她
所描繪的日常生活中浸透了鄉(xiāng)愁,鄉(xiāng)愁中同樣有著濃郁的故國之思,毫無疑問,也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她深沉的憂國之情。如《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風和日麗的初春,人們以輕便的夾衫換取了厚重的冬裝,冬春的交替頓使人感到輕快和愉悅。此時李清照因“靖康之變”寓居江南,身在異鄉(xiāng)倍感南方早春的溫暖,無形中喚起她對北方春寒料峭的回憶,由此聯(lián)想到未能回歸的北方家園。上片雖未寫有關故鄉(xiāng)的只字片語,但已暗逗鄉(xiāng)思。乍暖還寒,鬢上梅殘,好心情已漸漸轉換成一種輕輕的難以言傳的惆悵。微微的相思、輕輕的惆悵匯合成一股情感的波浪,拍打出濃濃的鄉(xiāng)愁。由此引起下片。故鄉(xiāng)邈遠,雖遙望不及但終難忘懷,惟有醉酒才能排遣。臨睡前點燃的沉香伴隨詞人進入夢鄉(xiāng),夢醒香消而宿酒尚存,可見飲酒之多,醉意之濃。借酒消愁以忘思鄉(xiāng)之情,然后鄉(xiāng)情比酒味濃烈,比香味持久。詞人不言“鄉(xiāng)愁”二字,而鄉(xiāng)愁始終縈繞于字里行間。再如《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此詞當作于建炎二年秋。詞的上片著意渲染秋日清寂的環(huán)境氣氛和人物的抑郁不歡。鎖窗是美好的裝飾,醇酒、團茶、瑞腦盡是美好的物品,但卻沒有帶來任何的熱鬧和歡樂,相反寒日映照鎖窗,所見一片蕭索。獨酌悶酒,苦茶醒酒,是因為滿腔愁濃。詞人筆筆敘來,移情于物,寂寞無聊、悲秋傷時之情隱約可見。下片以王粲登樓憂時懷遠之典暗喻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既照應了上片隱約流露的悲秋傷時之情,又深化了此情的內涵,把鄉(xiāng)思與國難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此段時期,類似的作品還有《蝶戀花》(永夜懨懨歡意少)、《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等。
四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五月,趙明誠在池陽接到皇帝的詔令,任湖州知州。六月中旬,趙明誠在趕往行在建康城應詔的途中身染重疾。清照獲知后即從池陽直奔建康照料,但趙明誠已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病故,時清照四十六歲。從此,李清照開始了凄涼感傷的寡居生活。請看《孤雁兒》:
藤床紙張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煙斷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細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此詞以詠梅來悼念趙明誠。上片由寡居之苦寫起,以心境之黯淡、環(huán)境之凄冷,抒發(fā)詞人的悲涼情懷。接著用逆筆,寫《梅花三弄》的笛聲,催開了梅的蓓蕾,送來了春天的氣息,也宛轉流露了聞笛懷人,追憶夫妻恩愛往事的綿綿深情。下片從室外的風雨落筆,風雨催淚,深一層表達了人物的痛苦。詞人從笛聲聯(lián)想到簫聲,由“吹簫人去”的故事聯(lián)想到夫亡,從而點明了悼念丈夫的主旨,最后化用折梅寄梅之典,以“沒個人堪寄”收束全篇,寫出了未亡人的孤苦凄涼。
還有《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傷春時節(jié)。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此詞以歷經(jīng)風霜的嫠婦的凄涼心境,寫風定花落后,擁紅堆雪的一片沉寂。這是春花生命的終結。紅白相映,雖然醒目,但落英滿院,甚為凄美。這使詞人又追憶起少女時代歌詠海棠花謝的小詞《如夢令》,“綠肥紅瘦”,花事將了。但那時殘紅猶綴枝頭,盡管傷感,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還輕盈。詞人面對自然界的變化,經(jīng)受的是人生有限、青春短暫的覺醒式的淡淡哀傷。而如今國破家亡,同為傷春,況味有別。酒闌人散,熱鬧之后,留下的只是空寂。青燈孤影,魂夢幽怨,一片凄涼。匆匆而來的春天又將匆匆歸去,她帶走了自然界的芳菲,卻永遠無法帶走一個孤寡老人無情無盡的愁苦憂傷。
李清照在夫亡之后,往依其弟李迒。時又傳趙氏有“頒金”之語。此傳言是說趙明誠在世時,曾以玉壺投獻金人,賄賂通敵。李清照明知此為妄言,但也非常驚恐。為洗刷“玉壺頒金”之誣,攜家中所收藏的銅器追隨高宗行蹤以投進。然而,一次次撲空,銅器最后也沒有進獻成。李清照把器物與寫本存在剡地(今浙江嵊縣),后來官軍平定叛亂的兵卒時,取走了全部的器物和寫本。據(jù)說器物、寫本最后“盡入故李將軍家”(參見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也許是李清照追隨高宗輾轉浙江之舉,使謠傳不攻自破,“頒金”的風波總算平息。身為嫠婦的李清照獨自流寓兩浙,品嘗了孤身奮戰(zhàn)的艱辛,也承受了形影相吊的孤獨。
紹興二年(1132),李清照在一場大病之后,受騙改嫁張汝舟,三個月后離異。李清照告發(fā)張汝舟謊報參加科舉考試的次數(shù)騙取官職,張受到編管柳州的懲處。按當時宋代的刑律,妻告夫雖得實,也需服刑二年。因趙明誠姑表兄弟綦崇禮施以援手,清照入獄九天而獲釋。宋代婦女再嫁并不違當時習俗,但改嫁不一定能得到親朋好友的支持與理解。再說所嫁匪人,更引起各種非議。再嫁風波時間雖短,但李清照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此風波深深地傷害了李清照,使其心神疲憊。其《山花子》詞首二句“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正寫出了作者經(jīng)歷坎坷后的衰老和孤寂。
但經(jīng)受過心靈創(chuàng)傷的李清照并沒有被生活中的波折沖垮。她那深入骨髓的士大夫憂國意識,促使她忘掉個人的不幸,去關注時代和大局。紹興三年(1133),南宋樞密院副長官韓肖胄奉宋高宗之命出使金朝,給事中胡松年以試工部尚書身份任使金副使,他們去探視被俘在金的宋徽宗和宋欽宗。李清照寫下《上樞密韓公》二詩送行,詩中云:“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北磉_了作者滿腔的愛國熱忱。詩歌寫得壯懷激烈,不見五十老嫗絲毫衰憊之氣。近代陳衍《宋詩精華錄》卷四評云:“雄渾悲壯,雖起杜、韓為之,無以過也。古今婦女,文姬外無第二人。然文姬所遇,悲憤哀痛,千古無兩,私情公誼,又自不同矣?!?/p>
兩年后李清照在金華,又有詩題名勝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八詠樓》
此詩氣勢恢宏,風格豪邁,完全可與那些題詠在樓壁的歷代名詩相媲美,而就其詩歌的含蘊之深和襟懷之大來說,似乎還要略勝一籌。因那些名詩僅僅局限在個人身世的感懷和友朋之念的唱嘆上,無人與感慨江山聯(lián)系在一起。
約一年之后,李清照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定居于臨安。晚年的李清照生活雖然安定了,但仍沒有擺脫孤獨無依的命運。家國的重大變故,給李清照的心靈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痕。她在孤獨和寂寞中“常懷京洛事”(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此間,李清照寫下了著名的元宵詞《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詞中詞人以節(jié)日美好的氣氛和自己寥落的心緒對比,以往昔京華度節(jié)的熱鬧快樂與今日的悲愴凄涼對比,又以他人的人倫之歡與自己的嫠婦之悲對比,在尋常題材、尋常語言中,融入了深沉的家國之恨、身世之感。宋末愛國詞人劉辰翁讀此詞“為之涕下”。
此外,李清照還寫了一首被稱為絕唱的秋詞《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梁啟超對此詞的情感內涵給予極高的評價:“那種煢獨凄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绷簡赘^之“動人魂魄”。
李清照的生命之樹就這樣在寂寞和孤獨中逐漸枯萎。
據(jù)大多數(shù)學者推測,李清照大約在七十三歲那年悄然離世。卒年不見載籍。李清照的晚境是凄愴的。她究竟死于何時,葬于何地,無人知曉。只有她留下的文學作品為其鑄成了豐碑,永遠讓后人敬仰膜拜。
五
前面曾談到北宋的士大夫階層對女性的教育很重視,當時士大夫家庭善寫詩詞的女性也不少,但作品能流傳千古的卻屈指可數(shù)。李清照不僅是宋代女性詩人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國古代女性文學史上藝術成就最為突出的一位。李清照曾詠嘆過百花中跡遠品高的桂花,贊它“自是花中第一流”(《鷓鴣天》)。如果把古代優(yōu)秀的女性詩詞比成是盛開的百花,那么李清照的詩詞無愧是“花中第一流”。而其詞對后世的影響則大于詩。她被后人與李后主、柳永、秦觀、周邦彥等一起推為“當行本色”的婉約派代表,清人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則給予李清照最高的地位,稱“婉約以易安為宗”。我們從李清照詞的藝術成就來看,此言并非過譽。
不過,以婉約來概括李清照詞的風格似乎還粗略一些,李清照詞除了婉約的主導風格之外,細品之下還含有其他多元的風格特點。即使是婉約風格的詞里,也融合了其個性的特質。近人沈曾植別具只眼,他從人們一味推崇李詞的婉約中,看到了其詞不能僅用婉約來概括的風格特點,他在《茵閣瑣談》中說:“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辛,非秦柳也?!庇郑骸耙装驳凑颜?,氣調極類少游,刻摯且兼山谷……自明以來,墮情者醉其芳馨,飛想者賞其神駿?!贝_實,李清照詞僅用婉約概括是不夠的。如《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那是何等的氣概!無怪乎梁令嫻《藝蘅館詞選》乙卷要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而《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憶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的俊逸和倜儻也給人們傳遞了不同于婉約的美感。再如《浣溪紗》(淡蕩春光寒食天)、《山花子》(病起蕭蕭兩鬢華),臺灣學者鄭騫在《成府談詞》中說“亦皆于芳馨之中,寓神駿之氣”。而這些特色又各有其對應的欣賞者,故李清照詞的流行面特別廣泛,李清照亦因其詞的流行獲得了同時代和后代人們的崇仰,出現(xiàn)了“百代才人拜后塵”(王僧?!墩撛~絕句》)的現(xiàn)象。
讀李清照的詞,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其詞無論是詠嘆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歡樂和感傷,還是抒發(fā)社會動亂時期的家國之感慨,都讓讀者感受到作品中涌動著作家的一腔真情。李清照沒有男性詞人集子中大量的應酬之作,她把詞的創(chuàng)作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把創(chuàng)作與生活融合在一起,用創(chuàng)作來記錄她的生活軌跡和情感經(jīng)歷,用創(chuàng)作來訴說自己生活中的感受。閱讀她的作品,仿佛能聽到她低低的絮語,輕輕的嘆息,深深的感慨。
李清照詞的早期創(chuàng)作,有一個習作階段,頗有意味的是,即使是習作,其中也充滿了真情實感,也真實地記載了自己的人生體驗。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喜歡韓偓的詩,所以剛寫詞的她,喜歡從韓偓的詩意入筆,但往往入筆后總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推陳出新。如《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沾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詞化用了韓偓《偶見》的詩意,韓詩云:“秋千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人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辈⒍嗔思毠?jié)描寫,如上片的“慵整纖纖手”和下片的“襪刬金釵溜”、“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而這幾個細節(jié)充滿了生活氣息,體現(xiàn)了女性感受生活的敏感和細膩,我們既見抒情主人公的外表形態(tài),亦見其內心世界。韓詩中的形象雖也生動,但不如李詞的兒女情態(tài)更為稚拙可愛。這是因為李清照在作詞時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感受。還有《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韓偓有《懶起》詩,末四句云:“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痹~人化用了韓偓的詩意,感海棠花事以詠閨情。小詞以詠落花而惜春,其中也含有青春易逝的感嘆。詞人的多情善感有著對自我命運的關切。這些小詞都有出藍之妙,其妙處即在詞中都更富有內在的生命力。
我們讀李清照的詞,仿佛能聽到她來自于內心的各種訴說。“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這是她向遠方的明誠低回宛轉地訴說著自己深深的思念;“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蝶戀花》)這既是她對依依惜別的姐妹的勸慰,也是一種自慰;“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漁家傲》)這是她向天帝傾訴自己上下求索、已臨暮年而終少收獲的苦悶;“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南歌子》)這是寡居的她觸景傷懷的萬端感慨;而“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則是她帶著血淚的悲嘆,她將一懷思鄉(xiāng)愁緒訴諸杯中物。千百年來,這些充滿著真情的聲音,始終能撥動著人們的心弦,人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循著這真情告白,去尋覓詞人筆下的種種人生蹤跡,與李清照同品生活和時代賦予她的歡樂和悲哀。
必須一提的是,李清照作為一個女作家,第一個在文學作品中真實地抒發(fā)了夫婦感情生活中的種種感受。如:“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減字木蘭花》)寫出了新婚燕爾,伉儷相娛的深情;“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寫出了獨守空房的閨中人無以排遣的相思之情;“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鳳凰臺上憶吹簫》)寫出了丈夫遠行前夕,閨中人難以為別的痛苦之情;而“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孤雁兒》)則寫出明誠去世后,未亡人悲涼的悼亡之情……
六
李清照的詞不僅筆情濃至,富有感染力,還特別善于錘煉語言,并能以平常自然的面貌出現(xiàn),表達細微深入的情意,達到了“極煉而不煉,出色而本色”(《藝概·詞概》)的最佳效果。如“寵柳嬌花”,寫出了初春時節(jié),人們看到新柳和鮮花后的一種喜愛程度,也寫出了柳剛抽芽、花剛盛開時的嬌嫩。又如“綠肥紅瘦”,以綠代葉、以紅代花,以“肥”字狀綠葉,以“瘦”字狀海棠,寫出了春雨之后,綠葉受到雨水的滋潤變得更飽滿,而花兒則受到雨的打擊,由繁麗而零落的景象,顯得凄婉。此四字雖明白如話,但造語新穎,別出一格,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故清王士禛《花草蒙拾》贊曰:“如‘綠肥紅瘦’、‘寵柳嬌花’,人工天巧,可稱絕唱。”再如“雪清玉瘦”、“濃煙暗雨”、“柳眼梅腮”、“云階月地”等等,既平易又極有表現(xiàn)力。
而她在作品中的一些比喻,更是巧奪天工,令人擊節(jié)嘆賞。如《醉花陰》:
薄霧濃雰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寶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關于這首詞,曾流傳一個美麗的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三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佳?!髡\詰之,答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政易安作也。”故事出自《瑯嬛記》,但未必可靠。不過“莫道”三句絕妙,非他人所能及,確是實情。徐培均據(jù)于中航《李清照年譜》考,大觀二年(1108)重陽節(jié),趙明誠與妹婿李擢游仰天山,流連忘返,留下易安獨居青州。良辰佳節(jié),無人相伴,把酒賞菊,寂寞難遣,詞人遂寫詞抒懷。詞人為別離而黯然神傷,籬間菊花散發(fā)的陣陣幽香沒能給詞人帶來任何快慰,反而增添了心中的凄清之感,當西風卷動珠簾時,詞人不免惜花自憐,即景設喻,寫出了“人比黃花瘦”的千古名句。此喻新奇而傳神,菊花花瓣細長,色澤以黃為基調,與“瘦”易于聯(lián)系。再則,菊花優(yōu)雅高潔,與詞人精神有相通之處。時值重陽,黃昏黃花,更形憔悴。以此句來比喻相思之情,含蓄蘊藉,雅暢脫俗。此外令人贊嘆的還有“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漁家傲》)、“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等。前者,詞人用豐富的想象,把臘梅比喻成含情脈脈、嬌柔多姿的美人,表現(xiàn)出臘梅花蕾初綻、柔美清新的綽約風姿。后者詞人則用巧妙的比喻,將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愁思具象化。于是化虛為實,將詞人國破家亡無法排遣的雙重悲感表現(xiàn)得曲折深婉,真切生動。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贊曰:“易安《武陵春》后半闋云:‘聞說雙溪春尚好……載不動、許多愁?!制嗤瘢謩胖?。”
李清照還特別善于熔鑄前人的書面語,用典如同己出。前面曾談到李清照受北宋士大夫文化的影響,飽讀經(jīng)史子集。故她寫的詞,不少語言融化了前人的詩、詞乃至散文的句子,但融化不露痕跡,顯得自然妥帖。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念奴嬌》),用的是《世說新語》的成句,寫清新的春意逗發(fā)游興,與前后詞意天衣無縫,絲毫不生硬牽強。如“仲宣懷遠更凄涼”(《鷓鴣天》),詞人借著“仲宣懷遠”這一典故,以王粲自喻,含蓄地寫出了自己悼念離世的丈夫,懷想遠在千里的故園的沉痛悲感。借古寄情,寫得渾成自然。又如“有暗香盈袖”(《醉花陰》),取意于《古詩十九首》之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倍按饲闊o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則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詞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钡米匀?,如同己出,且高出一籌。李清照將“眉頭”與“心頭”相對比,“才下”與“卻上”成起伏,故王士禛于《花草蒙拾》中贊其“特工”。
李清照詞的語言藝術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以尋常語、口語入律。如《永遇樂》“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宋人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評此句曰:“皆以尋常語言入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妙者難。”確實,“平淡入妙”不是一般詞人所能達到的境界,而李清照似乎是信手拈來即成。如《憶王孫》“說不盡,無窮好”,詞人仿佛自語,細品卻是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律的妙句。再如《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如夢令》的格式,這里必須是二字句的重疊,李清照以其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用口語協(xié)律,且與前面的語氣、詞意連貫,把女主人不耐煩的口氣、莫名煩惱的心情全都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李清照詞的語言所顯示的高超的藝術造詣,一方面來源于李清照對語言極為精細的辨析力,對詞的語言本身的韻律和節(jié)奏的高度敏感,對當時流行的詞體音樂的深切理解和熟稔;另一方面也來源于李清照對生活的直接體悟所產(chǎn)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還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李清照具有豐厚的文學藝術的學養(yǎng)。這多方面的因素使李清照詞的語言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七
李清照的詩,以《烏江》一首最為著名,但其集早已散佚,現(xiàn)存的十馀首詩皆散見于后來的各類文獻中,如筆記、詩選等。本書的《李清照詩集》即由徐培均先生所輯(見上海古籍出版社《李清照集校注》,徐培均撰)。
李清照是一位深受人們喜愛的女性文學家,她的詞流傳千古,歷代評論家都留下了各具見解的點評或綜論。二十世紀以來,李清照的研究始終是一個熱點。本書有選擇地吸取了不少前人時彥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王學初校注的《李清照集校注》、齊魯書社1981年版黃墨谷的《重輯李清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陳祖美撰《李清照詩詞文選評》、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陳祖美《李清照新傳》,特別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徐培均的《李清照集箋注》。為了方便讀者,我們將對李清照詩詞中的疑難字詞和涉及的典故作了簡要的注釋,并擇要將詞中化用的古人詩詞文句列于詞后,每條前面用◎表示。歷代評論及對李清照詞的系年擇要列于每首詞后,每條前面用◆表示。但現(xiàn)存關于李清照生平事跡的資料不多,其作品的系年至今尚存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