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四十多年前,貴陽是由院子組成的。
小街小巷,幾乎都是一個院子緊挨另一個院子,一個門牌號就是一個院子。
大一些的主要街道,院門很少,但店鋪和住戶背后,也還是院子。
院子,貴陽方言稱作“院壩”。
“院壩”,對四十歲以上的人來說,印象應是最深刻的。比如說和誰關系最好,最了解誰,都會這么說:“我們一個院壩長大的?!庇羞@么句話,那說明關系之好,知根知底。
我的童年,就是在“院壩”里度過的。
1965年,全家從大西北的西安,來到了大西南的貴陽,就住在法院街86號“院壩”里。
法院街,是位于貴陽市老城區(qū)市中心大十字附近的一條小街,周圍都是小街小巷,什么市府路、都市路、公園路等。
86號院,20世紀50年代初,是貴陽市委機關報《貴陽日報》社社址,后來改為市委機關宿舍。
進院子大門,首先是一個四面都是墻的空院子,然后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右手一個院門,里面是一個很大的院子,有半個足球場大,院內兩幢二層磚混小樓。院子中栽有一棵石榴樹,右墻角一棵很大的皂角樹,院子四周栽有桃樹、夾竹桃、竹子,正墻下有一座不大的石拱橋和魚池,橋欄和魚池護欄都是青石雕空的,每根橋樁上都雕有大小各異的獅子頭,只是魚池里從來就沒有養(yǎng)過魚。這個大院子是我們兒時活動最多的地方:玩游戲、爬墻上樹、打架斗毆、學騎自行車,都是在這個院子里。
左邊一個院門,進去后是三個連進院,每個院子里的磚瓦平房全都是坐北朝南,院子里東墻或西墻下,都有一個磚砌的半人高的花臺,種有一大篷夾竹桃。三個小院子,全部是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鋪地,有兩三個雕花石凳,擺放著大花盆或陶制金魚缸。整個大院似50年代初期修建,簡單但整潔。每個小院都是兩三戶人家。我們家就住在第二個小院。
兒時在北京,姥姥家就是一個四合院,在人民大會堂附近的絨線胡同,所以,雖然一下子從北方來到了南方,但院子的相似,使全家人一下子少了許多異地的陌生感。
86號這種院子,在當時算是一般的,貴陽當時很好的院子還是很多的。就是法院街這條不長的小街里,就有好幾個院子是相當漂亮的。
我們院子斜對面的一個院子,院門就很講究:門樓挑梁斗拱,兩開大門,門檻很高。院子面積雖然不大,只是個單院,但院子卻很有特色。進院門,正面是一棟二層樓的瓦房,右側是一壁高墻,沿墻種有一排翠竹,庭院中間一棵石榴樹。左側兩間平瓦房,窗下種有一排梔子花。整個院子青石板鋪地,院門一關,十分幽靜,算是這條街上的一個“世外桃源”了。
街道拐角的另一個院子,建筑年代似乎更早些,大門看起來很不顯眼,但院子里卻別有洞天。
進院右側是一棟木結構兩層樓瓦房,上、下各三間房,窗欞全部是鏤空木雕,門上有梅、蘭、松、竹之類的紋飾。左側是一棟平房,像是以前主人家的廚房和庫房。院門正對著的是一堵高墻,上面爬滿了青藤,墻下花臺上擺放著大大小小的樹樁盆景,院子中間石板地上擺放著一個青石板圍成的大魚缸。
院子的主人,據(jù)說新中國成立前是當?shù)氐囊晃幻潱?949年以后院子被充公,左側的一排平房被用作一個供銷社的轉運站,而主樓只留下了中間的兩間給這位原主人使用,其他房屋被他人占用?!拔母铩敝?,紅衛(wèi)兵到他家抄家,我們一幫小孩子跑去看熱鬧,見有許多書畫、瓷器、木器、銅器等被“小將”們搜出來扔在院子地上砸爛燒毀,那時雖然沒有什么“文物”的概念,但感覺都是些很精美漂亮的東西,被毀掉很可惜。
隔壁88號院子,是一個很大的三進院,每個院子都有一幢坐北朝南的兩層樓房,尤其是院子的大門,很有特點。大門是由三塊很大的石柱構成,每根石柱上都雕刻有紋飾,之后才是很厚重的兩扇大木門,門檻很高,約有一尺。那時這個院子里已經往了幾十戶人家,已然是一個典型的大雜院,但從整個院子當初修建的規(guī)模和質量上看,這個院子最初的主人,不是個富商就是個官宦。
后來上中學,一次到同學家,看見那個院子也很不一般,是個兩進院,古色古香。尤其是后院,是個很大的花園,有回廊、小亭子,靠院墻還有假山,這在貴陽當時是很好的院子了。
當然,當時貴陽市也還有不少較差的大雜院、小雜院,但始終也都還是“院壩”。于是,一個院子挨著一個院子,一個院子對著一個院子,慢慢地形成了一條條街、一條條巷;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院壩”,形成了貴陽這個城市的“文化年輪”。那街、巷間的石塊路、石板路,構成了那個年代貴陽市民居的特有風韻。