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步黨之組成與興衰
組織政黨,是梁任公在民國初年的政治活動之一。其目的,一則欲實現(xiàn)政黨政治的理想,再則欲與國民黨相抗衡。
基于此,回國之前,便已展開了政黨活動。任公在清季為了推進立憲運動,嘗組織政聞社,要求早日召開國會,故早已具備政黨經(jīng)驗。政聞社被禁之后,轉(zhuǎn)而與國內(nèi)之立憲派人士相合,組織憲友會,成為該會的理論指導者。因為結(jié)識了一批立憲派人士,奠定了在國內(nèi)發(fā)展的基礎,革命之后,運用憲友會而籌組政黨,人所周知的進步黨,便是任公與原立憲派人士苦心經(jīng)營的結(jié)果。
1.組黨之議與結(jié)合各派
當南北議和之際,任公與好友徐佛蘇在日本須磨寓所雙濤園定計,認為處共和之世,亟宜聯(lián)絡各派,組一大黨。及至共和大勢已定,再度議論出處,欲爭取政權,仍以組織政黨為上,
組黨之議遂定。
組織政黨,當然必須利用原先的立憲派為基礎。革命之后,立憲派四分五裂,在南方,有湯化龍、林長民、劉崇佑、張嘉璈等人之共和建設討論會,張謇、孟森、趙鳳昌、程德全等與章炳麟合組之統(tǒng)一黨(由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改組而來);在北方,有籍忠寅、范源廉、蹇念益、林志鈞等之國民協(xié)會,孫洪伊等之共和統(tǒng)一黨。如何將他們再拉攏在一起,組成一大政黨,乃相當棘手之事。分裂后的政團,頗不易再度合攏,惟有善為運用,假以時日,或可使之破鏡重圓。
論關系,任公與共和建設討論會最密切,因該會領袖人物多曾留日,在東瀛與任公結(jié)識,志趣與情感的基礎素厚,且隱然以任公為黨魁。任公之加入,孫洪伊有直接促成關系。孫氏舉人出身,在清季國會請愿時期(1909—1910),是全國諮議局代表的領銜人,也是憲友會“三頭政治”領袖之一。
他自己先將共和統(tǒng)一黨并入了建設討論會,
進一步促成任公的加入。革命前后,孫氏與任公信函頻仍。由于孫氏的熱情與率直,頗對任公的去向有所影響。
任公加入共和建設討論會,曾數(shù)度撰文,作為該會的政見發(fā)表。希望廣結(jié)同志,擴張黨勢。由于國會選舉在即,各黨競爭議員席次,或連橫,或合縱,政團合并之風頗盛。諸如統(tǒng)一黨與民社之結(jié)為共和黨(元年5月8日),同盟會之改組為國民黨(元年8月13日)。共和建設討論會有見于勢孤,亦不得不急起直追。經(jīng)過任公及其同志之一番努力,終于與國民協(xié)會、共和統(tǒng)一黨合并為民主黨(元年10月27日),小政團如廣東之民國新政社、浙江之共和促進會等,也參加了進來。
大體仍為原先的立憲派。
但是民主黨競爭國會議席的結(jié)果,幾屬完全失敗。民主黨人原以為他們有年前的諮議局基礎,必可順利當選國會議員,雖他黨聯(lián)絡,亦不愿與之合并。豈知時過境遷,立憲派舊日的政治主張,在革命后已不為世人接受。民主黨之當選者,不過寥寥二三十席。任公此時才痛嘆“我黨敗矣”。
亡羊補牢,任公旋于2月24日跨黨加入共和黨。此一舉動的必然性,可從下述各方面得見:共和黨與舊立憲派本有淵源。元年10月任公自日本歸來,共和黨即開會歡迎,黃為基(遠庸)的歡迎詞說:“吾黨素奉先生(指任公)之教為圭臬,先生雖未入黨,然吾黨中人皆已認先生為精神上之同黨”,說明了任公與共和黨在精神上的關系。上文曾經(jīng)提到,憲友會張謇所領導的一支,于革命后與程德全、章炳麟等組織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由該會而改統(tǒng)一黨。共和黨則由統(tǒng)一黨與民社合并而來。張謇在憲友會中屬于江浙派,采溫和路線,與孫洪伊、湯化龍等的政見有所出入。但任公遠在海外,對憲友會任何一派的關系都有聯(lián)系。早先統(tǒng)一黨有意拉任公入黨,由于孫洪伊等人之反對而罷。
如今為了擴張黨勢,改弦更張,不得不由任公跨黨。民主黨曾發(fā)表聲明,措辭模棱,正可看出任公有結(jié)合兩黨的意思:
刻下梁任公入共和黨,外界不知本黨真相者,以種種之臆測,頗多誤會,或謂本黨將與共和黨合并,或謂本黨將與共和黨開釁,實皆無稽之言。……本黨自前清請愿國會以來,蜿蜒曲折以迄于今,經(jīng)無數(shù)次之波瀾,尚屹然不動,自許精神足以自立。……任公與本黨中堅人物交誼深摯者頗多,唯其于本黨本非躬親締造之人。前在共和建設討論會時,雖承認為會員,改黨時,任公到津,即持不黨主義。同人以私人交誼,與團體結(jié)合,系屬兩事,不愿以私人交誼相牽強。民主黨成立后,黨之中堅人與任公之交誼猶昔,黨與任公即無何等之關系。此次任公入共和黨,純?yōu)槠渥杂桑翢o負于本黨,亦不能牽涉于本黨,故謂任公入共和黨,本黨將與合并者,謬也?!喂胨h,與本黨本無甚關系乎。本黨中堅人與共和黨中堅人多數(shù)年來道義之交,感情最洽。本黨對于共和黨,除政見不同或有爭議外,對于該黨之團體,極為尊重,極為敬愛。蓋黨與黨相遇,茍認其成為政黨之資格,即當尊重而敬愛之?!埠忘h在今日,比較在大黨之列,梁任公之欲運用大黨,亦正英雄應有之事實。本黨尊重敬愛共和黨,即當尊重敬愛其黨員。況為之黨員者,為本黨中堅人素所尊重敬愛之任公乎!本黨唯有希望共和黨之能益加整肅,希望任公能遂行其志,本黨同人益不敢不自勉。此后政見相同,不妨攜手以從事;即或以堂堂旗鼓相見,不敢退避,亦不至牽及私交,妄生惡感。
從這一段引文中,可以看出任公改弦更張的必然性,此其一。
任公組大黨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與同盟會相抗衡。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之后,黨勢大張,堪與國民黨匹敵者,惟有共和黨。共和黨不僅有原來的立憲派,更有與同盟會不諧的民社。民社人士對同盟會之不滿,不亞于立憲派。所以任公入其黨而拉攏民社人士,正有如民社之歡迎任公,相輔相成,都是一個目的,
此其二。
加入共和黨,也就是聯(lián)好黎元洪。革命之后,時人謂國內(nèi)隱然有兩大勢力:一為孫(中山)、黃(興)派,一為袁(世凱)、黎(元洪)派。任公當然沒有去接近孫、黃的理由。辛亥年任公等議組大黨,決定聯(lián)好袁、黎。在未能切實與袁合作之前,先與黎通好。因此,徐佛蘇建議“入黎黨為得”。范源廉等認為拉攏黎元洪之一大好處,是黎有軍隊,可以“挾軍隊以衛(wèi)主義”。加上黎又是副總統(tǒng),即使獨樹一幟與他黨競爭,也不至于遜色。過去,黎元洪曾通電邀請任公回國,親函介紹任公入黨,已奠下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基礎,此其三。
任公入共和黨,曾謂“為時勢所迫”。所謂時勢,蓋國會大選揭曉,參議院由國民黨控制,眾議院則各黨均不占絕對多數(shù)。根據(jù)議院組織法,眾議院過半數(shù)為288席,民主黨僅得30席,實際上是一個小黨。能與國民黨相抗的,只有共和黨。該黨估計控有250席。如果兩黨合并,可望接近半數(shù)。若能善為運用,或可得過半數(shù)。所以任公入共和黨之真實目的,在爭取議會多數(shù),做兩黨合并的準備,此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